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阜寧縣歷史人物

阜寧縣歷史人物

翟鵬(1481-1545),字福久(又名之南),阜寧縣人。他的父親翟浩性格溫和,不善理財,家境貧寒。翟鵬從小就聰明好學。他的母親,王,決心為他學習,日夜紡紗,為了籌集筆和硯的錢。霍試了試,他媽媽剪了她的頭發,把它拼在壹起。明鄭德三年(公元1508),翟鵬博學多才,壹舉成為秀才。他成為家庭部部長,並成為外交部長。後來做了衛輝府知府,升任陜西副使,進了省院。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升為右金都禦史,任寧夏巡撫。

翟鵬生性清正,是壹個清官,他痛恨官場上的不良習氣。剛到衛輝時,禁止行賄,致力於推薦人才。翟鵬任寧夏巡撫時,邊防懈怠,朝中無人過問。邊官私占精壯兵卒為己用,只留壹些老弱羽絨兵鎮守邊塞。雉臺二十余座被隔離,翟鵬下令將所有被奴役的士兵清理幹凈,從而恢復了雉臺駐軍。這傷害了壹些邊境官員和將軍的利益,他們對霍鵬懷恨在心。同年,安達大舉入侵,邊疆糧草匱乏,邊民饑寒交迫。翟鵬如實向法院請求救濟,但法院不僅拒絕,反而阻止了翟鵬。當安達大規模入侵時,連長趙英無法盡力到達敵人,導致百姓燒炭。翟鵬打得不公正,卻被趙穎出賣了。皇帝大怒,翟鵬被革職。卸任後,翟鵬回家探親,在家鄉生活了壹個多月,遊覽了家鄉的名勝古跡,寫下了《綠灣蛙靜》、《穿越祿豐將軍陵園》、《王立安峰》、《蓮峰海城》等詩篇,其中《王立安峰》、《蓮峰海城》兩首,通過贊美蓮峰山壯麗的景色,表達了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嘉靖二十年八月,安達再次入侵,鐵騎直奔山西內陸。兵部推薦翟鵬恢復官職,在平定、基伏、晉豫擔任軍務官,還監管開支。嘉靖二十壹年三月,宣大學士黃繼祖被革職,翟鵬升任兵部主事。這壹時期,翟鵬對舊的對敵政策和賞罰制度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壹條就是“殺投降者,居功者應受懲罰”。然而,他復職才壹百天,就因向朝廷討要兵餉而被革職。

同年7月,安達大舉入侵山西,劫掠太原、六安。翟鵬回宮後,又掌管魯豫軍務,隸屬於巡撫以下。恢復公務後,翟鵬在修築邊塞、挖壕築墻中多植樹木,修整390余裏,新增橋墩292座,橋墩14座,修建營寨1500座,開墾14900公頃,各征新軍1500余人。重新部署了邊塞駐軍,制定了“戰時守,防禦中打”的戰術原則,消除了過去單純防禦的弊端。其間,還有壹種“備考錄”大行其道。嘉靖二十三年三月,由於翟鵬積極退敵,被提升為兵部尚書,兼任都察院右副都。當時,嚴嵩在朝鮮專權,但看到翟鵬是壹個罕見的人才,他決心組建壹個私人政黨。他親筆題寫了壹個匾額——“尚書府”,把他的心腹送到翟鵬的故鄉。沒想到,並不感恩,導演們依然無私,就連閆的翅膀也不自私。他那種不能逢迎上級,也不能遷就下級的性格,註定了他的仕途坎坷,無法結束自己的位置。

