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如何給學生小學語文自學的方法

如何給學生小學語文自學的方法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註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學習。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可見,培養自學能力是小學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核心和歸宿。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覺得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壹,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樂者。”由此可見興趣對學習的意義。從心理學的角度可以知道,興趣是人們願意接觸和認識某種事物,並努力參與相應活動的壹種積極的意識傾向。只有濃厚的興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和鉆研。因此,教師要明確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及時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他們感興趣了,才談得上培養能力。比如我在聽高二語文課的時候,老師先通過做實驗來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上課前,她端來壹大盆水和壹個橘子,然後利用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強的身心特點,讓學生先自學課文,從課文中找出什麽是“水花”。誰能通過理解課文親自演示?讓我們聽聽砰砰的聲音。為了讓學生上臺做實驗,大家認真自學課文,有意識地查找資料,結合課後生詞和課文輔導書理解和掌握課文。在這裏,老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想學,從而為整個班級的教學打下非常好的基礎。第二,科學調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小學語文自學能力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自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培養。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如何發揮主導作用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形成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自學活動時,要著眼於整體,科學調控,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首先,在學生自學之前,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合理提出明確的自學要求,規定自學的範圍和內容。提出自學的註意點,明確閱讀時需要考慮的問題。以我教的壹個五年級班級為例。我讓學生自學課文《修鞋女》時,首先會對自學提出具體要求:壹是能根據課後單詞找出課文中的生詞和短語,結合上下文理解單詞的意思和含義,自覺掌握;二、了解話題與文章中心的關系(比如文章中的“修鞋女”是誰?我為什麽要找她?第三,能準確地對文本進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第四,能夠圍繞課文內容和中心思想提出疑難問題或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這樣自學的目標就明確了,讓學生學有所成,有所依靠。其次,學生在自學時,教師要隨時獲得反饋信息,對重點問題、普遍較難的內容和學生的疑問進行提示、啟發和解釋。同時,教師要利用好學生在自學中反映的情況,給予正確的引導,對學生的整個自學過程進行總結,給予積極正確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完善的認知結構。第三,循序漸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自學。教師可以安排壹個“導-幫-放”的三段式引導程序,逐步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導”即引導,指導教師根據課本講解知識、講授方法、提示規律。“幫”即幫助,是指教師在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提出自學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模仿或借鑒已有的學習技巧或方法,然後師生共同討論總結,達到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目的。“放手”就是放手,即教師先提出課題,安排好自學的內容、要求和進度,不要提問,讓學生自己看書、自己學習,漸漸地學生就會總結、整理提綱,找到自己的規律。自習結束後,老師檢查了解,學生提出問題,師生討論解惑。例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學中,我首先註重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第二段。教學的基本過程是:(1)對照插圖快速閱讀課文,了解本段主要寫的是什麽;(2)認真閱讀課文,掌握漓江的特點(靜、清、綠),了解段落的結構(總-分總),學習作者各種修辭手法(比喻、排比、比喻、擬人)的綜合運用;(3)師生輪流閱讀,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4)教師進行總結,然後教師利用第二段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自學第三段課文,教師及時對文章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講解。最後選擇壹篇內容和結構與《桂林山水》相似的文章《我愛漓江》,供學生自主學習。這種自學程序的安排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高。探索、提問、辯論充斥著整個課堂,活躍了課堂氣氛,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看清自己在課堂上的位置,自覺不自覺地扮演起“主人”的角色。當然,引導、支持、發布絕不是壹成不變的公式。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根據實際情況,將它們巧妙結合,合理運用,使自學指導真正落到實處。第四,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德國教育家狄多水曾說:“壞老師教的是真理,好老師教的是孩子發現真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迅速。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是
  • 上一篇:小學生角色扮演
  • 下一篇:新學期的新作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