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梅林鎮行政區

梅林鎮行政區

西門村、東門村、邊潭村、嬌嬌村、邊鋪村、邊上村、邊巍村、尖石村、清潭村、毛嶺村、廣美村、田軍村、高田村、豐田村、梅辛村、新樓村、上樓村、宋樓村、松陽村、澗頭村、溪頭村、廖化村、梅辛村。

大高田村

大高田村曾被稱為大葛田。位於普寧市以西27.4公裏。人口為0.1.7萬。由大高田、大龍灣、虎石坑三個自然村組成。清朝中期,楊氏兄弟從老家大嶺下村遷到這裏,弟弟客氣地讓位於哥哥,在附近創建了另壹個村子(今都寮村)。兄弟分家後,他們家的生意日益興隆,於是這個村子就被命名為大圪田,後來以客家話命名。這個村莊位於山北麓的山谷中。聚落呈階梯狀分布,多為石、磚、木平房。全村耕地436畝,山地6401畝。農業以種植為主,主要生產水稻和紅薯,種植果林,生產柿子、橄欖、茶葉和竹子。木炭是當地的特產。村子後面的山裏有鎢礦和鑿礦。村西有豐富的高嶺土,屬於石英斑巖,是優質瓷土。瓷廠成立於1960,產品銷往全省各地。是* *老。現在道路暢通,水泥已經硬化,可以通往南陽圩。50%的勞動力外出打工經商。

鳳池村

鳳池村,原名鴨塘,位於普寧市西南18.4公裏處。由鳳池、安鋪、樟樹坑三個自然村組成。人口35萬。清朝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成為幾個姓氏聚居的村落。因為三面環水,每次大雨起來,村子就像鴨子壹樣浮在池上,所以取名鴨池,後來又叫鳳池。梅林河北岸壹帶聚居混雜。全村耕地1256畝,山地6824畝。山區土地肥沃,是產糧區之壹。主要產大米和紅薯。盛產橄欖、青梅、黑橄欖、油甘等。山勢遼闊,適宜植樹造林和水果種植,有成片的荔枝和洋槐。極限速度誕生了。超過65,438+0,000人居住在馬來西亞、香港和西歐。村民們還在練文練武;還有業余劇團,大鑼大鼓,舞獅班等等。有1所完全小學。道路暢通,村道水泥硬化,可連接黎平公路和梅雲公路。40%的勞動力外出打工經商。食品加工企業4家,汽車教練場1個。

廖化村

廖化村,原名寮廈,位於普寧市西南16.6公裏處。由新寨、老寨、薛老坑、樓下、塘北坑五個自然村組成。人口4000。原來,這裏住著何、龍、廖三個姓。清雍正年間(1723~1735),鄭從五華來此教拳,並娶何之女居溪下遊,故稱下寮,後稱。今天,整個村子都叫鄭。村落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全村耕地1374畝,山地10263畝。主要的產糧村是梅林鎮。每年都有大量的松樹和燃料出售。水果以鳥和梨聞名。果脯出口到香港、澳門和東南亞。有1所小學。有梅雲公路經過。40%的勞動力外出打工經商。

澗頭村

梘頭村位於普寧市西南18.3km處,人口0.16000。清朝雍正以前有個村子,是以壹條山澗的源頭命名的。定居點呈階梯狀分布。全村耕地434畝,山地5662畝。以農業種植為主,主要產水稻和紅薯。山坡寬闊,盛產油茶,還出產鳥、梨、橄欖等。每年都有大量的松樹和燃料出售。傳統武術,有舞獅班,有英文歌隊。有1所小學。道路暢通,村道水泥硬化,可連接鳳池、新樓村道、黎平公路。40%的勞動力外出打工經商。

高田村

高田村位於普寧市西南20.7公裏。又名小高田,該村有0.11萬人口。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因在地勢較高的地方耕種土地而得名。居民點沿梅林河西岸呈塊狀分布。這棟建築是混凝土平房。全村耕地236畝,山地2200畝。以農業為主,飼養長毛兔,經營運輸、磚瓦、果林等副業。磚瓦廠1。2座小水電站。有1000畝果園,主要生產油甘、橄欖、菠蘿、青梅、李子、香蕉等。綠化1200畝,種植美國紅松。傳統武術,有舞獅課。

施簡村

石村位於普寧市西南22.2公裏處。人口為0.1.3萬。清朝光年間(公元1821~1850)有村落。因村口有壹塊又大又尖的石頭,故名。定居點依山傍水,呈塊狀分布。全村耕地395畝,山地2300畝。以農業為主,主要生產水稻和紅薯。盛產梨、橄欖、李子、菠蘿等。種植面積300畝,65%的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小學1所。屬於革命老區。清朝末年,在村子的東邊建了壹座石樁。黎平公路從村前經過。

