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雙流圖書館有山海經嗎?

雙流圖書館有山海經嗎?

顧頡剛(1893—1980),江蘇蘇州人。明鑒原名雍昆,是近代古史辨派的創始人,也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他是中國現代學術發展史上有影響的學者。“解放前,日本學者,特別是東京、京都等著名大學,帝國大學教授,看不起中國學者,卻推崇顧頡剛先生、陳垣先生。”

顧傑剛1913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學院,1920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專業。後來,他在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雲南大學、齊魯大學、中央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社會教育學院等任教。,並任北平研究院歷史組主任兼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主編,《燕京學刊》、《龔宇雙月刊》、《邊疆周刊》、《達奇漢學季刊》、《文史》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第二、三屆政協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受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倡導的“整理國故”思想的影響,顧頡剛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從事中國歷史和古代文學的研究與鑒定。主張用歷史進化論的觀念和敢於疑古的精神,吸收現代西方社會學、考古學等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史和典籍。他與錢發起並主持了壹場古史辨偽的大討論,並將當時的研究成果收入《古史辨偽》八卷,形成了古史辨偽學派。顧頡剛在研究中提出了“中國古代史是積累造成的”的觀點。他認為,傳說中的古史時期越長,周朝最古老的是孔子的禹、堯、舜,戰國的黃帝、神農,秦的,漢的盤古。從戰國到西漢,古代歷史體系的形成主要得益於儒家思想。他以疑古辨偽的態度審視孔子與六經的關系,指出孔子的“義樂”與社會無關,批評梁啟超把孔子說得過於完美。得出結論:六經絕非孔子之作,在歷史學、哲學、政治理論方面都沒有太大的價值。它否定了儒家利用六經(尤其是《尚書》)編纂的整個古史體系。並指出要破除中國古代只有壹個民族、地區歷來統壹的觀念,以及古代史人性化、古代是黃金時代的觀念。這些觀點在今天雖然不完全正確,但在當時具有反封建、反儒家偶像的意義。

顧頡剛壹生著述頗豐。除了辨偽古史,他的重要著作還有《漢簡史》、《秦漢方士儒生》、《尚書通論》、《中國疆域沿革史》、《士林雜識》等。

顧頡剛的壹生

顧頡剛(1893-1980),漢族,中國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民俗學家。筆名有宇易、明健等。

1893年5月8日,顧頡剛出生於江蘇蘇州的壹個讀書人家庭,從1897進入私塾讀四書。爺爺、奶奶、家仆都很會講故事,顧頡剛從小就聽過很多神話傳說。1906進入當地壹所公立高等小學,1908轉入蘇州壹中,1912秋進入上海神州大學,迷上了文學。1913年進入北大預科,沈迷戲劇,發現壹個故事會隨著時間、地點、人物而改變。1915顧頡剛因病回家,完成《清代考據》20卷,對清代學術有深刻的認識。1916轉到北大學哲學。1918北京大學教授劉半農等人發起了向全國征集民歌的運動,並在《北大日報》上發表了壹兩首歌曲。這件事引起了顧頡剛的興趣,妻子病逝,他回家隱居,心情抑郁,無法開始研究古代史,於是收集民謠。先是在家裏收集,後來逐漸向鄰居親戚收集。在壹兩年的時間裏,我找到了數百首歌謠,以及其他方言、謎語、諺語、歌本、風俗、宗教等素材。1919年5月,顧頡剛續作,他寫了壹篇民間文章《“全金六禮”總禮單》。至此,他開始考慮民俗學和民間文藝的壹些問題,發現民謠和小說、戲劇的故事壹樣,隨時隨地都會發生變化。

65438-0920,顧傑剛北大畢業,留校做助教。他計劃編制壹個長期的中國圖書目錄,大約有200到300冊。冬天開始校對古今民間書籍的考證。同時,我對方言進行了註釋,發表在《北京晨報》上,受到了學術界的好評。1921年,顧頡剛改任北京大學研究院國學系助教,擔任《國學季刊》編委,主編《證偽之辨》系列。同時,他還經常與胡適、錢等人通信,討論古史、偽書、偽事等問題,並開始撰寫《古史辨》壹文。此時,顧頡剛也致力於《詩經》研究,認為《詩經》中的壹些詩歌是民歌,先後寫成《漢儒詩學與詩經真相》、《歌謠之變》、《厄運與詩經歌謠整理》等文章。在研究《詩經》的過程中,在《同治》中,他下定決心要對這個故事進行深入研究。1922年,顧頡剛為商務部圖書館編了壹本中學歷史教材,打算整理詩詞書籍等古籍中的古代史傳說。他最早構思了“古史由層而成”的理論,認為古史記載多由神話轉化而來。積累導致的中國古代史理論主要有三點:壹是“時代越久遠,傳說中的古代史時期越長”;第二,“時間越久,傳說中的中心人物越大”;第三,“我們無法知道這個世界上某樣東西的真實狀態,至少可以知道傳說中某樣東西的最早狀態。”

