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豐都縣(區域名稱)詳細資料大全

豐都縣(區域名稱)詳細資料大全

豐都縣位於長江上遊,重慶東部,三峽庫區中心地帶,北距重慶主城九區172公裏,南距湖北宜昌476公裏。東漢和永元二年分縣。

豐都縣位於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東部,武隆區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南部,涪陵區西部,忠縣和墊江縣北部。2017年,豐都縣戶籍人口823684人,常住人口578600人。轄21個鎮,7個鄉,2個街道,面積2901平方公裏。

2017年,豐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6579.8萬元,同比增長9.3%。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334283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45743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85772萬元。第三產業結構比例為16.2:45.8:38.0。

豐都縣的旅遊資源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主,主要有豐都名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雙桂山(國家森林公園)、鬼王祠(全國最大的動態人文景觀)、鬼王石雕(全國最大的摩崖石刻)等景觀。

2017 10,豐都縣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被重慶人民正式批準退出貧困縣。

基本介紹中文名:豐都縣外文名:豐都縣別名:鬼城行政區類別:市縣轄區:重慶市轄區:三河街道、名山街道、高家鎮等。居民:平度大道西段53號。電話區號:023(+86)郵政區號:408200所在地:長江上遊。渝東區面積:2901 km2人口:57.86萬常住人口(2017)方言:西南官話-重慶話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著名景點:豐都名山、雙桂山、雪域洞等機場:135km距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火車站:豐都火車站車牌代碼:渝G行政代碼:500230地區生產總值:2065798萬元(中 民族,人口,族群,經濟發展,回顧,第壹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文化,衛生,交通,公路,鐵路,名優產品,風景名勝,豐富的歷史沿革,先秦時期,隸屬於巴基斯坦。 秦朝,隸屬郅縣、巴縣;西漢,屬知縣、巴縣、益州;東漢初,劃歸益州巴郡管轄;初平元年至建安五年(190 -200),狄鹹屬益州永寧縣。東漢永元二年(90年),平度縣設在知止縣,這是建立豐都縣的開始。三國時期,蜀漢顏夕十七年(254),平度縣並入臨江縣,屬益州巴郡。西晉,屬涼州巴郡;成漢,荊州壹郡;東晉屬涼州巴郡。南北朝時,劉崧屬益州巴郡;南齊屬巴州巴縣;南梁屬滁州臨江縣;西魏北周屬林州臨江縣。豐都縣位於重慶(紅色)。隋朝為帝三年(583),屬林州臨江郡。大業三年(607)屬臨江郡、巴東郡;恭帝壹寧二年(618),豐都郡脫離臨江郡,劃歸林州。

