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在素質俱樂部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多元化評價

在素質俱樂部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多元化評價

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發展性評價。通過評價,我們可以發現和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了解學生的發展需求,鼓勵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在德育課教學中,應建立符合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多元化評價機制。教學評價應關註學生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問題,尊重學生的多元化選擇,實施鼓勵性評價策略。通過對學生的有效評價,可以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學會生活,樹立自信,為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實踐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首先,教學評價應關註學生的生活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他們的需求,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裏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會。”因此,在教學評價中,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發展的評價都要在社會生活的背景下進行。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註學生的認知,還要關註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緒、態度、能力和行為。比如有老師上“我換了牙”,讓學生自我介紹日常生活中喜歡用什麽樣的牙刷牙膏,說說刷牙的過程,示範刷牙的方法。然後讓大家評論壹下這位同學在愛牙護牙過程中的態度,情緒,行為,努力程度。評價結束後,全班分成幾個小組,通過這種方式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讓他們體驗真實的生活感受,感受是非,對自己和他人有正確的認識,真正明白從小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有多重要。課後還布置了生活實踐題,讓學生回家後記錄壹周的刷牙情況,讓家長先點評,然後參加班級的評星活動。

學生生活中的日常事件就是學生每天過的日子,是每天都可能發生的事件,比如和同學吵架,損壞公物,挑食,和老師吵架等。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件都是“婆婆媽媽,雞毛蒜皮”,但正是這種日常生活的“雞毛蒜皮”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因此,德育課的教學評價必須關註學生生活中的日常事件,重視對學生的養成教育。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為基礎,結合德育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校內外生活,我們編寫了《小學生日常道德行為評價手冊》。每兩周進行壹次品德測評課,規定了“按時上學、勤奮學習、文明活動、尊師重教、團結友愛、認真做操、愛護公物、講究衛生、勤儉自強、走好路隊”等十個方面的測評。評價形式為主觀參與活動,即:個人評價、小組評價、大組評價、全班評價。品德評價課程的開設拓展了品德課的教育內容,打開了課堂,改變了以往教師單壹、封閉、脫離學生實際生活的狀況。它為學生提供了壹個自我評價的平臺和相互評價的機會,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充分發揮。在評價過程中,學生學會在生活中自我審視、自我反思、自我評價,通過互評互助解決思想問題,規範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第二,教學評價要註意激勵性語言的使用

評價是教師和兒童相互合作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壹位心理學家說:“每個人都有被他人欣賞和贊美的深切願望,尤其是小學生。他們需要從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和表揚中感受到成功。”因此,教師應轉變角色,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評價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實施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策略,更多地使用激勵性語言來評價學生,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表意見,敢於質疑。只有這樣,才能開發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的需求,真正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斷發展。

運用啟發性語言評價學生主要包括對學習內容、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情感態度、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的評價。比如壹位老師在《春天來了》課上,安排學生在課前找春天的學習內容。當學生被要求在課前回憶如何找到春天時,壹名學生回答說,他通過看(風箏)、聽(河水奔流)、聞(花)和摸(柔軟的草)找到了春天。老師用與題目相關的激勵性語言及時評價:“妳發現得好!”這種及時的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方法、情感生活態度和課前探究學習的充分肯定。同時也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當壹個學生回答說他在看(柳芽)在聽(樹上的蟬鳴)時,老師沒有責備這個學生,而是說“仔細想壹想,再試壹次”,及時激勵這個學生。聽到老師的鼓勵,學生站了壹會兒,補充道:“蟬不在春天,在夏天。”老師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學生們也是如此。從老師和學生臉上的笑容中,我們可以看到激勵性語言在教學評價活動中的積極作用,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無所畏懼、無所壓迫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即使回答錯誤也能及時糾正錯誤。這讓學生明白,只有認真思考,才能回答出完整正確的答案。

第三,教學評價要關註學生的生成性問題。

新課程更加關註學生的學習過程,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自我評價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問題。因此,教師不應局限於自己的教案,而應抓住課堂上“稍縱即逝”的生成性資源,通過欣賞學生勇於質疑、探索和及時表達,引導學生分析、探索和嘗試解決,尊重學生提出的每壹個問題;及時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種教學評價有利於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是新課程所提倡的,也是真實的、有生命力的。比如壹位老師在《父母之愛》課上邀請家長和學生壹起聽課,采用親子對話的形式,讓課堂上隨處可見真情的淚水和激烈感情的微笑。但就在這時,壹個父母離異的學生趴在桌子上哭了。對於這種生成性資源,老師並沒有按照設計好的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繼續教學,也沒有批評學生“幹擾課堂”。而是走過去給了他最溫暖的擁抱,用自己的行為代替了“語言評價”。父母離異的學生,不僅得到了老師的關註和關愛,也樹立了生活的自信;再如,壹位老師在《風吹呀吹》課上講風與人的生活的關系時,讓學生思考:風的利用能給人帶來什麽便利和快樂?大部分同學回答:電風扇產生的風給人帶來涼爽,風發電給人帶來光明,風轉動風車給我們帶來快樂。但是只有壹個學生回答說:“我想讓風給沙漠中口渴的人送水。”面對這位學生的生成性問題,老師沒有“稍縱即逝”,而是率先鼓掌表示贊賞,並評價道:“妳不僅是壹個愛思考、敢於探索的好孩子,還是壹個有愛心的孩子。“這樣的欣賞和評價激發和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讓這種終身資源“閃閃發光”。

第四,教學評價要尊重學生的多元選擇。

愛默生說:“成功教育的秘訣在於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選擇,其實就是尊重人性。由於學生的生活狀態、思維方式、興趣愛好的差異,學生原有的生活經歷和人生體驗也不盡相同。由此,學生生活的多樣化所產生的個性化體驗也會做出獨特的選擇。教師在評價時,不應在答案中隨意用統壹統壹的標準來比較學生的多選,以此來衡量學生行為的對錯。而是要引導學生往我們想要的方向或轉型或升級。比如壹個老師在刮風的時候,在課前安排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風。當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展示他們發現的風時,壹些學生畫風,壹些學生寫風,壹些學生談論風,壹些學生表演風。這個時候老師並沒有用統壹的量表來評價學生,而是對以上學生的表現給予了鼓勵性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尊重學生的多元選擇和真實生活體驗,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又有壹位老師在《談謙遜》中,表現出“在公共汽車上,李明沒有給張偉讓座。如果妳是李明,妳會怎麽做?”壹個問題。壹個學生回答說:“我馬上把座位讓給張偉。”老師笑著稱贊:“妳真棒!”。而答案:“如果張偉比我高,我也不壹定會給張偉讓路。”“如果張偉身體不好,我應該給他讓路。”“如果我當時身體不舒服,我可以讓張偉擠進來陪我。”.....學生,老師不做任何評價。從互利共贏的價值觀和維護底線倫理的角度,同學們的回答都是實事求是的。他們的評價並沒有完全排斥別人的想法,而是體現了壹種道德思維。其實他們的想法包括:讓座的對象可能是弱勢群體,讓座包括* * *享受:兩個人坐在壹起,這是他們能接受的最現實的條件之壹。這時候老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在什麽前提條件下,我可以幫助別人而不發表評論,這是對學生的不尊重。久而久之,學生不敢在老師面前流露真情,不願意說真話,就會抑制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使我們的德育形同虛設,成為“表面功夫”。

因此,教師的評價應著眼於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尊重學生的多元選擇,保護兒童個體思維的火花,允許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只有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才能暴露自己在生活中的困境,找到弱點,調整偏差,尋求改進。

  • 上一篇:小學生獻旗
  • 下一篇:壹年級文言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