1923年底,顧頡剛離開商務印書館,回北大學院做《歌謠周刊》編輯,專註於民俗學和民間文藝研究,成為《歌謠周刊》主筆。曾發表《鄭樵詩話觀》、《東嶽廟七十二句》、《兩個葬禮指南》、《各種方言(蘇州話)舉例》等文章。從65438年到0924年,《吳集》在《歌謠周刊》上連載,反響很大。同年年底,《孟姜女故事的變遷》壹文發表,震驚海內外學術界。當時回答者很多,提供信息,討論信件。顧頡剛決定對孟姜女的故事做壹系列專題論述。他主編的《孟姜女特刊》9期,陸續刊登了《孟姜女故事資料集》和他本人的研究文章,成為《歌謠周刊》出版的特刊中最傑出的壹期。1925年4月,顧頡剛等人到北京小喜苗豐山進行社會民間調查,後發表《苗豐山的香氣》等文章。五卅慘案後,顧頡剛為京基編輯了《救國特刊》。9月,我寫了《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第二個開頭。1926年初,北京大學歌謠研究室出版了《吳集》。4月,《辨古史》第壹卷的出版引起各界關註,使顧頡剛成為史學界的核心人物。在長長的序言中,顧頡剛準備了自己求學的理由、艱辛和方向。五月,《孟姜女故事的歷史系統》出版,六月,寫成《蘇州之歌》。秋天,我去了廈門大學,在國立學院做研究教授。年底去泉州考察風俗,寫了《泉州土地神》。1927年初,《孟姜女故事研究》出版。與以前相比,對孟姜女故事的認識更加成熟,體系更加完整,這也鞏固了顧頡剛對孟姜女故事研究在學術界的地位。4月赴廣州中山大學,後任該校歷史系教授兼主任、圖書館中文系主任、語言歷史研究所代理所長、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周刊主編。同年底,顧頡剛與何思靜、鐘敬文壹起創辦中山大學民俗學會,創辦《民間文藝》(後更名為《民俗周刊》)並撰寫序言。民俗學會還設立了民俗物品陳列室,派員赴雲南韶關等地考察收集民俗文藝資料,開設民俗研究會,顧頡剛講授“整理傳說的方法”,編輯出版民俗叢書。顧頡剛關於孟姜女故事的著作以及與師友的書信往來,已編成《孟姜女故事研究文集》三卷,陸續出版。與劉合作的《山與蘇嶽的婚禮與葬禮》等也相繼出版。

1928年3月,顧頡剛到嶺南大學做了“聖人文化與大眾文化”的演講,闡述了民俗學研究的意義和目標。同時,顧頡剛還是中山大學語言史系列的主編,負責歷史與民俗學系列的編撰工作。在期間,顧頡剛還編著了劉的《廣州兒歌集》、周的《蘇州風情》、錢南洋的《謎史》、謝的《福建歌集》、陳的《泰山歌集》、韋應麟的《福州歌集》、吳早亭的《全州民俗》、姚壹智的《湖南》

