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中小學美術教學的基本方法是什麽?我在繼續教育網學習初中美術課程標準的時候講過這個問題。誰能深入說說?

中小學美術教學的基本方法是什麽?我在繼續教育網學習初中美術課程標準的時候講過這個問題。誰能深入說說?

以往美術創作的教學模式往往是以“老師”為中心的。按照常規教學模式循序漸進地教學生。並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的目的。其實這不叫“創造”,只是模仿,因為不包含自主性和創造性。就像畫家和畫師的區別壹樣。畫家只是壹步壹步地模仿和畫別人的東西,而畫家是在創造壹種藝術,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老師對學生的幫助是極其大的。所謂幫助,主要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引導學生自己獲取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精神是社會成員最重要的心理素質之壹。美術教學過程的趣味性、表現活動的自由性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為創造性活動提供了最適宜的環境。通過藝術課程培養出來的創造精神,會對學生以後的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美術創作教學不僅是壹種技能教育,更是壹種人文教育. "《美術課程標準》提出美術課程應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在這壹理念的指導下,為了充分發揮美術的教育功能和美術教育的獨特魅力,本文提出了以下美術教學策略。

壹,創設情境,激發藝術創作的熱情

所謂創設情境,就是通過視聽、遊戲、再現生活來營造氛圍,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創造的壹種教學方法。情境創設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始終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營造輕松、和諧、自由的氛圍,不斷改變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利用壹切機會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以主體形象貫穿整個學習過程。課堂情境包括課堂場景和學習氛圍。創設情境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內在的動機支持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是促使學生自覺、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內在動力。

1.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審美。

藝術的主題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與生活的現實密切相關。因此,在師範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盡量創設壹些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問題,激起學習的需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和探索,拓展思維的主動性,增強求知欲望。比如我在《春天的顏色》課上,讓學生走出教室,讓他們先繞著校園走壹圈,讓他們感受春天的氣息,觀察綠油油的草地、金黃的迎春花、快樂的小鳥、忙著采蜜的蜜蜂和在花叢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學生們邊走邊看,感受著濃郁的春天氣息。最後,我們圍坐在草坪上,談論著春天的顏色:黃色、綠色和綠色。

二,創設童話情境,引導學生體驗美

童話是學生的最愛,吸引他們的註意力。用感人的童話故事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輕松解決教學中的難點。例如,我在二年級“美麗的瓶子”課上設計了壹個“阿裏巴巴”的童話形象,讓“阿裏巴巴”帶領學生參觀“瓶子王國”,了解“瓶子王國”中成員的形狀、顏色和功能。因為童話的形式生動,貼近學生心理,學生的註意力非常集中,可以很好地參與其中,感受童話王國裏每壹個瓶子成員的美好。

第三,創設遊戲情境,引導學生觀察美。

有人說:“遊戲是孩子的天使”,這句話適用於每個孩子,適用於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遊戲在兒童的學習活動中被廣泛使用並具有持久性。巧妙利用遊戲可以吸引學生的註意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寓教於樂。比如在“好吃的水果”課上,我設計了壹個遊戲叫“瓜果超市”。遊戲形式如下:邀請10學生扮演桃子、蘋果、南瓜等水果的攤主,其余學生扮演購買水果的顧客。地攤主要是根據自家果蔬的顏色、形狀、味道向顧客介紹和銷售自己的產品。顧客根據攤主的介紹進行購買。最後,比較壹下誰是第壹個賣自己瓜果的。通過“瓜果超市”,學生可以在遊戲中觀察和了解瓜果的形狀和顏色,將枯燥的觀察過程變成生動形象的遊戲過程。

