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人機交互式移動圖書館

人機交互式移動圖書館

首先,u-learning的概念

(壹)廣義的“泛在學習”。廣義來說,學習本身是無處不在的。首先,學習無處不在。學習不壹定要發生在設計好的“教育環境”中。學習是壹個積極的過程,而不僅僅是壹個“被教育”的過程。學習本身是無處不在的。只要人積極地參與到壹個有意識的活動中,學習就已經在人的頭腦中發生了,即使是無意識的活動,也會涉及到人的智力和壹些隱性資源(如態度、興趣等)[1]。其次,學習的需求無處不在。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來提高自己的創造力,解決生活中不同的問題和變化。終身學習是現代社會的要求,也是人們應該養成的不可或缺的習慣。第三,學習資源無處不在。認知、知識和經驗不僅存在於人的大腦中,而且廣泛分布在人、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中。正如學習不局限於設計好的環境,學習資源也廣泛存在於各種空間。

(2)狹義的“泛在學習”。廣義來說,學習是無處不在的。但是,泛在學習不壹定有泛在學習的支撐。泛在學習並不壹定處處產生相應的學習效果[2]。狹義的泛在學習是指以泛在計算為核心,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學習。泛在學習是壹種“回歸自然”的學習,本質上是以人為中心,以學習任務為中心。學習是壹種自然自發的行為。另壹方面,技術增強的學習環境使學習回歸嵌入式現實生活,學習者可以更有效地充分體驗和建構知識。

國外有學者將泛在學習定義為泛在計算技術支持的3A學習,即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

筆者認為可以將3A擴展到7A來定義泛在學習:任何人、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使用現成的學習設備(Anyde2vice),以自己的方式獲取自己需要的學習信息(Anycontents)和學習支持(Anylearningsup2port)。就泛在學習的本質特征而言,它以人為中心,關註學習任務本身。技術可以支持學習,但不應該幹擾學習[2]。學習者會關註學習任務/目標本身,而不是外圍的學習工具或環境因素。技術對於人來說將是壹個外圍角色,甚至不需要被學習者註意到。技術的服務功能其實是增強了,但可視性卻減弱了。

技術將成為壹種自然的存在,不再增加學習者的認知負擔。這樣,學習者可以更順利、更自然地專註於學習任務本身,而不是技術環境。本文從狹義的角度理解泛在學習。

二、泛在學習的內涵泛在學習的內涵從泛在學習與泛在計算、泛在學習與數字學習、泛在學習與移動學習、泛在學習與真實學習、泛在學習與後現代遠程教育五個角度進行了深入分析。

(1)泛在計算和泛在學習。普適計算是壹種深度嵌入的計算模式。通過連接現實世界中所有具有計算能力但大小不同的設備,可以整合信息空間和物理空間。在這個整合的空間裏,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方便地獲得數字化服務。泛在計算希望把計算機放回它應有的位置:在環境的背景中重新定位自己,使人們更加關註人與人之間的交互而不是人與機器之間的交互,強調與環境的融合,而計算機本身則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

泛在計算與廣義的泛在學習沒有必然聯系。但在狹義的泛在學習語境中,以泛在計算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是必不可少的支撐因素。泛在計算在人類學習中的應用,最重要的是構建壹個泛在的學習平臺或學習環境。當然,在泛在學習中,泛在計算技術不壹定只是單壹的外圍支持角色,它

