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程的傑出貢獻

程的傑出貢獻

程長期擔任科技行政管理部門和學會的領導職務,參與了國家和地礦部門若幹重大科技問題的討論和決策。它對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只有近300名地質學家。他服從國家需要,先後到遼寧鞍山、湖北大冶擔任地質勘探隊隊長。地質部成立後,調任北京,歷任地質部礦產司副司長、技術部總工程師、地質礦產研究所副所長、所長。

“文革”後,作為專家,擔任國家地質局全國鐵礦綜合調研組組長,在全國鐵礦戰役中起參謀作用。恢復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職務後,他專註於該院的出版工作。1979任地質部副部長,1982起任地質礦產部總工程師。他壹方面指導全國地質找礦工作,同時針對地質隊普遍存在的內業與外業脫節的現象,多次作報告、寫文章,並親自給予指導和糾正。為了總結建國以來幾十年地質工作的成就,他發起並指導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誌的編纂工作,並創辦了地礦部系列刊物。同時,他還指導了許多省級地質局(隊)的工作,促進了全國地質礦產工作的發展和成就。

技術成就

65438年至0939年,程留英歸國後,在雲南昆明從事地質礦產勘查工作。在分析員黃的合作下,在雲南昆明發現了著名的富磷礦。這是我國首次發現沈積型磷塊巖,對我國尋找磷塊巖礦床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1950-1951年提交了鞍山弓長嶺鐵礦詳細地質報告,闡明了我國古變質巖系中已知最大的富鐵礦床的地質特征和成因,指出了擴大富礦的有利地區。他在礦區確定的變質含鐵建造序列壹直沿用至今。後來又多次總結我國鐵礦的類型,指出其找礦方向,促進了我國鐵礦的勘探和科學研究,為壹些鐵礦的發現或擴大做出了貢獻。70年代中期,他從某壹成礦時期成礦地質背景的統壹性、具體成礦條件的差異性和區域成礦的全過程考慮,提出了鐵礦類型組和鐵礦成礦系列的概念。後來,他將這壹觀點推廣到所有類型的礦產和礦床,並與同事發表了兩篇論文,分別是《礦床成礦系列的初步探討》(1979)和《礦床成礦系列的再探討》(1982,1983)。成礦系列是指在某壹地質單元中,主要形成於同壹成礦期且有內在聯系的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的礦床,所包含的類型具有空間或時間相關性的特征。這壹概念已被我國許多礦床工作者所應用,對總結我國成礦規律和指導相關礦產預測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在這壹領域的工作始於他在英國留學期間對蘇格蘭貝蒂希爾“註入雜巖”的研究,他發表了兩篇論文,壹篇是《蘇格蘭蘇爾蘭北部混合巖區的角閃石雜巖》(1942),另壹篇是《蘇爾蘭戴希爾附近的混合巖區》(1944)。這是芬蘭語術語“混合巖”第壹次被用在英語文獻中,其含義得到了補充。他對六種原巖類型的變質巖及其混合巖進行了系統的巖石學描述,系統地分析了混合過程中元素和礦物的變化和演化,並將整個過程劃分為“巖漿正末期”和“熱液期”兩個階段,豐富了混合理論。其中,沿原生層理走向幾米、70米、350米範圍內采集了泥質和半泥質巖樣,充分證明了混合巖由原巖堿交代形成的論點在當時引起國際關註。1943年發表論文《西康丹巴附近的遞進區域變質帶》,首次報道了我國發育良好的區域變質帶,提供了變質帶研究中“等化學體系”概念的範例。20世紀50、60年代提出混合巖化遷移和交代作用形成富鐵礦和硼礦。