唐朝貞觀八年(634年)在歷山南路中州;天寶元年(742),南濱郡,歷山南路;甘源元年(785),中州、東道、歷山;至五代前蜀,後蜀,。宋代,宋真宗時,李奎周道在中州南賓縣;惠宗政和元年(1111),並入臨江郡;紹興元年(1131),恢復豐都郡;杜宗鹹淳元年(1265),在夔州路鹹淳府。元初遷至四川重慶路中州;至元二十壹年(1284),墊江縣並入豐都;鄭錚二十二年(1362),明於震在大峽掌權時,墊江被分割。明朝洪武十年(1377),豐都縣並入撫州,隸屬四川成宣局重慶府。十三年(1380),撫州(今涪陵)劃入付嘉縣,改名杜鋒,劃歸中州重慶府。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沔都縣被吳三桂軍隊占領。十九年(1680),清軍收復;雍正十二年(1734),直隸立中州;嘉慶七年(1802),利川東路中州利州。民國元年(1912),豐都巡撫調任四川中州;民國二年(1913)調任四川行政公署川東路;民國三年(1914)調至東川路,巡撫駐川使館處;17年(1928),四川省直隸;民國二十四年(1935),調任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位於西南川東行政區涪陵區;1952年9月,調任四川省涪陵區;1958年,縣名杜鋒改為豐都;1968至1995,豐都縣劃歸四川省涪陵地區;1996年,設立地級涪陵市,豐都隸屬涪陵市。1997 65438+2月,豐都縣正式劃歸重慶市管轄。地理環境:豐都縣位於長江上遊,重慶東部,東經107 28′03″-108 12′37″,北緯29 33′18″-30 16″。東接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南接武隆區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西接涪陵區,北接忠縣和墊江縣。該地區南北長87公裏,東西寬54公裏,面積2900.86平方公裏。豐都縣地貌豐都縣屬於渝東坳陷褶皺束,是古生代相對隆起、中生代坳陷、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第壹幕中生成的壹條東北向構造帶。背斜細長平行,東南翼陡,西北翼緩,呈不對稱梳狀褶皺,軸部縱向擠壓斷層發育。自西北向東南主要有黃草山、姜家山、方鬥山、七腰山背斜,社壇、三元、豐都、石柱向斜。背斜褶皺緊密,向斜寬闊,形成典型的障壁構造,控制地貌和分布。背斜狹長,多發展為長山;向斜寬闊平緩,多發育為丘陵、低山或平壩,形成山川峽谷景觀。縣內寒武紀、奧陶紀、誌留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地層均有出露。三疊系地層主要出露在黃草山和姜家山背斜,二疊系地層出露在方鬥山背斜中部,寒武系和奧陶系地層出露在七爻山背斜軸部。侏羅系地層出露於社壇、三元向斜、豐都、石柱向斜。向斜內主要出露紫色砂巖、頁巖、泥巖,風化速度快,多形成低山、緩坡、平谷、寬谷、低丘,占全縣國土的70.4%;背斜內主要出露石灰巖和白雲巖,多形成山地、深溝、窄谷,占全縣國土的29.6%。豐都縣的地貌由壹系列平行的褶皺山系組成。這裏以山地為主,丘陵次之,只有山谷與山谷之間有狹窄的平壩。山地與丘陵,山與山之間的平壩(槽與谷)交替分布,形成南高北低的“四山三槽”地形。最高海拔2000米,最低海拔175米。氣候特點豐都縣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春旱多變,夏熱多雨,秋涼多雨,冬無嚴寒。水系豐都縣境內所有河流均屬長江水系,主要包括長江及其支流,如龍河、曲溪、碧溪、白水、小富溪、大沙溪、郎溪、赤溪、木見溪、聞溪、雙溪、玉溪等。長江自西向東貫穿中部,從涪陵的馬井子到大山西的忠縣。龍河發源於石柱,從江池鎮進入縣城,在三河街道葫蘆溪口匯入長江。瞿溪河是北岸的主要河流,發源於忠縣白石,在涪陵鎮西匯入長江。碧溪河的源頭在保和鎮蔣家山北麓,在百匯匯入長江。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豐都縣的礦產資源主要有天然氣、鋁土礦、石灰石、白雲石、長石、應時砂巖、煤、鐵、硫和石膏,其次是銅、鋅、螢石和重晶石礦脈。其中煤礦儲量約為654.38+0.56萬噸。豐都縣現有野生動物約300種,其中哺乳動物8目10余科約40種。有12目,15科,200多種鳥類。魚類有6目13科54種。珍稀動物有老虎、豹子、黑頸鶴、紅腹山雞、中華倒刺、鱘魚等。豐都縣現有自然樹木170余種,主要有馬尾松、柏樹、青杠、柳樹、黃連木、漆樹、楓香、榕樹、杉木等。竹類10余種,主要有冷竹、白竹、斑竹、仁竹、龍頭竹、水竹、冬竹等。中藥材1200種,其中野生藥材1015種,主要有泡參、天麻、麥冬、天冬、半夏、香附、草烏、苦參、百部、五味子、舒筋草、前胡。