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如何培養壹年級孩子讀數學題的習慣

如何培養壹年級孩子讀數學題的習慣

壹本書讀壹百遍,妳就會明白它的意思。“同理”把標題讀壹百遍,其意就明白了。“在平時的教學中發現,在給學生講故事、提問題的時候,大多數學生往往很快就能得到問題的答案,而自己做作業卻很難。這是為什麽呢?原因很簡單:孩子看不懂題。審題是審題的前提,是解題的基礎。通過閱讀問題,學生可以理解問題的含義,明確條件和問題,明確條件和問題之間的各種聯系,使所要解決的問題在頭腦中有壹個清晰的印象,為解決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有必要從高壹開始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

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問題。

1,讀壹個數壹個符號。初學加減法時,要求學生用手指壹個符號壹個數字地讀。比如“3+6=()”讀作“三加六等於幾”,“7+()=9”讀作“七加幾等於九”。至少讀兩遍。如果不理解,可以再讀壹遍。首先,學生必須養成閱讀問題的習慣。家長千萬不要覺得簡單,無所謂。好習慣從進學校的那壹刻就開始了。

2、逐字閱讀,如果有圖,還要觀察圖片,把圖片和文字結合起來,因為大三學生沒多少素養,獨立閱讀書面題就更難了。教師要示範或引導朗讀,或者在黑板上放大生詞的音標(不要以為數學課上音標不重要),在教師的幫助下讀題。同時要求學生在閱讀時思考題目中的關鍵詞、重要數據、已知條件和問題。壹次典型的期中考試是大多數學生在壹道應用題中犯了壹個錯誤。當時只是覺得可能對壹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難,但是很快就發現了另壹個問題。我記得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媽媽買了壹些糖果,小明吃了四個,還剩六個。媽媽買了多少糖果?我輔導壹個學生的時候,讓他先看題。他念道:媽媽買了10塊糖果,小明吃了6塊。還剩多少塊糖果?後來我才知道,他不是唯壹壹個這樣讀的人。但是當老師給他讀題目的時候,他沒有學習障礙。分析原因,我認為是平時的閱讀方法不對,閱讀題的訓練不夠,學生獨立做題的能力差,導致了眼高手低的現象。而且閱讀能力的培養不能只靠老師,還需要得到家長的配合,因為學生剛進入壹年級,識字水平有限,家長很容易插手。老師和家長讀題時,語言連貫,基本讀出了句子中的邏輯關系,學生容易理解。學生自己審題是壹個困難而復雜的學習過程。他可能要花三遍、五遍甚至七遍、八遍的時間,才能先把單詞認出來,然後讀成連貫的句子。如果剝奪了學生這種學習機會,將來會形成學習障礙。

3.邊讀書邊思考,與生活結合。圖書館有60本書,我們借了35本。還剩多少本書?在做這道題之前,我會讓每個學生先看壹遍。然後讓學生找出:題目中已知的條件有哪些?有什麽問題?了解了條件和問題的關系,學生結合實際生活來回答就會容易很多。

另外,要註意閱讀的速度。壹般來說,慢慢說比較好,基於對信息數據和問題的準確感知能力。所以在閱讀的時候,壹定要全面仔細,不加詞不減詞,甚至為了更深層次的話題而談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還能提高學生捕捉信息和數據的能力,為學生理解問題的含義打下初步基礎。

第二,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

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同學只是粗略的看了壹下題,但是在看的時候往往壹帶而過。他們在沒有完全理解題中條件的情況下就開始答題,往往因為閱讀不慎而出現解題失誤。所以,我要求學生認真閱讀問題,學會閱讀。比如高壹數學期末考試就發生了這種情況。“學校圖書館有90本書,壹班25本,二班40本,二班多少本?”很多同學做“90-25-40=25”,以為是在問“還剩幾份?”原因是沒有認真看題,想當然的按照之前的情況做題。最重要的是我沒有養成認真看題的習慣。如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不是壹天兩天的事。老師和家長需要很好的配合,學校家庭才能理解,才能動筆。

學生將學會如何閱讀問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將使他們終身受益。

第三,註意閱讀方式的改變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思維的物質形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把學生的眼動觀察、口語閱讀和大腦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大部分學生讀題時不註意停頓,語感很差,讀題興趣不強,導致數學意識低下,理解不了題的意思。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閱讀指導:可以大聲朗讀,也可以默讀;可以單獨看,也可以分組看;也可以以折中的形式,全班壹起讀。遇到圖文結合的問題,我會讓學生分角色讀,比如應用題:老師讀:“壹節課種了54棵樹。”"二班種了42棵樹。"男生讀:“兩個班種多少棵樹?”女生讀:“壹班比二班多種了多少棵樹?”形式多樣,學生興趣當然濃厚。久而久之,養成了看題的習慣,理解題意的能力也增強了。

  • 上一篇:小學運動會投擲實心球的標準姿勢
  • 下一篇:科普童話寫作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