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豐縣教育

豐縣教育

建國前,“共和”雙石鋪辦事處在共和小學附設幼兒園,招收3-5歲幼兒。此外,沒有兒童早期教育的場所。

建國後,1952雙石鋪小學附設幼兒園壹個班,招收4-6歲幼兒23人。1958成立政府托兒所,雙石鋪小學幼兒園停課。當時,農村正在建設人民公社。為了解決婦女的拖累,鼓勵群眾辦園,民辦幼兒園、幼兒園迅速發展起來。年末,全縣城鄉共有幼兒園和托兒所185所,在園兒童2615人。隨著農村公共食堂的解散,集體幼兒園和幼兒園也逐漸關閉。1962年,全縣只有1所公辦幼兒園,納入學校計劃,開設拼音、計算、識字等科目。

1971在原縣級政府托兒所的基礎上新建了壹所幼兒園,於1973建成。今年招收了47個5-6歲的孩子,還成立了壹個班。之後逐年招生。

70年代,“三線”廠礦遷入,幼兒園重新發展起來。公園分為大、中、小班。大班5 ~ 6歲,中班4 ~ 5歲,小班3 ~ 4歲。國家逐年分配幼師任教。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學前教育被列為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978新建路小學、雙石鋪小學、鄉(鎮)中心小學設置學前班。到1985,全縣有21所小學設有學前班。1988,縣級機關幼兒園改為雙石鋪幼兒園,移交文教管理局。民國初年,縣上有壹所高等小學,鄉上沒有官辦學校。大多數村莊仍然以私立學校為主。壹些熱心的教育家資助建立了幾所私立小學。之後政府推行國民教育制度,縣城和壹些大鎮逐步設立完全小學和初級小學。民國三十年(1941),教育部規定所有鄉鎮都要設置中心小學。豐州、雙石鋪兩所完全小學改為中心小學;六峰關、唐藏、曹梁壹、河口、京口關等小學擴建為中心民族學校。到1949上半年,全縣有中心小學7所,包小學54所。

建國初成立了學校財產保全委員會,先後對唐藏、黃牛鋪、雙石鋪等完全小學的財產進行了清理登記,維護了豐州、黃牛鋪完全小學,並在縣城豐州舉辦了師資培訓班。1950全縣有完全小學5所(25個班,863人),小學37所(43個班,1139人)。

1958後實行“兩條腿走路”的政策,全縣民辦小學發展到163所,公辦小學20所。到1960,有167所公辦小學,學生9017人;88所私立小學,1977名學生;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84%。

65438-0962年國民經濟調整期間,教職工減少46人,學校減少14.5%,班級減少14.3%。其中,公辦學校15所,公辦學校14所,在校生5784人,入學率74.8%。

在1964年,有14所試點小學,有467名兒童入學。授課方式忙農少學,忙假期,閑學多學,全年7個月。65438至0966,瓦房壩、溫江寺、巖灣、平坎四所小學升格為完全小學。新設三岔、溫江寺、瓦房壩、巖灣、平坎五個輔導區。

“文革”期間,壹些私立小學倒閉,農耕小學解體,教師力量削弱,學生造反連,學校秩序混亂。社區辦、隊辦小學自辦初中,教育質量下降。

1976後,洋河、曹甸、紅花鋪、銀灣、南星初中班取消;柊、六鳳關、黃牛鋪、鳳州四所學校分別設置中小學,設置公社(鎮)中心小學,取消輔導區。1983開始普及小學教育,全縣15鄉鎮有壹所中心小學。1985 10月,經省市檢查驗收,授予“普及初等教育證書”,被評為“普及教育先進縣”。年末全縣有小學143所,教學點94個,在校學生14453人,教職工855人。7 ~ 11歲適齡兒童8699人,在校生8569人,入學率98.5%。

1989全面普及6年義務教育,完成平木、巖灣、洪光、龍口、黃牛鋪6年義務教育,並通過寶雞市驗收。年末全縣有小學142所,其中縣鎮小學15所,廠礦小學9所,農村小學118所。當年畢業生961人,其中縣鄉337人,農村624人。在校學生12135人,其中縣城4148人,農村7987人。31 (1942)之前,奉賢沒有普通中學。富裕的小學畢業生去漢中、Xi等地的中學上學。31 (1942)年,縣令劉與當地熱心教育工作者黃喜久、朱集資組織建校委員會,利用豐州市夫子廟舊址修建校舍,建立縣級初級中學。32年(1943)秋,校舍建成,開始招生。到38年(1949),每年三個年級三個班,學生100多人,女生很少。34年(1945),為培養小學教師,在學校設立簡易師範班,公費提供住宿。從那時起,學生人數大大增加,達到260多人,教師也雇用了更多的外國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接管學校,更名為奉賢初級中學。1950年3月開學,招生41新生,***91復習生。分三個年級,三個班,12名教師。1954年春,校址由豐州遷至雙石鋪傅家邊。1958年更名為奉賢中學,增加壹所高中。那年秋天,27名第壹高中學生入學。1960年全縣初高中學生571人,是1950的6.2倍。1961年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減少學生人數,下放教師。1962,在校中學生347人,教職工28人,其中專任教師20人。