豐都縣多年平均過境水量4371.8億立方米,其中長江年徑流量約4258億立方米。此外,龍河年平均流量64.9立方米每秒,水能理論儲量157800千瓦;曲溪河年平均流量13.3立方米每秒,理論水能儲量5000千瓦。碧溪河年平均流量為2.19立方米每秒,理論水能儲量為900千瓦。截至2013,豐都縣轄21個鎮,7個鄉,2個街道,分別是虎尾鎮、社壇鎮、三元鎮、許明寺鎮、董家鎮、保和鎮、仁沙鎮、興隆鎮、庶人鎮、史鷙鎮、興義鎮、雙路鎮、高家鎮、龍孔鎮、仁沙鎮。豐都縣人口2010,豐都縣常住人口64.92萬,男性32.72萬,占總人口的50.40%。女性32.2萬人,占總人口的49.60%;戶籍人口84.28萬,其中非農業人口17.69萬,農業人口66.59萬。民族:2010豐都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彜族、滿族、回族、布依族、朝鮮族、侗族、瑤族、壯族、維吾爾族、白族、哈尼族、傣族、黎族、佤族、土族、獨龍族、基諾族、拉古族。豐都縣移民廣場經濟發展綜述2017年,豐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657.9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3%。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334283萬元,同比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945743萬元,同比增長10.4%;第三產業增加值785772萬元,同比增長10.3%。第三產業結構比例為16.2:45.8:38.0。2017年,豐都縣農林牧漁總產值497194萬元,同比增長4.9%。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38332萬元,同比增長4.6%。其中,農業205928萬元,增長3.5%,林業29758萬元,增長28.8%,畜牧業84597萬元,增長0.5%,漁業1.4萬元,增長3.5%,農林牧漁服務業4049萬元,增長8.5%。豐都縣壹隅,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106000畝,同比下降0.4%,蔬菜種植面積28.9萬畝,同比增長3.2%。全年糧食總產量345951噸,同比增長0.5%;蔬菜產量415398噸,同比增長6.1%;石油產量265,438+0,509噸,同比下降2.3%;水果產量71120噸,同比增長9.7%。全年生豬出欄476743頭,同比下降1.3%;137819羊出欄,同比增長7.9%;家禽出欄6637123頭,同比增長1.7%。2017年,豐都縣完成工業增加值448395萬元,同比增長9.0%,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1.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9.1%;利稅總額1081.3萬元,同比增長28.9%;產品銷售率為88.4%,同比下降3.5個百分點。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發電量52219萬千瓦時,天然氣7076萬立方米,鮮凍肉47235噸,飼料143839噸,水泥熟料9114000噸,水泥745.7萬噸,商品混凝土365438+2017年,豐都縣建築業增加值497348萬元,同比增長11.8%。其中,地方企業產值增長20.3%;重慶外資企業產值增長23.9%。2017年,豐都縣批發零售增加值8.389億元,同比增長8.2%,占全縣生產總值的4.1%。住宿餐飲業增加值41075萬元,同比增長7.8%,占全縣生產總值的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6667萬元,同比增長13.1%。分城鄉看,城鎮市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01801萬元,同比增長13.0%;農村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2486.6萬元,增長13.9%。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16864萬元,同比增長12.2%;零售額517493萬元,同比增長15.2%;住宿業零售額40507萬元,同比增長11.7%;餐飲業零售額100027萬元,同比增長5.2%。交通運輸、郵政業和倉儲業增加值135783萬元,同比增長1.5.8 %,占全縣生產總值的6.6%。