據縣誌記載,翟鵬曾寫詩:“惟寸心懸帝闕,無尺達權門。”這可以窺見他的感受。據翟鵬家譜記載,嚴嵩之子、吏部尚書嚴世蕃去山海衛“閱邊”時,曾順道到阜寧鼓樓東邊的尚書府拜訪翟府。在茶室裏,我偶爾看到正堂裏掛著壹副條幅,那是翟鵬的詩。當時顏氏也沒多心。他多次稱贊翟鵬的書法功力純正,筆法渾厚,大有吞長虹之勢。當嚴世蕃回到寨府時,他突然發現旗幟不見了,於是他起了疑心。從那以後,嚴和翟之間的隔閡加深了。嘉靖二十三年正月,皇帝下令翟鵬根除邊患(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不可能的),責任緊急。雖然盡了最大的努力來驅趕蚩,但由於各方面的限制,他沒能如願以償。至此,柏忌在飛行中受傷,漢奸借題誹謗。翟鵬要求免職,但皇帝拒絕了。同年九月,因冀州巡撫朱散諸路防秋兵,兵部尚書毛伯溫散三歲客兵,安達乘機於十月登堡,再各路破墻,自順勝川至禹州,作浮谷,直抵萬縣,在京師戒嚴。皇帝大怒。這時,軍師楊本申、戴孟貴乘機留在翟鵬,引起敵人震驚,皇帝派官員逮捕囚禁了翟鵬。

三個月後,翟鵬被判流放。護衛官翟鵬途經河西事務時,被當地百姓阻攔,大家都叫翟尚書冤枉。他被送回首都,再次被送進監獄。嘉靖二十四年六月七日死於獄中。

翟鵬死後,民間藝人迅速編了壹部電影,裏面都有燕國漢奸加害忠良的情節。後來,霍鵬的二兒子衛慧判翟知道他們花了很多錢買這部電影。到了二年(公元1568),朝廷任命翟為薛,為他舉行了追悼儀式,並派永平知府為他舉行追悼儀式。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四月,翟鵬的曾孫翟淩雲等人在阜寧南關路以東建了壹塊墓碑,上面鐫刻著壹段悼詞,說是翟鵬的督撫在壹個重鎮,誌在必得,所以能順應形勢,多次寫下忠義榮辱。

徐碧山(1850-1912),太營縣人,清代著名民間畫家。他擅長學習中國繪畫中的風景人物,尤其是畫鏡子。代表作有《玉橋耕讀四屏》。他的臉和筆健康美麗,恬靜而不庸俗迷人,飄逸而不輕浮,瀟灑而不放蕩,生態生動,堪稱精彩,贏得世人的贊譽。這從現在的“教五子”反對“亂忘天下”就可以看出來。少年時,他特別喜愛丹青的名作,把收藏的畫貼在墻上,細細琢磨。白天不用說,到了晚上,他就會躺在炕上看壹會兒。從那時起,他開始學習繪畫。壹天早晨,他端著飯碗在門前的石板上吃飯時,看見壹排鶴撲扇著翅膀,奔向初升的太陽。幾棵染成紅色的金松搖著樹枝,幹跳著舞。他忍不住想了想,手裏拿著筷子在地上畫畫...只有當他的耳朵被他媽媽弄傷的時候,他才看到地上的飯碗碎了。有壹次,他跟隨父親去太陰廟會,那裏人山人海,宗教多樣,卻被壹位白發蒼蒼的畫家驚呆了。看到他如此癡迷,老人開始和他說話。老人發現他聰明伶俐,臨走時鄭重地送給他壹管祖傳的狼毛,向他指出“百分吞肚,萬分在手”的題詞。碧珊會意地點點頭,謙恭地道謝。寫作和耕作的艱辛磨煉了他的意誌。好事多磨,而他終有所收,抑惡揚善,獨樹壹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然而,世界是黑暗的。讓千裏馬生出風來,他只能躲在沼澤裏,更何況他不想被人知道,惹上更大的麻煩。為此,他經常過著流浪的生活,靠可憐的長輩們的微薄報酬勉強維持生活。幾支細管,壹方硯,陪他走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拜訪了畫家。有壹次,他去北京看望勝利,正好阜寧縣小李莊的王庚陽去北京趕考。王庚洋聽說他在北京,就想辦法找到他,說他畫得不好,求他給他畫壹幅(當時要進考作三篇散文,兩首詩,壹幅畫卷)蒙混過關。徐碧山想起了村裏的懶惰,答應了。但沒想到,這幅畫是諂媚的太監送給慈禧太後的。太後看後贊不絕口,命王庚洋再畫兩幅。王庚陽去店裏找許碧山,結果發現許碧山前兩天已經回阜寧老家了。因為太監催得太緊,王庚洋只好盡全力去畫。但他的畫技與眾不同,牛馬有見識。王庚洋被送入宮中問話,只得實話實說。不料慈禧太後化怒為喜,命王庚洋找徐碧山為她畫像。徐碧山聽了王庚陽的解釋,長嘆壹聲,隨王進宮。幾天後,徐碧山的另外兩部作品被送進宮裏。慈禧看到這些畫非常高興,宣布他入宮,並命令他畫自己。此後,他的畫的落款由碧山改為“昨日不是”。王耿洋是壹位從事科學研究的學者,官至上海路。他在關羽鎮開了壹家鏡子店,請徐碧山畫鏡子。徐碧山畫的山水人物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官員和村民爭相購買。有幸買到的人都視若珍寶,精心保存,引以為豪。