梅林小區

該住宅小區位於普寧市西南19公裏處。原名居委會,今年改為住宅小區。人口4800。人口分布分散,梅林圩分為新圩和舊圩,聚落沿梅林河南側呈帶狀分布。大多數建築都是沿街建築。居民多從事手工業和小商販,4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交通發達,黎平公路、梅雲公路可與光山公路相連。

蒲尾村

普尾村位於普寧市西南18.4km處。增明普美村。村裏有0.1.3萬人。定居點分布在街區。大多數建築都是混凝土結構。全村耕地420畝,山地3200畝。農林果要同步發展。農業主要生產大米和紅薯。富含青梅、甜油等。小學1所,分別是梅林初級中學、保險站、電信、郵局、盤龍閣寺、盤龍加油站所在地,食品加工企業2家,汽車維修場壹批。30%的勞動力外出打工經商。

清潭村

清潭村位於普寧市西南20.2公裏。人口為0.1.5萬。它由三個自然村組成:清潭、張淑俠和石川。全村耕地446畝,山地3500畝。農業以種植為主,主要生產水稻和紅薯;盛產青梅、黑橄欖、橄欖等。橄欖部分品種為龔錘,近幾年每斤價格在100-200元不等,遠銷浙江、江蘇等地。是雕刻工藝品的最佳品種。村子四面環山,環境優美,道路通暢。村道已經用水泥硬化,可以連接梅林到南陽公路。60%的勞動者外出打工或經商。種植200畝速生案,有1所小學,1座水電站。

大嶺下村

大嶺下村位於普寧市以西25.6公裏。原名淩潔村,人口22萬。由大嶺下、石頭排、馬竹園、裏河陽等6個自然村組成。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 ~ 161),有村落。定居點是混合的,大多是混凝土和磚平房。全村耕地558畝,山地8880畝。農業主要種植水稻和紅薯。這片森林出產橄欖、李子、茶葉和竹子。是潮汕竹子的產地之壹。有1家茶廠,南嶺單叢茶很有名。有三個水電站,大嶺峽、馬竹科、石頭排、桂竹園都是老區。有壹條簡易公路連接石牌和梅林。45%的勞動力外出打工經商。

新樓村

新樓村位於普寧市西南19公裏處。人口39萬。由新樓、永豐、桃子峰三個自然村組成。清朝康熙年間(公元1662~1922年),黃氏家族在此定居,建有1棟,故稱新樓。後來賴從茅嶺村搬來這裏定居,黃搬到外地。村莊沿梅林河北岸呈帶狀分布。全村耕地932畝,山地7057畝。主要是農業,生產水稻。植樹造林種植水果3000畝,盛產橄欖、青梅、甜蘋果等。有1所小學。道路暢通,村道已水泥硬化,可連接鳳池村、梅雲公路、黎平公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東門村就住了不少,離梅林市場也很近。村民做生意的意識很強。市場裏有許多商店,他們的生意很活躍。梅林市場做生意最多的村民,35%的勞動力外出打工做生意。

梅辛村

梅辛村位於普寧市西南19公裏處。梅林街曾被稱為梅林新圩,解放前後被稱為梅林新圩,店鋪眾多,商業活躍。人口為0.1.3萬。該村位於梅林新圩,故名梅辛。定居點分布在街區;大多數建築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全村耕地225畝,山地1850畝。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和紅薯,盛產青梅、油紅薯和橄欖。由於靠近許巍鎮,大多數居民都是小商販,其中30%的人外出工作和做生意。有1小學,是梅林信用社所在地,黎平公路從村裏經過。

仔頭村

在頭村,曾明(石室)在頭。位於普寧市,距離28.4公裏。人口為0.1.3萬。該村位於布裏什圖山北麓,由九個自然村組成:胡楊寮、拴牛坪、南天都、柯南、方田仔、嬌嬌、岐頭、棲霞、七都寮和劉頭羅。全村耕地290畝,山地1500畝,主要生產水稻和紅薯。群山遼闊,出產李子、橄欖等。,並盛產茶葉和竹子。有1個衛生站和小學。屬於老區。村道實現了水泥硬底,通往南陽圩。40%的勞動力外出打工經商。

溪頭村

溪頭村位於廣東省普寧市梅林鎮,距市區26.5公裏。村裏有0.1萬人。由西頭、坡高、天陽崖、吊神山、羅星坡五個自然村組成。山地遼闊,耕地291畝。以林果業為主,農業為副,盛產青梅、黑橄欖等。水力資源豐富,已開發水電站3座,村道實現了硬底水泥路,山區經濟得到初步發展。衛生站1個。屬於革命老區。

