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有效結合英美文化知識

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有效結合英美文化知識

首先,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其實是壹件事的兩面。孩子同時通過母語學習自己的文化。因此,外語學習者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也應該了解和學習外國文化。然而,直到20世紀中葉,外語教學界才開始意識到文化教學的重要性。20世紀70年代,美國形成了跨學科的綜合學科“跨文化”,前蘇聯形成了“語言民族研究”,為文化教學提供了新的動力和直接的信息來源。1983,Stern,1983)提出了包括結構、社會語言、社會文化、經驗在內的教學模式。文化教學在外語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跨文化交際在中國的歷史很短,人們從20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關註這個問題。人們逐漸認識到,只註重語言的形式而不註重語言的內涵是不可能學好外語的。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Goodenoungh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中指出:“壹個社會的語言是其文化的壹個方面,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有其特殊性: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們在學習和使用它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所以文化和語言的關系就是這樣。首先,壹個社會的語言是社會文化的壹個重要且相當特殊的部分。它是文化的載體,是社會整體文化的基礎。正是通過語言,文化才能得以保存並傳承給同時代人或後代,所以任何形式的語言都有其文化內涵。其次,從語言與社會的關系來看,語言也是壹種社會現象。語言的本質屬性是作為社會交際工具,語言與社會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因此,學習任何壹種語言,我們都必須了解使用這種語言的人的社會文化。如果忽視語言教學和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教學的統壹,不僅會影響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往往會導致語言在交際過程中的誤用。

作為壹名英語教師,如果我們在教授英語時不考慮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壹部分。那麽,我們的學生在生活中與西方人交流時,很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比如和外國人說話的時候,不小心打了個噴嚏。對方說“祝福妳!”妳會壹臉茫然,不知道該說什麽。妳坐在外國唐人街的壹家中餐館裏,仿佛妳所熟悉的壹切都是妳當地文化的壹部分。當服務員端來幸運餅幹的時候,妳可能會想把它作為壹種食物放進嘴裏,而不知道它是美國中國餐飲文化的代表之壹——簽餅。以上兩個例子不是作者杜撰的,都發生在我身邊。事件的主人公英語說得不好,缺少的是對對方語言背後文化的解讀。作為孩子英語學習的第壹任老師,要鼓勵孩子往文化深處鉆,去看英語!

二、什麽是文化及其分類?

文化是壹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其定義可謂五花八門,爭議不斷。學者們提出的文化定義,集中了幾代人的智慧。其中,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壹書中提出的定義,至今仍是最廣泛、最準確的定義之壹。他的定義影響很大。他的著名定義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意識而言,仍然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習俗以及任何人作為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我國《辭海》對文化的定義是:“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在歷史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壹般來說,文化是指目的語所在國的歷史、地理、風俗、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準則、價值觀等。”文化有哪些分類?首先是知識和文化。我們剛剛討論了文化的定義,但這個定義仍然傾向於泛泛而談。為了便於區分,人們習慣把文化分為兩類,把社會、政治、經濟、文學、藝術、歷史、哲學和科技成果稱為知識文化。其次,傳播文化。社會風俗、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行為準則,稱為交際文化或常識文化。交際文化涵蓋的語言範圍很廣,從日常的問候、恭維、感謝和道歉,到了解和掌握委婉語、禁忌語和肢體語言。換句話說,只要我們學習壹門語言,就必然會接觸到語言學習國的交際文化。

三、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滲透的必要性(1)是現代外語教育者的知識。

許多現代外語教育學家從不同角度解釋了為什麽要進行文化教學。查斯坦,1976)認為,文化教學的原因在於,與外國人交流的能力不僅取決於外語能力,還取決於對對方文化習俗和期望的理解;跨文化理解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的現代國際社會的基本目的之壹;外語學習者對學習語言的人有極大的興趣。Brembeck,1977)幽默而簡單地說:學習壹門外語而不是學習壹種外國文化,是制造油嘴滑舌的傻瓜的絕佳方法。

