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錦江街三巷:官鹽賣紅鹽市場

錦江街三巷:官鹽賣紅鹽市場

說起看電影逛街的好地方,老成都人都會想到鹽市口。這個位於鬧市的黃金口岸,是從清朝的官鹽店起家的。以及它的名字,因此。鹽市口曾經是成都最“洋菜”(時尚)的地方,幾乎每個年代都有它的洋菜故事。

鹽市口在清代不是區名,而是實實在在的街道。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因在此設立官鹽店而有街名。街道雖然不長,但起於染坊街錦江河上的錦江大橋北側,止於東宇街東口,穿越原董熙街,不過100米左右。但鹽市口地處市中心,是夏溪順城街、東街、九龍巷(現青年路)、東魚街、青石橋等鬧市的咽喉。也是東西南北交通的樞紐,商業價值巨大。堪稱成都“第壹黃金口岸”。鹽市口逐漸成為區名,原來的街道也被劃為夏溪順城街,但名稱壹直保留至今。1966年8月,鹽市口改名為“英雄口”,1981年恢復原名。

可能是官鹽店的燈吧。鹽市口地區賣米粉油的品牌很多。錦江大橋(現已停業)附近的長豪、發森茶業、蜀山釀造社、福臨閣、天星茶業等十幾家店鋪都經營柴米油鹽雜貨。

此外,鹽市口的餐廳也各有特色。賴湯圓和夫妻肺片在這裏都有分店,著名的“金雨軒”土豆泥店也有門面。“三友涼粉”正對東魚街,食客天天聚集。黃白涼粉紅油辣椒醉人,“譚豆花”壹天到晚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竹林小吃”最初位於復興街,20世紀50年代遷至鹽市口。它以其獨特的白肉湯和蒜泥風味而聞名。

公廁旁最著名的“紅蝸牛飯廳”(後改為“幹凈飯廳”),大概是成都為數不多的以紅山藥為主要原料做菜肴的餐廳。在那個溫飽都不夠的年代,紅薯往往是供給居民的。怎麽換花樣讓紅薯好吃?“紅磡食堂”裏的師傅使出渾身解數,做出各種讓人大開眼界的紅磡美食。在這裏,甜甜的糯米粉,甜甜的冰糖,香噴噴的蒜苗絲,香辣可口的烤豆腐腦,軟脆的炸蘿蔔,讓處於半饑餓狀態的人們心滿意足。我媽在“紅蝸牛飯堂”吃過之後,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她回家後給我們做了紅蛇瓜和蒜絲面,讓我們大呼“好舒服”(舒服又滿足)。因為與東大街、青年路夜市相連,鹽市口夜市也很熱鬧。“棒棒糕”的賣家敲竹簽敲得清清楚楚,吸引了路人的目光。“豌豆餅”的賣家會唱:“豌豆油餅,油油餅。大人有力氣吃,孩子有學問吃。”他還能把成都的街名說得有趣:“童子取狀元街,提督殺牛梨花街,將軍升春熙路,染坊學臥龍道士街……”在安樂寺的北邊,住著壹家民居店鋪,名叫劉的道士,專做三道泥,終日生意極好。回大廳的買家回望壹眼,三思而後行。“李森記酒家”有獨特風味的兔肉青果棗酒。它的花椒麻豆腐幹回味悠長,有嚼勁,爽口。店主還會唱著賣:“花椒麻辣豆腐幹,加了花椒和鹽,吃起來很方便。”從街上到街尾,到處都能聞到美食的味道。

慢慢的,鹽市口不僅僅只有美食了。1965 65438+2月31我在成都郊區的社會教育工作小組青龍公社工作隊工作。為了讓我們工人過元旦,集團給每個人發了壹張人民電影院的電影票。這部電影是“偉大的音樂和舞蹈史詩”。這可讓我興奮了,看電影,這在當時是壹件很享受的事情,但沒想到電影院居然放映了寬彩屏!壯麗的場面,壯觀的景色,精彩的表演,讓每壹個觀眾都無比的舒服。

當時成都其他影院放映的《東方紅》都是普通銀幕,只有人民電影院率先放映寬銀幕。此後,人民電影院連續上映《東方紅》壹個半月,場場爆滿。壹直發布到次年2月12。

鹽市口的人民電影院在1950之前叫榮光大劇院。是在6月11,1943日日軍飛機轟炸鹽市口時留下的廢墟上修建的。1943春節期間建成開業。它不僅放映電影,還上演京劇和雜技。1953 4月15更名為“成都第壹人民電影院”(現為“西南電影之都”)。因為地處第壹黃金口岸的十字路口,所以生意情況壹直很好。

?1972年9月,人民電影院率先上映韓國彩色寬屏電影《賣花女》。電影內容很煽情,看的人都痛哭流涕。當時成都是唯壹標準的寬銀幕電影院。為了滿足成都數百萬人看電影的需求,電影院24小時營業,但還是讓很多想先看的人失望了。

看到這種情況,其他影院也按捺不住,紛紛換成寬銀幕。雖然不是標準的寬屏,但最終還是稍微滿足了觀眾的需求。《賣花女》的上映,推動了成都電影業寬銀幕的普及,人民電影院功不可沒。

