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小學壹年級數學講座三稿

小學壹年級數學講座三稿

#高壹#引言數學學習可以說是很枯燥的,背公式做題,做了很多類型題。這時,如果教師有壹份清晰的講稿,會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增強課堂活躍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優秀的老師往往有自己的講義風格,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技巧,這些都會成為妳的魅力所在。以下是《小學壹年級數學呈現三稿》未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壹個小學壹年級數學講座的草稿

壹、教材1、教學內容

“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第壹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第三節課的內容。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左右是壹個持續的學習。但知左知右比知前知後更難。“左右”的意義和相對性應該有更強的空間概念。通過學習,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為以後理解三維圖形、建立立體感打下良好的基礎,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教學目標

(1)理解“左右”的位置關系,欣賞其相對性。

(2)在認識“左右”的過程中,要培養自己的初步判斷能力,能夠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4.教學重點:理解“左右”的位置關系

5、教學難點:體驗“左右”的相對性

二,口語教學方法

本課程強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和學習,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因此,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充分挖掘現場課程資源來啟發學生學習,利用各種有趣的小活動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廣闊而獨立的空間裏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在觀察和操作中認識和體驗。

1.首先,創設和諧的學習情境,與學生交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有兩只手,壹只是左手,壹只是右手,初步感知左右,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學生初步感知“左右”後,從原有經驗出發,開展各種學習活動。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左右手能做什麽;“尋找”好朋友就像妳的左右手;“做吧”遊戲,聽口令做動作;“秋千”學習工具等。讓學生在這些簡單有趣的活動中辨別左右,加深對左右的理解。這種教學方式靈活多變,學生感到親切而不枯燥,樂於參與學習。

3.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身邊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左右”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所以,除了了解和體驗“左右”,還要引導學生懂得解決實際問題。在解題過程中,進壹步加深學生對“左右”的理解,體驗數學學習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第三,理論學習

低年級的孩子好奇心強,好動,在知識的學習和鞏固中要考慮他們的年齡特點。所以學生的學習要以活動為主,從興趣入手。基於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壹些關於“左右”的感性經驗,但可能判斷不準,我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通過說、看、做、擺、看、練等活動,逐步加深對“左右”位置關系的認識。

1,說。從生活經驗出發,說左右手分別能做什麽,這是對左右的初步認識。

2.找到。就是找到像左膀右臂這樣的好朋友,是對左和右的進壹步理解。

3.動手吧。這是壹個聽口令做口令的小遊戲。除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加深學生對左右的區分。

4.鐘擺。通過放置學習工具,學生可以將對左右的理解轉化為得心應手的知識。

5.看啊。這是為了讓學生觀察右邊的事物因旋轉而產生的差異,初步體驗左右的相對性。

6.練習。鞏固“左右”的位置關系,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第四,談談教學過程

(壹)創設情境,激發對緒論的興趣

1,對話:學生,調皮,微笑。他們通常喜歡玩遊戲。妳喜歡嗎?喜歡的請舉手。妳知道妳握著的是哪只手嗎?(右手)然後另壹只手是(左手)。

2.今天,我們來認識壹對新朋友:左右(板書)。

(二)經營活動,認識左右

1,個人經驗,初步感知。

(1)右手除了舉手說話還能做什麽?(用筷子吃飯,用鋼筆寫字...)左手呢?(吃飯的時候左手拿碗...)

(2)我的右手和我的左手是好朋友。他們可以幫助我們做很多事情。妳自己身上還有這樣的好朋友嗎?(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腳...)

2、壹個小遊戲,進壹步了解左右。

(1)移動:張開左手搖壹搖,張開右手搖壹搖;伸出左手向左轉,伸出右手向右轉。

(2)聽指揮做動作: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跺左腳,跺右腳,左手拍右肩,右手拍左肩...

3、擺學習工具,分清左右。

(1)手動擺:鉛筆在最左邊;刀在最右邊;鉛筆盒在中間;橡皮擦在鉛筆盒的左邊,在鉛筆的右邊。尺子在刀子的左邊,在鉛筆盒的右邊。

(2)說:左邊的橡皮擦是哪個數字?右邊的橡皮擦是哪個數字?尺子的左邊是什麽?右邊呢?

(3)擾亂學習工具。妳能提出什麽問題?小組討論和交談。

(三)引導觀察,體驗“左右”的相對性

(1)同桌的同學面對面站著,觀察自己的左右手。妳發現了什麽?

(2)轉動方向,觀察左右的東西。妳發現了什麽?

(3)總結:方向變了,左右也變了。

(四)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1)解決教材第60頁“找到”的問題。

顯示掛圖:

老師:這個孩子遇到了壹個難題。妳能幫他解決嗎?孩子想去小明家玩,但上樓左轉才想起是小明家。小明住在哪個房間?