楊德生(1866-1941),阜寧縣前石河村人,幼年隨父去沈經商。此時,冀東的皮影戲班活躍在沈陽,楊對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皮影戲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經常出入攝影棚,與電影界人士交往。時間長了,他接觸到了,也逐漸了解了電影人的雕刻技巧。後來,他毅然棄商,開始練習素描。切割圖案,千頭插,戳,坐騎道具等圖案都是在他的心血和對水分的熱愛下誕生的。之後,他開始練習武術,並致力於藝術作品。經過名人的指點,他的作品在整體布局和人物表達上逐漸達到了意氣風發、感人神韻的地步,被專家譽為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藝術品。但他從不固步自封,無止境的追求和探索,使他的刀法越來越嫻熟,構圖越來越清新,又不失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唐山皮影戲派的韻味。到了中年,楊德生在皮影雕刻藝術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被稱為北方學派的大師,他是獨壹無二的。他的作品在JD.COM和東北的著名工作室很受歡迎。著名電影藝術家李修委托楊德在攝影棚裏雕刻所有的影片。他的作品以其流暢的剪裁、豐富的裝飾、精湛的工藝、生動的造型、典型性和個性而深受電影界的好評。為了全面繼承和發展湯山皮影戲的獨特風格,楊德生善於博采眾長,去其糟粕,揚其精華。晚年,他畫了幾千個皮影,裝訂成冊。可惜今天大部分已經失傳,只剩下少量的烤圖,被市群藝館買走收藏。

王增(1873-1958),河北高陽人,9歲隨祖父汪菊仙來到阜寧。全家住標間,以煮豬頭為生。剛開始,我壹天做壹兩個菜。經過刻苦鉆研和精心制作,口感越來越好,銷量大增。後來壹天做了十幾個菜。操著保定口音的汪菊仙,每天提著熟肉到鼓樓根子上賣:“烤腸肉!”當地人聽不清發音,誤聽為“割肉”。久而久之,人們就稱他為“老Temminick”,他煮的肉也就取名為“老Temminick肉”。1917後,王增繼承了爺爺的遺誌,繼續開“老鹵肉店”。由於“老燉肉”味道鮮美,肥而不膩,深受顧客好評。主教練張也經常派人購買山海關的“老鹵肉”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所以“老temminick肉”在東北三省和京津都很有名氣。“老鹵肉”的加工制作很有講究。肉是經過嚴格挑選的,不新鮮,不油膩,仔細清洗,不允許有殘留的發根。豬肉、豬頭和水的配比恰當,保證了高湯的純正。

