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小學生不良行為的成因及矯正

小學生不良行為的成因及矯正

學生不良行為是指學生中不符合社會公德要求的言行。由於學校、社會、家庭等原因,壹些學生表現不好,行為惡劣。有的人自卑、脆弱、消極、對人冷漠,不喜歡和同學交往;有的過於主動,涵養差,不把身邊人當回事,沖動偏激,經常違紀惹事;有的缺乏理想,對學習不感興趣,自我意識淡薄,隨意逃學;有的人行為不文明,打架罵人,出口汙言穢語,隨手扔垃圾;更有甚者,他們不上學,放學不回家,和社會上的閑人混在壹起...在壹些客觀條件的影響下,學生的這些不良行為是通過自身的心理活動形成的。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認真分析和研究小學生不良行為的原因及對策,是學校德育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的需要。

1.農村小學不良行為的成因

社會環境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條件相對落後、新聞相對閉塞的農村也受到了經濟大潮的沖擊。三室兩廳的房子遍布城鎮鄉村。農民急於脫貧,金錢觀念越來越重。他們認為只要有錢,其他的都不在乎,所以無視國家法律,有機可乘。相當壹部分年輕人急於求成,又因為本來就遊手好閑,愛吃喝玩樂,所以會背著他們去賭、去騙、去偷、去搶,什麽事都幹得出來。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對當今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形成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2.家庭環境的影響目前,農村的生活水平大多處於溫飽水平。很多家長都盼著孩子考上大學,將來過上“幸福”的生活,所以早早地就給孩子準備好了錢,四處奔波。或者出去打工,或者做生意賺錢,把孩子寄養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親戚朋友那裏。他們認為孩子有飯吃,有衣穿,天天上學,沒病沒痛,身體健康。即使父母每天盡職盡責,也完全忽略了對孩子性格的培養。壹些農村學生家長文化素質差,言語粗魯,滿口臟話,言行不壹。他們認為教育學生是學校的事,不去管孩子,留下了家庭教育的空白。有些學生家長的教育方式不恰當。他們的孩子出了問題,不是打就是罵,簡單粗暴,什麽事都怪到孩子頭上。時間長了,孩子失去信心,產生逆反心理,造成惡性循環。也有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父母渴望孩子成功,無原則地愛孩子,保護孩子。他們認為孩子只要把學習做好,剩下的時間就要好好玩。至於孩子玩什麽,他們從來不問,也不管他們的品行,放任自流。結果,孩子養成了自己的不良行為。有的父母離異,家庭破碎,或者成為單親家庭,沒有爸爸媽媽的孤兒,或者不是自己爸爸媽媽的家庭。父母要麽不太關心孩子,要麽不敢關心孩子,要麽沒有父母。......

3.學校教育不足雖然現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是農村小學的壹些領導仍然觀念陳舊,思想陳舊,口口聲聲呼籲素質教育,但是他們仍然在搞應試教育,仍然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獎勵老師和學生,沒有真正實施素質教育。他們忙於上級的各種檢查。此外,部分老師也有過錯。比如有的老師說話和行為很隨便:負面的、不文明的言論和行為影響學生;有些老師也受應試教育影響,認為學生品行好壞,至關重要。只要學生考試得了高分,領導就認為我教得好就是合格的老師。有些老師教學生簡單粗暴。他們總是批評和訓斥學生,讓他們寫檢討和保證,甚至用懲罰代替教育,嚴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信心。

4.學生自身因素有些學生因為智力差,思維慢,不如其他學生。所以他們對自己失去信心,認為自己無論如何都不是好學生。他們根本不聽老師講課,不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甚至不上學,放學不回家,去遊戲廳,錄像廳,網吧.............................................................

