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張書厚的主要階段

張書厚的主要階段

張誌平(1866 ~ 1935),安徽壽縣瓦埠鄉曹家崗村西邢家崗人,清同治五年(1866)生。他的父親張,是壹個秀才,為生活所迫去了壽縣。書厚童年時跟隨父親和哥哥學習。不久,他的父親去世,由他的兄弟西苑和軒朗撫養。學習之余,書厚也做壹些雜活,比如磨菜之類的。

1890年,張書厚考上秀才。此後逐漸接觸到反清思想,有革命野心,於是放棄科舉。為了擺脫家庭的拖累,便於革命活動,我把母親和妻子搬到了壽縣瓦埠曹紹修烈士祖籍曹石。

1898年,張叔厚與幾個同鄉密謀成立“強社”,與孫開辦的“福彩派”壹起在壽州傳播反清革命思想。然後是壽州的仁人誌士,如孫楊甲、段雲、權道漢、時隱生等。,東去日本留學,尋求出路。為研究軍事,培養革命力量,擴大革命活動,於1904年與張子嘉、陸、盧俊權、孫卓如等數十人考入安慶軍事訓練學校,與白等革命派接觸。1905年春,改在安慶鳴鳳學堂任教,以為會接觸到密會地點。

原來,皖北人郭其昌是這個社團的首領。安慶起義失敗後被捕入獄。舒侯潛入監獄與郭其昌交流,了解到該社團的地下組織,就藏在各省的圍墻裏。他隨後聯系、集結黨員,多次秘密談判,同意向豫皖黨伸手,在全省征集革命誌願者,大搞計劃。在標準營,柏文成了內線,首先繳獲了機械彈藥,攻占了省城。當時蜀後有壹首《書憤》詩:“昆侖東行五千年,我領浩渺神州。”太西的武功已經雕零了,能恢復就恢復。“當我得知同盟國在東京成立時,又有壹首詩:“同盟國之書傳海外,三千英雄戰於江上。從此中原被消滅,漢人又要出來了!"因其活動頻繁,風聲傳出,被壽州壯士孫謀察覺。孫徑向兩江總督周父告密。深感憂慮的周復,先在獄中殺了郭其昌,卻不分贓。當天晚上,他就派兵包圍了鳴鳳學校,意圖逮捕他。所幸同鄉邊炳貞(壽縣,當時稱華章)得知後,來到鳴鳳學堂通知張書厚,立即出逃,與前來捉拿他的士兵很近,只隔前後門。《晚堂談殘羹》中記載:“夜深了,我就在院中納涼。得知消息後,我會手裏拿著壹把芭蕉扇避嫌,假裝是凳子,我會出來壹個光滑的脊梁。"

當時,霍邱人鄭贊成()和李(又名貝深)都是淮上的知識分子,他們在皖南廣德設立了礦務局,所以他們逃跑了,暫時在那裏避難。清官抓捕失敗,下令通緝,壹時風聲險惡。張叔厚怕鄭、李受到牽連,便偷偷來到杭州,化名“殷”和法名“康殷”,在西湖的道光寺避難。我必須和浙江省的革命誌願軍呆幾個月。直到噪音小了壹些,我才回到蕪湖。在李光炯的邀請下,我成為了萬江公學的世俗講師。我認識了吳旸谷和其他人,所以我加入了共青團。離開杭州時有詩說:“浪濤滾滾來,血劍悲涼。”武林走千裏,浙江吳山回孫。“在蕪湖,有壹首詩是這樣說的,“論誰執祖國,必知民權真。萬裏沙場三尺劍願血洗幹!”又有:“頻繁流年,車馬閉河總神。“人間尚有遺憾,麗江亦談兵。”可見他的反清革命思想是非常堅定的。

