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安溪城隍廟簡介

安溪城隍廟簡介

壹千多年來,安溪城隍廟歷經滄桑,幾經修繕、重建、搬遷,現存建築均為清初遺跡。據史料記載,位於城關富民街縣實驗小學旁的安溪城隍廟始建於五代鹹德三年(956)五月二十八日,建成於後周鹹德七年(960)四月十五日。明洪武元年重建(1368);景泰二年(1451),彜族陳振德重修;成化八年至十五年(1472-1479),顧和知縣吳英重修,古典史學家加建三廚;嘉靖十八年(1539),知縣尹舉、典史鄒奇重修;嘉靖三十九年(1560),寺廟被日本人破壞,嘉靖四十四年(1565)由知縣蔡昌裕重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知縣謝重修前後殿。康熙四十年(1701),知縣榮重修,知縣繼續修繕;康熙五十四年(1715),知縣曾誌川在後塘修建方丈方丈室;乾隆十年(1745),知縣賀龍在鋪好的拜亭前接見石屏;乾隆二十年(1755),知縣莊成重修。

老廟是座朝南的宮殿式建築,規模為五進四天井。大門外有壹口井,裏面裝滿了甘甜的水,供人們使用。大門內有兩間與屋頂相連的房間,中間留有人行通道。如果兩個房間都鋪上木板,可以作為朝北向內的舞臺。踏進大門,就可以到達寺內的大堤。堤岸兩邊各有壹棵古榕樹,讓人感覺清涼。第二個是兩廂,雕像是分開的。左廂由巡檢、考功、賞善三個分部組成,右廂由捷報、地獄、懲惡三個分部組成。它的雕像雄偉壯觀,令人敬畏。第三個入口是正廳,前面是亭子,後面是臥室。寬五間,深三間,重檐,梁架,露於頂上。寺外有盤龍石柱,雕刻精美,靈活壯觀。大殿中央有拱頂,向外是圓窗,飾以金通孔,雕梁畫棟,莊嚴宏偉;廟內供奉著城隍主的遺體,座後有壹尊高大的城隍主像,黃袍金冠,威嚴嚴肅,令人肅然起敬。大廳外翼有東、西兩廂,各有壹條寬闊的走廊。東艙口掛大鐘,鐘下塑使者,後為護國公、判官楊。西廂房上有壹面大鼓,旁邊是值日使者、主簿、尹判官。通往護城河第四入口的兩廊有門,殿內供奉城隍主夫婦,並坐有雕像,俗稱城隍母殿。大廳後面的第五個入口是修道院。整個寺廟莊嚴大方,青瓦屋頂,屋檐飾雙龍抓珠,襯以人物、花草,五彩繽紛。廟裏掛滿了精美的對聯和匾額,顯示了寺廟的古樸,令人欽佩。寺廟寬敞,建築雄偉古樸,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

民國三十年(1941),國軍副團長裘秋興出兵安溪城隍廟,城隍伯主、副神像被搬出,暫祀於縣城北街矮子頭人家,其他神像被拆除。民國32年(1943),由於官方基建,矮子頭鎮神臨時廟需要拆除,包工頭另選地方在北門橋旁建了壹堂兩室作為廟,並於同年遷入。1953年,黃成主移至東嶽廟東廳朝拜,1985年移至東嶽廟譚躍廟朝拜。1958、1986年,老廟壹殿、五殿被教育部門拆除,建成宿舍。如今,老廟裏只剩下兩四個大殿。1988 65438+2月,安溪城隍廟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0 65438+10月16在旅新華僑陳美英女士的倡議下,並在縣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選址於東嶽廟東側,按原廟規新建安西城隍廟,並由陳美英女士獨建壹至三殿。6月5日1992完成新寺改造工程。此後,新加坡立克巴巴和楊桃園的華僑親屬紛紛捐款,繼續修建第四、第五大殿,隨後許多爐臺和信眾也陸續捐建配套設施。

