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二)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改革的背景和新分類的特點。

(二)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改革的背景和新分類的特點。

1.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改革的背景

我國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改革以國家標準GB/T 17766-1999《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於1991年發布實施為標誌。這項改革從1開始醞釀。其背景是:

(1)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轉軌的要求

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出現了以下新情況:①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投資主體多元化,打破了計劃經濟時期中央財政投資的單壹形式,而國家作為投資方之壹,經過多次改革,逐漸將投資方向轉向戰略性礦產地質勘查,勘查程度壹般只在找礦階段;(2)礦產地質勘查市場逐步上升,國家計劃項目減少。非國有投資者通過市場尋找勘探單位,勘探單位也逐漸走上市場尋找勘探項目;(3)礦產地質勘查市場起步階段,部分投資者資金少,資源勘查範圍小,周期短。壹些投資者將勘探程度較低的勘探報告用於礦山建設設計,甚至沒有正式設計,勘探設計單位在市場上也采取靈活的態度;(4)外國投資者進入我國礦業市場,帶來了市場經濟國家的相關礦業法律、經濟可行性評價方法、計算機技術等信息,同時也造成了制度和規範不同的交流障礙。比如東西方采用不同的資源儲量分類體系,“儲量”壹詞在中國是“原地儲量”,在“經濟可采”的含義上沒有太大區別,很難相互比較。⑤中國投資者走出國門,進入國際礦業市場,逐漸適應國際慣例,帶回相應信息。

這些情況影響了我國的勘探規範。為了適應這種變化,我們必須考慮改革勘探規範,而第壹個就是資源儲量分類改革。

(2)90年代勘探規範逐步調整和改革的基礎。

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國家儲委開始逐步調整和改革《規範》中壹些不適應市場經濟的條款,其核心就是各級準備金率的問題。

1989《金屬礦產勘查報告審批經驗交流簡報》省儲委工作簡報提出:“儲量比例直接影響礦山建設和生產的經濟效益,也關系到地質勘查的經濟效益和縮短勘查周期。在我國目前的計劃商品經濟體制下,我們應該兼顧經濟效益。根據我國礦山生產的實際情況,各級儲量比例應符合‘保壹期、保準備期、保壹期’的原則,使B+C儲量比例與礦山建設規模掛鉤,以滿足投資償還。”這壹觀點是我國礦產地質勘查標準化改革的第壹步,是勘查程度適應市場需要的改革,是核心部分標準化的改革。後來簡報內容正式成為國家礦產儲量管理局6月文件19910:《關於金屬礦產勘查報告編制審批若幹問題意見的暫行規定》;1992將“保證壹期、準備期、儲備期”的原則寫入新的勘探規範總則。

90年代初,國儲委辦公室開始探索調整規格。1995年3月,國儲委11全會審議通過了國儲委辦公室起草的《關於調整規格要求和改革儲備審批的意見》。本文檔中的規範有三個主要變化:

礦區要有總體控制,滿足礦井總體布局的要求,勘查可分期、分段進行,註意首采區的勘查程度;在對口勘探的條件下,各級儲量比例可根據礦山生產規模與對口單位商定。壹期開采所需的B、C級(煤為A、B級)礦產儲量壹般應滿足礦井當期或5-7年生產的要求(大中型煤礦為10-15年);小型礦石儲量的審批應根據實際發展情況,參照本規範適當放寬。

這個文件的發布,其實已經做了壹個初步的探索規範,在當時也是壹個重大的改革。特別是反映勘探水平的重要指標——各級儲量比例,在對口勘探的情況下不再要求,而是由開發單位確定,賦予了礦業開發投資者在合理勘探水平和較小礦業投資風險之間尋找平衡的實際決策權。同時,初步解決了在執行規範的長期演變過程中,地勘單位和礦山建設單位為了自身資金投入的利益,把主要作為參考的各級儲量比例區間和勘探項目間距的要求看得太重,為了協調儲委審查過程中的雙方,認為是“超執行”的問題。這項改革得到了行業主管部門、其他業主和勘探單位的支持,儲量報告審查人員的審查尺度變得更加靈活和實用。上述改革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91年後,啟動了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標準的建立,開始探討新形勢下儲量分類的改革,制定了新的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標準。在起草過程中,廣泛研究國內外資料,從1994到1995,開始醞釀完全突破前蘇聯模式,邁出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為適應市場經濟和確定國際慣例,參考美國的分類原則,擬定了儲量-二級經濟資源和儲量-基數-二級經濟資源兩個礦產資源分類表,但草案因故未送審。

以上改革為1999的大改革奠定了基礎。

(3)聯合國國際儲備/資源分類框架的機遇。

1997年,重啟《中國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標準》起草工作。在研究過程中,以聯合國經濟社會委員會1997年2月發布的《聯合國儲量/資源國際分類框架》為契機,我國的分類規範起草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聯合國分類框架對中國礦產地質勘查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從分類框架的案文來看,其制定是為了“加強國家和國際兩級的交流,為有用的儲量/資源提供更容易理解和準確的知識,並使固體燃料和其他礦物產品的投資更安全和更有吸引力”,以及“它將幫助經濟轉型國家根據市場經濟標準重新評估其固體燃料和其他礦藏”。它為全球經濟壹體化服務的目的非常明確。

