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欽江沿岸城鎮

欽江沿岸城鎮

平山鎮位於靈山縣東北部,距縣城24公裏。位於比東山大、比羅陽高的靈山兩山之間,東南與佛子鎮相連,東北與石塘鎮相連,西與馮唐鎮相連,總面積144.253平方公裏。靈山至榆林公路穿境而過。鎮人民政府設在平山圩。平山鎮位於高丘陵山區。以前的農博會位於黃寧村的平山渡。由於這裏沒有中心,附近的農民經濟生活並不富裕,購買力較低。上市農副產品難賣。後來集市遷到了荷塘嶺,地勢平坦,所以集市取名平山集市,鎮名也叫平山鎮。平山鎮東南有羅陽山,海拔869.6米,為靈山最高峰。西北是東山,海拔714.9米;嶺東水庫在南面,中間地勢較低。主要河流有清水河和平山河,均為沁江上遊支流。全鎮耕地21645畝,礦產資源有鈦鐵、大理石、花崗巖等。水果主要有荔枝、龍眼、橘子、酸梅、香蕉、三華李等。

佛子鎮,位於靈山縣東部,距縣城11 km,總面積161.500平方公裏,山區面積15000畝,耕地面積29110畝。鎮人民政府設在佛子圍。佛子鎮地處丘陵地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除泗州、象山外,所有行政村均可汽車通行,北海、欽州至玉林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生產以農業為主,盛產水稻、水果、蔬菜、甘蔗、煙葉、木薯、茶葉、大蒜等。名特優產品壹年四季都有。荔枝,傳統特產,曾是清朝貢品,在全國享有盛譽。香荔枝、黑葉荔枝等名優產品,以其色鮮、皮薄、肉脆、核小、味甜的獨特風味,受到遠近客商的青睞。生產出來的糯米以顆粒粗而油,煮飯軟而滑著稱,隔幾天還軟而爽口,成了逢年過節市場上不可多得的物品。近年來,茶葉生產發展迅速。鎮上有五個生產基地。產品制作工藝精湛,繩圓細,綠香濃郁,口感醇厚。產品遠銷內蒙古、山東、江蘇、浙江等地。還有脆脆的蓮藕,色鮮肉厚的西紅柿,以葉薄根軟著稱的煙葉。此外,還有鈦鐵、花崗巖等豐富的礦產資源,以及全縣所有鄉鎮中蓄積量最大的森林資源。

靈山郡,隋開帝十八年(598年),靈山開始建郡,稱南濱郡,郡址在南濱村(舊州圩西南)。唐貞觀十年(636年),縣令由南濱村遷至豐子嶺南(今三海鎮李唐村)。貞元十年(794),南賓縣改名靈山。宋誌平二年(1065),縣令由風子嶺遷至十六峰以東的嶺鎮(今縣城)。從建縣到1994,靈山已有1396年的歷史。位於縣城東北部,東經109° 35′,北緯22° 36′,地處環秀河、明客河(秦江中遊)和?在狗與三江交匯的岸邊,方圓10公裏範圍內,地勢開闊,田野交錯,壹片翠綠,西南方山巒起伏,東北方山巒起伏。靈山縣始建於明五年(1440)。海北道副使甘澤駐守淩潔,“飽受瑤民叛亂之苦”。因為靈山沒有城,很難防守。當地人老回提議建城以保當地平安。甘澤采納了勞埃德的倡議,於是在郡府所在地建城,然後動員官軍用土建城。民國二十六年(1937),日軍發動侵華戰爭後,靈山城屢遭空襲,民眾只能通過四道城門進出,十分不便。27年秋,縣政府奉命拆除城墻。解放後,靈山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縣城的建設,在老城的基礎上進行擴建,面貌煥然壹新。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自來水廠、發電廠、變電站和排水渠道相繼建成。靈山縣交通便利。209國道、20124省道、20221省道均穿縣而過。從東到西,從北到南,到周邊縣市都有班車,到廣州、順德、中山、東莞、深圳、湛江、北海、防城港、貴港、南寧、欽州、玉林都有直達班車。名勝古跡主要有:劉峰、三海巖、環秀橋、穿井巖、革命烈士紀念碑、馬鞍山靈山人遺址、龍塢石山下各種溶洞等。縣城是靈山市委、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新圩鎮位於縣城南部,距縣城5公裏,與浦北縣潭圩鎮、三海鎮、佛子鎮、北通鎮相鄰。全鎮總面積171平方公裏,屬於丘陵地區,有耕地48539畝。鎮人民政府駐地新圍。相傳清初,元武陵炮嶺村有幾戶姓劉的人家在村裏設了壹些小販賣點。後來,當地人經常把竹筍放在這裏出售,形成集市,所以當時就叫“竹筍集市”。清代中期,這個小市場不僅賣竹筍,還上市其他農副產品。市場逐漸擴大,百姓認為“筍市”這壹名稱已經不適合當時的情況,於是改稱“新市場”。該鎮以其種植業和養殖業在全縣聞名。水稻高產穩產年年獲獎。市縣兩級的高產試驗田都在董新委,畝產都在500公斤以上。鎮上的農民也有收獲後種菜的習慣,經濟效益可觀。鎮人民政府駐地石塘尾。