也可能是認知工具,充當學習夥伴,或者直接的學習目標[2]。

(2)泛在學習和數字化學習(e-learning)。雖然有學者認為“泛在學習是e-learning的延伸”,但國內外大多數學者認為泛在學習是克服e-learning缺陷或局限性的全新理念[5]。筆者認為,如果廣義定義泛在學習,那麽u-learning的內涵大於e-learning,而如果狹義理解泛在學習,u-learning就是e-learning的高級階段。廣義的e-learning往往是指利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來支持學習,優化學習效果。用於支持數字學習的設備可以是個人電腦、光盤、數字電視、個人數字助理(PDA)、移動電話和其他數字設備。通信技術包括網絡技術、實用通信工具(如郵件系統、論壇等。)等合作軟件[6]。可見,雖然e-learning依賴於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習者創造的數字化、網絡化的學習平臺,但並不意味著E-learning必須像學校在學校教育中被固定為“學習環境”壹樣固定在臺式電腦前,它可以使用各種數字化工具和軟件。筆者認為e-learning的本質是強調學習者對數字化、網絡化學習資源和工具的使用,註重數字化虛擬空間與學習者現有學習空間(包括物理空間和智力空間)的互動,這與u-learning的本質是壹致的。

信息技術的發展影響著e-learning的發展程度。例如,在計算機連接到互聯網之前,e-learning往往體現為單機版的CAI,而在計算機連接到互聯網之後,e-learning往往體現為onlinelearning。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普適計算模式的出現,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和深度嵌入,使得每個學習者使用多臺計算機成為可能,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使用數字化、網絡化的學習資源和工具,同時拓展自己的交互空間。e-learning已經進入高級發展階段e-learning階段。

(3)泛在學習和移動學習。移動學習是指通過使用便攜式移動通信設備(如手機、PDA、筆記本電腦等)在無線通信技術支持下的學習。).“移動性”壹方面意味著學習者處於“移動”狀態,相應地,學習環境也是“移動的”,另壹方面也意味著學習設備和學習資源的移動性,因此需要使用便攜、使用簡單、啟動時間少的學習設備。

泛在學習是基於泛在計算技術的支持。雖然很多情況下也需要無線通信技術和壹些便攜式學習設備,但並不限於此。目前,實現普適計算主要有三種模式:可穿戴計算模式、信息設備模式和智能交互空間模式。其中,可穿戴計算模式(WearableCom2puting mode)將計算資源和傳感設備放在人身上,保證直接、持續的人機交互。Informa 2應用的模式是將人們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計算和傳感資源Informa2tionAppliance集成在壹起,使這些電器增強為人機交互的界面。智能交互空間模式(intelligent interactive space mode)將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墻壁投影等計算資源和傳感設備嵌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空間中。可見,與移動學習相比,泛在學習在技術支持和學習設備應用上有著更加豐富的使用空間。

另壹方面,在學習的“嵌入性”和支持學習交互方面,泛在學習比移動學習具有更豐富的內涵。斯坦福學習實驗室(SLL)的研究表明,處於“移動”狀態的學習者的註意力往往是高度“分散”的,學習者往往在某個“零碎”的時間裏學習,因此學習者需要有“零碎”的學習經驗和獲取知識的主動性。“動”帶來的各種新的學習情境的關聯性和傳遞性,也不同於學習場所相對固定、學習內容容量大的學習方式。與移動學習相比,泛在學習的嵌入性更強,支持的學習類型也更多(比如不局限於“移動”學習,還可以支持學校學習、社區學習、職場學習等。).移動學習強調學習者與移動設備的交互,學習者通過移動設備與學習內容的交互,以及與他人的社交。泛在學習不僅支持上述類型的交互,還支持學習者與真實世界(物理環境)的交互[2]。

(D)無處不在的學習和終身學習。推動終身學習是世界各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重要手段。雖然終身學習更強調壹種學習理念,而泛在學習更強調利用信息技術支持泛在學習需求,但是泛在學習和終身學習在理念層面是壹致的。同時,泛在學習也有望為構建基於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終身學習有兩個特點:壹是學習的連續性。在學校(包括中小學、大學等)獲得的知識。)不能滿足壹個人的終身發展需求,人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來促進職業發展。二是學習的情境性。英國政府在1998出版的終身學習綠皮書《學習時代》中明確指出:未來,學習者無需局限於特定的學習場所。他們可以在家裏、工作場所、圖書館、購物中心、大學等地方學習。人們可以使用寬帶媒體和在線模式。

  • 上一篇:《教材完整解讀》和《600分完整解答》
  • 下一篇:二戰德軍閃電戰簡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