(二)是《英語課程標準》對英語教學的要求。

英語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種能力是以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的全面發展為基礎的。將文化意識作為課程目標之壹,提出讓學生了解外國文化,特別是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助於學生提高正確理解和運用英語的能力,不斷拓展文化視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培養世界意識和人文意識。

(三)這是小學生英語教學的要求。

幾年前,在六年級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壹個不成熟的文化測試。(詳見相關資源《關於文化知識的試題》。)這十道題和我過去設計的語文試題有很大的不同。看似沒有語音、詞匯、語法方面的知識,卻包含了壹些語言表象之外的文化內涵。它可能沒有涵蓋廣泛的文化領域,但它是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應該知道的。令人失望的是,基本上沒有壹個學生回答完了全部十道題,包括很多已經通過了PETS壹級和二級考試的學生。我把這個題目給了壹些英語老師,沒幾個答對的。此外,壹些老師質疑我,知道這些對英語教學有什麽影響。或者對學生的升學考試有沒有實質性的幫助?

的確,“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分離”仍然是我們小學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學生的英語知識和英語文化之間沒有關聯。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的壹些小學英語教師非常重視英語語言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有形的東西,但很少註意隱藏在這些語言物質外殼背後的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

四、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1)課堂教學中文化意識的滲透

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小學生。由於學生年齡較小,家庭背景不同,英語學習的語言環境不同,大多數學生沒有形成小學英語閱讀的習慣。所以,筆者壹直認為,文化滲透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我們的課堂上。那麽,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兼顧語言知識的講解,如何在講解語言知識的同時滲透文化信息呢?筆者通過設計遊戲活動,創新評價方式,有效運用課堂語言和肢體語言進行了初步嘗試。

1.在遊戲活動中滲透文化意識

愛玩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說過:“兒童幾乎比食物更需要活動。”那麽,如何在教學中利用遊戲作為語言知識和文化滲透的載體呢?如何確定目標文化?目前我們的教材中沒有現成的教學設計,所以需要老師花壹些時間。例如,作者正在教三年級的學生...在這節課中,西方節日“復活節”的傳統活動“尋找復活節彩蛋”是在練習環節中設計和安排的。班裏壹個同學扮成復活節兔子,把事先準備好的彩蛋藏在教室的壹個角落裏,然後問其他同學:“我的復活節彩蛋呢?”讓其他同學猜。學生會問:在妳的課桌裏嗎?它在地板上嗎?它在妳的椅子下面嗎?它在黑板前面嗎?猜對的同學可以得到這個彩蛋。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在“找蛋”的具體活動中,他們自然掌握了In、on、under、front、behind等幾個方位介詞。完成“尋找復活節彩蛋”的遊戲後,老師會通過課件介紹西方的復活節,如復活節的由來、復活節兔子的英文名、西方傳統的復活節活動、世界上最大的復活節彩蛋等。,學生對復活節的初步認識也就相應建立起來了。

此外,老師還可以結合中西方不同的節日玩不同的遊戲。例如,我曾經在萬聖節這個最受孩子們歡迎的節日裏,在課堂上模仿“不給糖就搗蛋”和“咬蘋果”。在了解聖誕節的時候,我設計了壹個叫“秘密聖誕老人”的活動。讓每個學生提前準備壹份聖誕小禮物,然後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壹張小紙條上,再把所有寫有學生名字的紙條混在壹起,讓學生輪流拿。如果紙條上的名字是誰,誰來扮演聖誕老人,把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對方。扮演聖誕老人的學生應該互相說:聖誕快樂!這是我送的禮物,神秘的聖誕老人。收到禮物的同學也要回應:謝謝!聖誕快樂,聖誕老人!打開禮物。我們也在課堂上模仿西方人的生日聚會。讓我們玩他們的傳統遊戲“把尾巴別在驢上”。這個遊戲有點類似於我們的“粘鼻子”。被蒙住眼睛的孩子需要被提示貼驢尾巴。我訓練學生在課堂上盡量用英語做提示,“直走!左轉!擡起妳的尾巴!貼上來……”每次玩這個遊戲,課堂氣氛都很熱烈。