譚圩鎮位於縣城中部,總面積147平方公裏。該鎮距縣城13km,交通十分便利。靈山至北海、靈山至欽州的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每天有100多班車,各行政村均有汽車相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壯族、瑤族、侗族、京族、布依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檀圩鎮人民政府駐地。鎮的東北部是壹個地勢平坦的盆地,西南部是地勢較高的劉璐山脈。沁江在西北部流經境內。全鎮耕地面積49683畝,盛產荔枝、龍眼、無籽西瓜、香蕉、頭菜、大蒜、涼薯、蓮藕等果蔬。這個鎮生產煙花爆竹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該鎮花炮廠出口鞭炮76種,煙花50余種,銷往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香港、澳門等15個國家和地區。

那隆鎮位於縣城中部,距縣城25公裏,總面積248.754平方公裏。鎮人民政府設在那隆尾。該鎮為丘陵地帶,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雨量充沛,盛產水稻、甘蔗和茶葉。四季花果飄香,被譽為荔枝、龍眼等水果的故鄉。主要礦物有石膏、花崗巖(黑色)、錳、鐵和鈦。境內有三條河流,分別是秦江、西江、龍門。有3個小(壹)型水庫和7個小(二)型水庫。嶺東水庫南、北幹渠穿境而過,有豐富的灌溉和人畜飲用水源。鄉鎮企業發展迅速。主要企業有煙花爆竹廠、紡織廠、紅磚廠、食品加工廠。靈山至欽州二級公路穿境而過,各行政村均有汽車相連,交通便利。境內現有納龍尾和大坪尾兩個料場。那隆尾是該鎮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那龍鎮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早在1907年,同盟會領導的“三納”(李娜、那坡、那西)起義革命軍就選擇了鐘靈鄉(即現在的龍大坪壹帶)作為進攻靈山縣城的前哨。當時,大批鐘靈人跟隨革命軍攻打靈山縣。1945 65438+10月中旬,中國* * * *靈山組織負責人陳在百舊埠小學(靈異小學前身)主持召開全縣黨員骨幹會議,傳達廣東南路特委關於抗日武裝起義的決定。2月8日,80多名當地群眾參加了靈山抗日武裝起義。在他們的影響下,大湧、封門塘、廟竹坪、獅子月、牛坪、吳沁等村的人民也積極配合、戰鬥、積極參加起義,為革命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解放後,那隆人壹直發揚祖先的光榮傳統,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勞動,為家鄉的繁榮昌盛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三龍鎮位於縣城西部,距縣城36公裏。傳說過去有三戶農民建房做生意,後來生意興隆,發展成集市,所以叫“三龍圩”。全鎮總面積132.5平方公裏。秦嶺二級公路和江北公路並排貫穿鎮腹地,到南寧、欽州、北海都很方便。所有的行政村都有汽車相連。鎮人民政府駐地三龍圩。該鎮是壹個丘陵地區,有橫崗嶺、雞籠山和開夏山。這個鎮盛產石膏,以其品位高、儲量大而聞名。荔枝、龍眼等水果甜脆可口,暢銷全國。龍山尾距離三龍尾約10公裏。程維建於解放前,現在每三天舉行壹次,也就是三龍威日的第二天。龍山衛街長約250米,鋪面70余間,其中小店13間,餐廳4間。居民500多人,絕大多數是農村人,多以務農為主。趕集來了,大多是上了年紀的婦女,所以人們稱之為“坡子頭趕集”。圩田日的繁忙時間是從12中午到下午3點。