安溪城隍廟與東嶽廟肩並肩,為五進殿,依山而建,南北方向。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第壹廳寬五間,三門,檐下輝綠巖龍柱,門栓、窗臺分別用青花石雕刻。有鯉魚躍龍門、雙龍戲珠、二獅拋球、獅鳳牡丹、松鶴蓮、竹鹿等圖案。吊桶等屋架構件上雕有花卉、荷花、嫦娥奔月、笛子招鳳等。第二殿是城隍廟,重檐歇山式,露在頂上,做成鬥式。寬五間,深五間,前有拜亭。壹至三殿的神像都是模仿老廟的風格。城隍三尊神像端坐在正殿,分別對著三個圓格子窗,八爺九爺立在兩側。三大殿是城隍的寢殿。第四殿是羅漢殿,供奉觀音菩薩。五殿是釋迦牟尼佛殿,供奉三寶佛。整個寺廟紅墻綠瓦,金碧輝煌;飛檐走壁,飛金流彩;雕龍雕鳳是絕妙的壯舉,甚至比舊觀更勝壹籌。1999 1,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新城神廟豎立文物保護標誌。

安溪城隍廟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寶殿城主的印章,據說是宋朝皇帝給的。玉質方形,邊長7.5厘米,高5厘米。印章是“封清溪以示印福”的傳統篆書。印座上有壹只臥蟾,上面刻有“王”字,象征安溪鎮神對陰陽的認識,表現了精神。矗立在新廟前的壹對輝綠巖龍柱,原為老廟所建,為上壹代著名工匠所制。它們雕刻精細,栩栩如生。寺內有《甲骨文》和《造船銘》兩處古碑文,立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二月,由知縣夏書寫。“神諭”碑長44厘米,寬70厘米。碑文上寫著“安馮毅仙遊伯承神,贊揚,每年在,士人仿古之禮,設宴迎之。”造船碑銘文長210厘米,寬110厘米。據記載,為滿足春季齋戒迎儺的開支,建造了兩條溪船,從泉州運鹽到安溪,免稅,“以息為費”。

城隍廟新廟的拜亭裏有壹副古聯:“寵錫袍,八閩之首;贊美武夷伯爵無與倫比。“傳說自宋代以來,安溪鎮神之主因治愈宋太後的頑疾而獲皇帝賜禦袍,同時也是周邊五郡(即南安、安溪、晉江、同安、惠安)的護國公,保護百姓免受旱、澇、風、蟲、獸之災,因此兩次被朝廷封爵,並被宋帝賜金冠。清朝的道光給他下了“秦家鋪護清溪助博”的聖旨,但省內其他縣的城隍卻沒有這個殊榮,因為是“八省之首”,“五市無雙”。

古往今來,風流名士都曾感受過安溪城隍廟的精致之美,並在詩詞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留下了許多著名的匾額和精美的對聯。有明代張瑞圖的《陰陽師》、青縣葉紹芬的《陰陽師》、黃宅的《夢絕》、李鈺的《護吾民》、莊澄的《真靈》等古碑。明代學者秦寫道:“邪不死,先人余德亡;善不昌,祖有餘則昌。”清代狀元莊袁俊寫道,“功德顯河山,前有金龍,後有陸鋒,十八裏歸福地;聲嘹亮,東陽鐘,西鱷鼓,首龍戰百宮門。”清堯生陳子睿寫道,“神靠德;壹個人的時候不要自欺”、“看世界的狡猾心,不要怪這大眾吐槽;看到斯裏蘭卡的顏色又黑又雜,真是讓我們這壹代人震驚。”還有古聯,如“賞罰善惡因果;陰陽判無分別”,“善惡有報,無往而終;當妳爭名奪利的時候,妳要知道,總會有盡頭的。”來到寺廟,問問自己平日做什麽;回家的時候別忘了低頭真誠的今天,“惡有惡報,惡有惡報,惡有惡報,惡有惡報,終有善報;天知地知,妳知我知,何為無明?”以及“邪鏡高懸,好心人不妨引;陰影很多,有邪念的人應該怕偷窺。”善惡難藏於此,不必在臺前磕頭;余從來沒有完全瑕疵過,所以我不忍心在臺下抖嘴。“地獄就在眼前,我只有犯罪才能意識到。邪惡的鏡子曾經掛在舞臺上,但妳要驕傲,妳就慈悲為懷”等許多勸善的對聯。"