永蘭村

永蘭村曾被稱為幽蘭肚。位於普寧市西南25.8公裏處。人口為0.1.5萬。清朝康熙年間(約公元1666年),賴氏家族定居於此。該村地處幽深河谷,野蘭花飄香,村前入口狹窄,恰似肚皮,故名幽蘭肚皮,後取姬之意,改今名。定居點不規則地分布在河谷兩岸。解放後,許多建築被建成兩三層鋼筋混凝土建築。全村耕地391畝,山地8751畝。果林是主要產業,農業是第二產業。主要出產黑橄欖、李子、洋李、橙子、茶葉等。有壹千多畝杉木林。村子西邊有兩座小水電站。村後有壹棵200多歲的古橄欖樹,周長5米,樹冠直徑21米,年產橄欖500公斤。森林裏有野豬、刺猬、豹子等野生動物。水力資源豐富,朱幹嶺有梅林河電站。村農場2個,果林場1,小學1,衛生站2個。屬於老區。道路暢通,村道已水泥硬化,可連接梅林至南陽公路。發展速生種植4000多畝。

毛嶺村

茅嶺村位於普寧市西南20.2公裏。村裏有0.11萬人。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5),新樓村人遷入此村。它被命名是因為它被有竹子的重山包圍。村落依山而建,呈階梯狀分布。全村耕地298畝,山地1000畝。樹木包括松樹和紅椎。以農業種植為主,主要產水稻和紅薯。盛產橄欖、黑橄欖、青梅、紅薯、橙子、柿子、菠蘿等。1948年春,茂陵之戰,0遊擊隊在這裏打敗了站隊。屬於老區。有1所小學,山高林密。道路暢通,村道水泥硬化,可接黎平公路。60%的勞動力外出打工經商。種植速生案350畝。

黃閣田村

黃閣店村位於普寧市西南23.1公裏處。人口為0.1.4萬。由黃切田、上寶坑、柯樹灘、下山寨、火落庵五個自然村組成。全村耕地302畝,山地6240畝,主要種植水稻和紅薯。集體果林場1個,小學1所,衛生站2個。屬於老區。道路暢通,村道已水泥硬化,可連接梅林至南陽公路,案樹種植面積1000畝。

松陽村

嵩陽村曾被稱為淩潔村。位於普寧市西南23.4公裏處。人口為0.1.8萬。由萬春樓、元山仔、嶺仔寨、嶺仔樓、井口、烏石坑、石牌、小窩仔8個自然村組成。明朝鄭德二年(公元1507年),賴姓壹支從福建永定遷來此定居。祖上有松陽世家之譽,故名松陽。1949更名為謝玲村,1961恢復名稱。定居點星羅棋布,房屋多為混凝土和磚砌平房。全村耕地480畝,山地4140畝。農業大米、紅薯。水果包括橄欖、香蕉和木薯。藥材是這個村子的特產。有2個集體果林場,1個水電站,1個衛生站和小學。解放戰爭時期,全村25人加入遊擊隊,賴武珍等4人在戰鬥中犧牲。松陽、五十坑、小窩仔屬於老區。有石梅高速公路經過。

南陽村

南陽村位於普寧市西南24.3公裏。人口35萬。由榕樹塘、下樓、松樹下、崩岐、角仔寨、南陽圩等7個自然村組成。是原南陽鄉政府所在地。區內有南陽市場、郵局、供電所等單位,是鎮西八個行政村的集散地。全村耕地670畝,山地8710畝。農業主要生產水稻、紅薯、甘薯和蔬菜。水果有李子、橄欖、黑橄欖、油甘、李子等。有3個衛生院,1所小學。屬於老區。公路東起梅林,西至高田村,北至安池公路。有西林古寺,重修過,規模可觀,香火旺盛。40%的勞動力外出打工經商。

西門村

西門村位於普寧市西南19.8km處,人口0.15000。六百年前,這裏居住著程、何、賴三姓居民。後來吳從佛山三水遷來,現在有吳和何兩個姓氏。該村位於梅林圍以西,故名西門。居民點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混凝土平房。全村耕地375畝,山地1524畝。農林果要同步發展。盛產橄欖、甘油等。有黎平公路、梅雲公路經過。它經營米線歷史悠久。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有40多個米線加工室,被稱為米線之鄉。食品加工企業1,小學1。有些村民外出打工做生意。

廣美村

廣美村位於普寧市西南19.7公裏處。原名中心村,文革期間改為廣美村。人口2000。明初,壹戶吳姓人家從佛山三水遷到這裏定居。因為村子分為上社、中社、下社三個聚落,村子位於中間,屬於中社,所以取名中寨,聚落呈塊狀分布。大多數建築都是混凝土結構。全村耕地428畝,山地2842畝。農林果業並舉。水果主要產菠蘿、李子、香蕉等。是普寧市梅林中學和鎮辦陶瓷廠所在地(梅林鎮人民政府所在地,現陶瓷廠建委所在地)。村子裏有壹支英語歌唱隊。村民們仍然學習武術,並有舞獅課,被稱為武術之鄉。30%的勞動力外出打工經商。黎平公路穿村而過。

