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構建心中的“未來教育”

構建心中的“未來教育”

構建心中的“未來教育”

-《全民終身學習研究課題》第三期(第二章)

6月初,期待已久的“第三期”中國班主任研討班終於開班了。但我很久沒有讀專業了,內心的空虛不言而喻。用慌亂中的迷茫來形容壹點都不為過。時間悄悄流逝,內心的蒼白和孤獨越來越深刻。不知道該看什麽,該看什麽,好像是想把不小心丟了的珍貴的東西撿回來,但是內心又是那麽的無助和不安。不久前,我讀了《壹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創造壹個新的社會契約》,這本書還不太懂。這幾天無意中讀到《揭秘深圳教育雙子座的成長史》,壹個聲音在耳邊回蕩:我想要什麽樣的教育生活,我們想要什麽樣的未來教育?

在閱讀《揭秘深圳教育“雙子星”的成長史》的過程中,我整理出以下信息:

* * *相同點1:把讀書當成人生重要的事。

程紅兵:物質匱乏的時候,精神不能貧乏。年輕的時候,妳想盡辦法換書。學生從小就應該是學者,而不是解決問題的人。文學作品能喚起孩子對未來世界的向往,喚起孩子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還是壹種偉大的浪漫主義精神。

郭啟俊:我起步較晚,壹直在追趕,在大學圖書館漫步,與經典對話。我通過閱讀開始了對哲學和人生的思考之旅。隨著生活閱歷和教學經驗的積累,他越來越堅信人應該追求人生的自由和幸福。沒有快樂的老師,就不會有快樂的學生;沒有快樂的學生,就沒有快樂的教育和未來。

* * *相同點二:以創新意識促進教學。

程紅兵:讓學生拿高分是“小伎倆”,認為好的課堂應該讓學生擁有“活躍的智慧”。這也透露出國家“雙減”的政策導向,回歸課堂,提高課堂效率;重視課後,提高作業設計水平。壹個好的課堂至少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標準化課堂、高效課堂、智能課堂。“規範課堂”有三個度的“恰當”:恰當的目標、恰當的內容、恰當的方法。恰當的教學目標是關註學生的行為,創設適合學生成長的課堂;合適的教學內容意味著教學內容必須科學正確;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在課堂上要自然得體,不能矯揉造作,要盡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高效課堂”有三度“精準”:目標精準、內容精準、方法精準。準確的教學目標、水平要求、數量概念、質量要求、時間概念;教學內容要準確,教學要因學生而設,以人為本;教學方法是否準確,要心中有數,基於每個學生的差異。“智慧課堂”有三度“更”:思維層次更高、開放範圍更廣、文化意義更強。更高層次的思考,是將學生置於必須思考、促進思考、檢驗思考的情境中;開放的程度更廣,就是開放課堂,打開學生的思維;文化意義更強,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觀。教師不應該追求智慧課堂中的“演講生動活潑的課堂”,而應該追求“相互傾聽的課堂”。

郭啟俊:他不僅幫助學生打通了學習數學的“任杜爾脈”,還在30年前將“跨學科學習”的概念帶入了課堂。30年前,在“跨學科學習”的概念進入大眾視野之前,他就經常在數學教學中運用文學知識,為抽象的邏輯世界增添壹份浪漫的文學色彩。例如,在壹個春天,郭啟俊在課堂上向學生解釋運動的周期。他沒有急著給出壹個幹巴巴的概念,而是慢慢地背誦了唐代崔護的壹首詩:“去年的今天,在這扇門裏,桃花相映。人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在春風微笑。”人員流動,春花依舊,科學哲學都在其中。學生學到了知識,感悟了人生,實現了學科知識和人文素質的“雙培養”。他是數學老師中的哲學家,哲學家中的作家,作家中的數學家。壹個好的教育工作者應該這樣做:傳遞生命的氣息。郭啟俊給學生們的心靈上了壹堂數學公開課。

* * *相同點三:用開拓精神連接未來教育。

郭啟俊:創建“智庫”引領區域教育運行發展。時任深圳市福田區委書記的劉慶生提出“最幸福的教育,最智慧的教育,影響未來的教育”,卻引發了他內心的觸動,回響,呼應。要知道,郭啟俊從青年時代就形成的教育主張就是追求人生的自由和幸福。個人追求與區域使命不謀而合,這是郭啟俊無與倫比的幸運和鼓勵。回顧過去幾十年,郭啟俊用壹句話總結了自己職業生涯的三個階段:在南通成長,培養文化自信;成熟在南京,懂得以文化育人;在深圳的成就,學會了改革創新。

程紅兵:建設“未來”學校刷新世界認知。他在明德的改革可圈可點:“深圳明德”成為課程改革的“先行者”,是中國第壹所實行“校長負責制”的公立學校。在保留公立性質的基礎上,學校擁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探索出了壹條介於公立與私立之間的“第三條路”——明德模式,包括全面推行“走班制、選課制、特需制”,既註重學科能力,又註重綜合素養的提升;不僅要關註知識體系,還要看到社會體系;不僅僅是為了分數的學習,更是為了以後的學習。"

