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那古鎮的歷史演變

那古鎮的歷史演變

公元1290年,賽典赤長子蘇娜拉丁之孫那樹祿成為廣西沅江臨安元帥(帥府在通海縣曲陀關)。幾經遷徙,他的家眷們終於在獅山腳下、齊魯湖畔的那古鎮定居下來。

那古原是四街鎮的壹個村公所。1988年,經省人民批準,納古鄉成立。1997年撤鄉建鎮。

700多年來,那古人農業、工業、商業同步發展。

元明時期,手工業主要包括軍具;清代有火藥槍和民用刀;民國時期有拉齊、左輪、二十環等手抄手槍,也有雙箍、毛瑟等各種步槍和子彈,甚至還有輕機槍,被稱為“小軍火庫”。

清朝和民國時期,約有65,438+05%的人奔走經商,長年往返於中緬泰之間,發展國際貿易交流。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那古鎮各族人民充分發揮商業、手工業、交通等傳統優勢。在各級黨委的大力關心和支持下,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那古鎮各項社會經濟事業發展迅速。

2005年,全鎮社會經濟總收入2188680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654380+09543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472元。

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成為全鎮經濟的重要支柱,形成了以建材為主導產業,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

民營經濟經營收入占全鎮社會經濟總收入的99%。* * *私營企業592家,從業人員6826人,實現營業收入216854萬元,利稅6859萬元。

焊管、帶鋼、鋁型材、五金等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經濟快速發展,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小城鎮建設碩果累累。

完成了主要街道的擴建,實施了綠化和亮化工程;完成全鎮所有45條道路和街道的命名和掛牌;2004年,由民間投資2000多萬元建成建築面積10580平方米的那家營寺。電力、通訊、廣播和電視覆蓋全鎮。

經濟發展促進了文化、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

多渠道投資700多萬元改擴建那古學校;2004年,那古鎮文化站建成並投入使用,由雲南大學投資654.38+0.8萬元建成了* * * *研究基地那中圖書館。兩年壹度的“獅子山杯”籃球賽等體育活動正常開展;目前有5000多部手機,2300多輛機動車,300多棟別墅,人均居住面積35平方米。普及了家用電腦,全縣9個鄉(鎮)開通了電信IP寬帶網,彩電、冰箱等高檔電器基本普及。

2000年8月,那古鎮被評為玉溪市“小康達標鎮”。

2001 1被雲南移動通信公司玉溪分公司授予“玉溪手機第壹鎮”。

歷史上,那古文化教育發達,人才輩出,因此被授予“壹舉兩得,芝麻林(秀才)”的稱號。

有知名阿訇400余人,將軍、舉人、進士、儒學導師30余人。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那忠,中外著名文化巨子,“中阿文化交流使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沙迦國際獎”獲得者,著名翻譯家,現代經院教育家那遜先生,著名的那家營* * *寺院長,都是那古人。

那古鎮的* * *人信仰* * *宗教,分為格地木和哲合林葉兩個教派。

鎮上有三座寺廟。

兩個教派的信教群眾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 *與各民族和睦相處。

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在我鎮得到了全面貫徹,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到法律保護。人們每天都在* * *寺朝拜,宗教信徒每年都在* * *寺慶祝“宰牲節”和“聖誕節”。朝覲活動也正常進行,前往麥加朝聖的人數達到400多人。

  • 上一篇:城中區簡介及詳細信息
  • 下一篇:鄭州大學圖書館事件真相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