1962年與沈、、王澤久合著《變質巖的壹些基本問題和工作方法》壹書,提出了較為系統全面的區域變質巖和混合巖的分類命名原則和方案,論述了混合巖化的理論分析和微觀特征,分析了變質巖系分布區的成礦特征和找礦方向,提出了區域變質與接觸變質過渡變質的觀點。論證了前者與混合巖化的關系,詳細闡述了變質地質學的野外工作方法。該書三年三印,在國內廣為流傳,對提高我國六七十年代變質巖區地質學家的工作能力和理論水平,促進和提高變質巖分布區的研究程度,起到了顯著的作用。1965之後,提出了“混合巖化系列”的概念,進而對不同類型混合巖化的地質背景進行了分類。這些問題在1987的《關於混合巖化的若幹問題——半個世紀以來若幹基本問題的回顧》壹文中,以及1982發表的與楊遵義、等人合著的1986的《論中國不同變質時期的變質巖系、變質帶及若幹相關問題》壹文中作了進壹步的全面論述。在英國出版的《中國地質》第18卷中,首次系統總結和論述了中國不同變質時期變質巖系和變質帶的分布特征和演化規律,提出了同壹時期多期變質作用的新觀點。通過90年代中後期對太行山平山地區新太古代阜平群主要變質巖深熔作用的地質研究,提出早期深熔作用的機制主要是變質礦物的“重熔”,這已被初步的高溫高壓實驗結果充分闡明。

在前寒武紀地質研究方面,程除了在湘西、川西、遼東半島、陜西小秦嶺等地做過不同性質的相關工作外,在20世紀60年代初還領導並參與了山東新泰雁翎關地區泰山巖群的詳細研究。1977年與沈、王澤久壹起發表了《山東新泰延陵關泰山群變質巖研究報告》和1982年《山東延陵關變質火山沈積巖研究》壹書,確認泰山群時代為太古代。本文重點研究了雁翎關組的內部層位關系、變質火山沈積建造序列、熔巖、凝灰質巖石和沈積巖的地質環境以及熔巖中孔隙充填的壹些奇特現象,建立了室內外相結合的恢復原巖的工作方法,為古變質巖系的研究提供了範例。同時提出該區銀山巖體基本屬於半原地花崗巖巖體。80年代後期以來,組織並參與了華北地臺早寒武世地殼結構、成分和演化的研究。20世紀50年代末,他帶領地質部地質研究所前寒武系與變質巖研究室的同誌,首次對中國前寒武系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並於1962出版了《中國前寒武系》壹書。後來他和同事在1972(英文)和1973(中文)發表了《中國華北和東北前寒武紀》壹文。1982年,白進、孫大中發表了《中國下、中、前寒武紀》壹文。1986年,他在上述《中國地質學》壹書的有關章節中,對中國太古宙地殼巖石和前寒武紀巖漿巖的特征及巖漿作用作了全面而簡要的總結。在每次總結中,他都對中國前寒武紀地質的壹些重要問題提出了新的認識和新的觀點,從而不斷推動了中國前寒武紀地質研究和找礦工作的發展。

程作為中國地質事業的重要領導者和組織者,歷來註重總結歷史經驗,探索發展規律,預測演化趨勢。因此,他也非常重視中國地質史的研究。

1959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中國科學院組織編寫了《中國科學十年》系列叢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程和裴合著了《地質學:中國鐵礦地質研究》壹書的部分內容。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宣部等單位發起編寫出版了《當代中國》叢書,約200冊,旨在總結我國30年來各領域的成就和經驗。時任地質部副部長的程與夏國誌共同主編了《當代中國地質事業》壹書。該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出版。全書約46萬字。引言簡要敘述了古今地質事業的發展歷史。第壹篇分為四個階段(1949-1957,1958-1965,1966-1976,1977-65438+。第二章概述了區域地質調查、能源礦產地質、金屬礦產地質、非金屬礦產地質、水文、工程、環境地質、海洋地質、礦山地質等專業領域。第三章重點介紹“地質科學研究”和“地質教育”。第四章論述了物探、化探、遙感地質、找礦工程、地質填圖、實驗測試、計算機技術等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第五章論述了礦產儲量與礦產資源管理、地質資料、博物館、圖書情報與出版工作、對外科技交流與合作、地質學術團體活動和地質隊伍思想作風建設。書中有多張彩色照片,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國地質大事記》(1949-1985),還有名稱索引和英文目錄。這真是中國地質史上的壹部重要經典。

  • 上一篇:圖片庫:非盈利的緩慢成長的生活_圖片庫盈利點
  • 下一篇:六年級英語詞匯表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