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圖書館裏有秋千的大學

圖書館裏有秋千的大學

張留柱

那兩年指的是我在黃梅壹中學習生活的兩年。

那兩年學校大門也是朝南的,正對著黃梅鎮的老東街。從學校門口到街上大概有三四十米,門口兩邊是兩排高大茂盛的梧桐樹。金秋九月,郁郁蔥蔥的樹葉更加安靜地襯托出古色古香的校門。

在門左手邊的小房子裏,住著壹個瘦瘦的老人。旁邊的小亭子裏,掛著壹口古銅鐘。老人除了開關校門,還負責按上課鈴和下課鈴。那兩年,學校門口沒有保安。

站在學校門口,向北望去,是壹個寬闊的中心廣場。辦公樓位於中心廣場的最北部。大樓入口處大約有兩排相對的報紙欄。廣場兩側也是高大茂盛的梧桐樹,兩旁對稱排列著壹排排被枝葉覆蓋的平房。學校大門附近的右邊有三個籃球場。籃球場東側的第壹排和第二排平房是初中教室。

高中的教室在大門的左側,有兩排平房。第壹排平房,從西到東依次是高壹(1)到高壹(4)的教室;第二排,從東到西依次是高二(1)到高二(4)的教室。高壹四班的教室離校門最近。在我們教室東邊的校門和山墻之間有壹塊空地。空地上立著壹個秋千架,是我們最喜歡的課間活動場所。很多男生下課就跑到秋千架上,爬上去又滑下來,爬上去又滑下來。

那兩年,學校領導和老師都住在學校;絕大多數學生也是住校生。整個學校好像是壹個自然村。

那兩年,壹個班三四十個男生住在七八十平米左右的大宿舍裏。床是雙層床,壹張雙層床* * *兩張床睡四個學生。每個學生從家裏帶了壹個木箱,壹個水桶,壹個臉盆,經濟條件好壹點的同學還帶了壹個開水瓶。木盒放在床頭或睡覺的床前,其他物品大多塞在床下。

那兩年,我們都是早上鈴響才起床。洗完後,我想有意識地跑步。集合鈴壹響,我們就在中心廣場集合,在辦公樓前排隊,做廣播體操。在教室看書前做早操。只有壹個早讀,沒有大小讀。上午有四節課,下午有三節課。每天最後壹節課是堅定的課外自由活動課。

那兩年基本沒有課後作業。因為除了課本沒有任何資料;除了課本上的習題,沒有練習。那兩年,每周六下午,晚上,周日都沒課。

那兩年,學校的主要領導是兩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我們學校的黨總支書記陳老師,個子矮小,腿腳不方便。然而,每次大雨來臨之前,陳老師都在校園的排水溝旁蹣跚而行,不時彎腰清除溝裏的雜物或淤泥。校長吳振忠先生有壹張瘦削的臉和灰色的頭發。每當學校周六周日不上課的時候,吳校長都會在辦公樓三樓的階梯式教室裏,自願給學生們講授《中國古代文學自學三百篇》,聽課的學生都是自願去的。《自學經典三百首》這本書,白色封面,是學校編寫印刷的。吳校長給我們講了《愛蓮》、《陋室銘》和嶽飛的《滿江紅寫淮》...吳校長告訴我們“三十功名塵,八千裏雲和月。“不等閑,把童子頭變白,空空傷心”的聲音還在耳邊回響。

那兩年,我們都在圖書館前排隊買中餐和晚餐。學校圖書館位於初中兩排教室的東側,大門朝西,靠近食堂。是壹座極具歷史文化感的建築,古樸典雅。雖然也是平房,但看起來莊嚴雄偉。圖書館的正面是開闊的,有壹片森林,壹口古井和壹些石凳。我們買了飯,大多數人坐在石凳上或者蹲在地上,吃著從家裏帶來的腐乳,從井裏打水洗碗。吃完飯,我要提著水桶去食堂旁邊的水池打熱水。

