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北大有哪些景點:未名湖。

北大有哪些景點:未名湖。

有未名湖銅像、湖心島銅像、石船銅像、北大燕園石船遺址銅像、北大紅樓銅像、鐘亭銅像、蔡元培銅像等。妳自己去看看吧。以下是詳細介紹:

未名湖是北大校園內最大的人工湖,位於中北部。

形狀為u形。湖南有個石魚雕塑,湖中央有個島,和北岸有橋相連。湖中央島的南端有壹艘石船。湖岸有鐘樓、林湖軒、花壇和埃德加·斯諾,東岸有博雅鐵塔。

這個湖以前靠萬泉河供水,現在靠人工蓄水。冬天的溜冰場。

在清代,它是圓明園附屬小沈陽園舒春園的人工湖。石船是按照頤和園的石船建造的,後來上層建築被燒毀,只剩下壹個石底座。

20世紀20年代,它成為燕京大學的壹部分,學校請設計師亨利·基拉姆·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規劃校園布局。這個湖被錢穆命名為未名湖。2001,湖邊的“未名湖燕園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們從石獅把守的北大西門進入,不遠處就能看到壹對漂亮的中國手表立在辦公樓和寺廟圍成的半空地上。繼續向東漫步,無論從哪條路進入以未名湖為主體的園林空間,都會覺得豁然開朗。在整個燕園中,未名湖更像是壹個浩瀚的海洋。在光的作用下,湖面仿佛停泊著千萬顆星星,散發著千變萬化的光芒。在未名湖上,東邊可以看到湖的塔影;西可在鐘樓看夕陽;在南方,有山有湖;北方的建築陰影充滿了詩情畫意。所以有人把燕園的精髓概括為“壹塔壹湖壹畫”。

那個湖

湖中的小島是小沈陽舒春園的遺跡之壹。小沈陽仿圓明園“鵬泰仙島”而建的豪華建築群的景象,後來被英法聯軍破壞了。

島亭

島亭位於未名湖中心的壹個島上。八角形的方亭讓人覺得“我們叫了壹千遍,她才向我們走來”。這個方亭就是島亭。整個亭子是木制的,八根紅木柱支撐著重檐瓦和寶塔形的亭頂。亭子的木梁上繪有栩栩如生的圖畫,有的是人物和歷史故事,有的是風景,完全符合中國的傳統建築特色。亭子的底座是壹個高約壹米的八角形石臺。

平底撬

“方”的形象類似於船。它建在海濱,是花園中最有趣的建築。

北京大學燕園石舟遺址:

位於北大燕園的未名湖畔,這片區域在清代被稱為書春園,是圓明園的壹部分,由乾隆賜給小沈陽。鹹豐十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蜀春園也被毀。只有石舟基地和“迎風等待月亮建築”仍然存在,這就是現在的胡林館。

北大紅樓

北京大學的紅樓是北京壹座有著非凡歷史的建築,因其主體由紅磚砌成而得名。自83年前紅樓落成以來,它已成為中國先進思想和文化的源泉。

紅色的建築,紅色的起點。中國經過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洗禮,壹大批仁人誌士理解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紅樓是革命的起點。作為先進社會文化的代表,* * *產黨的先行者們在這裏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從此,中國的歷史翻開了新的壹頁。

北大紅樓歷史上的壹頁

北京是壹座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壹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在中國* * *產黨艱苦卓絕的戰鬥歷程中,無數先烈在古都的熱土上灑下殷紅的鮮血,用錚錚鐵骨和忠誠書寫了他們為城市的驕傲。

83年前,在北京故宮的東北角,矗立著壹座地上四層,地下1層的長長的工字形建築。它坐北朝南,其西式風格被稱為當時北京最現代化的建築。

但這座建築最具視覺沖擊力的還是它的顏色。紅樓是真正的紅色,整個建築都是用紅磚砌成的,所以從建成開始就叫紅樓。在陽光的照耀下,這座建築充滿了活力和希望。

當初的建設者們當然沒有意識到,從此紅色成為中國歷史的主旋律,壹批批有誌之士從這裏走出,投身於火熱的革命征程。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見證了中國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紅樓也歷經滄桑。飽經風雨,建築的很多地方都能清晰地看到被青磚修補過的痕跡,但她挺立著,紅色的主題沒有變,紅樓的名字還在被叫著。