第四,創設音樂情境,引導學生創造美。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琴棋書畫”四藝,體現了藝術的融合。音樂有很強的情感傳染功能。通過音樂,學生可以感受到天籟之音,激發人的情感,將學生的感官和直覺提升到更敏銳的程度。對音樂的直觀感受誘發了他們的創造性想象。畫國畫的時候經常會放壹些《春江花月夜》《雲追月》《好壹朵茉莉花》之類的民樂,讓學生邊聽音樂邊畫國畫。如癡如醉的音樂能使學生迅速平靜下來,激發他們的感情,使他們動情地歌唱,這反過來又會使學生發揮想象力,無形中把他們的思想拉入意境,放入音樂的旋律。實踐證明,在學生繪畫時經常放壹些慢節奏的音樂,有助於消除學生的急躁情緒,產生壹些繪畫創作的靈感。

綜上所述,通過情境的創設,有利於學生積極參與情感,搭建教材與教育對象之間的橋梁,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表達。在各種情境的刺激下,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變得更加活躍和活躍,思維追求個性,審美創造力日益增強。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美術的快樂。

比如我在教壹年級《花的世界》的時候,就創造了壹個童話的情境。

案例:《花的世界》新課程介紹

老師:小朋友,今天老師帶小朋友去花園玩。

利用視聽媒體,將學生帶入壹個生動的環境,增強了主題感。孩子們靜靜地聽著優美的音樂,悠揚委婉,興奮空靈。看著花兒搖曳。帶領孩子們進入壹個美麗迷人的花的世界。)

老師:妳看到了什麽?

生:看到了很多漂亮的花。

生:我看到綠葉上有露珠。

生:我看到花兒好像在笑。

……

老師:妳知道什麽花?說出他們的名字?

生:水仙花、茉莉花、荷花。

生:梅花、菊花、牡丹花。

……

老師:我告訴妳,妳應該在花園裏走得很輕,不要踩它們,也不要隨意摘它們。

(畫面繼續展開,拉近物體讓學生觀察。)

生:水仙花瓣真的是漂浮的貝殼!

生:花的顏色真好看!

……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在沒有使用更多語言的情況下,帶領學生進入了新知識自我意識的夢鄉。讓孩子們身臨其境,獲得直觀的體驗,為《花的世界》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四年級教《各種帽子》的時候,我創設了壹個生活情境。

老師:讓我帶妳參觀壹下帽子店。妳想買哪頂帽子?

圖為各種帽子。真的很耀眼。)

生:我想買那個白色的。白色很適合我。

我想買那種卷邊的。

老師:為什麽?

生:因為它的風格挺好看的。

我想買壹頂軍帽。

老師:妳為什麽要買軍帽?

生:因為我長大了想當警察。

……

“買帽子”創設的生活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買帽子”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了解了帽子的款式特點和功能,尊重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

第二,在探究中開展藝術創作活動。

探究過程是學生鉆研和熟悉課本的過程。教師精心設計提出的問題,讓學生的個性在探究中得到充分發展。在學生互動和教師指導下,思維由淺入深,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獲得新的發現和啟示,提高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藝術創作”的教學,指的是藝術領域中“運用材料、技法、工藝、元素、分析制作視覺藝術作品”的行為,與臨摹、臨摹相對。它不同於美術技能、理論、臨摹等教學,不用於其他學科。

美術繪畫課要明確教學目標,安排有趣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全面提高,積極發展,真正體現課堂教學的質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寫道:“改變過去強調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認為,兒童在學校的學習當然包括學習現成的書本知識,但更重要的是他們自己進行研究和發現。所以我認為幼兒美術創作教學急需引入探究性學習方法,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技法,會產生不同的視覺藝術效果。美術創作是壹種創造性行為,不能靠老師教,只能靠學生自主探究來進行。

探究學習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壹種學習方法和過程。研究性學習模式更具有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創造性。其作用是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學會探究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營造自主民主的學習氛圍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保證,也是研究性學習的最佳情境。教師巧“引”,學生主動“學”,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在和諧的教育氛圍和積極的學習生活中得到發展。此時此刻,學生處於放松狀態,思維異常活躍。他們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教師以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提問、討論和辯論,把思考的空間和發言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以極大的學習熱情進行自主探索和頭腦風暴,探索未知的世界,尋找合適的答案。

樹葉拼貼動物的教學設計

按照欣賞-實踐探索-總結經驗的教學模式,我結合語文課的葉畫教學,安排了三次教學活動。)

活動之壹:欣賞

l、多媒體課件展示秋天的樹林。

2.秋天讓我們去樹林裏散步吧。妳能撿起什麽樹葉?