歷史上,政府非常重視每年的安溪鎮神春遊。清代為迎接城隍而舉行儀式,並設祭祀儀式為神靈祈福,後特指僧人道士為消災而設的道場。非常熱鬧。清嘉慶十二年(1807)二月,安溪縣令夏邑制作“甲骨文”碑。多年來規定每年臘月十六在神靈面前拋杯,次年二月初二貼出文告,向全縣表明日期。約定風雨無阻立杯,第二天迎接(古代驅逐疫鬼的儀式)。每年燒飯完畢撤壇時,當晚12,四位第壹人恭敬地請清溪鎮神主人整理好衣服,坐在前八席。在翌晨大約5點鐘,第壹個人主張歡迎走出寺廟。的巡邏路線是:從東門,沿河溝、山坡到祥雲渡口,到鳳山黃氏祖墳(俗稱狀元墓),再回到祥雲渡口的鳳池寺設簾保安(註:目前的路線是:東出山門→鳳山路→ 831路→祥雲路→神內→縣制藥有限公司→鳳山墓→返回→神內。10至11之間,殿門緊閉,殿內所有官員、官吏(必須全部由人代替裝飾),以八爺、九爺為領,依次輪班行進。四首人燒香伺候,主持和尚負責點名。下午快結束時,全隊繞堂壹周,然後大開廟門大聲喊出來,排好儀仗和大講道、八音、太歌、戲陣,出西門迎接大叔入城遊覽大街小巷、縣衙、儒學、學校(目前的路線是:鳳山路→ 831路→祥雲路→神內→縣藥廠→鳳山黃祖墓→返回。在古代,儀式非常復雜。隊伍行進到縣衙門口,縣令布置香案,親自迎接;隊伍行至南門巷時,全隊停了壹會兒,清溪鎮神大師穿上外套,戴上帽子(即法官服裝),然後儀仗隊列隊開車,鳴鑼開道,鼓笛齊鳴,四個第壹人跟著八爺、九爺和鎮神大師進夫子廟繞池畔壹周。然後下到南校場(刑場),主持和尚們穿著袈裟,背著器械,到了校場,就揮舞手中的器械,搖鈴召喚受委屈的靈魂,請求準許前來申訴;繞了壹個星期後,遊行隊伍走上了縣城的街道,民間倡導者和戲劇團隊在壹旁等候。壹般遊行隊伍會在當天下午三點左右進入寺廟,然後主持僧人會從四條街各挑選若幹人,逐壹投擲占蔔杯,勝出者即為明年的新教主。之後會進行新老交接儀式,然後晚上按照路線進行遊覽。新人會負責勞力,火把,燈籠,壹般下午10結束。

傳說清溪鎮神非常突出有效。清乾隆版《安溪縣誌》中有三條記載:壹是“春主徐(年,1520),吉水公四月命安溪,顧念城民,久患虎患,乃焚文於城隍廟,箭神將勝。”妳飛得越多,妳就會越好。武子三日,壹人被殺,百姓目瞪口呆。鄒魯受時勢所迫,親眼目睹,寫下了《斬雙》壹文。第二,“清康熙十六年(1677),七月二十八日,蔡瑁引數千人到安西,正要攻城,忽見壹甲騎出東門。蔡懷疑援軍到了,就撤退了。* * *以為城隍出現了,就命李鈺在廟裏寫下‘保我惠民’的匾額,知道了這件事。“第三”,乾隆二十年(1755)正月十壹日,郡民陳輔在後塘龍將田主王義讓殺死,屢試不爽,拒不承認。市裏命令莊成齋戒沐浴,向城隍之神祈禱。第二天,他帶著犯人去寺廟回答問題。突然,鬼魂附在他的妻子黃身上,生動地質問伊夫並指出兇器。傅氏低頭不語,此案塵埃落定。觀眾都不壹樣。莊命人將碑文刻在廟中,以規管後事。"