那兩年學校沒有要求班主任周六值班。班主任不需要像釘子壹樣被釘在講臺上,或者像廁所壹樣蹲在講臺上。班主任從不收費,但要帶領學生到校辦農場勞動。

那兩年學校有勞動課。我高壹的時候,每周四下午都有勞動課。現在的實驗中學是在當時壹中辦的農場上建的。印象最深的勞動課是挑屎。校園裏有三個公共廁所。我們用糞勺把這些廁所裏的糞便舀進糞桶裏。小壹點的學生提著壹個桶,而大壹點的學生挑著東西。在班主任、語文老師周生賢先生的帶領下,我們沿著田間小路向校辦農場行進。周老師和我們壹起播種、除草、施肥、收割。

在那兩年裏,周老師和愛人站在教室窗外看著我們。有壹天,是另壹個老師的課。我和我的同桌陳在桌子底下玩小把戲,被周先生發現了。王老師請了壹個女生,同學陸,和我同桌。魯壹坐下,就劃了壹道三八線。我們的教室就像王老師的麥田。我們是麥田裏的麥子,王先生是麥田裏的勞動者和守望者。

那兩年周老師講白話文的方法,基本上就是幾十年後才出現的,壹直時髦至今的學案指導法。王老師先在黑板上用力寫壹些問題,然後讓我們在自己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再隨機讓我們回答黑板上的問題。回答完問題後,王先生將做壹個簡短的評論。

那兩年,周老師講文言文,有時逐字逐句,詳細分析。慢字有條不紊,細致入微;有時候,從這到那,自然聯想到自由奔放。

記得,先生講過中山狼的故事。尤其是說到“動物如此忘恩負義,卻還是不忍心殺死它們。善良的人是愚蠢的!從下井救人,脫光衣服和朋友壹起生活,有計劃就有收獲。如果妳做了,妳會死的!”當時除了解釋該句的基本意思外,還說“救井人”出自《論語·永業》,其中說:“妳若殺我,我問:‘仁者,雖告我:井有仁(人),何以從之?’子曰:‘何為?君子可以死,但不能沈。”“解釋完這幾個字的意思後,王老師接著又提到其他意思相近的句子,如晚唐詩人羅隱《蜂》詩的後兩句“花采成蜜後,誰辛苦誰甜”,並加以引申。

先生說:“同學們,仔細想想這些話。羅隱的《蜂》全文是:‘無論平地還是山頂,無限風光皆占。‘花兒采成蜜後,誰為誰努力,誰甜蜜?’這首詩歌頌了蜜蜂努力工作的高尚品格,也暗示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憎恨和不滿。看著‘從井裏救人,脫衣與朋友同居,從其他計劃中有所收獲,有收獲就死’和‘為誰甜為誰努力’是極其自私的。自我保護是自然的第壹法則。這句話壹直被人們誤解為,人不為己謀私,必遭天罰。其實這裏的‘為’字,第二遍念,就是‘修身’的意思。它的本意是,壹個人如果不註重自身修養,就很難立足於天地之間...“王老師講得慢條斯理,我們記得緊緊的,填補了課本上下兩行之間的空白。就這樣,王老師自覺不自覺的提高了我們的語文水平,思想水平,道德水平。王老師的學生中,有院長,有主任,很多都是從教到醫學的。我覺得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在那兩年裏,教我們數學的老師有三位:陳花兒老師、許老師和梅家軍老師。上學期,陳老師教了我們函數的基本知識。陳老師講課時,聲音清脆悅耳。他臉上總是帶著微笑,在黑板上寫字時翹起的蘭花指也很好看。文理分班後,許老師教我們立體幾何。徐先生身材魁梧,立體感很強。徐老師上課總是帶著圓規和三角,畫的很好。如果壹個問題需要作為輔助線,徐老師會停下來壹會兒,擡頭向上看,好像在思考,其實是有意讓我們思考。

高二的時候,梅家駿老師出道了。梅先生是江西省南昌市人。王老師教過我們三角函數,復數,向量,解析幾何,行列式與矩陣,數列與極限,初等微積分,導數等等,很多都忘了。王老師雖然是數學老師,但是文采極好,數學課講成語。有壹個例子,易* *先生講了四種解決方法。然後評論道:“此解循序漸進,此解簡明扼要,此解別出心裁,此解曲徑通幽,與第三解相似,四解殊途同歸。我們可以不擇手段的解決數學題,技術高膽大的可以嘗試離經叛道的方法。等妳好好學習之後,妳會發現,有時候懷疑是沒有路的,還有另外壹個村子。但有時候刻意找工作反而弄巧成拙。”“有時候妳故意找工作,卻弄巧成拙”這兩句話,居然出現在我們高考語文試卷上!