3.展示各種顏色和形狀的樹葉。

4.樹葉可以做成畫。展示幾張樹葉的圖片,讓學生欣賞。

5.妳能給每幅畫起壹個美麗的名字嗎?比如“金魚在水裏玩”

6.葉子畫的真好看!孩子想自己做——妳呢?請回去試壹試。

活動2:實踐探索

學生試著用問題畫樹葉。

1.做樹葉拼貼畫需要什麽樣的樹葉?

2.樹葉拼貼畫是怎麽做的?

3.如何根據樹葉的形狀特點拼貼動物?

在實踐中,學生可以向父母尋求幫助,與同學交流或問老師。

活動3:總結經驗

1,群裏自由交流。

2.讓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同學上臺,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的葉畫。

葉子畫的名字是什麽?

②拼貼用哪幾種樹葉?

(3)葉畫的每壹部分都是用什麽葉子做成的?(妳可以說名字、形狀或顏色)

3、老師總結。

4.學生修改他們的作品,並舉辦壹次樹葉展覽。

在這個藝術創作過程中,老師沒有手把手地教孩子們怎麽做,只是用欣賞的眼光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為學生創造了壹個良好的探索環境。學生在這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中自主探索,自覺實現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學習熱情很高。這種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可以使所學的知識更加深刻,技能更加鞏固。

利用探究性學習進行藝術創作,可以讓學生充分享受學習的快樂、攀登的興趣、體驗知識的快樂和創造的美好,促使他們奮進,增加信心,真正成為“發現者、探索者、研究者”。

第三,合作開展藝術創作活動

合作學習是將學生按照不同的性別或能力混合成若幹個小組,小組成員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指導,共同努力實現教學目標。教育領域對合作學習的研究始於20世紀中期的美國。結果表明,合作學習不僅有利於兒童之間積極同伴關系的形成,而且對兒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美術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通過感受、體驗、觀察、表演、資料收集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

合作學習能夠滿足學生的社會需求,改善師生和生生關系,真正發揮個體在集體中的作用,加強學生與環境的互動,有效促進學生心理機能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小組合作學習是最簡單但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非常適合低年級兒童的身心發展。

1.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

1).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為所有學生,尤其是學困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增強了主體參與性。

2)小學生的小組學習活動不能等同於科學家的科研工作,但在組織形式和探究過程上的相似性為學生獲得相關的科研經驗提供了基礎。

3).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將個體的自主學習成果轉化為整個群體的認知成果,培養群體意識和活動能力。

4)小組合作學習具有相互檢查的功能,使學生從別人的經驗和方法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5).小組合作學習後的報告有利於競爭性合作,也可以將小組的認知成果轉化為全班的認知成果,可以激發創新,拓展思維,提高教學效果。

6).小組學習過程中有壹個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的過程,具有啟發和引導作用。可以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自我監控和自我調節能力。

2、合作小組的組成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僅僅分配小組成員的知識水平和智力因素是不夠的,還要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同水平。還要註意男女生比例。否則,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的思維模式和活動能力都會失去壹些多樣性,在開拓思路、發展創新思維方面也會有壹定的局限性。

組成小組時,人數的多少直接影響合作學習的效果。我的學校實行大班教學,學生人數在50到60人之間。應該說,大班制不利於合作學習的組織。當我需要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在教學中,我開始指導學生以六人為壹組進行合作學習。這些情況都出現過:六個人中總有壹兩個人容易脫離討論或者被忽略;美術課的教學時間太短,不能給充分的時間進行討論和研究,所以小組討論需要6個人輪流發言的時間很長;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有合作也有競爭,需要團結合作才能和其他小組競爭,也很難統壹六個小組的意見。於是,我把學生重新分組,就近四人壹組,個人發言時間、關註程度,以及合作效率、統壹意見的自覺性,在小組合作中立馬得到提升。

