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小學三年級語文

小學三年級語文

樂山大佛

俗稱“必遊峨眉至大佛,遊峨眉至大佛”,所以樂山大佛是峨眉景區不可分割的壹部分。從峨眉山往東,峨眉山到樂山31 km。樂山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縣東部,在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交匯的淩雲山上。“佛是山,山是佛像”。大佛身高71米,頭高14.7米,有102,1個包子,耳長6.72米。淩雲山是壹個著名的景點。隋唐時期佛教興盛,寺廟壹度興盛。樂山大佛開鑿於唐玄宗初年(公元713年)。當時三江在此交匯,水沖到淩雲山腳下,勢不可擋。汛期水勢更猛,經常把過往船只撞得粉碎。靈雲寺有名的和尚海通對此很不高興。他想用自己的神力殺死洪水,於是萌生了建造大佛的想法。當時籌集的人力、物力、財力遠在江淮之間,用了90年才成功。這座樂山大佛不僅體型巨大,而且雕刻工藝高超,結構勻稱,比例恰當。佛像的頭部和身體還巧妙地隱藏了排水系統,以避免水的侵蝕,削弱風化。

樂山大佛位於樂山市峨眉山東麓的騎巒峰。是按照淩雲山的山路雕刻的。面對岷江、大渡河、青衣江的匯合處,造型莊嚴。雖然歷經千年風雨,但它依然坐落在洶湧澎湃的岷江之畔。又名淩雲佛。依山傍水雕刻而成的佛像,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有“山是佛,佛是山”的美譽。大佛是壹尊彌勒佛,東西而坐,面容凝重,高71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佛。大佛頭部長14.7米,頭寬10米,肩寬24米,耳長7米,耳中可並排站立兩人,腳背寬8.5米,可坐100余人。素有“佛是山,山是佛”之稱。雕刻細致,線條流暢,形體比例勻稱,氣勢磅礴,體現了盛唐文化的宏大風貌。樂山大佛,原名“彌勒象”、“嘉定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當時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在此交匯,水流直沖淩雲山腳,勢不可擋。汛期水勢更猛,過往船只經常撞墻撞碎。靈雲寺的著名高僧海通看到這壹幕非常苦惱,於是萌生了建造大佛的想法。他壹是讓石頭掉到河裏減緩水勢,二是用佛祖的力量節水。海通20年籌了壹筆錢。這時候,壹個地方官員來索賄。海通怒喝:“可以剜眼睛,難得有佛家富貴!”所以,“看自己的眼睛,端著盤子去做。”海通死後,建南川西使魏高招納工匠繼續挖掘,朝廷還賜鹽麻稅以資扶持。90歲的佛像終於完成了。佛座南北壁上有唐代石刻9O余龕,其中不乏佳作。樂山大佛有壹套設計巧妙、隱蔽的排水系統,對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保護作用。大佛頭上的***18層發髻裏,4層、9層、18層分別有壹條水平排水溝,上面用錘灰裝飾,遠遠看不到。衣領和衣線有褶皺也有排水口,左胸前也有排水口,與右臂後側的排水口相連。耳朵後面,靠近懸崖的地方,有左右相連的洞穴;胸背兩端各有壹個洞,但並不互相鉆透。洞壁濕漉漉的,底部有水,不斷有水從洞裏淌出來。因此,大佛的胸部寬約2米。這些溝渠和洞穴形成了科學的排水、防潮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大佛胸前有壹個封閉的隱洞。《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編年史。洞內填滿了廢鐵、磨損的鉛皮、磚塊等。據說唐代大佛建成後,為保護其免受日曬雨淋,建了壹座木亭。從大佛的邊緣、腿、手臂、胸部和腳背上留下的許多柱基和樁孔,可以清楚地看出曾有壹座大佛亭。宋代重修,名曰“天寧閣”,後毀。維護者將紀念碑移到石海洞穴保存,但後來被破壞了。大佛頭部右側是淩雲寺,建於唐代。寺內有三大建築,分別是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藏經樓。

峨嵋山和樂山大佛(英文名:Mt .峨眉山和樂山大佛)根據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選擇標準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200-01996)。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1世紀,中國第壹座佛教寺廟建在四川峨眉山頂上。隨著周圍其他寺廟的建立,這裏成為佛教的主要聖地之壹。許多世紀以來,文化財富積累了大量。其中最著名的是樂山大佛,8世紀雕刻在巖石上,仿佛俯瞰三江交匯處。佛像高度為71米,為世界之最。峨眉山還以其眾多的物種和豐富的植物而聞名於世,從亞熱帶植物到亞高山針葉林,其中壹些樹齡超過千年。