紅樓現在的地址是北京五四大街29號。單從名字就可以知道它是壹條有著諸多輝煌的街道,而以歷史事件來命名街道,大概是北京眾多路名中獨壹無二的。紅樓大門右側的墻上,有壹塊大理石,上面鑲嵌著北京學生會和北京大學學生會題寫的批示:紅樓是北京大學舊址的壹部分,是五四運動的重要活動場所之壹。李大釗和毛澤東同誌曾在這裏工作過。紅樓後面是華北學聯1947命名的“民主廣場”。

作為舊址的壹部分,說起紅樓,自然要簡單回顧壹下近百年前的北大。北京大學位於北京西北角的中關村。紅樓建於1918年。

如果只是老紅磚建築,北大紅樓不太可能成為3月4日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這個榮譽來源於北大紅樓在中國新文化運動和* * *產黨史上的重要意義,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

輝煌足跡紅色起點

毛澤東曾明確指出:“研究中國* * *產黨的歷史,也要研究建黨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否則,我們無法理解歷史的發展。”

1915年,中國* * *產黨創始人之壹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後改名《新青年》)雜誌。他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猛烈抨擊舊的封建文化,倡導新文化,新文化運動由此展開,成為新的革命風暴到來的序幕。

1917 1,蔡元培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他主張學術包容,當即聘請陳獨秀為文科學長。年底,李大釗去了北京大學當圖書館館長。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對中國人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把無產階級世界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

北京* * *生產組成立時是14成員之壹的張申夫回憶說:“1918年夏天,上海灘紅樓建成,圖書館搬進來,占了紅樓壹樓。李大釗的局長辦公室在紅樓東南角的兩間房子裏。壹時間,紅樓成了新思想運動的中心,許多進步師生聚集在這裏學習討論。”“李大釗上臺後,對圖書館的業務進行了壹些重大的調整和改革,開始註意收藏俄國十月革命以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著作的書籍。”

這是李大釗在紅樓壹樓東南角的辦公室。房間號是119。搬進紅樓不久,李大釗在19181發表了《老百姓的勝利》等文章,代表了中國先進分子的新覺醒。次年5月,李大釗主編《新青年》馬克思主義研究專刊,親自撰寫《我對馬克思主義的看法》,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這是第壹部系統完整地介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著作。

在這個紅樓的普通辦公室裏,李大釗主持成立了北方第壹個* * *生產小組——北京* * *生產小組。他還在這裏召集中國青年學會會員開會,北大紅樓成為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北京活動的重要場所。張申府回憶說:“在李大釗的領導下,圖書館成為北大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心。許多激進的學生經常去圖書館和大釗討論各種新思想,聽他介紹新思想。大家經常在這裏開會,討論中國的出路,尋求救國救民的方法。”

1918八月,壹個英俊的年輕人來到北京,然後他進了紅樓。他就是改變中國命運、領導革命走向未來勝利的湖南偉人毛澤東。這是毛澤東第壹次來北京。當時,他和李、等24人來京組織湖南青年赴法勤工儉學。後來,毛澤東留在了北京。經人介紹,他認識了李大釗,在圖書館做助理,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也開始具體了解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走上了* * *產品主義的道路。

2009年5月4日爆發的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中國革命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時期。毛澤東曾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精辟地指出:“五四運動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1921年中國* * *產黨的成立作了準備。”

今天,這個地方增添了更多的風景

八十三年過去了,當記者踏進北大紅樓時,壹種歷史的尊嚴感油然而生。

紅樓靜靜佇立。在大樓周圍的地面上,隨處可見“禁止吸煙”的警示牌。擡頭壹看,整棟樓的樓層外都沒有空調。走進去,才能真正體會到現在用戶的無微不至的關懷,擺放整齊的滅火器非常顯眼。因為建築主要是木質的,所以每天晚上6點就要在樓裏拉電閘,確保絕對安全。