(2)解決第三個問題“練與不練”。

a、老師:停車場的經理聽說妳學到了新知識,想請妳幫忙解決壹個問題,看看是什麽。

b、展示掛圖:右邊的公交車是第五輛,壹* * *有()輛車。

C.談談妳的想法。

(3)解決第五個問題“練習與實踐”。

a、出示掛圖:想壹想,都是靠右走的嗎?

b、小組討論、交流

c、走壹走樓梯,自己體會壹下。

D.總結:不僅上下樓梯要靠右走,走在路上也要像這些孩子壹樣靠右走。遵守交通規則,註意安全。

(5)總結

妳在這節課上學到了什麽?妳得到了什麽?

(6)擴展和延伸

第二小學壹年級數學講座草稿

第壹,據說教材分析壹年級學生入學前都經過學前教育。很多孩子在學習這壹課之前,對100以內的數字有了初步的認知,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100以內的數字。但在孩子心中,100以內的數的概念還是很模糊的。這節課的教學是幫助孩子建立100以內的數的概念,通過估算和比較建立數的意識,為以後學習數學的其他知識打下非常重要的基礎。

二,談教學目標

1,讓學生體驗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內數字的過程,感受100以內數字的大小,感受100以內的數字就在身邊。

2.有100個對象使學生獨立,知道10個壹是十,10個十是百,對“壹”、“十”、“百”有了感性認識。

3.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體驗數的概念的形成過程,並能結合實際進行估算,從而發展學生的數感。

4.在認識100以內數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索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第三,說說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靈活地統計100以內的數字。

難點:計數過程中整數十位的連接。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的編排意圖,本課主要采用學生動手操作、師生合作、學生合作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這樣安排的目的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各種感官協同工作,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營造平等互助的學習氛圍。

四、教具和學習工具:為了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具和學習工具的選擇上,盡量給學生提供熟悉的材料,如紅豆、鉛筆、巧克力豆等...這些材料對學生來說既熟悉又新奇,可以提高他們對計數的興趣。

動詞 (verb的縮寫)教學過程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活力”,“努力在教學活動中創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參與者和創造者,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秉承這壹指導思想,力求在整個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我安排了幾個教學環節:

壹、激動人心的介紹

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安排了壹個師生互助的活動。老師和學生有壹個數數比賽,在數數的過程中,要用手勢比較數出來的數字。之所以要相互配合,是考慮到對學生“手口壹致”的訓練。數數的時候要註意學生的嘴型和手勢。如果學生壹個壹個地數,老師會兩個兩個地數。如果學生兩個兩個地數,老師會五個五個地數,甚至十個十個地數。這樣的安排,從學生的知識和思維趨勢來看,既能了解學生的出發點,又能讓學生感受到計數方法。多樣化,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b、操作查詢

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這壹環節分為三部分進行教學。

1,第壹數,估計,初步觀感100

讓學生樹立數感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育的重要任務之壹。學生數感的建立主要依賴於豐富多彩的生活現實。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提供熟悉的材料,比如紅豆、巧克力豆,並合理利用這些材料進行教學。

(1)數20顆紅豆。讓學生們看看。20顆紅豆就這麽多了。首先,感受壹下20顆紅豆的個數,提出這個問題:100是多少?很自然地在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思考,學生的數感開始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來。

(2)讓學生抓壹把紅豆,估計100是否足夠。如果不夠,再抓壹把,直到他們覺得夠了。

(3)驗證結果,每組壹個壹個數,看哪組最準。通過學生獨立計數100以內的數字,認識到數字是在計數物體的過程中產生的,為擺脫抽象數字做準備。

(4)估計壹個袋子裏有多少巧克力豆?通過這壹步,進壹步訓練學生的估數能力,進壹步認識到估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生活中的數學。

2.再次計數,建立對計數單位的感性認識,進壹步理解100。

雖然也在算,但是對學生的要求提高了。就數100,讓人壹看就是100。提出這些要求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用自己方便快捷的方法去數,在運算中發現十個壹是十,十個十是百。

3、第三遍,了解數的構成

教材安排了兩個例子來講授本課的難點——數的過程中整十的聯系和數的構成。這壹教學環節可分為以下四個層次:

(1)數出35根木棒(鉛筆)實物,邊擺姿勢邊讓學生說出有多少個十和壹。然後設置為42。當設置為39時,問:39中有多少個10和1?九個裏壹遍又壹遍是多少?壹個* * *裏有多少個十?是幾十嗎?通過壹系列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本節課的難點,加深對對數的構成的理解。

(2)脫離實物,加強訓練。想壹想,57有多少個十和壹?從57數到73和59時,強調上面提到的類似問題。通過再訓練,學生的認識和理解由感性變為理性,由具體變為抽象,從而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3)小遊戲。師生對話,學生對話數數遊戲和數的構成訓練,既能提高學生數數的興趣,又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4)小練習,用妳學過的數字說壹句話。通過學生用所學的數字說壹句話,鼓勵學生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問題聯系起來,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促進數感的培養。

