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畢業總復習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畢業總復習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復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的復習和整理,使壹些遺忘的內容得以重現,薄弱環節得以鞏固,知識融入有機整體,形成知識網絡。更多的是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擴大數學知識的聯系,進壹步提高掌握數學知識的水平,提高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的過程。那麽,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復習課的有效性呢?壹、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對於不同的老師,小學數學的復習方法是不壹樣的。但從心理學的角度和平時的上課經驗來看,提高學生的復習興趣才是最重要的內容。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壹旦對復習的內容感興趣,就會在大腦中形成壹個顯性的興奮中樞,使各種感官處於最活躍的狀態,從而為參與復習提供最佳的心理準備。因此,復習課要從新的角度引發新的思考,給學生新的感受,引起學生復習的興趣,從而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知識的網絡,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系統完整的印象。

小學數學現實復習教學與新教學相比,由於時間短,研究重視少,可借鑒的經驗少,存在以下問題:

1.復制並輕輕梳理。復習是壹個疏通知識的過程,必須理清知識之間的關系,把“點”內化為學生的“塊”。如何給學生提供壹個線索,找到正確的探究點,是教學中經常忽略的問題,以至於整理出來的知識看似是壹個體系,卻缺乏內在的知識聯系。

2.溫故而知新。在復習課上,我們經常看到老師帶領學生復習某壹階段所學的知識。比如他們把課本上所有的例題、概念、規律走壹遍,再練壹遍,就成了“記憶+練習”的復習課,讓學生的知識水平還停留在原來的水平,在知識和方法上沒有新的認識,讓學生的思維被禁錮,得不到發散,無法實現知識的遷移。

3.重領導,輕溝通。在復習課上,教師往往表現出強烈的主體意識,過分發揮主導作用,很少顧及學生的所思所言所行。而不是沿著學生的思路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而是把學生引入自己的思路,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學中師生、生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缺乏溝通,使學生始終處於被動地位。

面對復習課的各種問題,我們把這個專項學習鎖定在復習課教學上。下面結合我在復習中的教學實踐,試著談談對提高數學復習課教學有效性的壹些感受。

首先,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活潑的、積極的、個性化的。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解決問題、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展示個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效率。那麽,在復習課上創設什麽樣的問題情境才算有效呢?我們認為:

(壹)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

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原因,因此激發興趣是創設問題情境的前提。教師要根據復習內容創設故事型問題情境、主動型問題情境、生活型問題情境、開放性問題情境等讓學生感興趣的情境。這樣的問題情境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又能促進學生思維活躍,發展學生思維。

比如“年、月、日”的復習課上,老師在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介紹了航天英雄楊利偉和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的發射時間,然後問壹個問題:妳知道神舟六號的發射時間嗎?展示相關提示,引導學生根據提示猜測飛船發射日期。這個環節立刻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大家都把註意力集中在老師呈現的提示上,同時回憶相關知識進行猜測。在學生準確猜出神六發射時間後,老師及時播放了壹些關於神六的信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對祖國的熱愛。隨後,老師繼續引導學生根據提示信息依次猜測神舟七號、神舟壹號至神舟四號的發射日期,並適當補充相關信息。隨著活動的壹步步進行,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參與熱情也越來越高。

(二)全面推進知識系統化

復習課中的數學知識是壹個有機的整體,各部分知識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設計的問題情境要把所有的知識都考慮進去,這是壹個綜合的情境,背後要有壹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這種問題情境的解決要督促學生從所學知識中選擇與問題相關的知識並加以應用,達到“壹題牽壹弦”的目的。這樣的情況不僅可以使學生平日所學的知識系統有序,有助於形成知識網絡,還可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年月日的復習課,老師給學生展示整理好的作品後,壹個“數學王國”出現了,打開門跳出很多數字,排成壹排:100,4,31,29,90,182,365...在課堂上,學生可以齊聲說出幾個數字的含義,如:壹個世紀是100年;大月亮有31天;正常年份的上半年有90天...可以看出,通過壹節課的復習鞏固,學生可以更加熟練地掌握本單元的壹些基礎知識。有幾個數字,學生們想到了不同的含義,比如:四月是小產,有30天;壹年有四個季度;壹年有四個小月。可以看出,學生可以綜合運用單元知識點,在完成練習的同時,再壹次加深理解。