東門村

東門村位於普寧市西南19.5km處。人口為0.1.6萬。四百年前,吳、賴、張、王、戴等先民在此居住,後張遷居於此。解放前後,梅林街被稱為梅林老墟,是尚維人做生意的地方。因位於梅林東門,故名。定居點分布在街區。大多數建築都是混凝土結構。全村耕地314畝,山地1000畝。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和紅薯。盛產青梅、橄欖、油甘等。有些人經營小生意。有黎平公路經過。東門村靠近梅林圍市場,店鋪多,生意活躍。是梅林農行、國稅局、移動分局所在地,有很多狗肉店、粉店、飯店。有1老年活動中心,是梅林中心小學所在地。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做生意。

卞角村

扁角村位於普寧市西南22.4公裏。人口2000。由老屋下、嶺頭、塘角、坎頭下四個自然村組成。定居點分布在街區。全村耕地516畝,山地3600畝。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主要生產水稻、紅薯,盛產橄欖、橄欖、李子等。,四季蔬菜被廣泛種植。70%的勞動力外出打工經商。道路暢通,村道水泥硬化,可接黎平公路。有1所小學。屬於* *的老區

邊鋪村

邊埔村位於普寧市西南22.1公裏處。這裏曾被稱為北埔村,文革期間改名為邊埔村。人口為0.1.5萬。1973與嬌嬌、建始等村分離,成為壹個行政村。定居點分布在街區。全村耕地485畝,山地2200畝。農業以種植為主,種植水稻、紅薯、香蕉等。盛產梨、橄欖、橄欖、青梅等。道路暢通,邊鋪村到邊灘村的水泥已經硬化,可以直達黎平公路,7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傳統武術,有舞獅課。有1所小學。屬於老區。

邊上村

邊上村位於普寧市西南22.9公裏。原名大嶺上村,文革時改名邊上村,人口0.1.3萬。1979脫離邊境,成為行政村。定居點分布在街區。全村耕地409畝,山地2000畝。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盛產香蕉、菠蘿、李子、橄欖等。種植速度400畝。有1所小學。屬於老區。道路暢通,村道水泥硬化,可通黎平公路,65%的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

邊巍村

邊巍村位於普寧市西南22.2公裏處。人口為0.1.2萬。它由四個自然村組成:豬仔井、烏石羊、夏薇和草堂。清朝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本鎮舍北埔人遷居於此定居。村莊以街區為單位分布。全村耕地356畝,山地3000畝。農業以種植為主,主要生產水稻、紅薯等。盛產梨、橄欖、李子、菠蘿等。,種植速度400畝。道路暢通,夏薇、草堂兩個自然村實現了水泥硬底化,可通黎平公路。朱仔井和烏石羊兩個自然村,可以連接梅林到高埔鎮的水泥路。

大遼村

大遼村位於普寧市以西26.8公裏。全村有950人,有四個自然村:大窪、下窪、唐都和蓼風田。1973脫離永蘭,成為行政村。有249畝耕地用於種植水稻和紅薯。位於托裏廠東麓,山勢遼闊,盛產青梅、黑橄欖、橄欖。近年來,為了生活和學習的方便,大多數村民都搬到或留在梅林鎮,現在村裏只有少數居民留下來管理水果生產和農田。

龍英村

龍英村位於普寧市西南24.3公裏。村裏有592人。由石龍坑和居格營兩個自然村組成。耕地162畝,主要種植水稻和紅薯。它多山,出產黑橄欖、青梅和李子。水電站1座,衛生站1座。屬於老區。現在壹半以上的村民都搬到了梅林鎮。在揭陽公路局的大力支持下,道路進行了硬底水泥化,交通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

張貴村

張貴村位於普寧市西南28.5公裏處。全村有850人,由三個自然村組成:張度、桂竹寨和大塅。有耕地224畝,出產水稻和紅薯。山野遼闊,出產李子、橄欖、黑橄欖、油甘、李子等。目前速生面積約2000畝,村內道路已水泥化,交通條件進壹步改善。小學1,衛生站1。屬於老區。

隋玉村

隨魚村位於普寧市以西22.3公裏。村裏有0.1萬人。1986脫離南陽鄉,自成行政。該村有260畝耕地,主要種植水稻和紅薯。多山,盛產青梅、橄欖、黑橄欖、橙子等。有2個集體果場和1個木材加工廠。衛生站1,小學1,敬老院1。是* *老。有壹條石牌至南陽公路經過。種植速生25畝,4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

以上信息來自互聯網。

  • 上一篇:天津哪裏有好的英語培訓班?
  • 下一篇:紀實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