這些年來,紅樓面臨了許多危險。日本侵華期間,這裏曾被用作日本憲兵隊的隊部長達7年,地下室也曾被用作囚禁和迫害愛國人士的監獄。1976唐山大地震,紅樓損毀嚴重。

為了挽救這座有著輝煌歷史的建築,國務院專門設立了壹個項目進行緊急修繕,並撥出專項資金。該項目歷時三年,耗資80萬元。工程設計團隊根據文物維修原則,在保持文物完好無損的前提下,制定出壹套國內傳統建築技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抗震加固方案:將鋼結構放入樓板內的水平鋼桁架中,在內壁兩側加鋼筋網拉穿墻,澆築豆石混凝土, 並在墻體內外用型鋼將其拉起,恢復了這座早已超過使用年限的磚木混合結構建築的強健“體格”。 在建築和文物保護專家的共同努力下,建成後的紅樓室內外原始狀態和整體色調沒有改變。

1998年,北京大學舉行100校慶。許多老北大的教授來紅樓拜謁,他們對保存完好的紅樓非常滿意。

作為重要的文物,北大的紅樓也在發生變化。

1995,北京市政府批復了《北京市文物事業發展五年規劃》,要求當時的紅樓使用部門逐步遷出,市政部門將對紅樓周邊環境進行整治。去年底,由首都規劃委牽頭,相關部門召開紅樓背後環境整治現場會,明確規定原民主廣場周邊的違章建築和臨時建築壹律限期拆除。

今年3月31日,國家文物局機關和單位開始搬遷到位於東二環的文化部大樓。同時,大門口掛著“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建處”和“國家文物局紅樓管理處”兩塊新牌子。

把紅樓建成紀念新文化運動、宣傳五四運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國家文物局籌劃多年的計劃。據了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構想非常宏大,籌備工作計劃分三個階段進行:壹是恢復李大釗、毛澤東原辦公地點等原址,組織專題展覽,盡快對外開放;第二步,恢復新文化運動代表的辦公和講學舊址、北大印刷廠舊址、地下文物倉庫、新文化運動研究中心和信息中心。第三步將擴大展覽規模,在紅樓周邊建設標誌性雕塑群和展覽設施,並計劃修復更多典型舊址。

紅樓內部的變化是靜悄悄的,但現在紅樓的周邊環境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紅樓東側的道路正在緊張施工中。用不了多久,壹條貫穿南北,從長安街到平安大道長達3公裏,名為皇城根花園的寬闊道路即將完工。可以想象,紅樓這個有著輝煌歷史的建築,在綠樹鮮花的映襯下,會更加耀眼。

仲婷

仲婷位於未名湖西岸的小土山上。北面面對著湖,正對著北大人非常熟悉的魚。南面的土丘山腳下是乾隆詩碑,西面不遠處是蔡元培雕像。蔡元培雕像和乾隆詩碑之間有壹條小路,通往湖邊。

鐘樓建於9月,1929。鐘的起源已無法考證,在燕京大學被用作校鐘。時鐘上的字清晰,令人印象深刻,用手輕敲就能發出沈重有力的聲音。學校的鐘有自己的敲鐘方式,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含義。)

來燕園的人壹定不會錯過鐘亭,壹座坐落在未名湖西岸小土山上的小六角亭。之所以不能錯過,是因為小土山地理位置絕佳,北面臨湖,面對北大人非常熟悉的魚。南面的土丘山腳下是乾隆詩碑,西面不遠處是蔡元培雕像。蔡元培雕像和乾隆詩碑之間有壹條小路,通往湖邊。我怕建鐘樓的人擔心我們繞過不起眼的小土山,忽略了精致美麗的鐘樓,所以在北、西、南開了三條曲徑,直通鐘樓。每條小路都是由不規則的石頭砌成的,這讓它感覺比循規蹈矩的石階更像是在爬山。爬上樓梯,短短壹瞬間就能看到鐘樓的全貌。