程紅兵:以學生為本,重構課程體系,努力將統壹的規範要求與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程紅兵在明德做的第壹件事就是課程改革。他從課程內容的重構、學科教學的重組和課堂模式的重構三個層面設計了壹個立體的改革。

在課程內容重構上,程紅兵帶領老師們做了彩虹數學和彩虹閱讀,即將教學內容多元化、系統化。以彩虹閱讀為例,學校根據學生的差異,采取分時、分類、分層的閱讀組織模式。之所以取名為彩虹閱讀,是因為閱讀內容和組織方式多樣多彩,宛如壹道彩虹。明德彩虹閱讀計劃的基本理念是,閱讀壹定要以學生為本,讓學生讀適合自己的書。從縱向看,根據學生認知規律的年齡特點,設定閱讀目標,提供閱讀材料;從橫向來看,把握學生的性格特點,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

在學科教學的重組上,明德在小學壹、二年級開設了“紅樹林主題課程”。明德實驗學校將高壹、高二的語文、數學、英語、思想品德四科重新組合,按主題分類。在內容選擇上,課程盡量以學生的興趣、需求和能力為中心。

在課堂模型的重建中,程紅兵認為課堂最本質的特征是規則的自由行動。課堂教學的“模式”往往是指課堂教學的“程序建構”,重點是課堂教學的“程序步驟”。程紅兵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指課堂教學“因素提取”和“因素組合”,是由壹系列課堂教學模式組成的模式群。將統壹的規範要求和多樣化的課堂教學這兩個矛盾有機地結合起來,是當時明德改革的難點和重點。

當然,課程改革只是明德改革的冰山壹角。明德實驗學校首先意識到的是系統結構的變化,從教育內部循環向教育與社會循環轉變,辦學主體從教育工作者的同質組合向教育工作者與商業人士的異質組合轉變...

郭啟俊:找壹個好校長,寫壹個好校長,以身作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至於如何實現區域教育的協調、優質、均衡發展,郭啟俊認為,培養校長是最重要的切入點之壹,因為只有校長變了,學校才能變。打造優秀“未來校長”的搖籃。郭啟俊希望通過提高校長發現和面對學校發展中現實問題的能力,為福田、深圳乃至大灣區的教育改革培養人才。郭啟俊還開創了國內教育工作者編寫《名校長》叢書的先河。郭啟俊撰寫的這些校長大多是中國教育的先驅,郭啟俊稱之為“中國教育勇者”系列。

程紅兵:解構概念,重新定義,建立壹個具有創新和變革基因的“未來學校”。結合自己40年的知識積累、教育經驗和思維實踐,程紅兵再次出山,確定了金茂學校的辦學理念:“與世界對話,與未來連接。”他想盡壹切努力建立壹所具有創新和變革基因的“未來學校”。他想要的,是秉持開放學校的基本理念,與世界對話,與未來連接,構建最具人文精神和未來感的教育時空環境。作為金茂學校的創始校長,他首先確定了金茂學校的核心表述:“金茂(在)中國,新生(在)未來。”將“中國”與“世界”、“今天”與“未來”、“學校”與“學生”、“理想”與“使命”聯系起來,產生了巨大的思想張力。所謂未來學校,就是學校要構建壹個開放、互聯、互通、智慧的智慧世界,同時也要構建壹個開放、包容、大氣、文明的文化世界。金茂學校的校訓是:“義,求義;語,街。”校訓前半部分講的是倫理,倫理是基礎,是底層邏輯;後半句是行動和實踐的外化。

郭啟俊:緊跟新政,求真務實,以豐富的教育智慧為區域教研提供新思路。2022年初,深圳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深圳再次開啟線上教學。“如何通過頂層設計指導全區學校的線上教學工作更好地提質增效?如何更好地服務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素質提升?如何讓學生在減負的同時享受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郭啟俊當即意識到,區教科院要以“五育”為重點,立足素養導向,突出能力和立意,緊緊圍繞“雙減”下課堂質量的提升,引導學校做好網絡教學。通過“教學簡報”展示福田區各校、科、學科、校長、教師的大量在線教育成果和經驗,不僅提高了在線教學的有效性,及時交流在線教學經驗,分享在線教學智慧,還搭建了在線教學模型,促進了在線教學研究。

程紅兵:未來學校將親自帶領“士兵”,以壹支異質的教師團隊實現全方位創新。金茂學校不是傳統的公立學校,但也不是傳統的國際學校。學校將通過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學範式、學校文化的全方位變革,實現全方位創新,在教育的各個方面實踐全新的理論基礎、主張和實踐。在程紅兵眼中,真正的“未來學校”應該在思想層面上給人壹種全新的認知,比如重新定義知識、學習、教育、培養目標等概念。因為這個異質的團隊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識背景、不同的思維模式、不同的工作經驗,會擦出不同的火花。程紅兵需要的就是這樣壹批改變課堂模式的老師。他會帶著老師們反復磨課,通過不斷的磨合,讓每個老師都提高整體的課堂掌控能力,理念更加先進,從而打造出他設計的學校教學模式,實現當初的願景。