張(1880-1958)本縣劉營鄉張格莊橋人,家有百畝良田。他的父親從商,請了壹位老學者當老師,教莫林兄弟讀詩和寫詩。莫林非常喜歡繪畫。他在65,438+02歲時學習繪畫。到了20歲,他已經很有名氣了,尤其是畫花鳥和山水,無論工筆還是寫意都相當精通。在技法上,他致力於繼承明清以來山水畫的優良傳統。他的《百蝶圖》生動獨特,被世人譽為傑作。莫林擅長背單詞,視金錢如糞土。他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在東北四處遊歷,以繪畫為生。1920年訪問北京,在郵電局長家中作畫。當時郵電局長的弟弟在北京藝術學校學美術。在看過張的山水畫後,他很驚訝,並把墨林介紹給當時在北京藝術學校任教的齊白石先生。張很得齊先生賞識。事後,齊白石在壹次記者招待會上談到中國畫派時說:“能繼承清代四王神韻的,只有冀東的張。”

翟炳軍(1893-1973),又名秀秀,本名啟亭,本縣人。翟秉鈞幼時入阜寧城“南校”,考入直隸第三師範。畢業後受聘在阜寧縣高級中學當老師。在教學實踐中,他以優異的成績贏得了學生的尊重和學校的重視,並升任縣完全小學校長。翟炳軍在任期間,善於調動同事的智慧,以能者為師,從不獨斷專行。在教學上,他堅信“每壹種學習方法,對壹個嚴格的老師來說都是困難的。”他強調教師在背誦課文、教學、批改作業、課堂提問、批閱試卷等方面壹絲不茍,主張教師要誨人不倦。翟霍秉鈞生活在城市卻經常留校,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業中。他經濟困難,但他盡力幫助貧困學生,為他們買書。在寒冷的冬天,他經常把已經離開學校的學生接到很遠的家裏,給他們加熱,煲湯。翟秉鈞接受先進思想,勇敢地走向社會,宣傳男女都要識字,公開挑戰“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在我們學校,他毅然決然地決定男女同年級分班,抵制壹些所謂“有害”的論調,這在全縣是首例。翟炳軍領導的阜寧縣完全小學,文化、體育、美術在全縣名列前茅。學校成績陳列室裏的銀杯、盾牌、錦旗、獎鏡、獎狀琳瑯滿目。省長、縣長曾授予翟炳軍“為人師表”、“治校有方”的個人證書。1941,翟炳軍升任富寧初級中學校長。上任後,他精心制定學校發展規劃,選派教師,充實教學設備,擴大班級數量,使教學工作井然有序,成效顯著。國民黨軍侵占阜寧後,國民黨縣黨部試圖利用他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威望,動員他入黨,兼任第壹區黨支部書記,但他堅決拒絕。1946年,他毅然辭去縣初級中學校長職務,帶著家人離開阜寧,到蔣英小學任教。1954,翟炳軍當選為阜寧縣人大代表。1958年,撫寧並入秦皇島市,他也被接納為CPPCC的壹員。翟炳軍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為祖國培養了大批人才。

李(1893-1962),又名、鐵山,該縣曹東莊鄉後石河村人。青年時期從事教育工作,於1921參與創辦阜寧縣第壹所民辦女子小學(市內西街)。1942期間,任鄉中心小學校長時,參加過抗日地下活動。1947年調到皮影戲社做剪輯工作,有《李自成》、《水泊梁山隊》、《大八義》、《紅娘》、《五峰會》、《家仇國難》、《打錦州》、《打四平》、《震冤之塔》、《打關隘》、《抓緊》。還有配合宣傳工作寫的小電影和快板,有些劇本還在唱。1954調入阜寧縣後,當選為阜寧縣人大代表、阜寧縣第壹文化館主任,後當選為縣人大代表、縣人民政府組成人員。1962二月去世。

