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關於中國人在澳大利亞淘金。

關於中國人在澳大利亞淘金。

19世紀中葉,隨著澳大利亞的“淘金熱”,許多廣東、福建的華人漂洋過海來到澳大利亞。1861年間,3.8萬中國人來到澳大利亞,占當時澳大利亞總人口的3.3%。後來由於“淘金熱”的平息和殖民政府限制有色人種移民的“白澳”政策,華人人口逐漸萎縮。到1947,只剩下10000人。

據估計,澳大利亞擁有9507噸黃金資源。其中已探明經濟黃金資源5415噸,其中西澳占62%,達到3124噸;南澳排名第二;新州排名第三。已探明具有次生經濟意義的黃金資源有1269噸,其中西澳占71%,達到821噸;昆士蘭州約為105噸;新州約63噸;北領地約94噸。隱藏的黃金資源為2823噸。

金礦被發現後。在“淘金熱”的推動下,壹批批華人前往澳大利亞淘金,掀開了華人移居澳大利亞歷史上新的壹頁。然而這壹頁歷史卻比第壹頁更加淒涼悲壯,留下了壹部澳洲華人淘金的血淚史。

澳大利亞發現金礦

據史料記載,澳大利亞最早發現金礦是在1851年。事實上,在19世紀上半葉,澳大利亞人根本不知道有黃金。盡管1823,但有壹位政府測量員(J. MCBRIEN)曾經報告說,在新南威爾士州巴瑟斯特以東15的魚河中發現了金沙。從1839到1842,新南威爾士也發現了金礦。但當地政府怕走漏消息,沒有把消息傳出去,也沒有組織人力去開采。直到1851,壹位居住在澳大利亞的英國人愛德華·h·哈格雷夫斯(Edward H. HARGRAVES)正式開采金礦。哈格裏夫斯出生於英格蘭,1832年抵達澳大利亞,從事過多種職業,曾經從事過商業和捕魚。1848加州發現金礦的消息傳到澳洲後,他去了美國淘金,幾年下來頗有收獲。在美國期間,他密切關註金礦的地形。經過研究,他發現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地貌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地貌非常相似,於是他斷定新省壹定有金礦。於是,他乘坐185117從美國返回澳大利亞悉尼,並立即前往巴瑟斯特附近的山區進行觀察和探險。結果讓他喜出望外。同年2月12日,他正式在夏秋溪尋找黃金。這是澳大利亞發現和開采黃金的開端,從此揭開了澳大利亞黃金開采歷史的新篇章。後來,為了表彰他在發現和開采金礦方面的成就,澳大利亞政府授予他1萬英鎊的獎金作為鼓勵(註3)。另壹方面,哈格裏夫斯成了當時的著名人物。

黃金的發現和開采確實成為澳大利亞歷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此後,隨著淘金熱的發展,世界各地的人們湧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昆士蘭州等省的人口急劇增加,促進了當地工商業的發展,將澳大利亞社會推向了壹個新時代。與此同時,殖民者還從這裏掠奪了大量黃金,運回自己的國家。根據記錄,僅1852,11這壹個月的壹天,就有三艘船開往倫敦,裝載了7噸黃金。難怪馬克思後來在《資本論》中寫道,歐洲資本國家的黃金幾乎都是從澳大利亞和美國獲得的(註4)。

被騙漂洋過海的中國合同工

1852年(清鹹豐二年)前後,澳大利亞產金的消息傳遍了中國福建、廣東沿海地區。這些小新聞最初是由澳大利亞船運公司駐香港的招聘人員和經紀人傳播的。他們誇大宣傳新金山——杜蘭花生的美好前景,目的是引誘中國的貧困農民去澳大利亞當廉價勞動力,為他們開采黃金。