兵馬俑

秦陵的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位於Xi臨潼縣城東5公裏的下河村。

壹號兵馬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近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多尊與真馬、陶馬牽引戰車大小相同的武士俑,呈方形陣列排列,造型逼真。在兵馬俑博物館裏,人們還能感受到當時秦軍的雄姿。

二號坑有1000多件兵馬俑,是四兵種混合列陣,主要由戰車和騎兵組成。

第三個坑屬於指揮所所在的小坑,有60多個兵馬俑。

兵馬俑發現的意義不僅在於文物本身的不可估量的價值,還在於對古代雕塑史、古代兵器史、古代軍事史、古代科技史的研究。

總共有7000多尊高大的陶俑和陶馬將在三個兵馬俑坑中出土,這是世界雕塑史上發現的最大的雕塑群。陶俑的造型和表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創造了人物雕塑史上罕見的奇跡。

縱觀這幾千個士兵和人物,他們在雕塑上的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形神兼備的千軍萬馬形象,還是躍躍欲試的駿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努力展現他們“內在的生命力、情感的靈魂、性格和精神”。陶俑的形象大多富有個性特征,栩栩如生,自然而富有生活氣息。它代表了中國古代寫實藝術的典範,體現了東方雕塑藝術的風格和特點,在世界古典雕塑藝術領域獨樹壹幟..兵馬俑的發現在古代軍事史的研究中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堪稱壹座豐富的古代地下軍事博物館。首次完整地向世人展示了古陣研究的影像資料。兵馬俑也提供了古代戰車、步兵和騎兵的實物例子。兵馬俑的發現,第壹次向人們展示了秦代騎兵、步兵、戰車、弓弩手以及各級武官的服飾、甲胄和裝束,壹目了然,說明了幾千年來秦代將領的服飾難以得知。同時也為研究先秦時期各兵種服飾、服飾、裝備的特點提供了豐富的資料。總之,秦兵馬俑的發現為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提供了壹個多方面、多層次的研究課題。兵馬俑坑出土的兵器也是研究古代兵器和科技史的珍貴資料。兵馬俑坑中發現的全系列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的研究領域,其中鈹和金鉤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標準化技術和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

秦俑群雕之美。為了再現2000年前“擊百萬”的磅礴氣勢,秦俑的設計者不僅追求單個陶俑的高大身材,還精心設計了由8000多個高大俑組成的大型軍陣體系。右邊是巨大的方陣,左邊是稀疏的大陣,左邊是指揮部。數千名手持武器的勇士和數百匹牽引著汽車的戰馬,壹排排,組成了壹個宏大壯麗的陣容。如此宏偉的陣列和構圖,在中國乃至世界雕塑史上都是無與倫比的。

秦兵馬俑群雕的形象美。兵馬俑向人們展示了2000年前的各種手弩,從正面看似乎是鋒利的人。有的盤著發髻,身穿戰袍,腳蹬長靴,手持弓弩,仿佛是沖鋒陷陣的尖兵;他們有的頭戴鋼盔,身穿長袍,身穿鎧甲,手持弩和銅鈸,看起來是機智的弓箭手。有的人頭戴軟帽,身穿袍甲,足登淺底鞋,手中持長鈹,似近似近。也有騎士身穿胡服、盔甲、軟帽、踝靴,壹手牽馬,壹手拿弓;壹只熟練的皇家手,戴著長長的王冠,兩臂向前伸展,雙手牽著韁繩;壹個頭戴長冠,身穿襯衫,身穿長甲,手持吳鉤的下屬指揮官;有壹位將軍,頭戴王冠,身披彩色魚鱗,手握寶劍。這種千軍萬馬的生動形象,特別是在表情和性格方面,是寫實的,自然的,充滿生活氣息的。比如壹般小雕像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短棕,身披五彩魚鱗,頭戴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神態不凡,威嚴神韻。壹般戰士的風度:有的嘴唇翹起,角卷起來,憤怒似乎聚集在裏面;有的眉毛圓圓的,眉間的肌肉扭成結,似乎有超人的勇氣;有的濃眉大眼,寬口厚唇,憨厚老實;有的舒眉眼睛漂亮,微低著頭,性格優雅;有的專心、機警;有的人高昂著頭沈思,有的人低著頭沈思。雖然兩者都刻畫了“思”字,但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勢洶洶,略顯傲氣,而後者由於表現手法不同,顯得恬靜淡雅。