2.利用課堂評價活動滲透文化意識。

近年來,英語教育評估壹直是英語教育工作者非常關註的話題。不同的研究者對“評價”有不同的定義。拉爾夫·泰勒(Ralph W. Tyler)認為“評價是壹個過程”,“基本上在於確定課程和教學計劃達到既定教育目標的程度”。換句話說,就是要檢查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達到我們所期望的既定目標的程度,而評價就是要判斷這個程度。作為我們壹線教師,無論評價的定義是什麽,都應該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的具體評價工具。近年來廣泛使用的“學習成長記錄袋”是同步評價和跟蹤評價的良好結合。

我們的壹線老師在課堂上也有非常有效的受學生歡迎的評價方法。比如語言鼓勵,比如給表現好的同學發小貼紙,蓋小印章等等。除了壹般的課堂評價用語,我在生活中也註意收集外教的評價用語,了解他們真實的課堂模式,嘗試用壹些更有趣、更地道的英美老師在他們的課堂上鼓勵孩子的語言。比如給我壹個高/低五。請給自己壹個鼓勵!給自己壹個大大的掌聲!請給他/她豎起大拇指!等壹下。尤其是中低年級,高五,壹種伴隨身體接觸的評價方式,更能激起他們的* * *。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筆者也發現,學生們對每節課老師發放的貼紙都很感興趣,總希望能得到更多。但是得到之後呢?有些是隨便貼在鉛筆盒裏的,有些是夾在書裏的,有些是老師貼在學生頭上的,然後可能就消失了。其實每節課學生拿到的貼紙數量,才是真正能反映該節課學生學習狀態的。但是學生沒有壹個具體的地方去收集這些貼紙,所以不知道自己這堂課收獲了多少,這周收獲了多少,這個月收獲了多少。換句話說,這些貼紙的數量可以在壹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如果讓它隨便丟了,小貼紙只會成為某壹節課的評價手段,不可能看到學生壹段時間甚至壹年的學習情況。這對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是極大的遺憾。針對以上情況,我設計了以下兩張“獎勵紙”,分別適用於兩個不同的學期(詳見附錄2、3)。每張圖片根據這學期的月份分成幾個不同的部分。比如10月份本月獲得的所有貼紙都貼在“10月”壹欄。每個月都會根據學生貼的數量評出當月五星。比如10月被稱為“十月星”,每學期結束時,會通過把每個月的小貼加起來,評出本學期的十個超級明星。此外,我會在每個月的旁邊都有該月重要西方節日的圖片標註,比如五月旁邊會有母親節的圖片,六月旁邊會有父親節的圖片。從壹年級開始,學生們就壹直用這種“獎勵紙”貼在英語書的背面。這樣,在兩三個學期內,學生就會對西方的主要節日“眼”熟了,經常會在圖片旁邊加上壹些圖片,以補充他們所知道的其他節日。

此外,我還設計了壹張小卡片,用我的英文名命名為“Ginger dollar ”,鼓勵學習有進步的同學。中西方的壹些著名建築和節日食品會被印在卡片上,或者幹脆效仿“幸運餅幹”,在卡片上寫壹些充滿美好祝願或哲理的句子,也很受學生歡迎。

3.使用肢體語言滲透文化意識

我在國外讀書的時候,曾經搭過壹次順風車。當時我和同學壹起苦思冥想,好像就是想不起來要搭車的手勢是什麽。情況相當尷尬。還有壹次,我參加了壹個當地人舉辦的聖誕開放日,和其中壹個加拿大人就數字手勢進行了壹次有趣的對話。他教我加拿大數字的手勢,我教他北京數字的手勢。我學過壹次加拿大數字的手勢,因為很簡單。而且我教了他幾次他才學會,因為我們的比他們的手勢復雜多了。當時我們都覺得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的確,在教英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讓學生理解。“肢體語言”和“手勢”是用來幫助人們傳遞信息的,是壹種非語言的交流方式。因為這樣可以讓對方很容易理解妳。所以,肢體語言和語言壹樣,是文化的壹部分。肢體語言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義。在課堂上,我盡量使用壹些英美常用的肢體語言,讓學生理解意思。如圖所示,