此時,中國腐朽的清朝已是山窮水盡。中國經濟瀕臨破產,帝國主義列強的黑手紛紛伸入。然而,清朝的皇帝繼續行使他的權力,更加殘酷地壓迫和剝削窮人。此外,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戰亂頻仍。華南沿海地區的貧苦農民,或為生活所迫,或為逃避戰爭的災難,試圖離開家鄉,擺脫困境。這時,外國投機者和招募者在廈門、福建和香港設立所謂的“豬舍”,招募中國工人。他們雇傭流氓地痞,用金錢引誘、強行拉扯等手段欺騙窮人。據史料記載,“豬豬屋”的主人規定,無論人販子用什麽辦法,都可以得到中國人,送到洋行門口,按人頭計酬。起初,每只“小豬”,無論是被騙、被拐、被搶、被綁,都要付給陰陽3元錢。後來漲到8到10元,有時高達90到100元。那些被騙去招聘的中國工人與招聘者或經紀人簽訂了合同。大多為期三年,並規定中國勞工抵澳後,其勞動所得作為贖回費。三年後才能自由,自己掙工資。這就是所謂“承包制”或“賣小豬”的由來。這些中國工人被稱為“中國合同工”。

除了“合同制”之外,還有利用學分制來販運華工的。也就是說,華工去澳洲的機票是從招聘方或者經紀人那裏賒賬的。中國勞工到澳洲後,在壹定時期內要用大部分勞動收入償還機票等費用。其實這也是壹種變相的“契約”。此外,還有少部分華工通過借高利貸在國內撫養潘川,在澳洲工作後將工資匯回國內償還債務。

中國工人登上招聘方的船後,就像掉進了“漂浮的地獄”。船上的水手全副武裝,勇猛無比。他們隨意毆打他們,甚至開槍打死中國工人。有時候整艘船都被鎖在船艙裏,禁止自由活動。當時大部分船東違反國際航運管理條例,超載,克扣乘客的食物和水。並且盡量把超載的乘客擠進機艙。船上的通風設備很差,中國工人有的被碾死,有的被餓死,有的被殺死或扔進海裏,有的被遺棄在荒島上。壹些中國工人非常痛苦,他們自殺了(註5)。

中國淘金的血淚足跡

因為維多利亞省有很多金礦,所以人們把維多利亞省的首府梅克本命名為新金山,以示與美國舊金山的不同。

1851年後,大量華工乘船來到維多利亞省。船壹靠岸,就成群結隊地去采金區。當時,維多利亞省西南部的巴拉拉特是華工最集中的地方。據1853統計,Balale的避孕項目中有2000名華工,三年後激增至25000人。曾經,巴拉勒的居民中,華人占多數。這個地區的主權山被華南理工大學命名為大金山,因為它富含黃金。巴拉勒以北的阿格拉裏和阿沃卡也因盛產黃金而被稱為“廣東礦脈”。

由於華工的湧入,引起了當地的焦慮,他們在1855敦促維州當局立法限制華工入境。除了將華工人數限制在每10磅泊位1人之外,還對每壹個入境的中國人征收10磅人頭稅,並指示船長征收。此後,船東為了逃避繳納人頭稅,將載有中國工人的船駛往不需要繳稅的南澳大利亞。中國工人上岸後,從陸路步行300多公裏進入維多利亞州的金礦開采區。據說從1855到1858,登陸南澳,徒步去維州的華工多達2萬人。歷史學家這樣描述華工“進山”的場景:

他們壹個接壹個地上岸。他們穿著藍色或黑色的襯衫,首先在阿德萊德郊區的草地上紮營。從壹個方向到另壹個方向,他們解釋了通往礦區的道路上的情況。華工每隊約有100人,每人要付2英鎊的向導費和130英鎊的攜帶食具費。

他們從洛山向東南行進。他們壹路生活在露天,經常遭到土著、毒蛇和野獸的襲擊。他們很痛苦。當他們到達惠靈頓時,他們不得不涉水而行。

墨累河沿襲了5年前澳洲工人淘金的老路。

“有些人乘船來到長袍,然後轉向內陸東部。勒布是壹個沿海小城,因為經常有大量中國工人路過,所以這裏的商業和市場很繁榮。從中國到澳大利亞的船只也裝載著茶葉、絲綢、桐油和其他散裝貨物。在這裏停靠後,他們裝載了大量羊毛出口。1857左右,經常有3000多名華工等著進山。”(註6)

