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曲江區環境地質條件

曲江區環境地質條件

壹.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條件

衢州市衢江區位於浙江省金衢盆地西部,東經118 45 ' 28 " ~ 119 06 ' 39 ",北緯28 31' 00 "~ 29 20' 07 "。東與龍遊縣相連,南與麗水市遂昌縣相連,西與衢州市柯城區、江山市相連,北與杭州市淳安縣、建德市相連。交通十分便利,是浙西重要的交通樞紐。有浙贛鐵路、杭金衢高速公路、23省道穿境而過;鄉道交錯成網;民航和水運也比較發達(圖7-1)。

圖7-1曲江區交通區位示意圖

曲江區政府設在沈家,轄12鎮,14鄉,505個行政村。全區人口約40萬人,人口密度227人/平方公裏。經過“八五”的快速發展,曲江區在“九五”期間仍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3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7.8億元,工業增加值9.8億元。畜牧業和種植業的產值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衢州的尤魯茶、三元竹、紅竹筍、“壹品紅”椪柑等農產品聞名省內外。

二、曲江區環境地質條件

(1)地形

該地區是浙江省西部山區和金衢盆地的壹部分。地勢南北高中間低,以中間的曲江為軸向南北兩側呈階梯狀上升。全區地貌可分為中山、低山、高丘、低丘、河谷平原五種類型(圖7-2,見彩頁)。主要地貌類型有山地、平原和丘陵。總的地形特征是南高北低,中間低,西高東低。中部是浙江省最大的內陸盆地金衢盆地的西半部,由西向東逐漸變寬。北部是千裏崗山脈,南部是仙霞嶺山脈。境內有曲江、江山港、長山港等主要河流,為錢塘江支流上遊。

中山(> 1000m)分布在北部的西部和南部的東部,山脈連綿,山谷幽深。河谷多呈V形,地形坡度30° ~ 50°,面積67.01km2,占3.8%。北部海拔1000m的山峰43座,最高峰為惠平鄉與淳安縣交界處的黃茅箭峰,海拔1388.4m;南部有54座山峰,海拔1000米,最高峰是長竹鄉和坑口鄉交界處的水門尖,海拔1451.8米..

區內南部和北部大面積出露低山(500 ~ 1000 m),地形坡度25 ~ 40°,面積443.54km2,占25.2%。高丘(250 ~ 500米)主要分布在黃壇口水庫西側,地形坡度15 ~ 30,面積423.42km2,占24.1%。低山(

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地勢平坦開闊,海拔約54 ~ 120 m,地形自南向北兩側向曲江略傾斜,自西向東從曲江上遊向下遊略傾斜,呈平緩寬闊的階地。面積355.90km2,占20.2%。

(2)水文地質條件

根據地下水的賦存條件、水力性質和水動力特征,本區地下水可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潛水、紅層孔隙裂隙水、碳酸鹽巖裂隙巖溶水和基巖裂隙水四種類型。

1.松散巖石中的孔隙潛水

主要分布在曲江及其支流兩岸和中部平原,水位隨季節略有波動。松散巖類孔隙潛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的補給,以蒸發和滲流的形式排泄(表7-1)。

2.紅層中的孔隙裂隙水

紅層孔隙裂隙水主要賦存於白堊系紅色沈積碎屑巖的層理和節理裂隙中,其富水性受裂隙發育程度控制。單井湧水量壹般為10 ~ 100t/d,水量差,水質好。主要受大氣降水和松散巖石孔隙潛水補給,以滲流(泉)和深井開采形式排泄。

表7-1松散巖類孔隙地下水水文地質特征

3.碳酸鹽裂隙巖溶洞穴水(巖溶水)

含水層巖性為灰巖,巖溶發育,富水性極不均勻。根據以往資料,壹般泉水流量為1.0 ~ 1.0 L/s,單井湧水量為100 ~ 2500t/d;巖性為灰巖夾碎屑巖時,壹般泉流量為0.1 ~ 1.0L/s,主要受大氣降水和松散巖類孔隙水補給,以泉的形式排泄。

4.基巖裂隙水

含水層巖性為塊狀巖石時,如火山碎屑巖、火山熔巖等,巖石為塊狀構造,裂隙不發育,泉流為

(3)地層巖性

該地區地層發育良好,分布於元古代至新生代。巖漿活動強烈,侵入巖種類繁多。

1.地層

從舊到新,描述如下:

(1)前震旦系

是本區的基底地層,出露於錢繆鄉-楊梅灣、太鎮鄉、郫西-雙橋鄉、杜澤鎮和王泉坳南-大洲鎮南。下部為壹套以砂質泥質復理石建造為主的淺海碎屑巖組合,上部為壹套陸相噴發安山巖-流紋巖建造。

