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小學生必背的經典唐詩

小學生必背的經典唐詩

1.小學生必讀的經典唐詩

王維[唐朝]

遠遠望去,山高雲淡,顏色鮮艷,走近壹看,只聽得見水聲,卻沒有聲音。

春天過去了,但仍然有很多花和花,人們去附近,但鳥仍然沒有被打擾。

翻譯

山從遠處看顏色很鮮艷,但走近了就聽不到水聲了。

剛剛過去的春天,花兒還在爭奇鬥艷,但人走近鳥兒就不打擾了。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描寫的是自然風光,而贊美的是壹幅畫。前兩句寫的是山清水秀,流水無聲;最後兩句描述四季花開,鳥不怕人。四首詩構成了壹幅完整的山水花鳥圖。全詩對仗工整,尤其是詩中多組反義詞的運用,使其節奏清晰,平鋪直敘,韻味十足,易於閱讀。全詩看似違背自然規律,實則是壹個秘密的謎語,寫出了這幅畫的特點。

“遠眺群山是彩色的”。遠山含笑,彩山好。什麽是有色的?清秀、俊朗、紅、濕、綠、下垂是顏色,冷色的灰色也是顏色,詭異陡峭的圖畫也是顏色。只是因為它的遠,才產生美感,讓人覺得它風光無限。這是壹種“靜境”,靜境之美是第壹句話所不能及的,因為有靜心的人才能體會到。這就像那場春雪,壹開始就把夏利巴人趕出了藝術空間。取消了浮躁者欣賞美的資格。在這裏,沒有浮躁,有的只是平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妳認為畫裏有水嗎?壹股泉水帶著不可抗拒的善意傾瀉而出,壹種流動的美躍入詩人的眼簾。

“靜聽水聲”的來源是“動態環境”,但“靜”字又進入靜態環境,寧靜而深遠。和第壹句沒有矛盾。詩人可以說他能夠在動態和靜態之間做出選擇。有什麽了不起的?太安靜了,很難放棄,很難發現。這樣我們才會靠近這首詩和這幅畫,才會心靈和山水靠近。萬物之美,只因“靜”。沈默是壹種美。在王羲之的詩中,就是這種“走在山陰路上,如鏡中遊”的美。聲音和寂靜都溶在了壹起,完美的天籟之音!莊子所說的“天籟”就是如此。當“自然聲”和“人聲”“土聲”在壹起,就形成了壹種普通人不會說的自然聲。

“春天還在,人也不奇怪。”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盡情綻放,最後把生命開放給最美。美到極致後,飄然而去。但是花不雕謝,只是因為在畫裏。不僅如此,就是畫中的花,到了春末,花都沒了,悲傷的感覺無處不在。鳥兒並不驚訝,它們不知道自己的青春已經結束,歲月已經流逝。留下了多少遺憾。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了壹個夢,壹個看不見的夢,但那種夢只有在人的心靈處於寧靜的狀態下才能想起。但不可能得到是事實。詩人只能尋找世界上最後壹件可以用淡淡的沈思寄托感情的東西。人走了,花留在空中,鳥不驚,人再來,沒有永恒的美,所有的美都會藏在幻覺裏。

2.小學生必背的經典唐詩。

鵝頌

羅[唐朝]

白天鵝,白天鵝,彎頸,噴火上天。

白色的羽毛,漂浮在綠色的水中;紅色的腳底,撥動著清澈的水。

翻譯

“鵝,鵝,鵝!”面對藍天,壹群鵝正彎著脖子唱歌。

白色的身體漂浮在綠色的水面上,紅色的腳掌攪動著清澈的水波。

辨別和欣賞

《鵝頌》相傳是羅七歲時所作的壹首詩,是壹首描寫對象的詩。這首流傳千古的詩,沒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哲理,只是用清新歡快的語言描述事物(鵝)。寫得自然、生動、形象。

《鵝,鵝,鵝》開頭不僅模擬了鵝的聲音,還表現了思維的飛躍,融為壹體。這位小詩人用“鵝”三個字,由遠及近地講述了鵝歡快的叫聲,讓人漸漸看清了它“曲線”的形狀和“向天歌”驕傲的表情,進而寫出了鵝在水中嬉戲時五彩繽紛的場景。表現出小詩人微妙的觀察力。

小作者通過簡單的速寫手法,略作勾勒,鵝的鮮明形象就凸顯出來了。“去找向天歌。白發浮綠水,紅掌清浪。”可愛的動態圖像。

3.小學生必背的經典唐詩

給王倫的禮物

李白[唐朝]

李白坐在船上剛要離開,忽然聽到岸邊傳來送別的歌聲。

即使桃花潭很深,也沒有王倫送走我的愛那麽深。

翻譯

李白正要乘船離開,這時他聽到岸上唱歌的聲音。

就算桃花潭深達千尺,也比不上王倫對我的好。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是李白遊覽涇縣(今安徽南部)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友人王倫的送別詩。這首詩的前兩句描寫了王倫在行船時為白送行的情景,簡單而自然地表達了王倫對李白淳樸真摯的感情。後兩句先以“深千尺”贊美桃花潭的深邃,再以“不及”二字,用襯托的方法,將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生動地表達了王倫對李白真摯深厚的情誼。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雖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卻是李白詩歌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壹。

詩中的兩句描寫了告別的場景。“李白將乘船而去”是指詩人將乘船離開桃花潭。那種語言不加思索的流暢流出,表現出壹種來了就沖動,結束了就回歸的瀟灑風度。“忽聞岸上歌聲”“忽聞”這幾個字說明王倫的到來確實出乎意料。人沒到就聽到了。從那熱烈爽朗的歌聲裏,李白料到王倫壹定是來送行的。這種告別,說明李白和王倫都是不拘小節、快樂自由的人。