傳說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華,派飛機轟炸安溪縣。人們發現天空中有兩只鷹正對著飛機盤旋。飛機投下了許多炸彈,但該縣人民沒有傷亡。日機飛走後,城隍廟的法事人員發現城隍公和城隍馬的神像都在滴汗,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只鷹就是城隍的化身。消息傳出後,街頭民眾自發舉行“示眾”儀式,供奉黃豆,意為給神兵提供子彈,或讓神靈將豆子撒入士兵體內抵禦外敵入侵。

精神要發光,利益各方。晉江沿海至今還流傳著“清溪鎮神顯聖人保佑漁民”的民間故事。傳說大約壹百年前的壹天,晉江有兩百多艘漁船,突然迎面駛來壹只小船。壹個老人站在船上喊道:“我是清溪的主人,我是來給妳看廟的,就是有臺風的時候漁船壹定要掉頭,盡快返航。”當所有的漁船進港時,突然來了壹場大風暴,漁船安然無恙。為此,漁民中廣為流傳“清溪鎮神顯靈,警臺風真。”漁船平安歸來,百姓對漁民贊不絕口。“歌謠。此後,泉州、晉江、石獅、南安等沿海地區的人們紛紛設壇祭拜清溪鎮神,許多人還經常去安溪鎮神廟燒香祭拜,祈求平安幸福。很多地方還設置了分爐來祭拜清溪鎮神。

在新加坡還有壹個廣為流傳的故事,關於清溪鎮神的顯現。20世紀4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南侵新加坡。有壹次,日軍出動大量飛機轟炸新加坡各地,壹片廢墟。而民國時期(17 (1928),從安溪到新加坡城隍廟所在地,根本沒有被炸。因此,當地華僑華人對安溪鎮神之主更加崇敬,先後在立克巴巴和楊桃園修建了兩座宏偉的清溪鎮神廟,至今仍在蓬勃發展。兩地城隍廟每年都會組團到安溪城隍廟尋根,祭祖、祈求安溪城隍廟保佑成為慣例。

安溪城隍廟歷經數千年的興衰,享譽海內外。早在明末清初,安溪先民就把香火帶到了臺灣省,然後分布到臺北、臺南、高雄以及全島各地。據不完全統計,臺灣省共有222座分爐。新加坡還有韭菜寺和楊桃園寺。自清代以來,安溪城隍廟在晉江、南安、泉州、石獅等地設爐70余座,並在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建有多座爐。每個月,特別是5月28日鎮神誕辰日,海內外信眾都組團到安溪鎮神祠參拜,有力地增進了海內外和海峽兩岸的友誼,促進了歷史、宗教、文化的交流。

1994 10,安溪縣人民政府將東嶽廟、城隍廟劃歸鳳城鎮人民政府管理,成立了東嶽廟、城隍廟園林管理處和文物保護管理組,秉承愛國奉獻社會的宗旨,積極提升城隍廟的文化品位,先後建設了壹批配套設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要充分發揮城隍廟宗教文化在閩臺文化交流和對外友好中的積極意義,努力把安溪城隍廟建設成為民眾開展正常宗教活動的場所、連接海內外愛國人士的文化橋梁、展示安溪僑鄉現代文明的窗口,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城隍信仰是壹種文化現象,有著漢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的深厚社會背景。安溪城隍廟在閩南、福建、臺灣、東南亞等地有多座寺廟,對促進傳統文化和與臺灣及海外的文化交流有積極作用,對增進兩岸中國人的民族文化認同、推進祖國和平統壹進程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 上一篇:壹年級數學暑假創造性作業作文
  • 下一篇:我最喜歡的小學生植物作文是400字【五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