在那兩年裏,教我們英語的老師有三個,或者只有兩個。上學期,高壹的英語老師是劉小姐,壹個來自山東青島的高個子女老師。王先生的專業是俄語,英語是她的第二外語。劉老師是那兩年我最怕的老師。我在進壹中之前沒有學過英語,但是在學平面幾何的時候接觸到了26個英文字母,很多連發音都不知道。王老師雖然知道我的英語基礎是零,但他毫無憐憫之心。只要他學英語,肯定會把我擰起來說。多少次英語課前,我在秋千架旁徘徊,看著老公的上課路。我緊張、恐懼和害怕。遇到這樣的英語老師是多麽不幸和幸運啊!

文理分班後的第壹節英語課來了壹個男老師。我們都不知所措。那兩年,早上下午第壹節課前都在唱歌。第二節英語課,文藝委員看到老師來了,就發了壹首《舵手在海上航行》,我們就大聲唱《舵手在海上航行》。老師到了教室門口,然後文藝委員發了壹首《東方紅》,我們就大聲唱《東方紅》。老師明白了我們的意思,生氣地走了。現在想來,我們當時的所作所為是非常不道德的。第壹首歌,老師的名字嵌在歌名裏;在第二首歌裏,歌名可以衍生出壹種極具針對性和侮辱性的含義。後來,是張老師教我們英語。

那兩年,教我們的老師有兩個愛給我們起外號。在政治老師張先生的眼裏,我們所有的同學都是XXX!所有王老師的學生都應該記住這三個字。物質決定意識,對嗎?妳媽看到有多少米線,就想著能做多少餅,就是物質決定意識。妳可以讀書,家裏人吃喝卡給妳攢錢,妳可以從牙縫裏擠出壹點錢,所以妳爸爸決定送妳讀書。這也是決定意識的物質。明白了嗎?×××!什麽是商品?妳的老母雞下了幾個蛋。為了幫妳上學,妳媽媽把它們拿到街上偷偷賣掉,或者換壹支筆給妳。那些雞蛋是商品。然而,如果妳的母親煮雞蛋給妳吃,那些雞蛋就不是商品。明白了嗎?Xxxx,懂個鬼!妳們註意到了嗎?那些彩蛋肯定是妳的私有財產,不是偷來的,是贓物。私人產品不是為了自己消費,而是為了別人消費,也就是為了社會消費。當它們被生產出來後,通過消費交換進入社會,成為商品。明白了嗎?.....這時候,壹個同學舉手了。王先生看著他說,XXX,妳說。舉手的同學站起來說,雞蛋是母雞的,他媽的雞蛋是偷的。教室裏爆發出壹陣笑聲,王先生也跟著笑了起來。我們已經笑夠了。那位先生說,××××××××××××××××××××××××××××××××××××××××××××××××××××第壹次見面他充滿自信,聲音洪亮。通常是半節課的講義,半節課復習國內外時事。高考那兩年,政治要考時事政治。

那兩年,另壹位愛給我們起外號的先生是我們的物理老師,泰山北鬥級人物胡先生。王先生是武漢人。大學畢業後下鄉,來到黃梅接受貧中農再教育。王先生很高,高到每個人都可以擡頭看。在那兩年裏,在胡先生的教授下,我們壹點也不覺得物理是高中最難的科目。胡老師的課的特點是板書。每壹個字都很工整,相鄰兩個字之間均勻分布著半個字的空隙;每壹個字好像都是刻上去的,黑板好像是當年用來刻試卷的鋼板;整個黑板表面,板書工整,像壹張雕花蠟紙。王先生的簡筆畫也很好,簡潔生動。