從兩位教育改革家身上尋找“未來教育”的形象,似乎與閱讀、創新、變革、跨學科學習、異質教師密切相關。當我們結合“壹起重新想象我們的未來:為教育創造壹個新的社會契約”時,似乎圖像更加清晰。

展望2050年,我們應該問三個關於教育的根本問題:當前我們應該繼續什麽?什麽應該丟棄?還有什麽需要創造性地改造?處於過去的承諾和不確定的未來之間,如:地球處於危險之中,民主治理在過去十年中倒退,數字技術具有巨大的變革潛力,創造以人為本的體面工作成為挑戰。我們面臨的壹些困難源於我們的教育方法。新的教育社會契約應該使我們能夠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學習以及學生、教師、知識和世界之間的關系。

關於創新教育的構建:教學方法應圍繞合作、協作和統壹的原則來組織。它應該培養學生的智力、社會交往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使他們在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基礎上共同創造世界。教學評價應當反映能夠促進全體學生有效成長和有意義學習的教學目標。

課程應註重生態學、跨文化和跨學科學習,幫助學生獲得創造性知識;同時,要培養他們批判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課程內容必須包括從生態學角度理解人類,重新平衡我們與地球的關系。應普及科學素養、數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培養辨別真假的能力。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政策應促進積極的公民意識和民主參與。

合作和團隊精神應該是教師工作的特點。對知識的反思、研究、創造和新的教學實踐應該成為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壹部分。這意味著必須支持教師享有自主權和自由,他們必須充分參與關於教育未來的公共辯論和對話。

學校承擔著支持寬容、公平以及個人和集體健康的責任,應該成為受保護的教育場所。與此同時,應該重新規劃學校,以更好地促進世界向更加公正、公平和可持續的未來轉變。學校應該是壹個聚集各種各樣的人的地方,讓他們體驗在其他地方接觸不到的挑戰和可能性。為了鼓勵和促進個人合作,學校的建築、空間、時間、課程和學生分組都應註意規劃和設計。數字技術應該旨在支持學校,而不是取代它們。學校應該成為保護人權、可持續發展和“碳中和”的典範,從而塑造我們渴望的未來。

我們應該享受和擴大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生活空間中接受教育的機會。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人們都應該真正享受有意義的優質教育的機會。我們應該整合各種自然、人工和虛擬的學習場所,並仔細發掘每個場所的最佳潛力。受教育權應延伸至終身,並涵蓋獲得信息、文化、科學和連接的權利。

我能做些什麽來促進新的教育社會契約?我們能做什麽?

1.在“關註生態、跨文化、跨學科學習,幫助學生獲得創造性知識”方面,要拓寬認知領域和學習視野,以開放的心態和歡迎的態度,把“生態重建”、“文化融合”、“學科融合”作為學校教育的延伸,把“人人可以學習、無時不刻學習、處處學習、事事學習”作為”。

2.在“擴大在不同文化和社會空間接受教育的機會”方面,我們應該突破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障礙,利用各種自然的、人工的和虛擬的學習場所,並仔細發掘每個場所的最佳潛力。整合教育資源,拓寬教育渠道,構建課內外、校內外、線上線下立體交織的建班育人模式。通過“課程教育、文化教育、實踐教育、活動教育、管理教育、協同教育”的教育途徑和方法,打造“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立體化”的“未來教育”新格局

3.在“有效成長、有意義學習的教學目標”方面,隨著國家“減負”政策的實施,學生面臨著如何管理課余時間的問題,家長面臨著如何進行親子教育引導的問題,學校面臨著如何有效提高素質、增加效率的問題。要回答以上三個問題,根本問題在於“什麽樣的學習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什麽樣的成長才是符合自然規律的成長?什麽樣的教育才是符合生活和社會需求的教育?”逐步明確“壹切為了生活,壹切為了生活,壹切為了生活”的“未來成長”新方向。

4.在“合作與團隊合作的教育原則”方面,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已經擴展到家校合作和社區合作。隨著學習生活領域的不斷拓展,學生可以在不同的場合與不同的對象進行單邊和多邊的交流,從中學習豐富復雜的信息,重建人際關系和認知結構,在新的未知領域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提升自己。這可能是“未來發展”的新願景。

綜上所述,《壹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創造新的社會契約》打開了教育未來的壹扇窗,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未來教育”的方向和可能性。作為壹名基層教育工作者,應以“交流”、“對話”、“想象”的方式建構我們心目中的未來教育,以參與改革的方式開展實踐研究,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和社會的未來發展。

  • 上一篇:如何寫招募新體育社團的宣傳文案(5篇精選文章)
  • 下一篇:美國最好的法學院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