鐘亭,有鐘有亭。有六個角並繪有圖案的圓頂亭;鐘——古色古香,底部八瓣蓮花,像女孩子穿的裙子。鐘的下部雕刻著波濤洶湧的大海和從海裏噴薄而出的旭日。鐘體上部是十二對龍玩珠,舞動翻滾。由兩條粗壯的青龍鉸接而成的鐘耳懸掛在亭子頂部的橫桿上。此外,鐘身刻有八卦圖案,並有滿漢兩種文字書寫:“大清丙申年八月”。按照這個日期,從大清丙申年算起,已經超過1000年,也就是1896年。這個鐘比“史靜大學堂”還要早誕生!

據相關考證,原來老北大是用鐘表報時的。仲婷在亭子裏有壹個鐘的原因可能是最初的想法。在《北大舊史》中,壹位北大老校友這樣描述當時的鐘:“北大二院的鐘從來不是用電機按鈕控制的,而是壹個又高又舊的爛木座,上面掛著壹個又黑又重的鐵鐘,至少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了。當時學校剛開學,當事人不知道從哪裏找來的,還是被壹個年近七旬,胡子花白,穿著褪色的藍布夾克的老人敲了,每次大概敲16到18下。這鐘聲嘹亮,不僅在北大二院,在壹院,在圖書館,在研究所,在東西齋等地,都是如此。學生住在附近的胡同。他們早上躺在陽光充足的床上。當他們醒來時,聽到上課的鈴聲後,他們急於洗臉和漱口。所以這個鐘是詩情畫意的,是普通電鐘所不能及的。”那時,鐘自然使用的不是現在仲婷的鐘。關於鐘亭這口鐘的來歷,頤和園禦花園中有這樣的記載:“在島北側的崔蘭室,慈禧曾於1889年作為閱兵臺,檢閱李鴻章調過來的北洋水師和海軍軍官學校剛畢業的海軍陸戰隊學員。為了適應演習,小火船改成了炮艇,東西兩側布置了炮兵隊和騎兵隊。

當時海軍用來報時的大銅鐘在1900被搶。後來放在燕京大學,現在在北大未名湖畔鐘亭。"

如果鐘會說話,它壹定會告訴我們許多往事...也許,從它為北洋水師賣命,到它如何從八國聯軍的劫掠中逃脫;也許,它已經荒廢了好幾年,從哪裏搬到了這個湖邊的斜坡上;也許,是誰又敲響了它,它是如何自覺地把握著壹代又壹代學生的課表;或許,它還記得1929 65438+10月,它成為燕京大學校鐘的那壹天。六月移至未名湖土山支,九月伴穹六柱鐘亭。或許,它還記得在原燕京大學執行委員會會議上決議的“敲鐘法”:“每半小時鳴鐘壹次,十二點半開始,壹次兩次,壹次半,三次,...在四點鐘,八次,然後它將在四點半再次被敲響。如果每四個小時循環壹次,那麽每天早上6點到晚上11點就是敲鐘時間。”或許,它還記得,敲鐘的人已經十年了。用他的生命和它的生命,在風雨飄搖的歲月裏,用洪亮深沈的鐘聲,激蕩著愛國師生的心。

蔡元培銅像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紹興人,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早年組織光復會,後來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他成為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總長。1916-1927期間擔任北京大學校長,為北京大學的發展和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毛澤東同誌曾稱贊他是“壹流的學者和世界的楷模”。

蔡元培銅像是北大77級、78級畢業生捐贈給母校的。它由著名雕塑家曾竹韶教授創作,北京鋼鐵學院和首都鋼鐵公司協助鑄造。

卷尾石魚

範偉石鍋魚是圓明園長春園的遺物。在長春園的北部,有壹個和諧的奇景(建於乾隆十二年),前面有壹個大噴泉。翻轉尾巴的石魚是這個噴泉中的裝飾品。圓明園被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兩次焚毀,洗劫壹空,使這座舉世聞名的園林成為壹片廢墟,珍貴文物盡失,魚被賤賣。它被龍潤花園的主人載濤買走了。燕京大學1930班畢業的時候,他買了這條石鍋魚送給母校做紀念。從此,石魚就定居在未名湖。