第三小學壹年級數學講座草稿

老師們: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減法。

首先,簡要分析教材的結構和內容

“減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材第三單元1 ~ 5單元“理解與加減法”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1 ~ 5的數字,掌握5以內數字的順序和每個數字的構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是引導學生認識減法的意義,探索5以內減法的計算過程,並將運用自己對5以內口算方法的理解。

二、學習情境的分析

因為學生之前接觸過加法的計算,對計算問題不是很陌生,大部分都有壹定的計算能力。學生缺乏的是對減法意義的理解,說不清為什麽要用減法。面對學生有壹定的學習基礎,課程設計要更有趣味性,問題設計要有梯度,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註意力,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認知。

三、教材分析

減法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第二次接觸計算。本課的知識基礎是5以內數字的分解和合成。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應能理解減法的含義,並能正確計算5以內的減法。在這個過程中,要讓他們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最初的數學意識。

第四,教學目標

根據對上述教材結構和內容的分析,考慮到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和演示,讓學生知道減法的意義;能正確讀出減法公式;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有很多問題需要用減法來解決。

2.通過對比練習,讓學生初步感知差與歸的關系,同時初步滲透函數的思想。

3.通過學生的操作和表達,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

五、教學重點、難點和重點

基於課程標準和對教材的透徹理解,確立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初步建立減法的概念。通過動手練習突出重點。

難點:我能利用數字的構成正確計算5以內的減法。通過優化算法的多樣性來突破難點。

教學方法:情境演示、啟發式教學法。

七、教學過程:

(壹)情景的創設

第壹步,復習舊知識。激發興趣,為知識做準備;

在課程復習中,我出了三道題,分別是計算題(從1到5,從5到1),順序填數和5以內的除法和組合。通過口頭回答,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5以內的減法做好準備。第二個環節是創設情境,探索新知。引導學生在主動探索中掌握新知識,訓練思維,培養獨立思考和初步探索的能力。

我在兩個層次上組織教學。

第壹個層次是會減法,懂意思。

這分兩步完成。第壹步,通過手握氣球演示,四個氣球飛離1個藍色氣球,手裏剩下三個氣球。然後老師引導同桌同學互相交流感受,然後全班交流。

最後,老師解釋:四個氣球飛走了,1個藍色的氣球是指從4中去掉1,算出還剩幾個。(老師邊說邊示意去掉)列出公式:學會計算,掌握第二關的方法。

拿出木棒,先拿出四根木棒,再拿走1根木棒,讓孩子數數還剩幾根,進壹步建立減法的意義,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同時列出公式4-1=3,讓學生感受減法的意義,理解計算方法。學生認識“-”和“=”,正確讀出公式。

(二)知覺減法的意義

這個環節要完成三項任務:壹是講授減法的意義,二是編寫和閱讀減法公式,三是減法公式中數字的意義。

1,減法的意思

以桌子上的五根棍子為例。拿走兩個,還剩幾個。我們用減法來計算。突出“分離”,用手勢幫助學生理解減法的含義。

意圖:鼓勵學生發現物體,引導學生理解減法公式中數字的含義。

2.減法公式的書寫和閱讀

先知道五的含義,用放棍子的方法分開,然後寫出5-2=3,這是教減法含義時寫的黑板。本文引入“-”,將“分離”轉化為簡潔的數學語言,即減法閱讀。

3、減法公式中數字的含義

在理解減法含義的同時,公式中的數字分別代表什麽?

預設:如果學生從多個角度觀察主題圖,分別談論數字的含義;如果學生沒有多角度觀察,可以在解釋完壹個數的意義後,適當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發現,然後再談數的意義。

意圖:幫助學生理解公式中數字的含義,即不同的觀察角度或不同的主題圖,雖然公式相同,

但公式中數字的含義卻大相徑庭。

4.加法意義的鞏固

結合桌上的五張碟片,再次加深對減法的理解。根據棒子的例子,再次加深對減法意義的理解,讓學生寫出公式並正確讀出。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用手、用嘴、用腦練習,運用多種感官。學習過程由靜變動,由難變易,思維水平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

第二個層次是深化練習,利用教材p27頁的“做-做”加深聯系,讓學生真正掌握減法及其意義。

(三)學生活動鞏固減法的意義

用書中的“做壹件事”和學生自己的例子來說明減法的計算及其意義。

(四)聯系生活,豐富對減法的理解。

意圖:拓展加法在生活中的應用,既能鞏固減法的意義,又能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無處不在。數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六、黑板設計

  • 上一篇: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工作計劃
  • 下一篇:小學有必要上私立小學嗎?有哪些著名的民辦小學?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