分類框架由地質評價階段(地質保證度)、可行性評價階段和經濟可靠度三個方面組成。其三維形式是橫軸(G軸)為地質評價階段,縱軸(F軸)為可行性評價階段,第三軸(E軸)為經濟可靠性。基於這壹分類原則,對所有可能的儲量和資源類型進行分類,將儲量(可行性評價確認的礦產資源總量中經濟可采部分)分為已確認(111)和粗略(121+122)兩種類型。資源分為六類:可行性(211)、預可行性(221+222)、確定性(331)、推定(332)、推測(333)、偵察(334)。儲量/資源* * *分為八類(類別代碼為十)。由於該框架中的三方面信息反映了目前已經影響分類的所有信息,充分滿足了分類所需的各種條件,並考慮了所有可能的儲量/資源類型,分類方法可以說是非常科學的。

分類框架不是嚴格的技術標準,也不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定的國際標準。分類框架只是建立壹種機制,使儲量/資源能夠在市場經濟條件的基礎上,按照國際統壹體系進行分類,讓各國現有的分類術語融入其中,達到相互比較兼容的目的,促進國際交流。它適應了經濟轉型國家的需要,並對我們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2.中國固體礦產資源儲量新分類

在上述改革的背景下,我國制定了GB/T 17766—1999《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新的分類是基於四個勘探階段(勘探、詳查、普查和預查)獲得的四個不同的地質可靠性水平(探明、控制、推斷和預測)和相應的可行性評價(可行性研究、預可行性研究和壹般研究)獲得的不同的經濟含義(經濟、邊際、次邊際、內在和不確定)。其中經濟和邊際經濟歸類為基本儲備;亞邊際經濟、內在經濟、經濟意義不確定的歸類為資源;經濟部分以可采為附加條件,從經濟基礎儲量(扣除設計和開采損失後的實際可采量)中劃分儲量,根據地質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評價階段的不同,將儲量分為可采儲量和預可采儲量。分類系統以不同的地質可靠性、可行性評價和經濟意義為三軸,將資源儲量劃分為16類型並進行編碼。其矩陣形式見表1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表。

3.新分類的主要特點

(1)可行性評價作為分類的重要條件,強化了資源儲量的經濟意義。

表1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表

這個特征是分類中最重要的進步。過去將勘探獲得的儲量劃分為表外儲量是有經濟意義的,特別是勘探階段的工業指標論證,賦予了儲量壹定的經濟意義(只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價格變化不大,壹般不考慮國際價格的波動,所以常被評論為“無經濟意義”、“經濟意義不明確”或“不動態”)。但地勘單位向工業部門提交報告後,需要進行可行性研究,重新評估勘探報告提供的儲量,包括計算可采儲量。1987後,勘探報告中增加了技術經濟評價,對於不熟悉經濟評價的地勘單位從經濟角度了解勘探成果具有重要意義,但仍不能代替可行性研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可行性研究領域不涉及勘探工作,可行性研究不涉及儲量分類條件,因此其經濟意義的確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現在為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把可行性評價作為資源儲量分類的必要條件,從根本上解決了資源儲量分類的經濟意義。

(2)摒棄了原有儲量分類的含義,建立了符合國際標準的儲量概念。

這個特點最有改革意義。過去,在我國固體礦產的地質勘查中,“儲量”壹詞指的是原地儲量,在勘查的各個階段和各種地質可靠性(甚至預測資源量)中只使用這個詞,與世界上市場經濟礦業國家使用的儲量的含義相差甚遠。現在新的分類拋棄了原儲量分類中儲量的含義,“儲量”壹詞嚴格只用於經濟可采部分,符合國際通行的儲量概念。

(3)新分類是我國建立儲量分類以來,涉及資源和儲量範圍最完整的分類。

新的分類包括:與設計和生產有關的可采儲量,勘探階段形成的資源儲量,以及用於礦產資源預測的預測資源。

1)與設計和生產相聯系的可采儲量的使用,在國內其實是存在的。比如這類儲量在石油、天然氣、地下水勘探中已進入相關分類,在飾面石材勘探中也有計算,但從未納入固體礦產儲量分類規範。

2)勘探階段形成的資源儲量,是我們過去研究儲量分類的主體。我國礦產儲量分類壹般是參照國家儲委1992制定的《勘查規範總則》中的分類標準,但只是在勘查階段完成後,才把儲量分為表內和表外,A、B、C、D、E級。與新的分類標準相比,它不是壹個完整的資源和儲量分類。

3)礦產資源總量預測中所用的預測儲量分為E、F、G三個級別(E在1992總勘查規則中列為最低壹級勘查儲量)。這種儲量稱為地質儲量,曾被列入1959國家儲備委員會制定的《礦產儲量分類暫行規範》,但在1977和1992的《勘查規範通則》中沒有涉及。現在,它成為完整分類的壹部分。

  • 上一篇:推進城市化的宣傳口號。
  • 下一篇:圖書館適合老年人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