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藏文印刷來源

藏文印刷來源

《般若波羅蜜多經八千頌》集梵文、烏都爾文、藏文於壹身,是印經院最珍貴的佛經。明年就要關保護了,不會再印了。遺產項目:德格印院藏文雕版印刷技術調查時間:2006年6月5438+10月調查地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主要人物:德格印院雕版工、造紙工、印刷工等木、紙起源於南北朝後期,後為活字印刷所取代。壹千多年過去了,印刷已經發展到電腦照排和高速彩色印刷的時代。然而,在中國藏區的德格印經院,有古老的雕版印刷技術,幾十個工匠經過幾十道工序,制作出了壹系列純手工技藝的經書。傳說有壹個叫拉榮的人,用壹頭牦牛馱著他精心雕刻的經文板,送到德格土司登巴則仁那裏。當他經過現在印刷的經文學院的地址時,牦牛受到了驚嚇,經文板散落在地上。因為這個暗示,土司登巴澤仁在公元1729年開始在這裏修建印經院。起初只是用來收藏和存放藏經《甘珠爾》。三百年過去了,經過歷代德格土司的擴建,德格印經院的雕版印刷數量已達32萬冊,其中經典830余部,總字數達5億字,是藏區規模最大、藏文化典籍收藏最廣、門類最全的印經院。今天的德格印刷書院,不僅僅是壹個收藏古代印刷版的圖書館。也因為完整地保留了從雕版、造紙到印刷的全部制作過程,成為了壹個活的藏族文化遺產。這些珍貴的古代版畫中有許多已經有200-300年的歷史了。它們是這個印經院的鎮院之寶,也是信徒們朝拜的聖物。它們在印刷的過程中不斷磨損,有些字跡模糊不清,需要雕刻新的版材。與此同時,尋找丟失的佛教和西藏文化經典的工作自印度學院恢復以來壹直在進行。當這些作品被發現後,印刷學院組織雕刻工匠雕刻新的印刷版。就這樣,壹座古老的圖書館被源源不斷地註入了新鮮血液,其版本館藏還在不斷增長。德格印院的經典壹直以工藝精湛,印刷精美而著稱。刻盤的管理非常嚴格。據說在土司制度時代,每個工人壹天只能刻壹寸。經過12次校對後,他把它交給面包師,面包師撒了壹把金粉在上面,把它弄平。夾在字裏行間的金粉,是雕刻工人的工資。對於精品,祝酒人會下令在經典的扶手上加蓋德格家族的印章——活靈活現的蠍子。在德格土司時代,儒家經典制作各階段的工藝都是以當地自然環境為基礎,完全自給自足,紙張采用當地傳統工藝制作的藏紙。目前印經院印經所用的紙張都是從外地購買的機器紙。但是,印刷學院仍然保留著藏紙的制作,延續著這壹傳統技藝。傳統藏紙的原料就是這種叫“瑞香狼毒”的草根。“瑞香狼毒”含有輕微毒性,用它制成的紙張可以防蟲蛀防鼠咬,長期不變質,非常適合文件保存。女工們撕下內層的纖維,刮成細條,放入沸水中煮兩三個小時,然後在石臼中用木槌將煮好的草根打成漿,再放入酥油茶桶中搗成漿。這種藏紙顏色偏黃,質地厚實,但纖維柔軟堅韌,吸水性強,非常適合用墨水印刷。目前印經院印經所用的紙張必須事先用水浸泡,這樣有利於吃墨。每天晚上,印刷工人將紙浸泡在水中。紙泡好後,用四五十斤重的大石頭壓著,壹個晚上水就慢慢擠出來了。第二天使用時,紙張變得濕潤柔軟,打印時墨水不會散開。印刷可以說是兩個人的絕活。坐在高凳上的人鋪墨,放紙,定位在經板上,坐在低凳上的人先遞紙,再用卷布器從下往上快速地在紙上滾過,如此循環。他們低頭和低頭的動作形成了非常鮮明的節奏。德格印院副院長鄧茂告訴我們,經書供不應求。從保護木刻的角度來說,應該減少經學的印刷數量,但印刷數量越來越少也會影響經學制作全過程的保存。學者們對雕版印刷的保存深感憂慮,印經院作為壹個活的圖書館,有著自己的生活節奏。人們日復壹日地勞作,日復壹日地朝拜,於是德格印院在刺目的高原陽光中靜靜佇立,迎接壹輪又壹輪的參觀和欣賞。
  • 上一篇:嶽西文體中心圖書館時間
  • 下一篇:誰扮演城市圖書館的主人?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