從全國各地趕來的華工,在金礦安家落戶後,立即努力工作。他們戴著尖頂的大圓帽,肩扛著旅行采金用的簡易鋤頭、鐵鍬、簸箕,壹窩蜂翻山越嶺,在崎嶇荒涼的山路上遊蕩,到處尋找黃金。壹旦他們發現不同顏色的土壤,並確認有礦藏,他們就定居下來,建造簡單的小屋(大多用毛石墻和樹皮屋頂建造,或用竹子和木頭建造,樹皮墻和屋頂)。這個房間太矮了,人們在裏面站不直。中國工人不得不躺在地板上,或者用樹條編織壹張床,以躲避霜凍、雨雪。

當時華工使用的挖礦工具非常簡單。他們大多用鋤頭和鏟子挖井挖沙,也有人下到井裏把沙撒到地上。有人在井口,用木盆托著,不停的搖,用水沖。由於金沙比泥沙重,泥沙被沖走後,粗金沙仍留在盆底,稱為“淘金”。中國工人在黑暗中早起,努力挖掘淘洗。他們累得腰酸腿疼,不想停下來休息。他們沒有技術和簡單的工具。通常情況下,中國工人只能在已經被白人開采和廢棄的礦井中挖掘殘渣,因此被白人輕蔑地稱為“渣滓挖掘者”和“裁縫”。通過努力,“淘金”的中國工人偶爾也能找到剩下的沙子。後來白人常用“中國人色”來形容壹個人的運氣好,這是依據。如今,澳大利亞人買獎時,往往會讓中國人指出號碼,或者買。他們稱之為“唐人之幸”。中國工人背負著沈重的債務,以及家鄉年邁父母和孤獨妻兒的期望。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終於得到了回報。他們中的許多人將收獲的黃金送回或帶回中國。資料顯示,1856年7月至1857年6月30日期間,僅墨爾本出口到中國的黃金就達111903盎司,在當時價值約50萬英鎊。這不得不引起白人的嫉妒和仇恨,埋下了後來對華暴行的禍根。

中國工人厭倦了在荒山野嶺開采黃金。他們除了要遭受井塌和壹些人死在井底之外,還要抵禦風霜雨雪的侵擾和毒蛇猛獸的襲擊,還要應付粗野的白人和野蠻的土人的挑釁和攻擊。當...的時候

那時候深山裏土著多,華工經常被打死,慘不忍睹。

淘金者的記錄——談的經驗教訓

早期去澳洲的華人大多是農民、工人或小商人。他們的文化水平極低,自然很難對當時的淘金生活進行文字記錄,這是壹個遺憾。然而,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歷史系教授、華僑史專家劉偉平教授偶然發現了譚的《經驗的教訓》壹書。

譚,廣東南海縣人,生於1855(清鹹豐五年)。因為家境貧寒,他聽說澳大利亞盛產黃金。1877年(清光緒三年),隨父親和弟弟去澳大利亞,起初做采金工,後來改行經商,發家致富。1925年,年過七旬的譚親自回憶自己在澳洲的艱苦生活,托人寫了《經驗之談》。書中記載的事實都是當時華工生活的真實記錄,因此成為海外華人最珍貴的第壹手史料。

譚壹家剛到澳洲的時候是淘金時代後期,華人在澳洲生活的經歷更是慘不忍睹。《經驗的教訓》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現將譚父子在澳洲淘金的生活記錄摘錄如下:

“當布(據劉偉平:澳洲北部庫克鎮)土產黃金,地不愁寶藏,采無禁止,取之不盡。我的父親和兒子渴望彼此。光緒二年十二月五日離開家鄉,第九天在香港起航。第十二年,我在低港(是1877)。我很失望。據報道,謠言是不真實的,錯誤地聽到了錯誤的話。黃金難找,水土不相容,所以引發疾病的人很多。妳壹路上看到的中國人,五顏六色,或貧或病,悲嘆之聲不絕於耳。先進者不唱黃昏,而思之,後來者可不聽其憂。但是現在我來了,我要去探索它。就是鋤地,準備鏟子,大家用糧食,或者拿,或者拿,左舉右拍。第三年正月初四,夫妻倆進山,結伴而行。16米(即英裏,下同)時,太陽落山,它就停止了。就能知道壹頓校友飯的辛酸。如果晚兩天退路,壹大早就被征收,人們紛紛效仿。我不敢壹個人住,也不敢壹個人走。我害怕失去支持,被野人算計。所以我也是那些開著開著,汗流浹背氣喘籲籲,不敢隨意停車的人的原因。水到20米,小組就卸下擔子,提桶做飯,幹自己的事。休息兩天,愛情重新開始。越崎嶇越崎嶇,壹直到26號。又累又困,行動困難,人就會停下來。再休息三天。走了40米,下起了傾盆大雨,坑水漲了。如果妳想幫忙卻沒有船,妳將會對著大海嘆息。這是颶風和雨,它是尖銳的。看著水變幹。谷物已經用完了。我被迫返回山谷聚會以解決食物問題。水變幹了,停在52米處。這次旅行已經算了壹個月了。這裏是平陽,萬裏,壹直到康衡大道。到七十二米,叫山腳下,也是陰天。在這個安息的地方,有壹座高聳入雲的山。不知道那是幾千萬,忽上忽下,尷尬又尷尬。我問旅客,是82米。有人輕棄行李,也有人為阮籍落淚。手上淤青,肩膀流血,血衣粘著,脫不下來。我被迫換衣服,疼痛難忍。唉,我是無辜的,遭受體罰。我忍不住愛撫我的肩膀,呼吸太多。暫停幾天再繼續,直到96米。然而,當我饑餓的時候,我看到有英國人的面包店,向英國人乞討食物,我有幸同情他們,與他們交談。到了100米,已經過了3月。就是撿了沙子壹直沒看到金子,所以很擔心。郭亮哥哥壹發話,毫不猶豫的出主意,卻開始挖礦,而且挖礦不多,壹天也就壹兩毛錢,剛夠糊口。恨人的時候到了,命途多舛,腳生壞疽,走路也不好。當妳聞到壞疽的味道,妳就用火燒石頭。當石頭在它上面變熱時,血會愈合。如果我試壹試,它會創造奇跡。可是我還是沒有完全恢復,只好跟著他。本想停在120米,聽說130米金苗極旺,群情洶湧。當它到達130米時,已經是六月了。選地挑地,壹天能拿六七分。父親和弟弟相繼病倒,在枕墊上呻吟,極度焦慮。幸運的是,當潘辰弟兄不服從時,他知道那是黑毛指甲病。如果他得到法律的治療,他的病就會消失。有恩報恩,有言不謝。好像這是壹種美德,我今天難得見人。至於顧黨,世道艱難,滯留不能歸者甚多。當這股風傳到中國時,所有的親戚都很擔心。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從中國來,然後又回來了。舅舅聽到這個消息,就訂了我的房子,得了160塊錢,從省萬全珍珠店匯到了古蕩萬全安店,相當於32斤英制黃金,以為我父子要付回家的船費。因為運氣不好和生病,我父親過得很艱難。從11月到106米,父子倆被困在這裏,幾年來,他們別無選擇,只能重操舊業,回去采金...直到他們到達田明頂河(這是米切爾河,在昆士蘭州北部),在那裏他們看著汪洋生活在壹起。當時是晚上九點,突然有人聞訊,鳴槍示警,戒嚴壹夜。如果妳面對壹個敵人,妳會壹直呆到天亮,然後立即避開它。已經五年了,我看到采金和在海底抓月亮,打理陸地是壹樣的。幫手的酒館,壹個月能拿兩斤。除去開銷,我居然省下了25英鎊,16,6便士,而且我在這裏六年了,所以我沒有振作起來。……"

他離開金礦後,做了壹些工作,比如在園子裏養豬,在墾荒地種甘蔗,伐木,管理工人,開店等等,還有他的家庭背景,告訴他的孩子做生意的規矩。從譚的小冊子中可以看出,當時采金淘金的辛苦並沒有多少收獲。同時也可以看出,在少數中國人成功的歷史背後,有許多老死不相往來或遭受冤死的血淋淋的事跡!

