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淺談如何對小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淺談如何對小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已經進入獨生子女時代的小學生,辨別能力差,模仿能力強,社會上流傳的壹些臟話和不道德不文明的行為,可以肆無忌憚地說出來,不分年齡。很多學生在父母的溺愛下,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在家裏,他們的嘴裏塞滿了食物,衣服都繃得緊緊的,甚至連作業都寫完了。父母為他們把筆記本和書放在書包裏。導致學生做事慢,開始沒有結束,忘記事情。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僅僅不斷提高形成性教育的質量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讓社會、家長、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養成教育的重要性。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從小節開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很多學生隨地吐痰,亂扔東西,亂塗亂畫。回到家就靠爺爺奶奶,靠爸媽,滿嘴食物,衣服都繃著。所以要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局面,就要從學生的段位養成教育入手。撿垃圾,在校園裏輕聲行走,向老師敬禮,在學校穿著整齊,戴紅領巾……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其實才是真正的素質基礎。第二,要註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沒有訓練,就不會有習慣。要做好學生行為的訓練,首先要強調持之以恒。養成壹個好習慣,非壹日之功。需要長時間的把握和持之以恒,絕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因為“習慣成自然”需要時間,所以要持之以恒,要有耐心。其次要嚴格,要有愛心。訓練中要強調“嚴”字,突出“愛”字,不見到實效不罷休。壹次不能糾正學生的壞習慣,兩次還是收不到,但是不能灰心。改正壹個壞習慣,養成壹個好習慣,需要壹個過程。堅持才能勝利,堅持才能收獲。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上也要嚴於愛,通過“嚴”達到“愛”。最後,雖然習慣養成要嚴格,但也要註意激發學生的訓練興趣,註意訓練中的“趣”字,增強他們的靈活性和遊戲性,讓訓練成為愉快的活動過程。比如大三學生正確的坐姿和握筆姿勢,可以通過“請像我這樣做”來進行。經過反復的活動,學生可以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在訓練中形成習慣。第三,要從關鍵期抓關鍵期來教育學生,可以事半功倍。錯過了關鍵期,事倍功半,甚至終生難以彌補。大三學生年輕,像鐵水,可以鑄成各種形狀。但當鐵水冷卻後變成大鐵鎖,改變形狀就困難多了。如果小學生養成了壞習慣,改造起來代價太大。所以在低年級要抓住關鍵期,關註他們的特點,對他們嚴格要求,正確引導,加強訓練。要抓關鍵時期的養成教育,重在小、早、細、緊、實。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教育活動。比如,我們可以開展評比活動,對課堂表現好的同學進行評判;衛生成績好的學生;和擅長做操的同學站成壹排。讓他們在評比活動中體會和理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班裏樹立遵守紀律的榜樣,會激發學生的好勝心,他們也會努力遵守紀律,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成為榜樣,讓他們時不時地向榜樣學習,帶動這些學生。要充分發揮班長、大隊長、小隊長的引領和核心作用。四規範(語言、行為、儀容、環境)壹起抓,“三力”(班主任、知識產權老師、學科老師)* * *與目標溝通,“三渠道”(學校、家庭、社會)。充分利用晨會進行形成性教育,讓學生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說說哪些行為符合常規要求,哪些行為違反常規要求。使他們逐漸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第四,以身作則,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關心學生。教師應該是學生的榜樣,也是學生和學習的榜樣。在學生的養成教育中,說十遍不如做壹遍。剛開學,班裏的清潔工具總是亂七八糟,東倒西歪。我也反復強調過,即使燒了幾次,還是沒有明顯效果,情況時好時壞。後來壹節語文課的最後幾分鐘,同學們都在埋頭寫作業,我在後面角落裏整理衛生角。課間休息時,我只是說:“希望孩子們盡量把清潔工具收起來。”當時全班同學幾乎不約而同地轉頭看去。第二天早上,工具擺放整齊到位。我大力表揚了幾個值日的同學。後來衛生角壹直是規範的,偶爾不太好,我就自己撿,自己整理。後來只要我壹伸手,就會有同學上來幫忙。從這件事我可以看出,老師的行為不僅是對學生的示範,更是壹種提醒,壹種鞭策,壹種要求。老師也應該遵守學生被要求做的事情。老師完得好,學生就沒借口找了。妳可以讓壹個學生把扔在地上的紙團撿起來,其他學生可能無動於衷;如果老師彎腰去撿,周圍的同學可能也會低頭看周圍;我們要求學生不要遲到。我們自己有不守時的習慣嗎?我們讓學生們站起來看看座位。我們離開後的座位呢?我們要求學生不要說臟話。我們說的話都是文明的嗎?當然應該是因為年齡和地位的差異。不可能說所有的要求老師和學生都要遵守,比如著裝和服裝。學生對此心知肚明,但總喜歡問“為什麽?”我覺得這對於學生來說不會是問題,更多的可能是他們對老師的觀察和親近的表現。這時候如果單純用“我可以,妳不行”來回答,顯然會讓學生敬而遠之。我們不妨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象征;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表現”,既承認差異,又尊重規則。我想我們的學生願意接受我們的答案。當然,我們堅決回應壹些明顯挑釁的攻擊。總之,學生是壹面鏡子,自己最親近的老師的壹言壹行都會反映在心裏,外化在行動上。第五,以情動人,以愛育人,外化內心,形成習慣。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學生的自控自律,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情緒而不是規則。我們追求的效果不應該僅僅是學生被動地遵守這些規章制度,更應該是主動地維護和尊重這些制度。我們經常會問學生:“妳在家會踹門嗎?那為什麽要踢教室的門?”我覺得除了學生的壹些習慣需要糾正和完善之外,還有壹個因素:“愛”。我們要學生愛惜公物,沒有“愛”哪裏愛惜?他愛他的家,所以他願意保護它。他不愛或者說不夠愛這個階層,所以沒有這樣的意識。那我們能不能做出壹個推論,他不想跟老師打招呼,是不是不夠愛老師?他是不是因為在校園裏吐來吐去,亂扔東西,就不夠愛這個學校了?他對同學不好,不認同嗎?那麽喚起學生潛在的愛,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樣的問題。如何喚起這種愛,老師的表達很重要。壹句話,壹個眼神,壹個手勢,都可能是愛的傳遞。我覺得我們都是好學生,每個學生心裏都有最薄弱的角落。我相信當我們的教育到了這個角落,會事半功倍。用愛喚起愛,用情感約束行為,用行為養成習慣,用習慣引導成功。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不僅是教師和學校的教育任務,也是家長應該重視的要點之壹。所以不能單打獨鬥,要聯合家長和社會的力量“團結抗戰”;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不是朝夕之事。不要想著“速戰速決”,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學生的堅持來自於我們的堅持,* * *的堅持才能帶來成功。只要我們的教育能像春雨壹樣“潤物細無聲”,我們就會看到“錦官城花重”的盛況
  • 上一篇:古代漢語(文言文)怎麽學,有什麽技巧!
  • 下一篇:自強作文的題目很驚艷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