全年完成水陸運輸客貨周轉量60.43億噸公裏,同比增長11.4%。郵電業務總量49999萬元,同比增長5.1%。接待國內外遊客13810000人次,同比增長22.7%。其中,國際遊客28萬人次,同比增長24.9%;國內旅遊人數1353萬人,同比增長22.7%。全年實現旅遊直接收入1107.97萬元,同比增長21.0%;旅遊綜合收入達到631079萬元,同比增長29.1%。金融業增加值33920萬元,同比增長0.3%,占全縣生產總值的1.6%。年末,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301608萬元,同比增長1.2%,其中城鄉居民儲蓄余額2347643萬元,同比增長7.8%。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654.38+0.485607萬元,同比增長654.38+0.9%,其中短期貸款余額465.438+0.3456萬元,同比增長2.7%;中長期貸款余額654.38+00660.6萬元,同比增加1.1%。豐都縣城區社會事業教育鳥瞰截止2017年末,豐都縣共有各類學校182所。其中,小學62所,普通中學42所,中等專業學校1所,特殊學校1所,幼兒園76所(不含附屬幼兒園)。小學招生5892人,在校生47361人,畢業生9887人。普通中學招生15956人,在校生47548人,畢業生15819人;小學適齡兒童人數為42144人,小學適齡兒童凈入學率為100%,初中和高中毛入學率分別為100.65%和91.3%。藍田湖豐都縣主要學校有豐都中學、豐都二中、豐都縣實驗中學、平度中學、豐都縣第壹小學。文化截止2011年底,豐都縣共有圖書館(站)32個,公共圖書館藏書3萬冊。2011年,新建的橫店電影城成為橫店影視集團在全國首家落戶縣級市的數字影院。衛生截至2017年底,豐都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65個,工作人員4333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920人,執業(助理)醫師950人,註冊護士1245人。醫院和保健中心有4368張病床。截止2011年底,豐都縣公路裏程4193.2公裏,其中等級公路2256.3公裏。滬渝高速南線豐都縣境內的主要道路有滬渝南線高速(阜鳳石高速)、姜妍高速、滇鳳梧高速(在建)、鳳中公路、石豐公路等。重慶至利川鐵路2013年6月通車,豐都站在豐都縣。包鸞竹席,渝利鐵路著名特產,是豐都縣的特產,多以冷竹、竹子為原料。豐都火車站鬼城脈畫鬼城脈畫是豐都縣的特產。以樹葉為材料,去掉葉肉,留下完整的葉脈,在葉脈上繪上文字和圖案,形成藝術品,鬼城辣子雞鬼城辣子雞,又名白斬雞,是壹道家常菜。將雞肉放入白水中煮熟並切成小塊,然後將紅油、素食、香油、白糖、胡椒面、醬油等混合。然後倒在雞塊上。著名景點豐都山2065438+2009年3月6日。在《中宣部、財政部、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縣(第壹批)名單的通知》中,豐都縣名列其中。豐都縣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美生態旅遊示範縣,中國十大生態休閑旅遊城市。* * *旅遊資源6大類64種100余處,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旅遊資源700余平方公裏。雪域洞有4A級景區、南天湖市級旅遊度假區、龍河國家濕地公園,還有雙桂山國家森林公園、江池梁、牛前峽漂流、雙向九重天棧道、南天湖滑雪場等景點。豐都名山豐都名山是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由名山風景區、鬼國神社和雙桂山國家森林公園組成,面積近4平方公裏。有乃河橋、鬼門關、黃權路、望鄉臺、田字廟、二賢樓、五雲樓、遼陽堂、白子堂、黃愚堂、胤祀街、鬼王祠、鹿鳴廟、蘇公廟等景點。黃權路黃權路是豐都名山風景區的壹個景點。路墻上有十三處銘文,其中唐代壹處,明代三處,清代八處,民國壹處。在黃權路的盡頭,有獻帝廟和城隍廟。乃河橋乃河橋乃河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原為明蜀之王春竹香火寺的附屬建築。橋長7.2米,跨度3.3米,拱高2.55米,橋面弧形,寬2.5米,橋下是壹片血泊。石屏森林公園石屏森林公園,又名石屏植物園,位於豐都縣展鋪鎮,面積35000多畝。從65438到0995成為省級森林公園。

  • 上一篇:小學英語“水果”教案及教學反思
  • 下一篇:2015“誰是足球之王”青少年校園足球競賽活動規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