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張的壹生

張的壹生

張自幼愛好文學和繪畫,自學成才。小學在杭州,中學畢業於蘇州。20世紀20年代初,以第壹屆畢業生的身份考入劉海粟的“上海美術學院”,與葉、陳秋草、潘思童、方雪琪、單篤宇等。都是第壹屆的優秀學生。

畢業之初,張還參加了葉主編的《上海漫畫》、方雪琪、潘思童、陳秋草(虹口四川北路)創辦的“白鵝畫社”等壹些社會文化活動。後來因為結婚成家的負擔,不得不尋求固定職業。由他的叔叔張寶玲推薦給總經理張元濟,他以美術編輯的名字加入了商務印書館的編輯部。當時《商業》編輯人才濟濟,各有專長,達到200多人。張素描基礎紮實,擅長鋼筆畫。剛入館時,他為四大“商業”雜誌設計封面和插畫文章:東方雜誌、小說月刊、女性雜誌和學生雜誌。先後與沈雁冰、鄭振鐸、胡愈之、鄺福卓合作,非常融洽,深受他們的贊賞。

此時商務印書館最主要的業務收入是教育部批準的新薛家小學國語教材,在全國各地銷售,年發行量高達1000萬冊。當時中華書局和世界書局也以出版教材為目標,競爭激烈。因此,迫切需要商務編輯不斷更新教材內容,主要是課文插圖。這時,新導演王看中了後起之秀張,要他重新繪制新學制語文教材全套插圖,以求上壹個新臺階。張竭盡全力為此做出最完美的貢獻。此後多年,他查閱了許多歐美、日本的兒童書籍,並親自到商業開辦的大公子弟學校進行觀察和調查。然後他開始起草,用流暢的線條和動態的構圖,精心繪制出符合課文內容的精美插圖,完成了小學語文教材的創新任務,獲得了王獎。不久,王升任業務總經理,李伯嘉任編輯部主任。王推行企業的科學管理方法,發明了“四角數字檢索法”並提出了壹系列新的文化管理理念;隨後,萬興圖書館和大量古籍系列相繼出版。這壹時期堪稱商務印書館成立以來最繁榮的歷史時期。

1932年初,上海遭遇日軍突然襲擊的“1.28”戰爭災難。位於閘北寶山路的商務印書館,先是被日本飛機轟炸,濃煙三夜不滅,導致城市紙屑飛揚。曾經中國最大的民營文化企業,慘淡經營40多年,化為灰燼;占地100畝的廠房、印刷機械、倉庫、包括五棟副樓在內的編輯室、東方圖書館、涵芬樓圖書館等都成了壹堆瓦礫。張的家住在附近的路,也被燒毀。壹家人連夜逃到租界旅館避難,處境十分尷尬。所幸父親聞訊,立即派人將家人接回寧波。

商務印書館遭受此劫難,急於挽回的第壹件事就是出版中小學各級教材,挽回經濟損失。這是當時唯壹簡單可行的辦法。於是王和李伯嘉負責,他們挑選了壹批精幹的隊伍趕到港分館,策劃出版了壹套復興新學制的教科書,以滿足國民學校開學時的燃眉之急。張奉命趕赴上海,而王則搭乘意大利郵輪“康迪萬迪”號赴港。

到香港後,他住在香港分公司的小廠房裏。在緊挨著隆隆印刷機的小房間裏,張日夜揮汗如雨地作畫。那裏的艱苦和困難和上海的壹樣不同。他壹度恍惚,多次昏迷。此外,在香港生活並不適應,語言障礙使他思念妻子。在突如其來的情感沖動驅使下,他不辭而別,在上海輪回回了老家。從此,張離開了商務印書館,這辜負了先生的期望,也造成了他終生的遺憾。

在家鄉,他得到了親人的體貼和照顧,身心衰退得到了恢復。業余時間只看家裏的古籍,臨摹碑帖字畫消遣。幾個月後,淞滬停戰協定簽訂,和平得以恢復。張回到上海,接受了大東書局的聘請,為該局策劃出版兒童讀物,以逐步轉向教科書的發行。不幸的是,大東書店的結構很小,資金不足,所以它無法支付編輯的高薪。後來只能按稿付酬。從此,張成了自由職業者,以賣稿為生,從鋼筆畫轉向廣告畫,並向工藝美術設計方向發展:後來又去了兒童漫畫、年畫、漫畫,但投稿面越來越廣,收入頗豐;遠至南陽,也曾約稿。比如新加坡南洋書店委托他畫那裏的漢語課本插圖。於是他又帶著家人去了上海,住在新閘路鐵青坊,然後搬到了石楠蓬萊路龍門村的新房。生活終於沈重了,小康了,舒服了。

1937年,上海再次爆發“八·壹三”戰爭,中國開始全面抗戰。在日軍的壓力下,上海租界成為淪陷區的孤島,文化事業受到遏制。以筆耕為生的張再次陷入困境,稿酬日漸減少,身價卻壹天比壹天高。像張這樣的知識分子,深受五四文化運動的影響,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過著平靜的生活,但他們的筆絕不會被漢奸賣國賊所用。所以,在租界的壹小塊地方,我們只能鼓搗壹些商業廣告、繪畫、工藝設計等工作來消磨時間。直到1945年秋,抗日戰爭才最終勝利。他的兒童讀物和漫畫逐漸引起了文化出版界的關註:同時,新加坡南洋書店的手稿得到了修復,生活重新安定下來。

上海5月解放1949。新中國成立了。隨著國家文化事業的新發展,張以漫畫為專業,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然而好景不長。文革十年,原有的文化出版機構遭到破壞。在這漫長的時期裏,張不僅收不到稿,還被剝奪了原著的版稅,隨時都有可能陷入爭鬥,這使他第三次陷入了群體環境。為了養家糊口,為了生存,後期不得不依靠美協的中介,忍痛從上海工藝美術公司經銷壹些低級的西洋油畫出口仿制,獲得壹點微薄的報酬。

文革結束,改革開放之初,張老了,沒有精力了,只好停筆在家。後來經華先生和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推薦,於1979被聘為上海文史館館員。從此,在黨對老年文化工作者關懷的陽光下,他過得很幸福,1988+065438。

張曾有壹幅彩色水墨畫《江邊漁圖》入選上海文史館編《海上翰林畫集》,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這是他除了鋼筆畫之外少有的中國畫遺產。

  • 上一篇:抗日戰爭勝利77周年綜述
  • 下一篇:那些在妳生命中閃耀的人。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