(2)震旦系

分布於夏川鎮李寨-杜澤-周嘉鎮板橋和方上鎮白坑。下部為壹套似復理石建造的水力礫石砂質泥巖;上部為壹套含砂礫巖的碳酸鎂地層。

(3)寒武紀

主要分布在夏川鎮考坑-杜澤-板橋壹線和方上鎮白坑壹帶。底部由含磷的碳質矽質巖構成,產生石煤。中上部為碳酸鹽巖,發育灰巖、白雲質灰巖、矽質灰巖、泥質灰巖。

(4)奧陶紀

分布於夏川板橋-周嘉鄉和太鎮花坑。它是壹套海相盆地-陸棚相碎屑沈積巖,其間夾有碳酸鹽巖。主要巖性為泥巖、泥質粉砂巖和細砂巖,也發育瘤狀灰巖和薄層灰巖。

(5)誌留系

廣泛分布於甄珍鄉北部以上,是壹種淺海盆地-河流碎屑沈積巖。下部為淺海-海岸-海灘相碎屑沈積巖,巖性主要為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夾細砂巖;上部為三角洲-河流相陸相碎屑巖建造,巖性主要為中細粒巖屑長石應時砂巖和應時砂巖。

(6)泥盆系

分布在北方,缺少中下系列。下部為壹套濱海應時碎屑巖沈積,巖性主要為石英砂礫巖和含礫粗粒應時砂巖;上部為濱海沼澤-陸相碎屑巖沈積,巖性為砂巖或砂礫巖夾層。

(7)石炭紀

主要分布在北部-惠平-太鎮地區的上部,在達州-王泉南部有零星分布。下部為濱海沼澤相碎屑沈積巖,韻律層為應時礫巖、砂質泥巖、碳質泥巖,底部為含煤建造。上部為臺地相碳酸鹽沈積,局部為海岸灘相陸源碎屑巖夾碳酸鹽沈積。巖性為厚-塊狀灰巖,局部夾砂巖、矽質巖或泥巖薄層及應時砂巖。

(8)二疊紀

零星分布於上遊、逆流和大陸-王泉地區,發育尚全。下部為臺地相碳酸鹽沈積,巖性主要為中厚層狀含燧石瘤狀灰巖;中部以三角洲碎屑沈積為主,巖性為泥巖、矽質泥巖夾薄砂巖,含黃鐵礦、磷矽質結核及石煤層;上部為濱海沼澤相含煤碎屑沈積,由泥巖、粉砂質泥巖、粉砂巖、應時砂巖互層及煤層組成。

(9)三疊紀

薄僅分布於南部大陸——石獅以南,缺少中統。下部為淺海碎屑巖,巖性為粉砂巖、泥巖、薄層灰巖;上部為陸相含煤碎屑巖,巖性主要為礫巖、砂巖、泥巖夾炭質泥巖、煤層。

(10)侏羅紀

侏羅系在本區缺少下統,中統僅出露馬健組,而上統廣泛分布於本區南北。馬健組中部零星分布於南部坑口和巨村交界處。它是壹個湖泊碎屑巖夾煤層的裂谷盆地,巖性為礫巖、礫石砂巖夾砂巖、泥巖、粉砂巖夾碳質頁巖和煤層。

上侏羅統以發育陸相噴發鈣堿性火山巖為特征。在該區北部稱為黃尖組,沿基底褶皺軸分布在火山構造盆地中。下部為紅色碎屑巖夾火山巖,其中下部為礫巖、砂巖、粉砂巖、泥巖夾火山巖,上部為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夾凝灰巖、流紋斑巖。上部為壹套以酸性為主的火山巖,巖性主要為流紋斑巖、玻璃質凝灰巖、熔結凝灰巖、火山角礫巖等。在該地區的南部,它被稱為磨石山群。自下而上主要巖性為大雙組酸性火山碎屑巖(J3d)、高屋組酸性微晶熔結凝灰巖(J3g)、火山巖夾層狀良好的西山頭組沈積巖(J3x)、九裏坪組凝灰巖夾酸性熔巖(J3j)、酸性火山碎屑巖。

(11)白堊紀

分布於金衢盆地的平原和丘陵地區。本區白堊系為斷陷盆地類型,以河湖相紅色碎屑巖為主,其間夾有火山巖。曲江地區僅劃分為上白堊統金華組和渠縣組。金華組下部為紫紅色砂巖、粉砂質泥巖夾鈣質粉砂巖,上部為棕紅色厚-塊狀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主要夾白色砂巖、砂礫巖。渠縣組下部以棕紅色粉砂巖夾礫巖為主,上部以礫巖夾粉砂巖為主。

曲江地區(白堊紀-前震旦紀)地層見表7-2。

表7-2曲江地區地層(白堊紀-前震旦紀)

繼續的

繼續的

繼續的

(12)第四紀

按成因和分布可分為全新統、上更新統和中更新統。殘積層巖性為淺黃色粉質粘土和碎石土,結構松散,分布於基巖面、坡腳和山間凹地,層厚0.5~2.5m,局部10.0m,其它第四系地層見表7-3。