當時革命,特別是南方,清廷對南方嚴加防範。張書厚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後,認為北方還是有差距的。在吉林胡殿家工作的有邊炳奎和楊端福。胡殿甲也是壽州人,主管吉林軍,兼吉林軍小學總經理。由卞秉鈞等人向胡殿甲推薦,聘請舒厚在陸軍小學當老師。1906年初秋,他毅然離開要塞,與劉約卓夫、霍山朱澤西等人去了東北。石柏文偉也在東北。

當時,吉林省的革命活動是由張樹厚和柏文領導的。謝謝妳先生圖謀不軌,但當事情成熟時,他派了壹支隊伍去逮捕他們。幸運的是,在胡殿甲的保護下,他得以逃脫。張書厚和邊炳奎晚上喬裝去了延吉崗,但他們站不住腳。相反,他們偷偷越過邊境,來到朝鮮金青,為陳啟順投票。陳啟順,中國東北人,從吉林邊境(中國和朝鮮)招募了20,000多名難民,在金青為朝鮮拆城修路。張書厚以同胞身份叛逃,離給陳啟順做公文越來越近。他向陳啟順說明反清革命的真相,動員他帶領拆城工人參加起義,得到了陳啟順的認可,稱他的話為“打江山”。當時很多城市拆遷工人都是被收稅逼的,生活無路可走,於是壹舉響應。於是,壹方面派卞秉鈞去日本拜會中山先生,籌措機器經費,另壹方面派壹個東北的工頭去聯系有關方面,計劃進攻吉林,策動胡典加為內力,以吉林為根據地。沒想到,卞秉鈞壹到日本,種石山先生就去蒙自發動進攻。由於時間久遠,的拆城修路已經完成,工人要遣散,白等人也已經返回南方,起義計劃沒有實現。張叔厚嘆了壹口氣,寫了壹首詩:“車往吉林西難,路有百余石堵。我熱淚盈眶,光與劍影照我心。”

1907年,張叔厚回到家鄉,在邵熙學堂任教,他仍然向學生灌輸反清革命思想。、曹淵、方、等都是他的學生,深受其影響,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同時,聯系家鄉的革命同事。第二年春天,熊和範傳甲在安慶籌義失敗。熊來到壽縣,參觀了學校。蜀後想保住熊的性命,便讓同僚們召集民團來應對。熊認為安徽的環境險惡,但他離開了安徽。可惜死在吉林,範傳甲也死在安慶。當時安徽反清革命轉入低潮。

1909年春,書厚離開邵熙,隨鄭贊成赴上海,在上海組織革命組織,並留宿李少川。李氏家族是蘇皖之間反清人士的聯絡機構。舒侯是專職的各方聯絡工作。

1910期間,上海的同誌非常重視大陸的發展,壹旦有了第壹層意思,就有了群眾基礎。舒後穗、張會濤、關鵬先後轉回壽縣,組織力量,往返城鄉,聯系鄉村武裝,為淮上軍在辛亥打下了基礎。

1911的春天,各方同仁齊聚廣州,將有大動作。卻說張叔厚、往九江,聞知廣州起義失敗,徑回內門。

那年秋天,武昌起義,淮在壽州起義。蜀侯與瓦布之子方震,率瓦布湖東岸九村至湖西岸集鎮,城鄉均不流血收復。十月初,淮在鄰縣起兵,先領兵到合淝迎擊孫品義,然後時而守先,時而亂,時而伏、應、、全道漢等人,* * *謀劃整頓軍隊,保護人民。根據全道涵生前的談話,懷所到之處,軍政府印章都是張叔厚手工刻制的。

民國成立後,有人叫囂著要官要利,但張書厚始終努力工作,從未做出壹番事業。1912自題小昭詩說,“試把余生獻給石,連怨也補上”,書畫極大地豐富了這壹點。

袁氏稱帝的時候,全國都在醞釀袁。他為黃少泉寫了壹些詩,並在這裏錄制了兩首。詩中有雲:“漢軍滾滾而來,江淮之戰綿延千裏。潯陽九牌巖強,築堡靠將軍。”“帝業今天變成了羊,壹肩挑的行李回不了家。風壹吹就涼颼颼的,我藏好弓。”此時倪嗣沖督安徽,對黨員恨之入骨,下令東南五省通緝張書厚,於是他被迫躲在肥西童茂謙家。四川巡撫陳歡是童懋謙的學生。基於這壹淵源,張叔厚離開合肥,偷渡六安,與徐玉亭經湖北入川。過了幾天,雲南的護國軍起來了,他和遊廷指著陳的利益,鼓動四川巡撫加入,以博取的好感。