秦兵馬俑和雕塑的主題之美。兵馬俑表現了古代的軍事主題。他們既沒有選擇雙方作戰、士兵戰鬥的戰爭場景,也沒有選擇士兵休息、駐軍防守的場景。取而代之的是,它捕捉到了士兵們披掛盔甲,排列整齊,準備戰鬥的戰鬥場景。雖然在這個秩序井然的靜態軍營裏,藝術家們在壹個個泥人的塑造中,努力做到“偶爾無聲地移動”。讓那些鐵甲鋒利的兵馬俑巍然屹立,肅然起敬;他們看起來堅定而勇敢,仿佛蓄勢待發,又仿佛處於戰爭狀態;還有禦手人物壹個個駕著車,手臂向前伸著,緊握韁繩,望著前方,等待命令;馬拉的陶馬,耳朵豎著,眼睛睜得大大的,鼻子尖叫著,躍躍欲試;那些騎士俑,右手牽著馬,左手拿著弓,警惕地站在馬前,壹旦下達命令,就會馳騁在戰場上。正是這幾千個充滿活力、表情各異的陶俑,構成了整體的靜態軍陣,達到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生動;妳越安靜,妳就越活躍。”只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讓人感覺到其巨大威懾力量的深度是不可預測的。

秦俑的美還體現在立體雕塑的空間美上。大多數戰士的比例都恰到好處。

秦陵文物對研究古代東方雕塑藝術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大型群雕能達到這樣的藝術高度,實在難能可貴;它代表了中國古代藝術的典範,在世界古典雕塑藝術中獨樹壹幟,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宮城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長960米,寬750米),建築面積654.38+05萬平方米。它建於公元1406-1420年,由明朝第壹個皇帝朱迪建造,由蒯祥(65438)設計。蘇州人),占地72萬多平方米,用了30萬民工建了14年,9999間半。主要建築有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的地方。科舉壹至三人分別稱為第壹名、第二名、花探。紫禁城嚴格按照《周禮·考據》中“前朝在市,左祖在右社”的帝都建設原則建造。宮殿的前半部分是外朝,是皇帝舉行政治事務的地方。建築莊嚴宏偉,尤其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們建在八層的大理石臺階上,以顯示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威嚴。太和殿位於紫禁城的對角線中心。故宮的設計者認為,僅僅展示皇帝的威嚴,震驚世界是不夠的。

現在我們參觀故宮都會贊嘆它的宏偉,這在參觀三大殿時表現得最為明顯,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宮殿。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由壹個12米高的平臺連接,四周是壹個方方正正的正方形。平時只有皇帝可以出入正門,皇帝結婚時皇後可以進壹次,宮廷考試中得頭獎、第二名、探花三人可以走出此門壹次。文武大臣依文從兩側大門進出。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陜西省Xi市以東35公裏的臨潼區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和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20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壹”。秦兵馬俑的雕塑及其制作工藝是中國和世界雕塑史上的瑰寶,宣告了中國古代的文明。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於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國第壹個統壹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座皇家陵園。規模巨大,隨葬品豐富,居歷代帝王陵墓之首,是最大的帝王陵墓。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征集了70萬工匠建造這座陵墓,耗時38年。秦始皇陵分為兩部分:陵園區和葬區。陵園占地近8平方公裏,建築外城內城雙重結構,四角錐形圍場。秦始皇陵的圈地原高約115米,陵基近似方形,像壹個水桶。頂部是平的,腰部略呈階梯狀。現存陵墓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占地面積120750平方米,有大量地面建築遺跡和隨葬品。陵墓地宮的中央是放置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周圍有400多個埋葬坑和墳墓,面積為56.25平方公裏。主要的補償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和兵馬俑坑等。多年來,出土了5萬多件重要的歷史文物。自1974開始,在墓地以東1.5km處發現了三個埋葬兵馬俑的坑。成品呈之字形排列,面積2萬多平方米,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100輛,實物兵器數萬件。其中壹號坑為“右軍”,約有6000個陶俑和真人壹般大的馬。二號坑是“左軍”,有超過65,438個陶俑和馬匹+0,300件和89輛戰車。是由步兵、騎兵、戰車組成的弧形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3號坑有68個武士俑,1輛戰車,4匹陶馬,是地下軍團的指揮部。這種軍事隊形是秦軍隊形的縮影。1980年,墓地西側出土大型青銅車馬。引起了全世界的震驚和關註。這些按當時軍陣分組的兵馬俑和兵馬俑,為研究秦代的軍事編制、作戰方式和騎兵裝備提供了生動的實物資料。高車和車安這組彩繪青銅車馬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大、最華麗、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青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秦始皇陵(英文名:mologue of the First Qin deal)根據文化遺產選擇標準C(I)(III)(IV)(VI)於1987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200-005)。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毫無疑問,如果不是在1974年被發現,這個考古遺址上的數千陶俑現在還在地下長眠。秦始皇,第壹個統壹中國的皇帝,死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中央。在他的陵墓周圍是那些著名的兵馬俑。秦始皇陵的復雜結構是根據其前首都鹹陽的模式設計和建造的。那些比人形略小的兵馬俑,以及它們的馬匹、戰車和武器,成為了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保留了很高的歷史價值。