“桃花潭深千尺,不及王倫”,詩的後半句抒情。第三句從遠處連起來,進壹步說明船放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述了水池的特點,也預示了結論。

《桃花潭》是如此的深邃,它觸動了人們的感情,難忘王倫的深情和深情自然是聯系在壹起的。句末更是爆出“不如王倫的”,通過對比事物,生動地表達了真摯純粹的親情。潭水“深達千尺”,那麽王倫與李白的友誼到底有多深?有意思。沈清·德謙非常欣賞這句話。他說:“如果把王倫的愛情比作潭水千尺,那就是共同語言。精彩的壹幕只是在壹個過渡。”顯然,妙處在於“不到”二字,妙處在於用比喻的手法代替比喻,把無形的友誼變成生動的形象,空靈而回味,自然而真實。

中國詩歌的傳統觀點是含蓄的。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寫詩四忌:“語要直,意要淺。忌露於脈,味短。”阿清詩人石步華也說過,詩歌“不應直貴”。但李白《贈王倫》的表現特征是:率真、直接、含蓄。其“語直”,其“脈露”,但“意”不淺,味更濃。古人寫詩,壹般都避免用名字稱呼,認為沒有味道。但《致王倫》是以詩人呼喚自己的名字開始,以呼喚對方的名字結束。反而是老實善良灑脫,很深情。

4.小學生必背的經典唐詩

夜深人靜時的想法

李白[唐朝]

我的床腳閃著如此明亮的光。已經有霜凍了嗎?

我擡起頭凝視月亮,低下頭,懷舊之情油然而生。

翻譯

明亮的月光灑在足夠的紙上,仿佛地上結了壹層霜。

那天我擡頭看著窗外天上的明月,不禁低下頭,想起了遠方的故鄉。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覺。

詩的前兩句,是詩人在異國特定環境下,在壹瞬間制造出來的幻覺。壹個人獨自生活在異國他鄉,白天忙忙碌碌,還是能沖淡自己的悲傷。但是,夜深人靜的時候,他的內心難免會湧起思念故鄉的波濤。更何況是在月夜,更何況是在霜凍的秋夜。“可能已經有霜凍了嗎?”中的“懷疑”壹詞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從睡夢中醒來,誤將床前照著的冷月當作地上厚厚的霜。“霜”字用得更好,既描寫了皎潔的月光,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也襯托了詩人漂泊他鄉的孤獨與淒涼。

另壹方面,詩的最後兩句通過動作和方式的描繪加深了鄉愁。“望”字照顧到了前壹句中的“疑”字,說明詩人從發呆變成了清醒。他熱切地凝視著月亮,不禁想到此時此刻他的家鄉也在明月之下。於是很自然地得出“又沈了回去,我突然想到了家”的結論。“低頭”這個動作,描繪的是詩人完全陷入沈思。而“想”字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那個故鄉的老兄弟、親戚朋友,那個故鄉的山山水水、壹草壹木、逝去的歲月、過去……都在我的思念之中。壹個“想”字包含的內容太多了。

阿明胡應麟說:“太白的絕句都是用文字寫出來的。所謂無心工作的人,就是沒有工作。”(《詩內編》卷六)王世茂認為:“(絕句)盛唐只有青蓮(李白)和龍標(王昌齡)兩人極有抱負。李更自然,故居。”什麽是「自然」和「無心之功」?這首《靜夜思》是壹個樣本列表。所以胡特地提出來,說是“古今之奇也。”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奇的想象,也沒有精致華麗的辭藻;它只是用敘事的口吻來描述遠方客人的思鄉之情,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身在異國他鄉的陌生人大概會有這樣的感受:只是壹天,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之情難免在心頭蕩漾;更何況是月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上白霜清,是清秋的夜景;用霜色描寫月光,在古典詩詞中也屢見不鮮。比如梁健文帝和肖鋼的《宣普梁娜》詩中有壹句“夜月如秋霜”。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在《春江花月夜》中,以“霜流於空”寫下了皎潔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特別是構思奇妙。但是,這些都是在詩歌中作為修辭手段使用的。“已經有霜凍了嗎?”這首詩中是敘述性的,不是比喻性的詞語,而是詩人在特定的環境中壹時產生的幻覺。為什麽會有這樣的錯覺?不難想象,這兩句話描述的是客人深夜睡不著,第壹次做短夢的情況。此時庭院寂寥,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打在床上,帶來壹股清冷的秋寒。詩人壹眼望去,模模糊糊,恍惚中,真的好像地上結了壹層白霜;但仔細壹看,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光。月光不可避免地吸引著他擡頭,壹輪娟娟素靈掛在窗前。秋夜的空間如此明亮幹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天的月亮特別明亮,但是很冷。對於孤獨而遙遠的旅人來說,最容易觸動他們對秋天的思念,讓人覺得客情蕭條,歲月飛逝。盯著月亮看也是最容易讓人產生遐想,想起家鄉的壹切,想起家裏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低了下去,完全沈浸在冥想中。

從“懷疑”到“擡頭”,從“擡頭”到“低頭”,生動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生動地勾勒出壹幅月夜思鄉的生動畫卷。

就四首詩,寫得清新樸實,清晰如詞。它的內容很簡單,但同時也很豐富。這很容易理解,但它是無窮無盡的。這位詩人除了已經說過的話外,沒有多說什麽。它的構思細致深刻,但也是脫口而出,不著痕跡。從這裏,讀者就不難理解李白絕句中“自然”和“無工無心”的美妙風景了。

  • 上一篇:向老師表達願望的句子。
  • 下一篇:小學數據鎖定文件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