百年前中國人對黃金礦區的關註

19世紀中葉,在澳大利亞各省從事淘金的華人與日俱增。據統計,1857這壹個月,維* *華人有25528人,到6月份有33694人。到1858年底,維州華人增加到42000人。但在1861,減少到2.47萬,占全省1/100。在新南威爾士州,1856年只有896名中國人入境,1858年人數增加到12000人。1/160昆士蘭州所有的人中,金礦在1869之後陸續被發現,大量華人湧入。到1877,昆州大約有25000華人。

此時,澳大利亞各級政府都有許多關於黃金礦區主權和黃金開采技術管理的法律法規。1873年5月,昆士蘭省當局頒布了壹項關於黃金開采區的法令,由壹位名叫亨利的譯員翻譯成中文。這是澳洲華僑史上的壹份重要史料,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采金的壹些情況。現在記錄在下面:

“讓華英等人知道,今天英國定下的規則都是好的,都是美好的,都是以愛為心,以平等為法則。我怕知識的匱乏導致很多糾紛,所以把規定拋在腦後。壹條規定:取泥、皮、心,每1人取金,40尺見方。壹條規定:有水的地方,有兩個人做搭檔,限制的地方長100英尺,寬50英尺。三個人是搭檔,禁區長100英尺,寬70英尺。四個人壹起,限於100平方英尺的地方。壹條規定:有水坑底,每人限30尺見方。規定壹:取白石處,每1人寬40尺。壹個規定:如果有人開了壹個新坑,像石湖黃金,政府將獎勵其他人壹個多20人的地方。壹條規定:有長期拿錢的人,政府獎勵別人建池塘。壹個規定:取泥的地方長度由官方決定。壹條規定:停工的,期限3天3夜。過期了,有人爭,衙門不管。壹個規則:如果壹個泥口工伴有疾病,不能回去工作,祈求政府給壹張人情票,這樣就不會有競爭了。壹個規定:做石虎規則,1人管理兩個人的地方,兩個人管理四個人的地方,都是因為有壹個夥伴是做鐘石功夫的,所以不允許借此機會比拼。壹條規則:大部分地方有木柵欄的地方,都屬於別人的稅地。幾千年都挖不進去。不從,就拿去衙門再研究。壹個規則:唐凡和其他人必須收集硬幣。如果罰款沒查到,就嚴懲不貸,絕不輕饒。”

淘金熱引發的排華風暴

中國工人的湧入不可避免地激起了當地歐洲白人的反感。因為中國人勤勞、團結、合作,在短時間內積累了壹筆財富,讓歐洲移民羨慕不已。他們認為:中國人搶了他們的飯碗,中國人不是來定居的,而是來發財的,挖掘出來的黃金正在運回中國。謠言的煽動激起了白人的憤怒。他們高呼:“要有效防止澳大利亞這塊福地的金礦成為中國皇帝和亞洲蒙古部落的財產。”最後演變成中國的壹波暴行。暴民以各種理由反對華人,誣稱華人不合作、不衛生、不聽話。巴拉,當時產金的是誰?大約有9000名華人,只有2名女性,因此被白人誣陷為不道德行為。隨著越來越多的反華呼聲,反華風暴已經洶湧而來。1854年,來自維多利亞州的歐洲移民召開大會,決定於7月4日在本迪戈集體勞動,企圖將所有華工趕出采金區。幸好當地政府發現得早,采取措施勸阻,才沒有發生嚴重事件。

這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1855年(清鹹豐五年),維州政府成立“皇家采金委員會”調查采金情況,最終通過了限制華人入境的法案,規定所有註冊船只只能搭乘1名華人,並且每個入境的華人每年必須繳納10英鎊的人頭稅,以備船長收取。此外,還規定每個1華人每年必須繳納1英鎊的“保護費”。澳大利亞當局用這筆錢雇傭了1名“保護官”調解糾紛。規定超出噸位限制入境的中國人,將被船主處以每人20英鎊,10英鎊的罰款。這壹法案是澳大利亞第壹部限制華人入境的官方法律,實際上拉開了澳大利亞排華史的序幕。

