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酉水河流域概況

酉水河流域概況

“如果逆流而上,三尺五尺的深潭清澈見底。深潭被白晝倒映,河底的小小白石和帶花紋的瑪瑙石清晰可見。魚在水中來來去去,都浮在空中。”這條河,被沈從文先生寫得惟妙惟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酉水,沈從文時代的白河。然而,大多數因為小說《邊城》而對湘西抱有極大熱情和好奇心的遊客,總是把沈從文的故鄉鳳凰城誤認為壹個曾經有過“崔璀”的邊城。

其實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就是湖南花垣縣的茶峒(2005年7月6日正式更名為“邊城”)。《邊城》中提到的“白河”是酉水河,而不是鳳凰城的“沱江”。

酉水河發源於湖北省宣恩縣,流經渝東南的酉陽、秀山,湘西的龍山、保靖、永順、古丈,最後在沅陵流入沅江,全長600公裏。流經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部的大溪、酉疇、後溪,經重慶市秀山縣流入沅江,再流入洞庭湖,酉陽境內全長81。

酉水河是土家族聚居的地方。它不僅是壹條風景迷人的河流,也是壹條富有民族風情的河流。淳樸的土家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獨特的土家族文化。“風吹八毛搖,有矮有高。高的被風吹倒了,矮的慢慢長高了。”他們在土裏耕田、捕魚、打獵,壹條葉篷船、壹根竹竿和幾個漁網支撐著他們在河邊的生活。揚帆過江,壹問壹答民謠,吊腳樓過夜,揮揮手互娛。酉水河畔山奇、石奇、水美、林密交相輝映,山、光、水融為壹體,被譽為“渝東南小桂林”。

十裏長潭,位於後溪河下遊,是酉水河最美的壹段,微波輕波,山映水色,水襯山光。池中有壹個島,名叫桃花洲,位於方圓。這塊大陸上有幾英畝肥沃的土壤,包括小麥、玉米和柑橘。“長潭有奇石,撞之如鼓。”此時,船夫站在船頭,用桿子打了壹下。那塊奇怪的石頭發出“咚、咚”的聲音,飄渺而旋轉。

長潭手搖堂是典型的清代祠堂,建於鹹豐三年。是土家族用手祭拜、舞蹈的地方。青灰色的上坡墻上有壹個厚厚的石頭“漏窗”,明顯不同於上坡完全封閉桶的清代房屋。三檁雕梁畫棟,氣勢非凡。雙面廂房走廊的門窗做工精細,四角天井給了揮手廳充足的采光。跳“示巴(浪舞)”的大壩從浪廳門前壹直延伸到河堤,全部用青石板鋪成。三面大理石欄桿環繞,“喜鵲作梅”、“鳳凰對日”、“溫酒斬華雄”、“美案”等浮雕精美絕倫,栩栩如生。祭祀廟裏陳列著壹些表現土家族早期生殖崇拜的圖案,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嘆為觀止!

多少年來,酉水日夜奔流,在岸邊留下壹個又壹個古鎮。有大溪、酉酬、後溪、石堤、裏耶、紅安、茶洞、王村等壹系列著名集鎮。2002年,在沿河大堤涉及裏耶戰國時期的秦漢古城搶救性考古發掘中,出土秦簡2萬余枚,數十萬字,震驚世界。經國務院審定,裏耶古城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村古鎮是秦漢時期酉陽城的舊址。歷史上稱為“酉陽雄鎮”。是壹座具有土家族民族特色、2000多年歷史文化的古鎮。五裏青石板街周邊是板門店,土家吊腳樓沿坡而建。1986電影《芙蓉鎮》以王村為外景,王村壹夜成名,多了壹個名字:芙蓉鎮。早在30年代中期,茶洞鎮就因為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而聲名大噪。茶洞位於湘、黔、渝三省交界處,水流由南向北蜿蜒。東邊是湖南花垣茶洞鎮,西北是重慶紅安鎮,西南是貴州松桃縣。現在茶洞經湖南省政府批準正式更名為“邊城”;著名畫家黃永玉設計的小說主人公“崔璀”的雕像也曾矗立在三省市交界處的“崔璀島上”。

酉水是壹條歷史文化的長河,它的魅力集中在三個地方:壹個銅柱,即代表政治生態的西州銅柱,是“壹國兩制”土司制度的發源地;壹口古井,即龍山裏耶戰國古井,代表歷史文化;壹個水洞是來鳳毛洞,代表自然地理。