陸屋鎮位於縣城西南部,距縣城47公裏,距欽州市67公裏,東經108° 56 ',北緯22° 16 '。南與欽南區那思鄉、欽北區平吉鎮相鄰,西南與欽北區青塘鎮相鄰,東與三龍鎮、布饒鎮相鄰,北與舊州鎮相鄰。鎮人民政府駐地土地房屋交易會。全鎮總面積322.667平方公裏,陸屋圍位於秦嶺、九博公路、陸琴壹級公路(在建)交匯處,九洲河、沁江交匯處。魏鎮三面臨河。規劃中的平陸運河將繞城而過,規劃中的李沁鐵路也將穿境而過。陸武衛建於清雍正三年(1725),由陸姓人士在此修建,故名陸武衛。陸屋古屬靈山,清光緒十四年被強行劃入欽州。解放前屬秦縣十壹區管轄,10月1958 115歸靈山管轄,1984稱陸武鎮。該鎮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甘蔗和花生,還盛產茶葉和水果。工副業主要有鑄造、鞭炮、食品加工、紡織、五金、選礦、建築、石膏制品等。陸屋的鑄管、機電殼、鐵鍋生產歷史悠久。荔枝、龍眼、洋蔥罐頭等暢銷自治區內外;煙花、龍蝦、火箭等品種漂洋過海,遠銷美國、日本、挪威等國家和地區。毛巾、蚊帳等紡織品質優價廉,供不應求。礦產資源豐富,有石膏礦、錳礦、鈦鐵礦、倪星土、陶瓷釉土、花崗巖石、塗料等。琴江是靈山最大的河流。從出生地平山流到陸屋80多公裏,寬80多米。陸屋鎮是靈山第二開發區,可以享受靈山開發區的各項優惠政策。青塘鎮,位於市區東北部,與靈山接壤。曾屬靈山清塘練兵地,清光緒十四年(1888)在欽州劃為直隸州。民國時期建立清塘鄉。解放後,1950年成立清塘鄉,1951年春分為6個小鄉,1957年並入清塘鄉,1958年秋並入平吉公社,1959年秋成立清塘公社,65438。北部有起伏的山脈,南部有平緩的丘陵,總面積123.8平方公裏。流利的新立話、漢老話、白話(粵語)。農業主要種植水稻,甘蔗、花生、茶葉和水果。由於境內地形復雜,壹年之內旱澇交替。解放後,先後修建了高楓、老虎坪等6座水庫,有效灌溉面積達2.2萬多畝。香蕉和芝麻在該市排名第二和第三。淡水養殖面積2居全市第壹。礦物有石膏、鈦鐵、花崗巖等。其中石膏主要分布在清塘、新村、潭府等六個村辦事處,儲量4.2億噸,年產量5000多噸,質地純正,遠銷日本和東南亞。欽州到靈山有公路,欽州到陸武鎮的欽江河段可以木船通航。

平集鎮位於該市東北部,東與靈山接壤。明清初屬靈山秋楓鄉,光緒十四年劃入欽州直隸府。19年設立平集鎮及平集、廣平、牛江鄉,30年調整為平集、廣平鄉。解放後,1950年建立平集、廣平鄉,1951年春分為13個鄉,1957年並入平集鄉,1958年秋並入平集公社,1958年並入平集公社。境內東西兩側有丘陵,中間有面積20平方公裏的全市第二大平原——九百洞。全鎮總面積260平方公裏,流行新立話、漢老話、白話(粵語)。1990,耕地75500畝,山地189800畝,森林41700畝,是全市耕地最多的鎮。農業以種植水稻和甘蔗為主。解放後,修建了京塘、古龍、五星、那拉水庫,沿沁江修建了近20座機電灌溉站,有效灌溉面積近5萬畝。礦產有石膏和鈦鐵,是廣西石膏的主要產地。產品遠銷日本和東南亞。城市經營的平吉糖廠和紫膠廠都在中國。欽州至靈山公路斜穿境內中部,各村辦均可通汽車。琴江部分河段可通航木帆船。境內有隋唐古墓兩座,古城角村有南北朝時期的松壽縣古城遺址。

