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父母如何在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中給予有效的親子反饋?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

父母如何在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中給予有效的親子反饋?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

#在作文比賽中與妳壹起成長#

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經常出錯,不知道如何在親子互動中反饋給孩子。今天我們就根據埃裏克森在兒童心理學中的發展理論來談談這個問題。

埃裏克森認為,人類自我意識的發展是壹個持續壹生的進化過程。這壹過程以個體自我為導向,按照生理成熟的順序與內在成長和社會要求相結合,形成壹個連續的、階段性的心理和社會發展過程。埃裏克森認為,人的自我認同對人格的形成起著關鍵作用。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分為八個階段。在每個階段,個人都有壹個明確的危機,其特征是壹個特定的任務。如果後續的開發要正常進行,這個開發任務壹定要完成好。

這壹理論對於思考“我從哪裏來”的自我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埃裏克森強調環境的作用(如中國孟母的三大運動),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重要。領導和老師的期望在壹個新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皮格馬利翁的期望效應,皮格馬利翁的古希臘雕塑家期望他的雕塑是壹個活生生的人,但是經過多年的期望,雕塑變成了壹個真人)。環境中的個體被其他人所期待,而體驗在內部發生了變化。

第壹階段:0~18個月為嬰兒期(或嬰兒期前期)。

人格沖突:基本信任與基本不信任

目標:建立信任,克服不信任。

這個時候,不要以為嬰兒只要吃飯不哭就行了,那就大錯特錯了。這時候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期,因為在這個時期,孩子開始認識人。當孩子哭鬧或饑餓時,父母是否出現是建立信任的重要問題。信任形成人格中“希望”的品質,起到強化自我的作用。有信任的孩子敢於希望,充滿理想,有強烈的未來取向。另壹方面又不敢奢望,總擔心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第二階段:18個月到4歲是幼兒期(或稱後期嬰兒期)。

人格沖突:自主與害羞和懷疑

目的:培養自主意識,克服羞怯和懷疑。

在此期間,孩子們掌握了許多技能,如爬行、行走、說話等。,並開始“會”決定做什麽或不做什麽。因此,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孩子行為符合社會規範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另壹方面,孩子開始有獨立的感覺,堅持自己的飲食和排泄方式,培養良好的習慣並不容易。這時,孩子會反復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的控制,家長壹定不能放任,這樣不利於孩子的社會化。另壹方面,如果太嚴格,會傷害孩子的自主意識和自制力。因此,把握好“度”的問題,有利於孩子人格中意誌品質的形成。

第三階段:4~6歲為學齡前期(或幼兒期)。

人格沖突:主動對抗內疚

目的:培養主動性,克服內疚感。

在這個時期,如果鼓勵孩子主動探究的行為,孩子就會形成主動性,為他將來成為壹個有責任心、有創造力的人奠定基礎。如果大人嘲笑孩子原有的行為和想象力,那麽孩子就會逐漸失去自信,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安排的狹小圈子裏,缺乏創造幸福生活的主動性。當兒童的主動性超過了他們的罪惡感時,他們就具有了“目的”的品質

第四階段:6~12歲為學齡(或兒童期)。

性格沖突:勤奮與自卑

目的:培養勤奮意識,克服自卑感。

這個階段的孩子應該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培養孩子適應社會,掌握未來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夠順利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將獲得壹種勤奮感,這將使他們對未來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充滿信心。反之,妳會自卑。另外,如果孩子養成了過於重視工作而忽視其他方面的態度,這種人的人生是可悲的。當孩子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就會獲得“能力”的品質。

第五階段:12~18歲是青春期。

人格沖突:身份與身份困惑

目的:確立身份,防止身份混淆。

壹方面青少年本能沖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壹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在面對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沖突時的困擾和困惑。因此,青春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新的認同感或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的情感地位。這個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淆。

埃裏克森用身份危機理論解釋了青少年的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他說:如果壹個孩子覺得他所處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自我認同的所有可能性,他就會以驚人的力量去反抗社會環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如果沒有認同感,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寧願做壹個壞人,或者像死人壹樣活著,也不願做壹個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了這壹切。

0-1歲,寶寶的發展以需求為主。在此期間,父母(尤其是母親)需要與孩子建立早期的安全依戀關系。

在親子互動中,媽媽要觀察孩子的需求。寶寶餓了,尿了,拉了,難受。作為主要的照顧者,她必須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多愛撫、多擁抱孩子,給孩子更多安全感。

與寶寶交流的方式主要以媽媽的語言為主,通過語音、面部表情、手勢模仿等非語言方式與寶寶交流。另外,家長要多給孩子做壹些被動運動,幫助孩子鍛煉和發展。

1-3歲,學齡前時期:

1歲以後,寶寶就能明白,當壹個物體從視線中消失,被移到其他地方,它依然存在,這就是物體的永久性。當寶寶對這個物體有了永久性的認識,他的註意力活動就會更加持久和有目的性,不再受物體外觀與否的影響,這也使他的註意力活動更具有探索性和主動性。

壹般在寶寶1.5 -2歲以後,外貌的心理現象開始出現(外貌是指壹個物體不在眼前時,其特征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所以寶寶的註意力也受外貌的影響。當眼前的和心裏的有矛盾或者差距很大的時候,寶寶會最註意。比如第壹次看到禿頂的人或者長胡子的人,第壹次聽清楚陌生的聲音,寶寶就會全神貫註。

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出,1-3歲寶寶的註意力時間在逐漸增加,關註的事物也在逐漸增多,可以關註自己的內在狀態和周圍人的活動。由於腦神經控制第二信號系統和語言的發展,寶寶的註意力轉移能力和註意力分配能力也有了很大的發展。3歲時,寶寶的註意力能力開始提高,可以觀察周圍環境的變化,並結合認知過程。

3-6歲,學齡前,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是學齡,他們開始有同伴意識,開始接觸父母以外的重要人物。

6-12歲,童年,童年是指從6、7歲到11、12歲這段時間,屬於小學階段。在童年時期,個體的生活從遊戲型向學習型轉變,他們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學校教學系統地掌握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態度。

父母應該為不同階段的孩子做些什麽?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按照每個階段的節奏與孩子互動。其次,不同時期要有不同的側重點。

在最早的親子互動中,以對孩子的輸入為主,並沒有過分強調孩子的輸出。

嬰兒時期(更多的愛撫和擁抱,習慣形成)

童年中期(更多鼓勵)

青春期(適當的軟弱和投降)

另外,正反饋,看到孩子積極的壹面,也是親子互動很重要的壹個方面。反饋需要具體和有針對性。下面簡單介紹壹下這個方法,希望家長也能靈活運用。

方法:積極的話語表達積極的期望。

1.評價“學生行為”。

從“妳是壹個偉大的鋼琴家”到“我真的很喜歡聽妳彈這首曲子”。

2、評價要具體

從“彈得真好”到“我喜歡他彈琴的節奏,我喜歡他彈的時候專註的表情……”。

3.使用我的信息

從“妳是個給孩子玩具的好孩子”到“謝謝妳和孩子分享玩具。他覺得很幸福,我也覺得很幸福”。

4.關註孩子的感受

“妳是怎麽想出這個故事的?”

反饋就是不加判斷地說出妳看到的,壹個孩子的活動,表達對孩子活動感興趣的詞語和幫助孩子理解他們活動或侵蝕的句子。

最近怎麽樣?妳看到這個有什麽收獲嗎?

歡迎分享妳的感受,關註@褻褻褻褻褻褻褻,共同撫養孩子,和孩子壹起健康成長。

  • 上一篇:邱小學
  • 下一篇:小學壹年級暑假作業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