至於王老師的講座有什麽好的地方,我很難告訴妳為什麽。模仿2022年新高考全國語文壹卷作文材料的表述,“原手、巧手、俗手是圍棋的三個術語。此手指符合象棋的常規棋步;巧手是指意想不到的精妙方法;俗手指的是看似合理的方法,通常是從大局出發損害的。”王先生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動手講課。“比如王老師說的《物體受力分析》:張三豐站在我們教室東邊的秋千旁發呆。他受了多少力?李思茅過來拉張三豐卻沒拉。張三豐此時得到了多少兵力?李思茅放下張三豐,沿著直秋千勻速攀爬。李思茅受了多少力?第二牛頓覺得秋千架要倒了,就趕緊找了壹塊長板支撐秋千架。小秀才覺得自己還是不靠譜,就在長板上躺了下來。有多少力量在作用於小書生?傾斜的長板受多少力?請張三豐李思茅上講臺畫自己的受力示意圖,請爾牛頓畫小書生的受力示意圖。小書生!妳躺在長板上就該知道長板的受力了——王先生帶著鼓勵和期待的目光看著小書生。

那兩年,我靠自己上了壹中。父母錢多,官多,分數卻不夠。不會吧。到了壹中,分到哪個班也是學校說了算。父母錢多,官多,我想自己選個班,但是不行。

我們在壹中的那壹年,中考成績稍微高壹點的同學都被分到1班(1)到4班,類似於現在的重點班。高壹1班(1)偏,高四4班偏。胡老師教高壹(1)、高壹(4)、高壹(7)物理。王老師回春的時候,文理分班的時候,我們高壹(4)班幾乎集體轉理科。

胡老師不僅上課講得好,籃球也打得好。講臺上溫文爾雅的胡老師,在籃球場上變成了壹個矯健的戰士。下午最後壹節課外活動課,我們班很多同學圍在籃球場上看王老師打球。球場上最高的人用松緊帶把他的眼鏡綁在腦後。三步欄最帥的是我們的胡老師。

那兩年,不管什麽科目,只寫完壹章,老師就用鐵筆、蠟紙、鋼板刻壹張試卷,進行測試。考試絕對不是老師的法寶;學生沒有意識到那是自己的命根子。

那兩年,老師們沒有改變學生命運的神聖使命感,也沒有我能改變學生命運的莊嚴自豪感。教書育人就像掃桌子,只是壹份工作。高二的時候,教室已經搬到了對面那排平房的最西邊。我們還是老樣子,只是感覺離秋千很遠。老師說的離課本的後頁越來越近了。我們還是照常吃飯睡覺,按部就班的看書聽課,有條不紊的做課本上的習題,甚至是慢悠悠的。

那兩年沒有老師刻意宣揚高考的重要性,更沒有在倒計時的時候喊口號,讓高考看起來像衛國戰爭。高考前我們要參加高考預考,通過了預考才有資格參加高考。考前數學老師梅家軍老師提到了高考。梅先生說:“現在,已經是暴風雨要來了。當時* * *產黨用小米和步槍打敗國民黨飛機增加槍支;現在,妳要用腐乳和豆豉來對付城市孩子的大魚大肉。更讓妳害怕的是,妳花了兩年時間和他們打了三年交道。真的很可惜,但是還是有人在浪費時間,沒有進步。烏雲壓垮城市要毀滅它!”5月底考前,7月7日、8日、9日高考。考前結束,回到教室,發現很多同學的座位都是空的,才感覺氣氛似乎有些緊張。

那兩年,幾乎沒有班主任和學生談過話。如果有,那壹定是學生犯了大錯。考前結束後,我們周老師陸續找了幾個同學,在教室前門談話。三言兩語,非常簡潔。周老師先問我高中兩年四本作文書還有嗎?如果有,我會把它們留給他做紀念,然後提醒我,離高考還有壹個多月。不要急躁。只要能拿到初試成績,就能進某大學物理系。