由此我得出結論,對於像美術課這種教學時間短,練習時間長的科目,采用四人小組學習法更合適,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甚至采用二人小組互學,對培養合作學習能力非常有利。

3.小組合作學習在美術課中的應用。

1).從肢體動作的引導,培養小組合作的習慣。

可能有人會覺得,只要小組成員在壹起,就可以討論,不用關註學習的物理動態。事實上,學習的效果受身體動力學的影響很大,具體來說,小組學習的氛圍往往是由身體運動創造的。

在壹次美術課上,我指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談談自己對美術書中作品的感受。我的問題是:妳喜歡哪部作品,喜歡它的哪些特點?為什麽喜歡?請把妳的想法告訴同組的同學。組長負責組織發言,每個人都要發言。當我安排完學習要求後,我走訪了各個小組,發現他們都在看自己的書,偶爾和同桌的同學交換意見。群裏沒有活動。我去過的每個群裏,都有同學拿著書,試圖告訴我他們的看法,而忽略了同組的同學。這怎麽行?這和我問,學生舉手回答有什麽區別?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這個教學環節也成了擺設,沒有起到讓學生充分討論和交流的作用。我趕緊指示組長安排本組同學按座位順序或按舉手順序發言,但討論的氣氛依然冷清。我掃視了整個小組,發現他們都在低著頭看書。即使有人發言,也沒有註意聽,只沈浸在自己的思緒中。我們都知道交流就是說和聽。眼神和表情是對語言的解釋,和生動的語言有著同樣的感染力。面對面的交流是傳遞信息的最好方式。我靈機壹動,讓同組的同學放下書,圍著壹本書聚在壹起,把目光集中在說話人說的那張圖上。討論的氣氛馬上就變了,學生們很自然的開始對其他同學的發言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就這樣,我給各組提出了身體要求,壹下子讓課堂討論氣氛活躍起來。

可見,由於大三學生興趣時間短,自我中心意識強,且多為獨生子女,溝通能力較弱,因此需要通過體育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培養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

2)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培養小組合作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沒有在小組合作中學習過的學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合作,尤其是大壹新生。他們知識和經驗都很少,對合作交流的理解幾乎為零。我們首先要通過教師的示範,在教師心中樹立合作學習的理念。比如欣賞作品時,我先請分析能力強的同學發表意見,表明同意或不同意,如果不同意,我再補充不同意見。然後讓學生針對不同的作品模仿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交流方式互相討論,從而形成壹個模型,給學生壹個引導,然後讓學生在小組內自由討論。這樣,由於老師先示範,學生合作時就能有明確的方向,合作才能有效,交流才能有效。

3)培養小組組長,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俗話說“鳥無首也能飛,兵無大勇也。”沒有組長的組織指揮,學習小組形同虛設,學生要麽盲目行動,要麽猶豫不決,根本沒有合作可言。而且大三學生自制力差,貪玩好動。沒有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課堂組織和紀律就會渙散,教學只能事倍功半。因此,為了進行有效的合作與交流,選拔和培養小組組長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通過。

以上幾點是我在課改初期的簡單經驗。為了使小組合作學習更加深入有效,有必要進壹步優化小組結構,精選合作內容,豐富合作形式,使其真正成為壹種有效可行的學習方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合作學習需要改變傳統整齊劃壹的課堂教學模式,為美術課學生建立思維活躍、表演風格多樣的教學景觀。座位放電是合作學習課堂的物理環境,教師可以根據各種藝術創作活動的需要合理設置座位。主動互賴是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差異,構建結構合理的合作小組,在學生之間的互動中進行“幫助式”學習和相互學習。構建合理的合作環境可以使合作學習更加順利、和諧、默契,合作的成果也會隨之上升。

