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宜城四中簡介

宜城四中簡介

西部省宜城中學始建於1952,現擁有16的軌制。* *現有48個教學班,學生2431人,教職工218人。校園占地165畝,建築面積39202平方米。學校位於縣城南側,依山傍水,遠離鬧市,風景秀麗,校園開闊,環境宜人。半個多世紀以來,宜城中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七個階段。

1952到1957,學校處於起步階段。第壹次招收了8個初中班。學校命名為“山西省李義成初級中學”,校長為魏,副校長為李玉茹。在此期間,永安全體教職員工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自主創業,修建校舍,修建圍墻,修建操場,學校逐漸走上了規範化發展的道路。

1957到1965這段時間,是學校曲折發展的時期。1957反右運動對學校影響很大,6名骨幹教師被戴著右派帽子送出了聯隊。1958 1月,縣委從全縣各行業抽調16 * * *黨員擔任紅旗班主任。王余慶被調到永忠當秘書。1958年8月,學校招收兩所高中學生,成為完全中學,正式命名為“山西省翼城中學”。李玉茹正式成為校長。期間,學校堅持走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道路,全體師生參加了古城水庫建設、孝義利民渠工程和1958鋼鐵冶煉運動。從1958到1960,全校師生利用下午的業余時間,攔蓄了300多畝被淹的土地,成立了學校農場,大大改善了師生的夥食。省教育廳召開現場會,表彰推廣經驗。1962年永中高考、中考在津南地區名列前茅。次年,永中被定為津南教育十大紅旗之壹。1965年7月,北師大、馮瑩瑩、劉青平、楊登銀等4名畢業生調入永,1968年6月,北師大蔣仁鳳、王、鄭艷芬等3名畢業生調入永,加上191年6月調入永的李老師。

1966到1976文革期間,永中的發展被破壞。

1977年到1984年是撥亂反正的時期。1977高考,全縣錄取大學生45人,中專生65438人,全區第四。1978年3月,縣委為李玉茹、裴訓義等13名同誌平反昭雪。1979高考語文理科復習班得到119大學生,在全區引起轟動。1982期間,永中領導班子大調整,李寶田任書記,王啟月任校長。學校在恢復中迅速發展:1983高考臨汾第壹,1人考上北大,3人考上清華,1人考上復旦,1人考上北航,3人考上天津大學等多所重點大學。馮老師被評為全國模範班主任,並獲國家金質獎章。學校受到中華全國總工會和教育部表彰,其先進事跡被《光明日報》報道。

1984到1992這段時間是學校穩定發展的時期。1985 165438+10月27日,第壹棟教學樓破土動工,標誌著永中改善辦學條件攻堅戰的開始。1986至1987大力開展“三風”整治,效果顯著。山西日報從1987對此進行了長篇報道。1985和1989年,學校男籃代表臨汾參加山西省中學生籃球賽,分別獲得第四名和第二名。1989年獲得省“亞洲杯”籃球賽亞軍。

1993到1999這段時間是學校改革發展時期。從65438年到0989年擔任校長的王新民同誌對學校管理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1997學校德育經驗多次在德裕報發表,獲中國倫理學會、德裕報組織的“實施規範與守則”壹等獎。1993高考排名全區同類學校第壹,歷史系2人,外語系1人分別進入全省前20名;196年高考177班學生崔文雋獲得全省政治學科1名額,兩個文科班123學生通過率達到100%,平均93分。1998高考王小華以數學149分,全省第壹名的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1999年6月至10年6月,永中被評為“臨汾地區四化達標學校”。

從2000年到2006年,學校處於創新發展期。2000年8月,孫同誌調任學校黨總支書記、常務副校長,2001年7月任校長。新壹屆學校領導班子圍繞“優質、特色、現代”的目標,全面貫徹“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成長奠定基礎”的教育理念,緊緊抓住創建山西省示範性高中的重大歷史機遇,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生存求發展,進入了建校以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2001,高考新生達到全市同類學校第壹名。2002年高考獲“高考優秀獎”。2003年高考獲“高考魁星獎”和“高考成績優秀獎”。2004年獲得應屆畢業生高考八科六個單科第壹名、分段考試第壹名,獲得銅牛獎。06年高考,應屆畢業生在全市同類學校中排名第壹。600分以上考生15人,其中3人達到清華、北大錄取分數線。這壹時期學校的硬件建設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2號教學樓、校牌樓、5號職工宿舍樓、綜合科技樓、4號公寓樓、梯田教室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塑膠跑道田徑場、園林廣場、校園綠化、硬化、亮化等壹系列工程相繼完工。壹個環境優美、品位高雅、教育氛圍濃厚的壹流校園展現在同豐大地。在此期間,學校先後獲得“山西省文明學校”、“山西省綠色學校”、“臨汾市高考先進單位”、“臨汾市高考優勝學校”等榮譽稱號。

  • 上一篇:教育部編寫的壹年級語文教案第壹冊
  • 下一篇:春節英語作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