1857年7月,維多利亞省巴克蘭礦區首次爆發排華暴行。在當局的慫恿下,大約有500名白人。反華聯盟成立後,白人礦工蜂擁至案發地圍攻中國人。他們胡作非為,燒中國人的房子,搶中國人的財產,甚至野蠻毆打中國人。結果三名華工被活活打死,數十名華工受傷,華工財產損失約八九千英鎊。事件發生後,維州政府派兵維持秩序,暴行才平息。巴克蘭礦區排華事件後。維州政府意識到很難只限制華人入境。因為華人可以繞過維多利亞州,從鄰近的南澳大利亞或新南威爾士州登陸,然後長途跋涉到維多利亞州的金礦區。此外,由於船只不在維多利亞的港口停靠,該省所有銀行的商業都不景氣,貿易量也在下降。所以維多利亞州政府當局呼籲新南威爾士州的南澳大利亞州政府采取同樣的行動。南澳政府隨即對此表示了興趣,並在1857通過了限制維多利亞這樣的下議院人士進入的法案。但是新南威爾士州被上院否決了,於是幾年後,新省的華人數量劇增。這也引起了當地白人的羨慕和反對,羔羊坪事件終於在1860 12年2月12日發生。白人暴亂壹直持續到第二年9月。兩三千華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被白人搶劫,無數房屋被燒毀,造成三人傷亡和嚴重的財產損失。165438+10月6月,新省通過了限制華人入境的法案,3年前還不存在。此後,中國移民人數減少,從1862年的1030人減少到1863年的63人。由於來澳的中國工人減少,澳大利亞的黃金開采業日益不景氣。

但維多利亞、南苑、新南威爾士三省限制華人入境的法律遭到了英國政府的反對。因為英國和中國的清政府簽訂了條約,兩國人民可以自由往來。英國為了維護在中國的利益,不得不反對澳大利亞各省的排華法。此外,采金業由盛轉衰,這三個省的排華法自動廢止。之後在1867到1877的10期間,袁州白人的感情稍有緩和,形成第壹輪排華。

1870左右,北部昆士蘭省陸續發現黃金,公職人員大量湧入。到1877,昆士蘭省有25000名華工,平均每7個居民就有1名華工。估計當時白人淘到的黃金為654.38+0.3萬盎司,華工也淘到了654.38+0萬盎司。這種情況引起了當地白人居民的反對,昆明省當局再次采取各種措施限制華人,從而形成了第二輪排華。從1877到1888的10年間,只有550人來到昆士蘭。

1888 6月12日至6月14日,洲際會議在悉尼舉行。會議通過了更加嚴格的限制中國人入境的法案,規定任何船只每500噸只允許搭載1中國人進入澳大利亞。wxf人必須持書面許可進入澳大利亞,wxf人必須先被允許跨省流動。事實上,這些決議幾乎將中國人拒之於澳大利亞之外。從此,澳洲華人的數量就出去了,到1888,澳洲華人只有5萬,到1901,人數甚至減少到3萬。

1901年,澳亞聯邦正式成立,決定采用“聽寫測試”進壹步限制移民數量,規定每個進入澳大利亞的移民必須在澳大利亞官員面前寫壹篇50字長的歐洲任何壹個國家的文字,實際上關閉了進入澳大利亞的大門,讓中國人更難去。後來,澳大利亞白人甚至提出了“白雪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人的澳大利亞”等口號,推行“白澳政策”(註10)。從此古澳洲的土地被砸了?為了澳大利亞社會的繁榮和發展,流下無數汗水、做出巨大貢獻的華裔成為被排斥的對象。而此時各地的金礦也日漸枯竭,開采業務實際上處於停滯狀態。華工也紛紛回國,幸存下來的陸續搬到城市,從事菜園、菜販、洗衣店、家具工匠、小攤販或經營零售店。淘金時代也走到了盡頭。

  • 上一篇:泰山在哪個城市?
  • 下一篇:張雪峰為公務員推薦書籍。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