杜(1896-1969),河北縣趙子莊人,後遷居該縣牛頭崖村。杜自幼家境貧寒,年輕時當過理發師。因為對中醫的熱愛,他投身於正骨、按摩、眼病治療。得到名師指點後,他努力上進。起初,他只是在當地行醫,以減輕村民的痛苦,並先後治愈了許多人。之後,他名聲遠揚,從千裏之外趕來看病的人越來越多,經常人山人海。杜看病不是為了發財,而是有錢沒錢先給他看病。杜從不親近他的親戚,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任何來看病的人都受到熱情的接待和精心的治療。杜從醫30多年,接診過17省市的患者,治愈過的人不計其數。直到他去世,仍有許多外國病人來此求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杜被人民政府聘為醫生,擔任牛頭崖醫院副院長。1959當選為縣人民代表。杜成為副院長後,外人經常來看病。杜因其日積月累的工作和深厚的醫術造詣深受患者喜愛。1960當選參加全國英雄會。杜受到“四清”運動的打擊,被加了許多莫須有的罪名,被逐出家門。粉碎“四人幫”後,才實現了復仇。

趙輝(1899-1945),本縣官溪街道人,冀東著名獨奏者。由於排名第二,他被稱為“趙二”。趙輝自幼隨父親學習嗩吶。他的父親趙永發是清朝最後壹個在這個縣政府任職的官員。1942年,趙輝到吉林蛟河“萬青鼓樂室”,不久又到養子崔占春那裏,調到吉林市“北窯鼓樂室”。趙輝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冀東鼓樂的代表人物之壹。早年與(乾安縣人,號“金鐵嘴”)、張(本地人,藝名“燕北夢”)、顧(盧龍縣人,藝名“頭頭”)、郭文田(秦皇島人)、武電魁(昌黎人)結為兄弟,被群眾譽為東派(東派)。1938至1940,趙及其兄弟、弟子、義子等人在東北三省主要城市及承德等地巡回演出。此時,趙輝的演奏技巧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無論他走到哪裏,都受到同齡人的推崇。趙輝是鼓樂的全才,他善於運用民間樂器中的“借詞”手法。在他短暫的壹生中,臨摹了大量冀東鼓手的樂譜,風靡世界。這些樂譜字跡工整,曲調清晰準確,每首樂曲往往被抄成母曲和表演曲兩種形式,這是壹般民樂抄譜所不具備的。十年浩劫期間,這些樂譜大部分被毀,僅存的只有幾頁。

任(1912-1986),藝名“蛯原姫奈核桃”,原籍本縣楊湖村,1916年遷居秦皇島蔡各莊。任在11歲時正式跟隨父親學習藝術。15歲時,被名將金彩收為養子,跟隨養父學藝5年。由於他在藝術上的不斷探索和提高,他在冀東和東北各省都很有名。解放後,先被吸收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河北分會會員,秦皇島市音樂協會會員、理事、副主席,北戴河區政協委員,阜寧縣民間音樂藝術指導收藏。1936年,24歲的任、趙(山海關人,藝名“趙大黃”)等人到吉林開鼓樂棚,活動範圍在吉林、長春、哈爾濱及周邊廣大農村。6月,1938,應邀在長春勝利唱片公司錄音。他做的音樂有《句與句》《大姑娘之戀》《評劇花為媒》。1953國慶,任、孫、任、應邀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制,錄制了《小磨坊》、《冬末》兩首樂曲。1955年秋,任應聘為河北省藝術學校教師,1958年隨學校並入天津音樂學院。1961年春,他辭職回了老家。1977年6月以來,他與縣文化館密切合作,用了近九年的時間,全面系統地記錄了大量珍貴的音頻資料。1984 65438+2月,《中國民族器樂音樂集成》河北卷編輯部聘請中央專家為全省名家錄制音像資料,重點是任的音像錄制。任在河北民間音樂的發掘、整理和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已經演奏了大約150首歌曲。

  • 上一篇:如何看待開學前壹天熬夜做作業的現象?
  • 下一篇:寶能鄭州中心項目有哪些細節?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