表7-3曲江區第四紀地層

2.侵入巖和次火山巖

曲江地區的侵入巖主要是燕山期巖漿巖。北部侵入上侏羅統老村組、黃建組火山沈積巖系為基巖,較大巖體為九華山斑巖花崗巖,為燕山晚期花崗巖(γ53)。南部巖基侵入上侏羅統大雙組和高屋組火山沈積巖系,較大巖體為洋口應時正長巖和巨村應時正長巖,為燕山早期產物。

次火山巖以巖枝形式零星分布,主要分布於燕山晚期淺部侵入巖中,如蓮花鎮北部的大成山流紋斑巖、大洲鎮的流紋斑巖、嶺頭鄉的流紋斑巖(巖管)。此外,偶見侵入上白堊統金花組的喜馬拉雅期淺部巖石,如吳石山蓮花鎮西緣的林堡巖。

(4)地質構造

1.地質結構

該區跨越兩個壹級構造單元,以江山-紹興深大斷裂為界,北部為揚子準地臺,南部為華南褶皺系。

(1)折疊結構

北部位於揚子準地臺的東南邊緣。二級構造單元為浙西皖南褶皺帶,三級構造單元為常山-錢繆復背斜。基底褶皺由前震旦系組成,分布於杜澤-雙橋銅山源庫區,呈北東走向。在此基礎上,蓋層褶皺變形十分發育,表現為壹系列背斜、向斜構造和向東北-西南方向延伸的地層反轉。

南部屬華南褶皺系東北緣,為溪口至陳蔡龍西段的壹部分,次級構造為華夏褶皺帶。基底褶皺也由前震旦系組成,分布在大陸南部——王泉,走向東北,是壹個寬闊平緩的褶皺。蓋層為晚侏羅世巖系,主要特征為北北東向的寬緩向斜構造。

(2)盆地結構

衢江中部的金衢盆地形成於大陸邊緣活動階段,發育於燕山晚期。其發展基本上繼承了NE向構造線,是壹個受斷裂帶控制的地塹式構造盆地。盆地基底為加裏東構造層,蓋層為河湖相地層,有白堊紀厚層沈積巖和火山巖。

(3)火山構造

根據區域構造控制特征、次生火山構造布局和火山巖系組合,曲江區中生代火山噴發區主要分布有V級火山構造,北部有九華山火山背斜,南部有上輪崗地區噴發裂縫,曲龍頂推測噴發中心和寶珠龍(嶺頭)推測火山通道。

(4)斷裂構造

本區從元古代到中生代的地殼運動經歷了不同規模的斷裂活動,各種斷裂構造十分發育。該區域北部以NE向斷層為主,平行於褶皺軸,其次是NW向斷層。區域南部以NNE向為主,中部(盆地)以東西向斷裂為主。根據分布方向,主要斷層描述如下:

① NE向斷層江山-紹興深大斷層:是區內最大的斷層,深達Si-Mg層。經達州-王泉,在曲江區境內長約18km。這條斷層是壹條規模不等的斷裂帶,斷層面壹般傾向西北,傾角45° ~ 80°。斷裂帶內巖層呈斷續條帶狀分布,巖石破碎,侵入巖在斷裂帶內呈東北串珠狀分布。該斷裂起源於元古代,地質歷史悠久,是揚子準地臺和華南褶皺系兩個壹級構造單元的結合部,是壹條具有重要地質意義的斷裂構造。

常山-朱莉斷裂:向西延伸出省界,經蘭溪諸葛向東北延伸。境內經周嘉鎮至蓮花鎮,長約10km。斷層也是由不同規模的斷層組成的斷裂帶,傾向東南,壹般傾向東北。它主要形成於晚侏羅世,控制著白堊紀構造盆地的北界。

此外,中國較大規模的北東向斷裂還有閻村-華埠斷裂和毛良-武-仙洞斷裂。

②北東向斷裂形成於燕山晚期—喜馬拉雅期,早期東西向和北東向斷裂多被其切割和錯動。在這組斷層的南部有達州-巨村斷層群和白石-白塢口斷層。北部有壹條李巖-夏征斷層,其性質是擠壓性的。區內出露長度約30km,走向約30°,傾向東南,傾角80°,斷層寬度2 ~ 10m。

(3)近南北向斷層的形成時間晚於北東向斷層,且數量少。洋口斷裂僅見於南部,出露長度約10km,走向約355 ~ 5。

④北西向斷裂早於北東向斷裂,晚於北東向斷裂形成,主要為上坊鎮洋蔥口斷裂,出露長度約7.5km,走向約365,438+00。

⑤近東西向斷裂主要形成於喜馬拉雅期,在金衢盆地白堊系地層中廣泛分布,呈規則平行分布,主要為石梁-鄖西斷裂,性質為壓扭性,出露長度約9km,走向約85° ~ 95°,傾向南。

2.地震

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本區位於地震動峰值加速度< 0.05g處,對應地震基本烈度小於ⅵ度的區域,屬於基本穩定區。

  • 上一篇:深圳哪裏可以學寫作文?
  • 下一篇:2023年教學資源面試時間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