1929年5月,顧頡剛到北京,任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研究員、歷史學教授,也曾在北京大學任教,任《燕京學刊》主編。自從來到焰炟大學,顧頡剛就致力於古代史的研究,並決定清理舊體制的古代史。著有《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易經現象制造者的故事》、《五德初起的政治與歷史》、《洪水傳說與治水傳說》等大量論文。顧頡剛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花了很大的精力研究《尚書》,發現龔宇等部分涉及很多問題,需要進行全面的歷史地理研究,才能找出相關問題。於是,1933年,顧頡剛在北京大學和焰炟大學開設了“中國古地理史”課程,並於1934年初與譚啟祥等人組織了龔宇學會,創辦了《龔宇雙月刊》,制定了《龔宇學會研究邊疆計劃》,致力於邊疆民族歷史和現狀的研究,以救亡圖存。《龔宇》成為當時中國歷史地理、邊疆和民族史研究的集大成者,培養了壹代歷史地理人才,奠定了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基礎。同年,顧頡剛出版了《堯典評論》、《堯典問題集》、《龔宇討論集》等《尚書》研究成果,並相繼出版了《五藏山經探源》、《戰國秦漢人辨偽》、《漢代學術史》、《王肅五帝論》、《鄭玄六日觀感》。1935年初,顧頡剛擔任北平研究院歷史研究會歷史組主任,編輯歷史文集;7月,考察河北省古跡,編《北平誌》。5月,1936,當選為龔宇學會理事。秋天,他被任命為燕京大學歷史系主任,編輯《大眾知識》。從1929年顧頡剛到燕京大學到抗戰前夕,做民間文藝研究,1931年與吳立默合作撰寫《蘇州歌本敘事》。1933年加入燕京大學師生抗日協會,創辦“三宅書店”(後改為時事通訊編輯出版社),出版通俗讀物,宣傳抗日活動。接著又發表了《吳歌在集》、《明民歌琵琶曲》、《王恩仁民歌》、《北平評書分類》、《灤州電影院》、《孟姜女故事素材目錄》等文章,並對馮夢龍的民歌進行了訂正。

七七事變後,顧頡剛到西北工作。9月,任甘肅“人民社”社長。編輯出版《平民荀刊》。1938年春,先後遊覽臨洮、渭源、樂康、岷縣。1938,10年秋,顧頡剛抵昆,任雲南大學文史系教授,在伊勢日報創辦《邊疆周刊》,1939。顧頡剛以齊魯大學中國研究所所長的身份抵達成都,先後去了郫縣、雙流、新津。1940年3月,半月刊《善的責任》創刊,浪口村散文集《魚目》、《乘龍》、《漓江於吉》等部分篇章陸續發表。4月被聘為教育部歷史地理教育委員會委員。1941年春,我去重慶編輯《文史雜誌》。5月任邊疆語言文字編譯委員會副主任。8月被任命為中央中文系、歷史系教授兼出版部主任。冬季遷居北碚,任中國歷史地圖編纂學會會長、中國歷史學會常務理事、復旦大學教授。1944年秋,被齊魯大學聘為國學研究所所長,同時走訪大足、合川。那壹年,他和婁子匡編輯了《風景誌集》。

1945年任交通書店總編輯,1946年任文迅主編,完成《晉文公》等作品。那年秋天,我去了西北,擔任蘭州大學的教席。65438年至0947年任大中圖書館、書店主編,創辦《人民周刊》,完成《當代中國史》等重要著作。1948年7月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主任,復旦大學教授。從65438年到0949年,上海何忠圖書館油印出版了他的《西北考察日記》、《逆流集》、《浪口村隨筆》等著作。邱,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主任,美國奧羅拉大學教授。

解放後,顧頡剛任上海市文化管理委員會委員、上海圖書館籌備委員會委員、中國歷史學會上海分會常務理事。1951年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1952復旦大學教授。65438年至0954年,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壹研究員,字簡總校。1955,史記上開始了標點。1956加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1957年出版《興趣之地研究》。65438-0958任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常務理事。65438-0959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出版《龔宇筆記》。1962年出版了《尚書·大豪》的現代譯本,1963年出版了第壹版《石林雜識》,包括《蚩尤》和《顓頊》。1965年冬因病到北京香山療養院療養。始於1971,任《二十四史》、《清史稿》總校,完成於1977,中華書局出版於1979。當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研究會副主席。

上世紀50年代,顧頡剛“到北京八年,歷史如此格格不入,如今卻不能在體制下跳槽,極為郁悶。”“文革”中,顧頡剛作為反動的學術權威,戴著高帽子,受到批判。他每天在歷史研究所工作,直到70年代初,後半生基本上還在做學術工作。

1980 65438+2月25日,顧頡剛病逝。接下來的幾年裏,《龔宇昆侖》手稿、《酒泉昆侖論源流與評點》、《山海經昆侖區》、《中國電影簡史及其現狀》、《雪中六俠的演變》等陸續出版,但顧頡剛仍有上百萬字的註釋。

