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的教學設計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的教學設計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的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第94-95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觀察和比較,學生能初步認識到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並能識別從某壹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能根據所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2.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豐富對真實空間和圖形的理解。

教學過程

首先,創造壹個情境

對話:孩子們,妳們喜歡拍照嗎?劉老師拍了兩張學校門口的照片。妳想看看嗎?(課件展示校門照片)

問:妳看到了什麽?

總結:同壹個校門,裏外看起來不壹樣。

對話:老師,這裏有兩張照片。妳知道他們被帶到哪裏了嗎?(課件展示了課堂前後的照片)

導讀:仔細看這兩張照片。妳發現了什麽?

總結:不同的觀察位置導致不同的觀點。

【點評:讓學生觀察自己學校門口和教室的照片。學生有話要說,興趣高,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暴露:今天,我們來學習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生活中的物體。(板書題目:觀察物體)

第二,合作探索

1,引導觀察。

展示並介紹猴子。

示範:我們來觀察小猴子。讓孩子看看老師是怎麽觀察的。我先看看小猴子的正面。我這樣看著小猴子的正面,我看到了什麽?(我看到了小猴子的正面)老師在這裏看到了四幅圖中的哪壹幅?(展示四張圖供學生選擇)

讓每組1的孩子像老師壹樣觀察猴子的正面,老師和學生壹起評價。

繼續演示:再看小猴子的左邊。(老師轉向小猴子的左邊。)老師這次看到的是哪張圖片?(看,從四張圖中找到對應的圖)哦,是這張圖。(舉起小猴子左側的圖片)

對話:接下來,請每組四個孩子觀察不同位置的猴子,並找到他們看到的猴子的圖片。

學生根據要求表演,從四幅圖片中找出他們看到的小猴子的圖片。老師巡視,註意糾正不規範的觀察姿勢。

反饋:請每組1號小朋友舉起妳看到的小猴子的圖片。(學生舉起圖片)說,妳看到小猴子的哪壹面?

讓每組2,3,4的孩子舉起他們看到的小猴子的圖片,說他們看到哪壹面。

對比:(舉起每組2號和4號小朋友選的圖片)這兩張圖片分別是每組2號和4號小朋友看到的。妳知道分別是哪些孩子看到的嗎?妳怎麽想呢?(當妳看到猴子臉的右側時,妳是從猴子的右側看到的;當妳看到猴子的左邊臉時,妳是從猴子的左邊看到的)

【點評: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是有效組織觀察活動的前提。讓學生找到所看到的猴子的圖片,有助於學生理解觀察者的位置與所看到的景色之間的對應關系。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正確區分猴子的左側和右側,突破了本課的難點,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觀察位置有不同的觀察結果。]

2、換位觀察。

談:剛才每組四個孩子在自己的位置上觀察小猴子,每個孩子觀察到的東西都不壹樣。妳想看看其他孩子看到的嗎?讓每組的孩子按這個順序(手指順時針)變換位置再觀察壹遍,在四張圖中找出他們看到的小猴子的圖片。

學生觀察後,組織反饋。

繼續換位觀察,讓每個學生分別從四個位置觀察小猴子。

問題:剛才觀察不同位置的小猴子,妳發現了什麽?

【點評:就位觀察並找到對應的視圖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性,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觀察者位置與視圖的對應關系,從而深刻理解觀察同壹物體,觀察位置不同,觀察結果也不同。]

3.學會判斷。

對話:小紅、小雲、小芳、小玉也為這只小猴子拍照(展示第二個例子的情況圖)。妳知道誰分別拍了下面的照片(展示了四張圖)嗎?

