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小學科學備課有什麽理論支撐?

小學科學備課有什麽理論支撐?

首先,課程的性質

小學科學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

科學素質的培養是義務教育的重要任務。小學科學課程實施探究式科學教育,通過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最有效目標。

基於探究的科學教育使學生能夠通過親自收集數據並參與演示、討論和辯論來構建和理解主要的科學概念。認識到人類通過觀察、實驗、推理獲得正確的知識,科學知識是相對穩定的,不斷發展進步的。探究式科學教育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用科學語言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學生有參與探究活動的親身體驗,也有利於他們理解和培養科學精神,學會尊重事實,尊重和欣賞不同意見,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對科技與社會的關系有基本的認識。

小學科學課程也要為學生的進壹步學習和發展打下基礎。有些學生成年後會從事與科技直接相關的工作。實施探究式科學教育可以保護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熱愛,這對他們將來升學和未來的職業選擇非常重要。

小學科學課程是壹門活躍的實踐性課程。

小學科學課程把探究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學生要在探究的過程中理解科學概念,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在活動中學習科學,既是課程內容本身的要求,也是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小學科學課程的活動化表現在強調通過兒童對科學活動的親身體驗來學習科學知識,促進科學態度的發展。

科學探究是壹項重要的社會實踐。小學科學概念的建構強調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探究活動要盡可能與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相聯系。小學的科學課程還包括設計和技術的內容。學生在理解科學概念的基礎上,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和藝術表達能力,努力解決實際問題。

小學科學課程是壹門綜合性課程。

小學科學課程的綜合性首先表現為學科內容的綜合性。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將自然科學主要領域的基本內容,包括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的知識,整合為壹門課程,更能體現自然科學的學科背景、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小學科學課程的綜合性還表現在學習內容與學習體驗的融合、動手與動腦的結合、科學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結合。

小學科學課程是壹門與其他學科密切相關的課程。

21世紀,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文化也對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文課程包含許多與科學有關的內容和科學家的故事。科學課程還要求學生用語言來表達和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科學課程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匯量,培養學生語言的準確性和精煉性,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辯論能力,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科學與數學有著天然的聯系,科學課程的特點之壹就是量化表達和邏輯推理。數學可以作為科學探究中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工具,科學課程為數學的應用提供了範例。

因此,小學科學課程不僅能為7-9年級科學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還能促進小學其他課程的學習。

二,課程的基本概念

小學科學課程對所有學生開放。

科學課程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了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讓每壹個學生都能得到良好的科學教育。無論學生之間存在什麽樣的地域、民族、性別、經濟和文化背景差異,或者個體條件不同,科學課程都應該為每壹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和發展機會。

小學科學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發展科學思維和語言能力,獲得科學探究的相關技能和方法,培養熱愛科學、善於思考、求真務實、互助合作、保護環境、關愛健康的生活態度,是科學課程的主要任務。

科學課程也要關註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讓學生明白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會對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科學技術的應用必須考慮科學道德和倫理的選擇。

小學科學課程以探究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

研究性學習不是單壹的、僵化的教學過程,而是壹套行之有效的、具有自身獨特特點的教育方法,不僅可以用於科學教育,也可以用於其他課程的教學。探究學習與科學課程有著天然的聯系,探究是科學家探索和認識自然、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方式。將研究成果公之於眾,接受質疑,基於經驗證據,運用數據分析和邏輯推理,不斷更新和深化,是科學研究的特點。

探究學習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學生親自收集和獲取信息和數據,有時包括使用經過驗證的二手信息;在論證的基礎上進行邏輯推理和思考,結合自己的經驗和相關理論做出判斷和結論;通過交流、討論、辯論、再思考,逐步建立對科學概念的理解,而不是僅僅依靠聽課來接受科學概念。研究性學習需要教師的指導、組織和支持。

小學科學課程應該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學習機會,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小學的科學課程中還需要其他的教學方法,如講述、演示、觀察等,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各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

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學生是積極的學習者。

近幾十年來,學習科學的研究揭示了兒童發展和學習過程的許多規律。研究表明,孩子天生好奇心強,學習能力強,教育需要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機會。學習科學的研究也表明,只有當學生主動學習時,學習過程才能有效地發生,包括概念的擴展和建構以及錯誤概念的抑制和轉化。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逐漸學會調整自己的學習;能夠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逐步實現自己的思維過程和學習策略方法,成為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學習者。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要充分估計學生的學習能力,保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尊重他們的經驗差異和學習特點,為他們設定合適的學習途徑和評價方式,引導他們積極探索。

