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江寧路街道的歷史演變

江寧路街道的歷史演變

19年底,吳淞江邊出現了為過往船只服務的作坊。光緒二十年(1894),朱洪都在麥根路(今淮安路)口的吳淞江上建豫園紗廠(今上海第四棉紡織廠),是上海較早建成的民族工業企業之壹。民國4年(1915),郭子彬、鄭佩芝開辦宏宇棉紡廠。民國7年,鄭創辦洪章紗廠。三家工廠都在吳淞河邊。

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略者入侵閘北,壹些工廠遷入中國。民國36年,全國有148家工廠,規模不壹,從幾千人到只有幾個人。紡織、印染、機械等行業10多個。,形成上海西部重要的工業區。隨著現代工業的興起,大量外省工人來到上海謀生。他們在吳淞河邊搭建了壹個“滾蚯蚓”草棚居住。民國21年128甲午戰爭後,閘北地區居民陸續逃入境內,並沿徐公浦(今昌化路)兩側荒地擴張,形成南北向的窩棚帶。環境衛生非常糟糕,疾病肆虐,死亡率極高。曾經有這樣壹首歌謠:“分叉的墻角,發臭的溝渠河流,像城墻壹樣的垃圾,蒼蠅蚊子黑漆漆的,老鼠滿街跑。

上海解放後,境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大街小巷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填溝填河,鋪設下水道,通自來水,清除多年垃圾,徹底消滅臭蟲,結束了棚戶區又臭又臟的歷史。上世紀50年代,句容裏是上海市衛生先進典型之壹,接待過外省市衛生檢查組和外賓。市政設施和住宅建設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重建長平路連接東西。全區最後壹條子彈街路(昌化路)也是1989鋪的瀝青。新建住房65438+萬平方米以上,約占現有住房面積的1/4。例如,在全區知名的棚戶區之壹的李三,建設了18棟六層廠房,面積41,000平方米,形成了兒童樂園、幼兒園、養老院、菜場等配套服務的新型居住村。

1989,街道被評為全國、市普法工作先進集體。街道計生工作從1984到1990連續被評為市先進集體。消防工作從1987到1992被評為市先進集體。1991,街道被評為全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街道上成立了許多經濟實體。從65438到0992,街道經濟營業額(產值)3762萬元,利潤274萬元。

1992,中小型市級工廠34家,區域工廠8家。其中1000人以上的工廠5家,中外合資企業2家。大部分是紡織和輕工業。有上海機床研究所等科研院所2個,商業網點125個,菜場2個,集貿市場2個,銀行儲蓄所2個。有1所中學,2所廠辦技校,5所小學,2所幼兒園;街道文化站、圖書館1個;衛生醫療機構有兒童醫院、江寧區醫院。

  • 上一篇:小學四年級第四單元作文怎麽寫?
  • 下一篇:小說類介紹詞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