出乎意料的是,學生們對肢體語言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六年級的學生在課後通過互聯網和其他媒體收集了大量關於肢體語言的信息。利用每節課前的五分鐘介紹英語知識,連續介紹英美的肢體語言和其他東西方國家的肢體語言。我想,通過這樣的活動,他們會逐漸明白,當妳學習壹門外語時,了解這個國家的肢體語言是非常重要的。尊重他們的習俗有助於妳與他人交流,使妳與當地人友好相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些相關文化信息的滲透必將對他們今後的英語學習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課堂教學之外的文化意識滲透

課堂是文化信息滲透的主要渠道,但這並不意味著學生要放棄課後的自主學習。相反,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吊足了學生的胃口”,他們不僅會對英語學習產生短期的表面興趣,還會使學生對英語學習和英語國家與本國的文化差異產生持久的興趣,並願意在自己的課外時間進行探索,這樣英語學習才算成功。作者試圖以“東方遇見西方”的“閱讀推薦卡”等主題課外活動,讓學生更深入地探索“文化”領域。

1.利用“閱讀推薦卡”滲透文化意識

近年來,在世界各國掀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兒童閱讀作為壹項重要的教育策略得到了實施。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根據相關研究指出,良好的閱讀能力必須在小學三年級之前具備,這是未來學習成功的關鍵。美國教育部先後提出了“挑戰美國閱讀”和“優秀閱讀計劃”等措施。在日本,政府資助非政府組織為兒童組織講故事活動,豐富學校書籍。此外,還頒布了《兒童閱讀促進法》,將每年的4月23日定為兒童閱讀日。可見,各國政府都把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作為壹項戰略任務。

文字是壹種書面語言,是記錄各民族文化的符號,它與文化的重要關系不言而喻。但在小學階段,就母語名著閱讀而言,受到了漫畫、遊戲等快餐文化的嚴重沖擊。多讀多少英語?針對學生的這種現象,我嘗試在五六年級的學生中開展“英語閱讀推薦卡”展覽。每個學生利用暑假閱讀壹本適合自己英語閱讀能力的經典書籍(如牛津書蟲、外研社分級書籍等。),然後根據書名、作者姓名、主人公畫像、我最喜歡的句子、書的類型、我的讀後感、幸福指數、購買地點等信息制作壹張“* * *閱讀推薦卡”(詳見附錄4)。,並在學校舉辦展覽,學生也可以交換書籍。這個活動壹開始就受到了同學們的熱烈歡迎,成為了學校壹年壹度的保留活動。我認為:閱讀推薦活動不僅是讓學生在生動的故事中潛移默化地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更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為其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利用中西文化的對比,滲透文化意識。

註意英語語言的文化內涵,也要註意文化之間的差異。換句話說,在了解對方文化的同時,也要對自己的文化有更準確深刻的了解。在與英語國家的朋友交流時,我們的學生總是用自己的文化標準來判斷和理解對方的語言,而不管他們的英語語言能力如何。比如我們學生愛問對方的年齡和壹些生活隱私。被對方誇獎時,他顯得很克制,不知所措。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必要對東西方兩種文化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這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深遠的意義。

筆者曾在學校開展過“當東方遇上西方”的主題海報活動。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信息,比較中西方國家在稱謂、飲食、服飾、諺語、重要節日、重要國家象征等方面的差異,並配以文字和圖片。例如,壹些學生在收集諺語的過程中發現西方和中國有相似表達的諺語。比如西方有句諺語“早餐吃得像國王,午餐吃得像王子,就餐者吃得像窮光蛋。”。類似於我們中國的壹句諺語“早上吃好,中午吃好,晚上少吃”。有同學在研究了“顏色與節日”這個話題後,發現了壹個很有意思的關系。做了“節日彩色卡片”。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我們的教師認識到培養文化意識對於語言學習的重要性,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在實踐過程中就應該考慮結合學生的具體需求。那麽,在文化教學的研究領域,我們壹定會有壹個光明的未來。

  • 上一篇:開學第壹天,感覺有5篇作文,400字。
  • 下一篇:查壹下詩經。《蔡威》(節選)這首詩是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