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並不意味著學生自發地、獨立地進行探索,更不意味著降低教師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習科學的研究不僅揭示了兒童的發展潛力,而且證明了學生的學習環境,包括家庭、學校、教師、同伴和社區文化,都會對學生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當學生入學時,教師成為他們學習環境的重要提供者。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組織和支持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有目的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需要通過自己的示範和與學生的互動,以及組織學生之間的討論和辯論,引導他們更深入地學習。

小學科學課程采用有利於促進學生發展和科學素質形成的評價體系。

學生學習評價對課程目標的實現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評價應當有利於學生的健康發展和課程目標的實現;我們既要關註學習結果,也要關註學習過程。評價內容要全面,包括科學素質的各個方面。評價包括學習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並考慮使用多種方法和多學科的評價方法。

三,課程設計思路

小學科學課程設計和標準制定遵循國家教育方針和新課程改革政策,努力體現科學性、先進性、傳承性和實踐性。本標準分為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四個部分,分別闡述了小學科學課程的功能、性質、理念、目標、學習內容和實施建議,體現了整個課程的設計思路。

在前言中,首先闡述了當今時代科技與社會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此國家對公民必須具備的科學素質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近幾十年來,學習科學的研究不僅揭示了兒童學習科學的巨大潛力,而且強調了從小培養兒童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些是小學科學課程的基礎。

小學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質的責任,應該為其持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這決定了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小學科學課程應該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目的的義務教育核心課程;它是壹門實踐性、主動性、綜合性的課程;而且和小學的其他課程關系密切。

課程的基本理念體現了實現義務教育階段教育的普遍性和公平性的要求;體現了促進學生科學素質全面發展的要求。與此同時,近幾十年來關於學習的科學研究成果,包括基於探究的教育方法、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過程、圍繞重大科學概念組織教學、利用評價方法促進學生發展等新的教育理論,都體現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也強調了探究式科學教育並不意味著教師的作用降低,相反,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過程需要教師的組織和指導,教師的指導和支持對探究式科學教育至關重要。

在課程目標部分,用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課程的總目標和四個子目標。前言中闡述了目標設定的依據和解釋。

內容標準部分是說明課程要求學生學習什麽,學習到什麽程度,分為科學知識、設計與技術、科學探究三個部分。科學知識是學生學習內容的主要部分,在標準中以概念的形式系統地呈現出來。21主要概念選自三個主要的自然科學領域: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地球和空間科學,需要學生認識和理解。進壹步將主要概念分解為125個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更小的概念,在標準中稱為“分解概念”。每個“分解概念”都用實例說明,並給出學習內容的目標,使標準的使用者易於理解和實施。概念的陳述主要是敘述性內容,即解釋“這是什麽”,盡量減少過於抽象的名詞定義。希望同學們明白,科學不是空洞的定義。科學來源於生活實際,服務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保持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

設計與技術領域代表了科學實踐的壹個重要方面,如果將其納入本標準的學習內容,對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非常有利。設計與技術部分包括三個主要概念,分解為15個更小的“分解概念”,也給出了相應的例題和學習內容目標。

內容標準的第三部分是關於科學探究的學習內容。科學不僅包括知識,還包括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科學探究是科學家獲取新的科學知識的方法,是壹個復雜的、多方面的、多實現的、不斷循環上升的過程。學習內容中列出了科學探究的五個要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實踐來體驗和理解。

實施建議部分是關於如何開展教學實踐的建議。教材和相關教學資源的建設非常重要,是標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情況差異較大。各地區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將標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這需要通過教材編寫者來實現。教師的培訓和發展也依賴於教學資源的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是任何教育改革最關鍵的因素。面對我國小學科學教師的現狀,迫切需要從整體上提高教師的科學素質,註重科學教師的職前培養和在職培訓,保障他們的科學教育工作條件。實施意見還對教學、評價及其他與教學過程相關的配套條件提出了建議。

附錄1對《科學知識內容標準》中學習內容目標壹欄所涉及的動詞進行了描述。附錄二是從當前教學實踐中選取的兩個案例。壹個案例采用觀察法,另壹個案例采用單變量實驗法收集實證證據。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壹、總體目標

小學科學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為其持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學生可以通過理科課程的學習,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熱情;理解適合認知水平的科學概念,並應用於日常生活;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實、樂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培養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科技與社會的關系,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