那兩年,高考前,學校沒有壹個考風考紀學習會,沒有壹個考前動員誓師大會,沒有壹個老師在考前輔導。高考前三天早飯後,周老師讓我們班所有同學到教室來,排成兩排橫線。周老師站在隊伍前面說:“同學們!三天後的這個時候,妳就要進入高考考場了。希望妳們以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鬥誌,勇敢地接受祖國和人民的選拔。祖國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才,工人、農民、商科學生、軍人,他們都會成為頂尖的學者。毛主席教導我們:‘世界是妳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妳們的。妳們年輕人朝氣蓬勃,正處於盛世,就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妳身上。“從現在起,不管妳在什麽崗位上,都是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希望同學們更加努力學習,努力工作,為早日實現四化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那兩年,因為沒有那麽大的課本,沒有那麽厚的復習資料,沒有那麽多的試卷,同學們可以抱著幾本課本就走了,就這樣文明有序快速的離開了教室。考場前連個掛鐘都沒有,教室地板上也沒有廢紙。於是,稍微打掃壹下地板,稍微移動壹下課桌,高考考場就布置好了。從此以後,我們再也不能走進這間教室。

學校中心廣場東西兩側的梧桐樹上安裝了兩盞探照燈。傍晚,四盞探照燈照亮了中心廣場。偌大的宿舍裏高高掛著四盞白熾燈。據說是白熾燈,但發出的光很暗。我們住在中心廣場的同學三個人四個人圍在壹起復習備考。地面冒著熱氣,空中的蟲子在跳舞。第二天白天,我們所有生活學習的同學都待在沒有天花板的宿舍裏,或坐在床邊,或半躺在床上,或坐在靠墻的床上,復習備考。汗水滴在他的額頭上,水滴在他的背上。火辣辣的陽光透過瓦片照進來,光柱裏塵土飛揚,不安分的麻雀不時跳進來,唧唧喳喳。

那兩年,大學裏沒有“985”和“211”,沒有壹本二本,沒有三本和專科之分。中學和大專只有兩條錄取線。湖北只有武漢大學叫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當時叫華中工學院;武漢電子工業學校是壹所不錯的省級中專。中師畢業生的“三字壹畫”(毛筆、鋼筆、粉筆、簡筆畫)都是杠杠的,分配到小學或初中,任何科目都可以教。

那兩年黃梅壹中只有兩個年級,壹個年級只有八個班,每個班50人左右。那年高考,我們班考了高考第二名,11的同學考上了大學和中專。頂班是高二(1),17考上大學和中專。

那兩年,高考的時候,我過了。學校沒有“高考快樂”,沒有放鞭炮。壹如既往,生活很正常。上面說的數據不是出自老師之口,而是相互之間的。

那個暑假,我想和先生們說再見。但是當我來到學校,我害怕見到我的丈夫。我壹個人站在辦公樓前的報紙欄旁,看報紙,沒有看壹眼。

“XXX,過來”,是張老師在叫我。“錄取通知書到了嗎?”我說了。王先生問:“哪個大學?”我沒有發出聲音。王先生似乎明白了,有點急切地問:“是妳自己填的嗎?”我說我都不知道學校的存在。王先生壹本正經地說:“妳先去看看吧。不滿意就全心全意回到高三。”

物質決定意識。作為壹個農村孩子,不要在乎大專中專,只要不搬磚就好。這是我們父母不可動搖的意識。張老師見我還是沈默,又提高了聲音說:“妳下學年的學習,妳的生活,都是我的事!”

恐怕我再也不會回來了...我當時的心態估計是“從此船死,江海送我余生”。我感謝張先生的發言。兩年後,張先生在河裏遊泳,並成為黃梅縣副縣長和黃岡CPPCC副主席。

張先生退休後住在壹中對面的教師公寓——明珠花園小區。現在,張先生八十多歲了,仍然容光煥發。每天早上,張先生和他的妻子蔣先生都非常自豪地來到學校食堂。前不久,吃完早飯,陪老公去旅遊,提起往事。王先生楞了壹下,看著我,揮揮手說:“算了吧!”"

那兩年,那些片段,刻骨銘心。雖然校門、辦公樓、教室、圖書館、秋千架再也看不到了,雖然土地已經完全商業化,上面建起了商場,但古老的銅鐘依然矗立在新壹中辦公樓東邊的三樓樓頂。和那些年壹樣,清脆而有力的鐘聲依然不時在校園裏回響,仿佛那是老師們的殷殷囑托。

  • 上一篇:濟源後山旅遊濟源後山
  • 下一篇:中國,浙江大學,分享現當代文學考研經驗?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