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如何在語文學科學習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如何在語文學科學習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我們的普遍意識中,語文素養好的人壹般都會閱讀和欣賞古今中外的名著,並受到其優秀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自覺地陶冶了情操,培養了優秀的品質。他們有自己辨別真善美的能力,有自己判斷對錯的正確標準,有自己正確的社會觀和人生觀。這樣的人,無論身處逆境還是順境,都能以平靜的心態面對生活,始終把握住人生的航向。什麽是語文素養?在《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備讀寫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頭交際能力,以適應實際需要。語文課程也要註重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語文素養包含許多基本內涵和要素。但作為壹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從教學工作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談談以下個人看法:

壹、走進文本,深入解讀,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

語文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刻而廣泛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註重培養學生的“思想感情、思維品質和審美情趣”,深化和加強人文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把學生帶入教材,深入解讀文本,讓學生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壹種很好的教學方法。

有句話叫“讀者壹千,哈姆雷特壹千”,每個人對文本的解讀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對課文的理解直接影響語言的聽、說、讀、寫訓練。聽說讀寫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要素之壹。而能否深入解讀文本,影響著課堂的流動,影響著課堂的生命。因此,深入解讀文本,引導學生個性化解讀,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那麽如何解讀文本,教師需要多重身份。

首先,我們是普通讀者,放松心情,欣賞優美的文字,通讀文本,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感受作者表達的意境,心中才有書。其次,要以學生的身份解讀課文。用學生的思維,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讀完課文後會有什麽感受,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學生感受到的疑惑,難點在哪裏,進而思考我們的教學設計是否能啟發和引導學生。第三,我們必須從作者的角度來解讀這篇文章。設身處地為作者著想,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寫作意圖、寫作思路以及作者想表達的感受。關鍵詞、句子或段落。深入文本,品味和體驗作者的情感,而不是腦子裏有* * *聲。從而實現對文本的真實解讀。當然,文本的解讀需要我們找到壹個合適的切入點。我的戰友邱的課文解讀,可以通過抓題來解讀,引導學生抓住“我們必須在地上不動”這句話,這樣問:“不動是什麽意思?為什麽它必須保持靜止?邱怎麽還不動?這是什麽意思?”這些問題是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不僅可以代替老師的分析,還可以幫助學生進壹步抓住文章的中心,起到牽壹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再比如抓住關鍵句子來解讀課文。荔枝的教訓”媽媽哼了壹聲笑了,那雙有突兀肌腱的手不停地撫摸著荔枝,然後用小拇指指甲蓋削著荔枝的皮,小心翼翼地剝著...又不忍咽下去……”。“不斷撫摸”、“小心翼翼”、“抱著”、“愛憐地看著”、“不停”這幾個字,把媽媽對荔枝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的細致描寫,讓我們看到了“母親手撫荔枝突筋,嘗完荔枝笑如孩童”的生動場景。文章巧妙的用荔枝展現了這位偉大母親的品質,兒子的孝心也讓她對這顆荔枝倍加珍惜和品味。真的是能詳細看到真相。

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要盡量發揮閱讀主體的積極作用,利用已有的閱讀文本的經驗,跨越時空,引導學生與作者、文本的主體達成精神上的理解,形成* * *思維的聲音,讓我們的課堂流動起來,更有活力。在教學中,要閱讀各種形式的表達,展現文中所描寫的形象,抓住文中有壹定內涵的詞語,即“傳神之筆”,實施語言文字綜合訓練。這樣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整體提升。

二、走出文本,拓展閱讀,豐富學生文化底蘊。

語文素養是學習壹切科學知識和從事各種社會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素養。學生僅靠課本上的幾篇文章是不可能學會表達的。因此,我們不僅要把學生帶進文本,更要把他們帶出教材,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首先,在教學上,要有好學校開設的好閱讀課。在閱讀課中,我們以課外讀物為載體,向學生傳授閱讀的方法,做到“不動筆墨讀”,“邊讀邊想”。比如要求學生用“△”標註優美的文字,用“~ ~ ~”畫出優美的句子,並寫出簡單的閱讀體會。使閱讀活動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我學習的時候是快樂的。尤其是在低年級,讓學生逐漸養成做好閱讀比價的習慣。由於大三學生能力有限,老師可以要求學生把讀書筆記做得短壹些,但堅持寫讀書筆記意識的培養很重要。這對學生壹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引導學生收集課外資料,延伸課文,豐富學生知識,提高語文素養。每節語文課留出3-5分鐘時間,讓學生多閱讀壹些與這篇課文相關的材料,或者做壹些與課文相關的實驗,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語文實踐能力,提高語文素養。比如學習新玻璃後,可以開展“商品推銷”活動,幫助學生熟悉說明文的寫作特點,訓練學生用說明文表達的能力。再比如,學生在學完“圓明園被毀”這壹課後,可以在網絡課堂上觀看圓明園的相關視頻,讓他們上網查詢,了解圓明園被毀過程。這不僅拓寬了學生關註社會的視野,也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操。

再次,做好課外閱讀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中積累語言,體驗閱讀的樂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良好的閱讀教學基礎上,為自己的班級制定長期的課外閱讀計劃,引導學生有效有序地開展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量,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汲取營養。低年級:以童話和神化故事為主。中年級:以科普書籍、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為主;高年級:少年版中外小說名著以及現代散文。組織學生交流閱讀,設立班級圖書角。定期在班裏組織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匯報讀書心得。師生也可以看壹本書,利用閱讀課的時間進行交流。

第三,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語文實踐是學生語文能力的載體。學生的語文素養可以通過語文時間活動來提高。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和獨特的語言環境。語文壹旦和生活聯系起來,馬上就熱鬧起來了。比如“聆聽音樂之美,發現繪畫之美,欣賞藝術之美,自然之美,科學之美,社會之美,生活之美,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反過來說,都是提高語文素養的方法。因此,在指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時,教師應該利用壹切機會為他們創設“語言文化”生活情境:

我在教壹年級的時候,因為學生年齡較小,在指導學生閱讀繪本的基礎上,讓孩子嘗試寫壹篇“繪畫日記”。孩子不會寫的漢字用拼音代替,圖片下面有句子解釋。孩子們也有興趣做好圖形對話。二年級。我訓練學生在父母的幫助下建立壹個“新聞日記”,用壹兩句話寫下他們觀察到的東西,如果他們今天沒有觀察到任何東西。晚上回家的時候記得看看新聞袋,寫壹兩句妳聽到的話。這樣低年級就有了很好的表達基礎,為中高年級的作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此外,組織學生召開主題團隊會議;做中文手抄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競賽;經常接觸生活,積極參加集體生活、公益勞動、社會實踐、參觀旅遊,甚至交朋友、寫日記...讓學生在“語言文化”的生活中體驗語文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和樂趣,讓學習語文和運用生活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這些都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好方法。

  • 上一篇:跪求嶽陽兩日遊具體路線
  • 下一篇:在學校怎麽感冒?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