學生回答並解釋原因。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完成連接。(重點講如何從左側和右側判斷視圖。比如,當學生說小雲看到了第二張小猴子的圖片,讓他們說出自己的判斷和想法。

【點評:引導學生應用積累的觀察經驗,通過想象判斷每張照片是誰拍的,使學生的理解水平從“在不同位置觀察同壹物體,看到的東西不同”上升到“根據看到的視圖判斷觀察者的位置”,加深了學生對觀察者位置與視圖對應關系的理解,發展了空間概念。]

第三,交流活動

1,第二題“想做”。

對話:我們已經知道,當我們在不同的位置看同壹個物體時,我們看到的是不同的。生活中經常需要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壹個物體。看,校園裏有壹輛車。(展示“想壹想,做壹做”第二題)三個孩子在不同的位置觀察汽車。妳知道誰看到了右邊的照片嗎?

學生獨立完成後組織反饋。

2.“思考和行動”問題3。

說話:讓組長拿出這個茶壺,像這樣放在桌子上。(放在壹組的桌子上)妳能指出妳看到的是哪張圖片嗎?

學生走到黑板前,指出他們看到的觀點。

問題:妳能說出妳們組的其他三個孩子看到的是哪張圖片嗎?(重點引導學生根據壺嘴和手柄的朝向判斷茶壺的左右視圖)

第四,課堂總結

二小二年級上冊數學的教學設計

壹、本學期教學的指導思想:1。重視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生活經驗,為他們提供熟悉的具體情景,幫助他們理解數學知識。

2.增加與實際相結合的內容,幫助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理解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

3.註意選擇充滿兒童興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

4.註意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相互合作,讓學生在合作和自主探索的氛圍中學習。

5.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發展,適當改進評價學生的方法。

二、階級分析:

二年級的孩子經過壹年的數學學習,基礎知識和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對數學學習有了壹定的了解。動手操作和語言表達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意識也明顯增強,但同學之間有明顯的差距。但是我覺得他們對數學學習的熱情還是很高的。所以在這壹學期的教學中,要更加註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的培養,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材包括以下內容:計數與乘法,乘法口訣1,觀察物體,除法與除法,方向與位置,小時與分鐘,乘法口訣2,除法,統計與猜測,數學實踐活動。

四、本學期教學的主要目的要求:

(壹)、知識和技能:

1,第壹單元“數、數、乘”。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學生通過“數數”等活動,體驗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乘法公式的過程,體會乘法的意義,從生活情境中發現並提出乘法可以解決的問題,初步感受乘法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2.第二單元“乘法口訣(1)”和第七單元“乘法口訣(2)”。在這兩個單元的學習中,學生經歷了2-5和6-9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形成了有條不紊地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夠正確運用口訣計算表中乘法,解決實際問題。

3.第三單元“觀察物體”。在本單元學習中,學生將體驗觀察的過程,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他們看到的物體可能不壹樣,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能正確識別從正面、側面和上方觀察的簡單物體的形狀;通過觀察活動,初步形成了空間的概念。

4.第四單元“乘除法”和第五單元“除法”。學生通過大量的“除法”活動,體驗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除法公式的過程,認識到除法的意義,從生活情境中發現並提出除法可以解決的問題,認識到除法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學會用乘法公式求商,認識到乘除的倒數關系。

第五單元“方向和位置”。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可以根據給定的方向(東、南、西、北)辨認出另外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描述物體的方向;如果知道地圖上的方向,就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第6單元“時、分、秒”。通過學習時、分、秒,學生初步形成了觀察和珍惜時間的好習慣。在實際情況下,認識時、分、秒,初步理解時、分、秒的實際意義,掌握時、分、秒之間的前進速度,就能準確讀出鐘面上的時間,說出經過的時間。

7.統計與概率:第九單元“統計與猜測”。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將進壹步體驗數據調查、收集和整理的過程,根據圖表中的壹些數據回答壹些簡單的問題,與同伴交流思想,初步形成統計意識。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我們最初感受到的是不確定性,體驗到有些事件是確定的,有些是不確定的。

8.實踐活動:本教材安排了三大實踐活動,分別是“節日活動”、“月球旅行”、“趣味遊戲”,旨在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在其他具體內容的學習中,安排“小調查”活動和多樣化生活的應用題,針對某壹知識的實際應用。