九龍鎮,位於城東北,南北朝宋大明時期至宋開寶初期,位於嵩壽縣(後改名為秦江)。宋開寶五年(972)至清光緒十四年(1888),屬靈山。清光緒十四年十二月至清末,為欽州直隸州秋風訓。民國時期分為九龍和新圩兩個鄉鎮。解放後,1950分為九龍、新圩兩個鄉鎮;1951春季分六鄉;1958秋歸平吉公社;1961分為九龍和新圩兩個小公社。鄉政府設在九龍圍,距離欽州鎮21公裏。該領土為丘陵地帶,總面積為222.9平方公裏。流利的靈山方言和白話(粵語)。村民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和甘蔗。解放後,修建水庫21座,機灌站12座,總有效灌溉面積24000多畝。甘蔗種植居全市第壹。九龍良種豬,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瘦肉多,符合出口標準,在附近縣市暢銷。境內有隋唐墓葬和安州古城遺址,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公路通往欽州、那蓬和陸屋、靈山等地。沙壩鎮位於欽州市周邊。明嘉靖十五年(1536)至清末,屬欽州東室、中和坊地及欽州直隸州。民國時,分為府城等六個鄉。解放後,1950分水東、北營鄉,1951春季分沙步等9個鄉,1957隸屬府城、尖山鄉,1958秋季並入欽州大公社,1959改為隸屬欽州大公社。境內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區為低窪丘陵,西部有小塊沖積平原。總面積197.4平方公裏。普通白話(粵語)。解放後,在全鄉北部修建了6座中小型水庫,開挖了秦江青年閘東、西幹渠,修築河堤、海堤34公裏,大豐河、茶山河、秦江由北向南平行分布於全鄉,形成了縱橫渠道密布的河流支流,有效灌溉面積391000畝,是全市水利最好的鄉鎮。蔬菜產量居全市第壹。菠蘿在全市排名第二。漁業以淡水養殖為主,海水捕撈為輔。南方鐵路有火車站設在北營村,南寧至北海二級公路穿境而過,欽州至九龍、欽州至犀牛腳公路均在五裏橋村交匯。琴江、大豐江部分河段可通航小型船舶或帆船,水陸交通便利。有馮子材墓、劉永福墓、公寶地和欽州八大古景區之壹的“龍潭玉佩”(又名龍灣)。

尖山鎮位於城市中南部,南臨欽州灣。南北朝梁大同元年(535)至明洪武七年(1374),分屬玉山縣(後改名華清)、寧海縣、安靖縣(後改名安遠)。明洪武七年至清末,先後屬安遠縣、欽州、秦縣、欽州、欽州直隸州。到了民國,孟看到了這個鄉。解放後,1950成立孟菊鄉,1951年春分為三個小鄉,1957年並入尖山鄉,1958至1966年又陸續並入欽州、府城、康熙嶺等公社。農村屬於秦江三角洲的小平原,秦江在這裏自北向南分為兩岸,欽州灣深入境內,河網和海支密布,是城市中的水鄉之壹。總面積64.1平方公裏,其中陸地面積45.6平方公裏,淺海灘塗面積37平方公裏。捕魚人口約占全鄉人口的三分之壹,白話(粵語)盛行。解放前,這裏的土地貧瘠幹旱,村民們的生活非常艱苦。解放後,先後修建尖山渡槽和黎頭嘴反虹吸,開挖秦江青年閘尖山幹渠13公裏,可灌溉耕地213萬畝。同時修建海堤58公裏,大小閘門110多座,改造了大部分鹽酸場,生產取得了較大進步。捕魚以淺海為主,占全市第三位。在沿海灘塗發展牡蠣和鴨子養殖。沙井港是海道欽州的交通港口,位於該鄉南端的沙井村。欽州至沙井公路縱貫境內南北,水陸交通便利。尖山,位於該鄉東北部,海拔43.7米,矗立在廣袤的土地上,風景秀麗,被稱為“文峰畢卓”,屬於欽州八大古景區之壹,是歷代登高遊覽的勝地。自治區的琴江農場和區域性海水養殖場都在其境內。黃坡村,1986,被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定為全國365個農村固定觀測點之壹。

  • 上一篇:禮儀常識教案(安全用電)
  • 下一篇:我的學校作文是400字。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