二、引導學生把握探索點,自主探索知識網絡。

復習教學的首要目標是整理知識點,形成知識網絡。教師要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探究點,讓學生合作收集整理,編織知識網絡,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知識脈絡的走向。教師也要巡回指導,扮演好“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的角色。他們要盡可能地參加各種學習小組的合作探究活動,了解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知識和問題的不同理解,引導學生收集與問題相關的生發點,讓學生梳理這些知識關節,仔細琢磨每個知識點的含義,通過表達和交流理清相關知識之間相互聯系的線索,在知識系統化的過程中自主自然地生成知識。

(壹)引向突破點,在已知和新知識之間架起壹座橋梁

在六年級第二冊《平面圖形區域復習》中,這個特殊的小組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合作模式:

老師:以前我們每次學完壹個單元的知識都要整理壹下。現在這六個平面圖形是不同年級不同單元學的知識。它們的區域之間有什麽關系?(停頓,學生思考,教室安靜)

師:接下來,我們以小組為單位。

想想每個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麽推導出來的。

我再來說說推導過程。

最後,利用手中的學習工具,把它們放在壹起,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系。

團隊報告...

老師總結:通過我們的相互補充,明確了平面圖形在交流中的聯系。不管用哪種方法,我們總是先找壹個圖形作為起點,然後看它與哪個圖形相連,梳理出知識網絡。對於平面圖形,我們經歷了從簡單的長方形到復雜的圓形的學習過程,數學學習就是這樣壹個從簡單到復雜,從復雜到簡單,不斷向前的過程。現在只有把每壹門知識都學紮實了,才能為新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繪制連接圖是本課的重點。如何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整理出不同單元、不同年級的數學知識,並以什麽為起點構建連接圖?經過反復推敲,設計了以上三個步驟。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無從下手的狀態下突然看到了壹縷陽光。如果他們試圖走下去,他們可能會在交流中看到光明的未來,開辟壹條新的道路,這為他們的思考留下了足跡。整理好連接圖後,引導學生認識到六個平面圖形面積關系的構建取決於壹個圖形能否轉化為其他圖形,但得到連接的前提是回顧每個圖形的面積求導過程,這樣既有教師的正向引導,也有學生的逆向反思。

(二)利用合作學習提高復習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註學生的發展,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數學教學活動,體驗數學知識的發展過程,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合作學習在課堂上被教師廣泛使用。它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每個人都得到鍛煉的機會。在參與的過程中,他們相互啟發思考,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

在最後壹個教學環節的合作學習環節,焦點小組深入合作小組,關註小組成員的交流狀態和學習效果。我們發現:

每個組長都能積極帶領組員按部就班地討論和交流。第壹步,有的小組長讓每個成員自由選擇壹張圖發言,有的小組長熟悉每個成員的學習情況。小組長似乎也可以像老師壹樣,根據小組成員的學習水平分配不同的學習內容,給每個成員參與學習的機會。合作中,有的同學表達不清楚,就壹邊畫圖壹邊說話。組長和其他組員認真聽講,可以適當補充。在建鏈接的環節,成員分工明確,有的負責粘貼,有的負責安排圖形的位置,有的在建鏈接,聽意見及時改正。每個成員在合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下面展示了不同的合作結果:

以前老師幫學生總結整理。雖然知識被系統化了,但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在知識的主動建構和能力的發展方面收效甚微。在復習課中,采用上述合作學習模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引導和選擇,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梳理知識,發展思維,提高復習效率。

第三,註意延伸,獲得新的感悟。

復習教學要引導學生把相互聯系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形成知識網絡。復習的時候,老師也要註意學生的認知起點。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此時,學生的認知點已不再是新教學的初始階段,而是在掌握和運用知識點的基礎上,教師要通過探究式的復習激活學生的思維,產生平時無法獲得的全新的認知感悟,做到融會貫通,溫故而生新,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比如六年級第二冊《三維圖形》復習中,用圓柱體的側面積計算方法探究長方體的側面積,然後移到直棱柱的側面積

老師:除了用累加的方法把每個面加到側面積上,妳還能想到別的方法嗎?