因為有電影院,每逢節假日,鹽市口壹帶熙熙攘攘,人頭攢動。再加上中央菜市場(現紅旗商場)和人民商場的購物人群,整個鹽市口更是人頭攢動,到處都是黑壓壓的人群。

說起“中央菜市場”,這裏還真不少。1950年前,這裏叫“安樂寺”,是明朝蜀王為劉備之子劉禪修建的寺廟。取其投降後“我在此樂,不思蜀”壹詞之意,命名為“安樂寺”。後毀於壹場大火,清康熙年間重建,占地20畝。清宣彤元年(公元1909年),華陽縣在此建立小學堂。辛亥革命後成為益壽慈善會會址,後成為夏溪順城街小學。

清末民初,“安樂寺”成為錢業的市場,壹直蓬勃發展。小時候和爸爸去過安樂寺。我看到壹個金元寶,壹個銀元寶,壹個銀銅錢的印章,桌子上或者街上壹堆堆的銅錢,非常醒目(醒目)。我在這裏學到了很多行話。

正廳是主要的交易場所,大門口掛著無數串“擡盤”和“拍盤”。所謂“擡盤”就是擡價買,“拍盤”就是降價收。

這些人不停地喊:“買賣,大頭小頭,睜眼閉眼,逆風……”初來乍到,不懂行話,急需用錢的人,往往會被這壹串串迷惑,難免吃虧。銀元上的袁世凱形象其實大小不壹,是“大頭和小頭”;袁世凱似乎有睜眼不睜眼的區分,即“睜眼閉眼”;銀元“風帆”中的帆船風帆不同於右風和左風,是“順風和逆風”在安樂寺金錢交易最鼎盛的時候,就連“安樂寺”對面的“新商場”都擠滿了做金錢生意的人。

人民商場的洋菜

讀書的時候經常參加各種遊行。遊行隊伍必須經過鹽市口。這是各種集會遊行唯壹經過的地方。抗戰勝利後,鹽市口徹夜燈火通明;慶祝成都解放,歡樂的遊行隊伍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裏。早年鹽市口有壹銅像,鑄造於1938,為紀念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川軍將領劉翔,表彰其事跡。銅像形似劉翔望著遠方,穩穩地跨著馬。

因為地處中心,成都的公共交通路線最早就是在這裏設置的。1951 7月1日,成都“壹路”公交率先開通。路線是從鹽市口到火車站。很多人把坐公交車當成壹種享受。我當時坐公交車,和父母壹起去火車站看火車。1957 5月1日,成都首家汽車租賃站在鹽市口成立。車型為奔馳和雪佛蘭,票價為每公裏0.55元。出租車停在車站等人來租,而不是開在街上接客。

6月6日,1953,鹽市口“新商場”轉型為“人民商場”,正式開業。據當時的《四川日報》報道,整個面積約為65,438+0,300平方英尺,* *有八個工棚,壹個店鋪,220個鋪面...在人民商場經營的私營企業包括十幾個行業的65,438+0,72個租戶和250個供應商...商場經營的商品包括日用品、文具、五金交電。

這是當時成都最牛逼的商場。因為商場貨源充足,其他商場缺的貨,人民商場都有供應。結婚的時候在人民商場買了新的蚊帳和沙發。人民商場還有新榮評劇團、木偶團的演出。南門也有賣花的攤位,北門在龍斌巷。小巷子裏的攤位都滿了,真是熱鬧。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喜歡集郵。鹽市口郵局有壹個郵票櫃臺,我經常去那裏買我喜歡的郵票。郵局門口經常聚集很多交換或買賣郵票的人,郵局是成都第二大集郵市場。

改革開放前,鹽市口地區“找飯”(找工作)的人很多。刻鋼筆字,割人頭,買賣門票,交換糾察隊,壹應俱全,尤其是從人民電影院到土特產商店,東裕街。這些人要麽手裏拿著壹包“牡丹”“群英”香煙,要麽拿著壹瓶沒有標記的“後續酒”沿街走,要麽擺著壹個小報攤,賣死去明星的照片和壹些翻拍的景區歌曲。

1980開頭,攤販早早就在人民商場門口等著了。商場壹開門,商販們就沖進來搶購供不應求的商品,然後在青年路以更高的價格出售。人民商場賣壹雙9元的女式高跟鞋,他們加價到20元。這使許多人變得富有。我的壹個小學同學在青年路擺攤,生意很紅火。每次去都看到他匆匆忙忙的樣子。其實“青年路”以前叫“九龍巷”。6月1939,11,27架日軍飛機轟炸鹽市口,投下111炸彈,炸死226人,炸傷432人,摧毀房屋4709間,“九龍巷”也成了壹片廢墟。1942這條街的修復,恰逢“抗日青年遠征軍”宣誓就職。為了紀念這壹壯舉,這條街被命名為“青年路”。

(第二部:《吃喝玩樂,府尹街》)

  • 上一篇:小學菊花和荷花課文
  • 下一篇:小學四年級的童謠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