湖邊小屋

臨湖軒原為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的住所(1916-1962),其中壹部分還作為燕京大學接待貴賓和舉行會議的場所。北京大學原校長馬寅初(1882-1982)曾在此居住。現在是北大的貴賓接待室。《林湖軒》由北大校友、著名作家冰心命名。

我們醫院的西房間曾經是林邁可的臥室。英國學者林邁可。1937年被聘為燕京大學經濟學導師,並主導建立了牛津式導師制。在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控制下,林多次秘密到華北抗日遊擊區,向淪陷區北平的八路軍購買藥材和無線電設備。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時,林家在八路軍的幫助下進入抗日根據地,參加了晉察冀和延安的抗日工作,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者帶著妻兒回到英國。解放後,林曾多次訪問中國。

雪墓

斯諾墓位於原花神廟的遺址上。墓碑為長方形漢白玉,上面有葉劍英題寫的“中國人民的美國朋友埃德加·斯諾之墓”英文字樣。墓旁松柏環繞,綠草如茵。面對著壹個湖水清澈的湖,我感到更加寧靜和莊嚴。

埃德加,斯諾。(1905—1972)美國記者、作家,出生於美國密蘇裏州堪薩斯城,曾就讀於密蘇裏大學新聞系。

斯諾於1928年來到中國,在歐美多家報社擔任記者和通訊員。從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還在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任講師。從65438年6月到0936年6月,斯諾走訪了陜甘寧邊區,寫了大量的通訊報道,成為第壹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擔任《每日先驅報》和美國《星期六晚郵報》的駐華戰地記者。1942去中亞和蘇聯前線采訪,離開中國。新中國成立後三次訪華,於1972年2月5日在日內瓦病逝。

斯諾是壹個正直的美國人,熱愛和平,維護正義。他非常關心中國的命運,熱情支持和保護學生的愛國熱情。1935年6月,斯諾受聘為英國《每日先驅報》特約記者,不久搬回13號東城盔甲廠。

當時是壹二·九運動前夕。燕京大學是領導中國學生運動的重要陣地。斯諾積極參加焰炟大學新聞學會的活動,他們的家也是許多愛國進步學生經常光顧的地方。燕京大學的王如海(黃華飾)、陳翰博,清華大學的姚克光(姚依林飾),北京大學的余其偉(黃靜飾)等都是他家的常客。這位地下黨員在斯諾家中商量了“壹二·九”運動的具體步驟,並將16年2月9日和6日兩次遊行的路線和集合地點通知了斯諾夫婦。遊行前夕,斯諾夫婦連夜將《北平第10號學校學生自治會宣言》翻譯成英文,分發給在北平的外國記者,請他們發電報出國,並聯系了當時許多在北平的外國記者采訪。

遊行當天,斯諾夫婦和其他外國記者跟隨遊行隊伍,認真報道學生圍攻西直門、被玄武門封鎖的真實情況。他給紐約的《太陽報》發了壹份獨家通訊,在那裏留下了很多關於“12月9日”運動的文字資料和照片。斯諾還建議燕大學學生自治協會舉行壹次外國記者招待會,學生們再次向西方表明了壹二·九運動的重大意義。

北平淪陷後,斯諾在自己的住處庇護了許多進步學生,幫助他們離開死城北平,參加抗日遊擊隊或去延安。

1960-1970斯諾墓三次訪華,著有《河對岸》等書。它為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做出了貢獻。他於1972年在日內瓦去世。根據他的遺願,他的部分骨灰被運到北京,並於1973,10,19安葬在這裏。

  • 上一篇:懸疑推理小說
  • 下一篇:棗莊八中南區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