1916,張書厚回老家了。緊隨其後的是北洋軍閥執政,他堅決不參與軍政活動,打算隱居教書。

1918,張書厚受聘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任教師,教授經學和書法。五四運動時,目睹時局艱難,憤然回鄉,藏身壽州、六安、合肥。

大革命初期,在肥西童茂謙家辦了壹個戶口。每次和童老聊時事,追思中山先生,都有這樣壹句話:“北上燕京救國,留下三策(指聯俄、聯* * *、助農工三策)。”“4·12”慘案的消息傳來,遭到了20本書和憤怒的詩歌的攻擊。這裏有雲:“風雲滄桑,淚血濺滬江。信義三民是海市蜃樓,中國暗淡可恨。”這時,他的兒子(原籍上海大學隨周總理到廣州,去了黃埔,參加了北伐,加入了* * *生產黨)在北伐軍司令部擔任編輯,寫信詢問時事。根據他自己的見解,回帖中有雲:“今之青年,如獨海,主朝,逆風起壹時,漂於中流,永不止。”而且有句詩說:“汝當知廬山真面目,視糙玉為石沙!”

1925年,袁北伐屯兵石家莊,在民間得到了戚繼光留下的硯臺。袁回李後,是題詞給張叔厚看。此硯為廣東端硯,長方形,手抄。它長17厘米,寬11厘米,厚6.5厘米。石質細膩,雕刻精美,也是著名的硯,是端硯中的珍品。左邊戚繼光題詞曰:“他山之石容得吳,他定取妳家,兵書全速飛來,傳話天下唯靠妳,四海壹家,與妳同休。季光明。”右邊,張叔厚上書:“民國十四年,袁北駐石家莊,得秦安堂硯。李回去後,就題詞給張書厚看。明(篆書)說:‘下壹季有多難,保護少生存有多難,現在恢復有多難。這要看將軍,古人已經去世了,所以這是壹份俸祿。”"

1930年,張書厚應好友李少川之邀前往上海,並在上海生活了兩年,使書法與繪畫產生了諸多聯系。

65438年至0932年,張樹厚根據他在燕京大學的教學筆記寫成的《書法真解》在上海出版。與書法理論以往的著作相比,《書法真解》表現出思想解放認識超前、思想獨到見解深刻、語言凝練、語句嚴謹的特點。

1934應原安徽省烈士委員會要求,為1911年以來在安徽犧牲的烈士題詞,回到安慶。同行為之歡欣鼓舞,各省友人紛紛送詩致敬。陳獨秀、段、、、、白、於右任、翁、齊白石等發來賀電,達近千件。甚至還有人從海外送畫。

1935年4月的壹個黎明,張書厚在安慶南莊嶺省殯葬委員會的住處去世。王老師身後,是壹堆紙筆,風清氣正,衣袖清透。老朋友白、全道漢、孫楊甲、蔣同厚等,緬懷舊情,籌款將其安葬在安慶城西烈士廟後院(舊火藥庫舊址)。

張書厚以書法和篆刻聞名。書法各方面都很優秀,隸書更擅長。住在省會安慶,《學風》雜誌發表文章說“求書人越來越多,洛陽紙越來越貴”。晚年喜歡畫梅花。《申報》在1933刊登了壹張他的梅花圖,並附後記:“沈晗先生八法指篆刻之學,以溺海殺龍之手寫晚年之心……”

  • 上一篇:吳中小學生
  • 下一篇:孩子們都喜歡玩高的。高玩能增加他們的智力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