第二,子目標

(1)科學知識

1.通過材料科學相關知識的學習,可以了解物質的壹些基本性質和基本運動形式,了解物體的運動,力、能量的作用,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轉化。

2.通過生命科學相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生命的主要特征,了解生物的生命活動和生命周期;了解人體與健康、生命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3.通過學習地球和空間科學相關知識,了解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環境和太陽系的基本情況;了解地球的運動和地球球體的結構;了解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知道地球是人類應該珍惜的家園。

(2)科學探究

1.理解科學探究是獲得科學知識的主要方法。它是科學家通過論證、邏輯推理、創造性思維和交流形成* * *知識的過程。

2.知道科學探究形成的科學知識在某壹階段是正確的,但隨著新證據的增加,會不斷完善、深化和發展。

3.了解科學探究的要素:提出和聚焦問題、設計研究計劃、收集和獲取證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人們認識到,探究不是壹個線性的模式化過程,而是壹個循環和交叉的過程。

4.能夠將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運用到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動中。

(3)科學態度

1.對自然現象充滿好奇和熱情,願意參與觀察、實驗、生產、調查等科學活動。,並能在活動中克服困難,認真完成預定任務。

2.根據實際證據,勇於表達和解釋自己的觀點,願意聽取不同意見,理解他人的觀點,從而改進和修正自己的觀點。

3.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積極與他人合作,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對他人的感受和興趣敏感。

4.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有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四)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1.將所學的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器具、設備聯系起來,識別科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了解人們如何利用設計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以改善人們的生活,改變社會生產和文化生活方式。

2.了解人類活動對該地區自然環境、生活狀況和社會變遷的影響;了解社會需求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強大動力,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3.用妳掌握的科學知識開始思考與正確使用科學技術相關的倫理問題,知道無論是科學技術的研究還是應用都必須考慮倫理道德取向,意識到妳在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方面的責任。

第三部分內容標準

壹.科學知識

內容標準中的科學知識選自自然科學中的主要領域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三個領域。從這三個領域中選擇壹些適合孩子學習的主要概念,可以為孩子的持續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了方便用戶理解《標準》中所選概念的基礎,表1中列出了三個科學知識領域的主題和核心概念,但並不是要求學生在小學階段理解的概念層次。

表1。科學知識領域的主題和核心概念

領域主題的核心概念

材料科學物質具有不同的特性、結構和功能,物質的特性取決於其結構和組成。

物質可以根據不同的特性進行分類和分離。

物質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但不會消失。

能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總量不變。

能量可以以不同的形式通過物質傳遞。

能源是維持我們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我們需要盡可能避免浪費能源,保持能源以人類可利用的形式存在。

力的作用和運動的物體總是以不同的形式運動。

運動是壹個物體相對於另壹個物體的位置變化。

當力作用於物體時,會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產生力需要能量。

生命科學生命的主要特征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單位。

生物不斷與周圍環境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適應環境才能生存。

生物有生命周期,有生有死,通過基因繁殖延續後代。

生物的分類和生物多樣性動物需要依靠其他生物來提供營養。

植物可以養活自己,為人類和動物的生存提供氧氣和養分。

微生物壹般用肉眼觀察不到。

生物進化形成了生物多樣性。

人類是進化的產物。

人和其他動物的主要區別在於,人有壹個高級功能的大腦,包括語言、思想、復雜的情感和意誌。

地球和空間科學地球和太陽系只是宇宙的壹小部分。太陽系中的行星按照壹定的規律運動,地球是太陽系中的壹顆行星。

地球圍繞太陽旋轉和運動,因此形成了白天、黑夜和季節。

自然環境保護著地球和圍繞地球形成的獨特環狀結構,包括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和巖石圈,為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自然環境。

人類活動必須註意保護自然環境。

表2中列出了要求學生學習的科學知識的內容標準,包括主要概念***21,每個序號後的描述就是這21個主要概念的表述,需要學生認識和理解。其中,材料科學領域主要概念10個,生命科學領域7個,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4個。

要理解這些主要概念,學生需要從身邊熟悉的事實、現象和已有的經驗入手,先建構壹些更具體的概念。各大概念在標準中分解,* * *分解為125個“分解概念”。這些表格中的第壹列是這些125分解概念的表達式;第二欄舉例說明與此概念相關的事實和現象;第三欄是學習內容的目標,簡要描述這壹概念的學習水平,用於教學、教材編寫和評價。

  • 上一篇:有哪些適合小學生看的課外書?
  • 下一篇:湖北教育版六年級語文《鄉下的四月》第二冊[三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