敦煌

敦煌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位於敦煌東南25公裏處的莫高窟,被譽為東方藝術的寶庫,佛教傳入西域再傳入內地,敦煌是西域通往內地的咽喉。西域北路的龜茲國和南路的於闐國都是佛教比較濃厚的國家。這些國家開鑿石窟供奉佛菩薩,包括造像和壁畫,形成了西式和天竺式相結合的石窟藝術。舒威《詩勞誌》說:“敦煌與西域相連,道教和風俗習慣都沿襲了它的舊風格”。從敦煌獲得的老式石窟藝術大概就是其中之壹。敦煌石窟的出現明顯受到西域的影響。但它壹旦到了敦煌,就不得不加入壹些中國風,成為中國最早的石窟藝術,然後傳入內地,加入更多中國風,再回到敦煌,發展成為壹座偉大的藝術寶庫。敦煌市東南的巫山東端有懸崖峭壁,開鑿了600多個洞穴,其中469個有壁畫和雕像。這些洞穴的發掘始於353年(東晉永和九年)。據唐代碑刻記載,最早的壹個叫莫高窟,是366年(前秦福建元二年)壹個叫樂尊的和尚所作。此後歷代都有器物。現存魏洞22處(含西魏、周朝),隋代96處,唐代202處,五代365、438+0處,宋代96處,西夏4處,元代9處,清代4處,年代不詳5處。魏洞的實際數量可能不止22個,但從歷代盛衰趨勢來看,高峰期在隋唐,魏洞只是這個高峰期的先行者。

都江堰灌溉系統

都江堰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裏。它是我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仍在灌溉農田、造福百姓的水利工程。歷史:都江堰,公元前227年,戰國時期李冰在蜀縣創建,是中國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中國科技史上的豐碑,被譽為世界奇跡。2250多年來,引水灌溉使四川成為“天府之國”。都江堰是豐饒之源,至今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灌溉著654.38+00多萬畝良田。組成:都江堰水利工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都江堰渠首工程,是都江堰灌溉系統的關鍵設施。渠首主要由魚嘴導流堤、寶瓶口排水工程和沙飛堰溢洪道組成。寶瓶口:寶瓶口被挖之前,是徐山虎頭巖的壹部分。根據水流和地形特點,李冰在緩坡處鑿出壹個底寬17米的楔形洞。枯水期峽谷寬度為19米,豐水期為23米。據《永康軍事誌》記載,“春耕如金”,稱為“金灌”。因此,寶瓶的瓶口在古代也被稱為金灌口。瓶口是內江取水的咽喉,是內江“隨人渡水旱”的關鍵水利設施。瓶口因其壯麗的自然景觀,被譽為“留樁鎖峽”,是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壹。安瀾索橋:安瀾橋是壹座聞名中外的古索橋。它位於都江堰余醉分水堤上,橫跨內外兩河,全長500米。索橋更早起源於川西。安瀾索橋修建的確切日期已不可考,但根據華陽國和蜀的記載,李冰是“能幹”的。《水經註·河流》壹書記載“涪江有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於都江堰的修建。“竹”意為竹索,是川西古索橋的主要建築材料,所以安瀾索橋又叫竹橋、索橋、竹藤橋等。

  • 上一篇:小學三年級日記250字(八篇)
  • 下一篇:音樂mv海報-《與未來在壹起》傑克森.易版MV在線。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