生:長方體的壹面展開,就成了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度是底部的周長,寬度是長方體的高度。妳可以用底部的周長乘以高度來計算橫向面積。

老師:妳明白他說的話嗎?誰想邊用這張長方形的紙邊給大家看?(在學生演示的過程中,老師及時提問:長方體的側面是如何展開的?規範學生語言)

師:那麽他們的側面積公式就可以統壹為底部周長乘以高度。

老師:想想吧。底部周長乘以高度還可以表示出哪些側面積公式?試著用妳手中的壹張長方形的紙把它包圍起來。

(學生嘗試動手操作,全班交流)

老師:我把同學們圍起來的這些立體圖形按順序展示壹下,看看大家有什麽發現。

(依次展示三棱柱、四棱柱、八棱柱和圓柱)

上下底面為三角形,為三棱柱,底面為四邊形,為四棱柱,還有五棱柱......................................................................................................................................

老師:這些圖形的側面積可以通過底部的周長乘以高度得到。它們的共同特征是什麽?

生1:上下表面平行,形狀相同。

生2:都是直的(側邊垂直於地面)。

老師:我們把具有這樣特征的立體圖形叫做三棱鏡。怎樣才能求出棱柱的側面積?

四、強化“壹題多變”,努力做到“壹題多解”。

實踐在復習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使學生在整理知識點時,將交流、接觸的隱性過程轉化為外在的解題方法。要選擇內容新穎、思維靈活的練習,訓練形式要多樣化。要加強“壹題多變”的訓練,鼓勵尋找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努力做到“壹題多解”。在方法的比較中,尋求* * *有效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平面圖形區域的課復習中,老師設計了這個練習:

如果三角形的底邊

6.28厘米,圓形。

的面積是多少?

平方厘米?

如果三角形的底是6.28厘米,圓形的面積是50.24平方厘米..平行四邊形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如果長方形的周長是24.84厘米,那麽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這個練習把壹個圓變成壹個三角形,壹個三角形變成壹個平行四邊形,壹個平行四邊形變成壹個矩形。每次變換都是動態的,既復習了壹遍旋轉和切割的變換方法,又能讓學生直觀地找到圖形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以聯系為突破口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也有不同的方法。例如,在解決第壹個問題時,有三種方法:

6.28磅=25.12厘米

25.12÷3.14÷2=4(厘米)

×3.14=50.24(平方厘米)

6.28磅=25.12厘米

25.12÷3.14÷2=4(厘米)

6.28×4÷2 = 50.24(平方厘米)

6.28÷4=1.57(厘米)

6.28×2÷3.14=4(厘米)

1.57×4÷2×16=50.24(平方厘米)

正是因為學生之前經歷過整理知識的過程,在整理的過程中,清晰地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系,所以在答題的時候,可以發散自己的思維,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

第五,讓學生參與評價,提高復習效果。

《課程標準》指出: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時,應盡可能地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而不是局限於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因此,教師要盡力給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的舞臺,給學生課堂提問的權利,給學生自我展示的空間,給學生評價的機會,讓學生在自我評價中學會自我肯定和自我反思。學生只有通過相互質疑和評價,才能揭示各自不同的思維和存在的問題,引發辨析,真正完善知識的網絡。

“提高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取得了壹定的教學成果。首先,教師的教學方法發生了變化。現在的復習課改變了傳統的“壹支粉筆,壹張嘴,老師從頭到尾講”的教學方式。變成了教師引導,用“討論”、“探究”、“情境”、“發現”等方法督促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其次,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復習班的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變得活躍起來。他們在不斷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有效提煉知識解決問題,將知識和技能有機融合。

  • 上一篇:父親節主題班會主持人致辭
  • 下一篇:植樹節話題作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