酉水源頭在我州,第壹個渡口在茅洞(今來鳳縣百福寺鎮),是恩施通往廣州南部的重要水路。解放初期,隨著公路交通的迅速發展,特別是1972湖南省鳳灘水電站的修建,酉水繁忙的航運日漸衰落,昔日的繁榮演繹著土家族曲水人的動人故事,流域被譽為恩施州的“風情走廊”。

文物有仙佛寺、第壹家土家手搖館、仙人洞土家懸棺遺址、牛窪尾商周遺址、許山明代《毛東集》、清代《毛東四誌》、反映鄂西南剿匪的連環畫、土家苗語、土家織錦《西蘭卡普》、吊腳樓等。清光緒三十壹年(1905),恩施州第壹個基層公安分局(原巡警分局)在石南州貓洞巡檢司的基礎上成立。

特色資源有“近似桐油”、近似楠木、珙桐、山茶油、仙洞茶、大鯢、尖吻蝮(蘄蛇)、大米、白柚、半夏、金銀花、藤編工藝、“北河神船”等。其中,近似桐油以1958榮獲國務院頒發的“茂東桐油,質量第壹”旗幟;現存的浙江圖書館毛東藏書記載,明朝嘉靖年間,火災後的故宮修繕工程急需江南木。郴州(今湖南沅陵)知道徐山奉命在來鳳茂東督伐金絲楠木兩年,於是寫成了《茂東集》伐木日記。酉水河為沅江支流,全長427公裏,平均寬約12.5米。發源於湖北省宣恩縣,流經湖北省來鳳縣,貴州省酉陽縣、秀山縣、松桃縣,湖南省沅陵、永順、古丈、保靖、花垣、龍山縣,最終流入洞庭湖,其中* * *流經四省650。酉水河地區是集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遠山區、貧困地區於壹體的欠發達地區。11縣都是國家級貧困縣,都屬於武陵山扶貧地區,在酉水河流域有著非常典型和獨特的自然資源、社會人文等鮮明特色。從旅遊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具體體現為“三帶”:

1.自然景觀資源帶。酉水河橫貫武陵山,像壹條玉帶鑲嵌在武陵山中,水繞山,山繞水。山中有水,水中有山,風景如畫,有“渝東南小桂林”的美譽。沿河六縣已初步開發和可開發的自然景區有:龍山縣的塔羅國家地質公園、洗車河、賈巴拉景區、八面山景區;白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尤溪公園、保靖縣雙石谷;永順縣猛洞河、布爾門國家森林公園、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古丈縣的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左龍峽、高王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奇峰湖、天橋山;沅陵縣界木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明溪自然景觀帶(黑木雅、五諾勝山、熊雄巖、金灣水)、酉水風情畫廊、五溪湖國家濕地公園等。

酉水河是湘西的母親河,是古代南方水上絲綢之路,是20世紀60年代以前湘西與外界物質交換和文明傳遞的主要通道。到長安有48灘,到武漢有48灘,到雲南有48灘。酉水河(湖南段)擁有猛洞河漂流、左龍峽、奇峰湖、酉水風情廊、金灣水等20多個水上旅遊資源景點,可進行觀光、漂流、劃船、蹦極、水上度假等多種水上娛樂活動。酉水河兩岸多為卡什特地貌,植被極佳。沿河有數百處自然和人文景點,陸地交通很難將這些景點串聯起來。酉水河水面寬闊,可達性強。通過開發郵輪、遊艇、遊船,可以將沿河數百處自然、人文景觀串聯成壹條七日遊線路。

2.歷史文化資源帶。大多數人類文明都是沿著河流發展起來的。酉水河流域居住著30多個民族,民族風俗極其多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土家族人說——這是他們的母親河;歷史學家說——這是古代南方的水上絲綢之路;健康專家說——這是北緯28度的長壽河;釀酒專家說——這是葡萄酒的發源地;文字專家說,以“壹”字為邊的文字多達104個,涵蓋了人生的各種狀態;考古學家說——這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壹。沿江六縣已初步開發和可開發的人文景觀有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興講堂、四方城古城遺址、西周銅柱,以及宗教街、湘西紀念園、裏耶古鎮、元文化園、魏家寨古城遺址、乾陵鎮古城遺址等40余處歷史文化景點。