動詞 (verb的縮寫)教學措施

1,要整體把握教學目標。不光憑經驗,過去怎麽提,現在怎麽提;不能轉課本。教材中的所有內容都應服從統壹的教學要求,但應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情況進行適當調整。要防止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2.要尊重學生,註重學習方法的滲透。在學習上,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多留些時間給學生去探索、交流和實踐。

3.註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關註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

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乘法公式和除法

教學難點:乘法公式、除法、數學實踐、數學思維訓練。

七、課表:

1,計數-1和乘法-5課時

2、乘法公式(a)-10課時

3、觀察物體——4課時

4.分而治之-13課時

5、方向與位置——4課時

6、乘法口訣(2)-7課時

7.小時、分鐘和秒-4個課時

8、乘法口訣(2)-7課時

9.分部-8課時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的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第26-27頁。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類比等活動,使學生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平面圖形。

2.使學生在摸、數、折、割、圍等操作活動中,體驗圖形的變換,掌握變換的規律,積累圖形變換的經驗。

3.使學生在與同伴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第壹,新課程的引入

談:小朋友,我們在高壹已經認識了很多人物。妳還知道這些數字嗎?

顯示矩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

啟發:請仔細看這三個數字。妳們發現了什麽共同點?(它們都有四個面。)

揭秘:今天我們繼續了解圖形。(板書題目:理解圖形)

【點評: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進行教學,簡單自然,有利於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

第二,探索新知識

1,知道四邊形。

(1)觸摸並計數。

講:請拿出這樣壹張長方形的紙,摸摸它的邊,數壹數有幾條邊。

要求:再次拿出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觸摸並數壹數,看看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有多少條邊。

對話: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都有四條邊。下圖有幾條邊?請像剛才壹樣摸摸,數壹數孩子。

學生活動後的反饋。

談:剛才這些數字有什麽相似之處?像這樣的圖形都是四邊形。

(2)練習。

1認清它。

完成“想做”題1(略)。

2找壹下。

談:孩子,我們知道四合院。妳能在周圍找到壹些四合院嗎?(數學書等的封面。)

3包圍它。

Talk:可以在釘板周圍放壹個四邊形嗎?先想想怎麽包圍自己,再和同桌交流。

(3)總結。(略)

【點評:通過摸、數、找、圍等多種形式的操作活動,從認識規則的四邊形到認識不規則的四邊形,分層次地進行教學活動,突出了這節課的重點。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逐漸抽象出四邊形的本質特征,不僅有助於形成正確清晰的表示,也為學習其他多邊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認識五邊形和六邊形。

談:讓孩子拿出課前老師發給大家的信封。信中有壹些從紙片上剪下的數字。同桌的兩個孩子壹起數壹數每個圖形有幾條邊,然後分成兩類。

反饋:怎麽分?為什麽要這樣分?(五邊形的圖歸為壹類,六邊形的圖歸為壹類。)

問題:壹個有五條邊的圖形有幾條邊?六邊形的那個怎麽樣?

展示課本中第二個例子的四幅圖。

說話:數數這些數字。每個圖形有幾條邊?它有多少個多邊形?

總結:五條邊圍成的圖形是五邊形,六條邊圍成的圖形是六邊形。

對話:我們已經知道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都是多邊形,我們今天知道的圖形都是多邊形。(寫在題目旁邊的黑板上:多邊形)

談:請考慮壹下。多邊形還會有其他什麽形狀?(七邊形、八邊形、九邊形...)是的,多邊形有很多,以後會進壹步學習和研究。

【點評:學生在理解四邊形的基礎上,通過類比和遷移,很容易理解五邊形和六邊形。學生不僅掌握了數學知識,還潛移默化地受到數學思維方法的影響。]

第三,鞏固和擴大

1,附圖。

讓學生在釘板上分別圈出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

2.拍張照。

讓學生用木棒分別做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

  • 上一篇:獻愛心優秀作文
  • 下一篇:怎麽用透視法畫?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