總之,創作中的合作學習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了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它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發展,敢於創新探索;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發展健康心理;學生加強了交流,掌握了初步的社交技能;有效激活了師生的創作激情,形成了快樂教學的良好氛圍。

第四,融入生活體驗進行美術教學。

對於學生來說,未知領域是無限廣闊的。當學生有了探索藝術創作的欲望和能力,僅僅在課堂上是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的。這時候要引導學生拓展對課外生活的探究領域。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取之不盡的教材來源。新課程的美術創作教學應該是知識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融合。只有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學生才能獲得深厚紮實的知識和技能,獲得終身學習和發展的能力。

案例:趣味光刻的教學片段

在“趣味拓片”的教學中。課前,我讓學生欣賞課文的彩頁,研究需要帶什麽工具和材料,練習什麽可以打印出來。在教學期間,我參觀了教室,發現孩子們帶來了各種印刷材料。

老師:孩子壹定要知道,要印的東西很多!

學生:老師,我剝了樹皮和樹葉。(他自豪地舉起他的作品)

生:我知道硬幣可以搓。

生:我知道鞋底是可以搓的。

生:我知道粗糙的墻是可以擦的。

生:我知道汽車輪胎可以摩擦。

……

在同學們熱情高漲的時候,我建議大家和其他同學交流壹下自己的作品,說說拓片的方法、過程和新發現,互相幫助改正交流過程中的不足,讓自己的作品更加精美。在這壹片教學中,我們看到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在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了升華,知識和技能也變得更加深刻。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的融合,壹是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能力的發展;二是解決教學內容中的難點問題;三是方便學生獲取的知識和技能更加紮實;第四,美術新課程的創意資源是在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融合中創造和發展的。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美術學習不僅僅是壹種簡單的技能學習,而應被視為壹種文化學習。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和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離不開學生的生活世界。根植於學生生活世界的美術教學是豐富多彩的,服務於學生生活世界的美術課堂教學是生動的,學生的生活世界將成為美術教學的源泉。

第五,積極鼓勵評價,促進可持續發展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美育在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美育是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具有開發智力、陶冶情操、培養美感、愉悅身心的功能。可以教育學生樹立審美觀念,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認識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審美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和娛樂性,這是其他教育無法替代的。

作為美術老師,妳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極其興奮地把自己的作品拿給妳,興致勃勃地給妳講解他的創意。他們的用意不是要妳改正自己的缺點,而是想聽到妳的贊美和肯定。德國教育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能力,而在於啟發、喚醒和鼓舞。”兒童藝術創作表達的是兒童的思想和情感,屬於最原始的思維,是兒童特有的。所以,老師在評價孩子的創作時,要順應孩子的思維,尊重孩子的想法。蘇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永遠不要急於給學生不及格的分數。請記住,成功的喜悅是壹種巨大的力量,可以促進學生努力學習的欲望。“評價時否定學生的作品,最容易讓學生失去這種權力。在評價作品時,要以表揚為主,在學生原創作品的基礎上,發現他們的壹點點進步,用鼓舞人心的語言給予肯定和鼓勵:“妳很棒!”“多漂亮的顏色啊!”“妳的想法真有創意。”“妳觀察得很仔細。”“妳畫的人很誇張,很生動。".....讓學生得到快樂和滿足。這種喜悅和滿足感會進壹步產生壹種自我激勵的心理狀態,自信心也會隨之而來。

美國藝術教育家維克多·羅恩菲爾德(Victor Roenfeld)提出,藝術教育的任務“既不是藝術本身,也不是藝術作品,更不是審美體驗,而是通過藝術教育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有創造力,思維越來越敏捷。”

  • 上一篇:語文四年級下冊期中考試試卷及答案
  • 下一篇:如何選擇墻繪公司?如何選擇專業的墻繪公司?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