3.武陵山區的貧困地帶。11酉水河經過的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經濟發展水平低,基礎設施條件差,社會事業發展落後。武陵山片區* *貧困人口3065438+8000人,酉水河沿岸縣貧困人口1664000人,占比54%,是典型的武陵山片區貧困帶。懷化、湘西貧困人口654.38+0.73萬人,酉水河兩岸沅陵、永順、古丈、保靖、花垣、龍山貧困人口83.8萬人,占兩市州貧困人口的50%。其中沅陵縣654.38+0.5萬人,永順縣26.2萬人,古丈縣4.2萬人,保靖縣654.38+0.57萬人,花垣縣7.5萬人,龍山縣654.38+0.52萬人。酉水,古稱酉溪,是武陵五溪之壹。酉水是洞庭湖水系沅水下遊左岸的壹級支流。發源於湖北宣恩縣椿木營火燒堡,自東北向西南流經宣恩縣沙道溝鎮、李家河鄉、來鳳縣,在百福寺入渝,再經秀山縣酉陽縣尤氏流入湖南,最終流入洞庭湖。

酉水全長427公裏。酉陽全長81公裏,平均寬度約12.5米。沿海是土家族的聚居地,是土家族的搖籃。

酉水流域風景秀麗,群峰聳立,充滿了神奇的工藝和自然風光,令人神往,流連忘返。酉水和清江壹樣,被稱為土家族母親河。據史書記載,秦滅巴後,巴子五族流散至尤、陳、吳、吳、元五流,成為土家族先民。

土家族創世紀歌謠《搖手詞》描述了土家族沿著酉水河逆流而上,在湘鄂西廣大地區擴張疆域,繁衍生息。由於特定的自然和歷史原因,酉水盆地是巴圖文化的主要沈積區,也是巴楚文化與漢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帶。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酉水流域的優秀民眾是湘鄂川黔根據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他們保存了豐富的革命文化。酉水流域自然資源豐富,許多特色產品堪稱“物中之寶”,名揚天下。酉水河流域,景色壯美,山清水秀,生態植被保存完好,氣候適宜,被譽為“最具陽剛之氣的天然氧吧”,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

酉水河是土家族的母親河。正是美麗的自然風光孕育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在這裏,妳可以觸摸歷史的痕跡,聆聽古老的天籟之音。酉水河發源於湖北省宣恩縣,從重慶市酉陽、秀山縣流入湖南湘西龍山、保靖、永順、古丈,再流入沅江、洞庭湖。酉水河是湘西的母親河,也是20世紀60年代以前湘西與外界物質交換和文明傳遞的主要通道。壹艘又壹艘靠人力劃槳、撐竿、拉纖維的木船源源不斷地從湘西運來桐油、五倍子、獸皮、藥材等土特產,再從下遊港口帶回洋油、洋鹽、洋布、洋日用品。妳灘險水急,船危。從保靖到常德,來回往往要壹個多月。在漫長的航行日子裏,船工們共同為齊心克服大自然的困難,為了擺脫胸中的壓抑,調整自己的生活,逐漸創作出了與水上工作密切相關的獨特歌曲,產生了獨特的地域和音樂質感很強、夾雜著吶喊的水上船工歌。

可惜的是,有幾個電站是在酉水河上築壩建的,而隨著交通方式的改變,2002年,整個酉水河通航的歷史正式結束,酉水河谷的船夫號角也及時沈沒。由於船歌的創作者和傳承人已經去世,將下壹部文字和音像作為“標本”保存下來,是保護許多失去了現實生活載體的民間文化的無奈之舉。四種古生活習性的活化石在酉水盆地,我們可以看到用河卵石捕魚的三種方法,即釣巴顏魚、砸黑鯰魚頭和撇叉。這三種釣魚方法都很有意思,我們小時候都做過。

(1)巴顏魚附於水中隱巖。這條魚有壹個奇怪的特征。當人們用手觸摸它或用手折斷它時,它仍然緊緊地爬在巖石上。只要把巖石拿出水面,巴顏魚在出水的壹瞬間就會自動脫落,這樣就可以用其他工具抓住它。

(2)黑鯰魚的頭也藏在水下巖石下。釣這種魚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搬起壹塊石頭,把那些可能有魚的石頭砸碎。黑鯰魚的頭震驚地浮上了水面。

  • 上一篇:國家資助大學生服義務兵役的措施
  • 下一篇:初壹英語知識點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