作為歷史學家,顧頡剛在中外學術界享有盛譽,影響深遠。他把自己在歷史上的獨到見解運用到民間文學和民俗學領域,為其註入新的血液,探索新的方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因對孟姜女故事、歌謠和民間傳說的研究而贏得了極高的榮譽。

1924期間,顧頡剛在《歌謠周刊》上連載《吳集》,連載三月,獲得學界好評。《吳歌嘉吉》由北京大學歌謠研究協會1926出版,是壹部具有很高科研價值的歌謠集。不僅出版較早,而且有詳細的註釋等。,而且還附有許多“寫歌”的研究文章。劉半農寫信給他說:“中國民俗學第壹名被妳搶去了。”。

在民俗方面,顧頡剛做過很多調查研究。發表了《苗豐考察》、《土地神探秘》、《蘇州婚喪喜慶討論》等文章。當時風氣不開放,影響很大。其中,《苗豐山的香氣》對人們崇拜畢夏·袁俊女神的盛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分析了各類人崇拜、祈福的迷信心理,以及廟主假神斂財的實質,找到了人們物質生活水平與祈福心理的關系。這體現了顧頡剛的學術觀點:調查不是為了調查,而是為了研究。

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是我國第壹部對傳奇故事進行詳細系統考證的著作。他分析了各種古籍記載和當時口頭流傳的相關材料,對這個故事的產生、流傳、變異進行了系統的考證,以盡可能科學地解釋孟姜女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情節變化及其與歷史的關系。他的《孟姜女的故事轉型》和《孟姜女故事研究》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提出了故事的歷史體系和地理體系。尤其是後壹部分,更全面系統地反映了顧頡剛的觀點。他非常重視“進化法則”,並試圖從中了解故事的來源、發展和變形。顯然,他把自己的古史理論“積累造成的古史”的觀點運用到了這個故事的研究中,使得他在這個研究領域的成果非常突出。顧頡剛對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結論壹直很有影響,尤其是對故事歷史體系的研究多年來已有定論。後來許多民間文藝研究者對其進行了補充和發展,他的“演變律”也成為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研究方法。

當然,顧頡剛研究孟姜女故事的主要目的是“舉古史研究方法之例”,利用傳說作為研究歷史的材料。研究結果表明,從孟姜女的故事中無法看清齊梁之妻的真實歷史面貌。在這種情況下,傳說中記載的其他古代歷史現象就不可信了。這才是顧頡剛研究孟姜女故事的真正目的。文章貫穿了新懷疑主義的思想和方法。在古史研究中,顧頡剛還涉及了許多古代神話傳說,研究了堯、舜、禹等神話傳說。

顧頡剛對我國民間文藝的理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對民間文藝的動態考察的眼光(“演變規律”)和對古籍資料的查找與鑒別的真知灼見,對我國民間文藝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壹些神話人物和事件在他的研究中被提及,成為後來壹些人的研究課題。此外,他在編輯雜誌、主持社團、宣傳民間文藝、提醒同事進行民間文藝研究等方面的努力和倡導作用也極為突出。

註:①黃先帆撰寫的《回憶中國歷史學會與尚月、項峻位置討論》,發表在2006年7月中華書局初版的《顧頡剛先生學記》中。

顧頡剛研究書目

顧頡剛先生的《劉研究》5月由中華書局1986出版。

《顧頡剛先生著作年表》鄭著,中國友誼出版社4月出版1987。

紀念顧頡剛學術隨筆,巴蜀書店1990年4月。

顧頡剛年表顧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3月。

顧頡剛評顧超、谷宏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 11。

顧頡剛學術思想述評劉麗娜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9月

陳啟泰和張靜華京華出版社,2006年2月5,438+0。

港臺研究參考書目:

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民族主義與取代中國傳統計劃的探索

(美)施耐德(1971年)梅寅生譯臺北華師出版社1984 1月。

古代史辨析——中國(德)壹場科學論爭的結果吳

顧頡剛的最後三十年(德)吳

顧頡剛與中國古代史考證(德)吳

辨古史運動的興起——思想史分析王範森臺北雲辰文化產業公司1987。

疑古思潮與近代中國史學發展彭明輝臺灣省商務印書館1991 9月。

根據劉力娜對顧頡剛學術思想的評論

  • 上一篇:選擇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原則是什麽?
  • 下一篇:村委會年度工作總結報告範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