總之,由於學校、家庭、社會等各種原因,壹些學生行為不端,品行不良。

2.小學生不良行為的矯正策略

小學生不良行為的原因是多樣而全面的,我們的教育策略也應如此。社會、學校、家庭要共同努力,優化教育環境。在這裏,我只談談我對學校教育轉化後進生的看法和做法。

1.摸清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要轉化後進生,教師首先要摸清他們的健康、思想、智力、家庭、學習基礎。做到心中有數,讓妳在以後的工作中處處照顧後進生。

2.家長和學校要保持密切聯系,* * *要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

學校組織召開家長會,宣傳教育法律法規和國家改革開放政策,讓家長認清形勢,明確義務和責任,交流先進教育方法,讓家長和老師交流學生信息,相互配合,更好地了解學生,進壹步優化教育方法,幫助學生不斷進步。

主動和後進生交朋友。

教師要放下架子,深入學生,主動接近學生,與學生壹起進行必要的課間活動,盡量解除學生心中的困惑,讓學生信任老師,與老師說心裏話,聽老師的話,接受老師發自內心深處的幫助。

4.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利用各科教學活動,及時向學生講述祖國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讓學生了解未來社會需要什麽樣的人才,那時做什麽,現在做什麽,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鼓起學習的信心和勇氣。

5.尊重人格,積極引導,增強自尊。後進生和優生壹樣有自尊心,但是他們特別敏感,因為他們很容易被冷落。他們渴望老師的理解和尊重。如果老師批評太多,他們會自卑,會叛逆。因此,我們應該尊重後進生的人格,讓他們擁有壹種積極的力量,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形成自尊自愛的心理品質,從而增強後進生的自尊。

6.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班主任要為後進生解決壹個情緒問題。用情感引導他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他們良好的品行。在教育的過程中,班主任的眼神要充滿深情,態度要包含希望,表情要充滿關懷,談吐要充滿真誠,形成愛的氛圍,促進其轉化。

7.用活動來娛樂和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轉化後進生的有效途徑。後進生文化基礎差,學習努力,有時難免感到厭學,但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尤其是課外活動,喜歡在活動中表現自己。針對這些特點,經常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他們的個性和愛好得到充分展示,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閃光點。教師抓住時機,抓住他們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鼓勵,激發他們的成就感,增強他們的自尊、自信和群體意識。

8.集體幫助和示範。

後進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壹直生活在特定的班級裏。加強班集體建設,充分發揮榜樣作用,幫助後進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做的第壹件事就是培養和建設壹個好的班集體:達到“三有”的目標——目標壹致、集體榮譽感強、集體輿論正確、班風良好。這樣可以激勵每個學生努力學習。二是充分發揮班幹部的力量和榜樣作用。在班裏開展“壹幫壹”、“結對”競賽。在這樣的班級氛圍中,後進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受到自律和自我教育的鍛煉,促使後進生丟掉不良行為。

9.堅持德育量化,營造良好氛圍。

組織學生反復學習學校制定的切實可行的學生德育量化考核方案,討論具體的加分和扣分辦法,特別是要把學生課前預習、課中表現、作業質量、課後復習、平時紀律、事跡和學習成績納入考核範圍,及時加分和扣分。號召學生互相監督,不僅要監督學生還要監督老師堅持公正執行,形成良好的集體氛圍。教師必須與德育成績在10分以上的學生家長取得聯系,指出學生的不足。(當然,老師不是向家長抱怨,而是以誠懇的態度指出學生的優點和缺點,請家長看到孩子的優點,不要對孩子無禮,耐心了解孩子的想法,幫助老師進壹步了解學生道德扣分的原因,幫助孩子壹起改正自己的缺點。)讓家長和老師壹起教育孩子健康成長,樹立信心,態度端正,目的明確,讓學生逐漸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成為老師,家長,同學都喜歡的好孩子。

總之,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形成教育合力,不斷優化教育環境,更新教育手段,及時教育學生,持之以恒。

  • 上一篇:做早操的壹年級學生讀作文。
  • 下一篇:有哪些有用的英語學習app?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