1965年,奉賢中學有6所初中,364人,3所高中,118人。1998年,桑園建立了壹所農業中學,有壹個農業技術班,48名學生。

1966春季,黃牛鋪小學、六峰關小學加開中學生班,各招生壹個班。秋天,河口初級中學成立,招收壹個班。它是奉賢中學附屬的壹個簡單的教師班,學制兩年。生產隊保送政治思想好、家庭成分好、文化程度高、年齡在25歲以下的回鄉或復員軍人。畢業後,他們回到家鄉擔任小學教師。

1967,唐藏、平木公社設置初級中學。1968秋季,桑園農業中學停課,接受兩個初中班。1969附中豐州小學、龍口小學。那壹年,全縣有1所完全中學,7所初級中學。

1970中有16所中學,其中11所初中,5所高中。縣裏的中央部門和省屬廠礦也辦了中學。從65438年到0975年,全縣共有中學25所,其中初中15,學生3445人,高中10,學生165438人。

這期間,由於中學太多,教師短缺,小學老師被調去教初中,初中老師教高中。此外,1970後,初高中學制由6年改為4年,取消了以考試成績決定升學和復讀的制度,采用了升學推薦,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1977,改革招生制度,恢復入學考試。次年,奉賢中學被列為寶雞市重點中學之壹。當時全縣有31所中學,其中初中18所,在校生5126人,高中13所,在校生2377人,教職工563人。

1983,六峰關中學並入奉賢中學。9月,豐州中學高中部改為豐州職業中學(壹所高中)。1988,龍口學校初中班與豐州初中合並。到1989,全縣共有普通中學20所,其中縣鎮普通中學11所,在校生2574人,農村普通中學9所,在校生1668人。全縣初中畢業生1689人,高中畢業生288人。民國時期,豐縣文化落後,文盲多。民國26年(1937),豐州小學開辦了短期青少年識字班,不久就停辦了。28 ~ 31年(1939 ~ 1942年)縣內各校先後附設私塾,還辦了女子班。王明雙在擔任縣令期間(1937 ~ 1940),更加重視公共教育。他的夫人耿親自擔任識字老師,耐心講授,壹度掀起了壹股女子學習的文化熱潮。當時每期畢業生四五十人,讀寫作文能力超過中小學畢業水平。

建國後,1950有冬校委員會,區裏有掃盲辦公室和掃盲專員。“文化大革命”期間,掃盲機構被取消。1979 65438+2月,工農教育委員會成立,下設辦公室。1985辦公室有7名職員。1989有5個工作人員。

1950 ~ 1966,主要靠冬學識字。冬季學習以學校和社會機構為基礎。學校少或沒有的地方,組織群眾自己辦冬校;有小學和完全小學的地方就有掃盲班。掃盲老師由學校老師義務擔任,掃盲對象自帶凳子和油燈。教材有自編和省編兩種,3000字是識字。1951年,在全縣7個區的176個行政村建立了227所冬季學校,在校學生9298人,其中8-13歲1266,14-25歲3646,26-45歲3646。

1953年,大規模推行“速成識字法”,在全縣建立了4個識字班,學生188人;135冬季學校,2480名學生;5所民辦學校83名學生,231名專兼職教師從事掃盲工作。學習之後,大多數學生都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以後會把識字納入正常活動,常年堅持學習。按照“幹什麽、學什麽、需要什麽、學什麽”的原則,因時因地施教,采取集中、分散、農閑時多學、農忙時少學、農忙時放假等方法,組織群眾堅持學習。當時大部分的文員、保管員、會計、出納等。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後的生產隊都是文盲。

1961年前後,自然災害頻繁,國家陷入困境,群眾忙於生產自救,掃盲工作停止。1963之後,隨著國民經濟的好轉,業余掃盲教育再次加速。到1966,全縣19800掃盲對象中,有3300人脫盲。

“文化大革命”期間,掃盲工作停止了,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又恢復了。

1979 ~ 1989在持續掃盲的同時,引導群眾利用科技脫貧致富。1980年,縣裏組織工作組在15個鄉(鎮)開展掃盲工作。那壹年,365,438+045人是文盲,其中青壯年文盲率為89%,青少年文盲率為96%。1989年,有2418人是文盲和半文盲。

  • 上一篇:浙商小學辦學條件
  • 下一篇:濟南天橋區有哪些小學?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