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書院始於唐代,官方機構是什麽?

書院始於唐代,官方機構是什麽?

是官方的藏書機構,也是民間的教育機構。所以答案應該是“藏書”。

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教育形式。它起源於唐代,發展於宋代,在清代達到頂峰。1901年後改造成學校。書院壹般是私人創辦的,對應的是官學。它們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名山、清溪、竹林等幽靜優美的地方,刻意追求“情景交融”的效果,在遠離塵囂、“市場無噪音”的地方建立校舍。然後,我們就招徒弟,講學寫書,互相學習,為國家培養棟梁。中國古代書院有7000多所,遍布全國。據統計,以學校、圖書館、博物館等形式存在的書院至少有400所,成為各地的文化教育場所和重要的文化景觀,服務當下,造福社會。延續了1000多年的書院教育,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壹顆璀璨的明珠。可以說,書院是中國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結合最完美的地方。走進任何壹所書院,都能感受到說不出的莊嚴和人文氣息。那些“人做的,充滿自我創造”的風致軼事,給人壹種舒服酣暢淋漓的感覺。置身其中,拂去歷史的塵埃,古老的書院便浮現在我們面前。本期起,《中國文物》特刊特別開設“尋訪古代書院”專欄,介紹中國古代書院,敬請讀者關註。說起“書院”這個名字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唐朝。是中國士人圍繞書籍開展活動的教育機構,包括藏書、讀書、講學、著書、刻書、祭祀等。唐朝開元年間,國家富強,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史稱“開元盛世”。唐玄宗開元五年(717),任命學士馬懷素為圖書編輯,主管民族圖書,並組織壹批文人在甘源殿整理、編輯民族圖書,並借用民間流傳的不同書籍派人抄錄,以充實圖書。還任命官員負責管理,成立了甘源學院。次年,甘源書院更名為李正秀書院。後來,李政書院在長安廣順門外、京都和東都洛陽的明府門外設立。開元十三年,唐玄宗召及諸子宴飲。唐玄宗很高興。當眾宣布:“我在這裏和所有的智者飲酒作樂。姑且稱之為集賢。”因此,李政學院更多地被命名為集賢寺學院。張被任命為薊縣書院學士,管理書院事務。館藏多達53,965,438+05卷,唐代學者著述達28,469卷,可以說是浩如煙海,史無前例。所有的書都抄了兩份,壹份是原版,壹份是長安的集賢書院,壹份是洛陽的。集賢寺書院除了藏書、藏書,還向朝廷推薦人才,提出政策、文化等方面的建議。書院畢竟是皇族用來收藏和存放書籍的寶庫,是推廣和應用知識的地方,是壹個經常與皇帝打交道的極其光榮的機構,所以是讀書人羨慕的對象。因此,壹些人還把他們的自習室吹噓成學院。開元年間曾在集賢書院任學士的傅,退休後回到浙江龍遊,自創藏書讀書之所,名為九峰書院。就這樣,官方的文化機構逐漸演變成了民間學習場所的名稱。在唐朝滅亡前的壹個半世紀裏,大約有30所書院相繼建立。為什麽文人對“書院”情有獨鐘?原來,自漢代以來,私人講學和教導學生的地方壹直被稱為“精舍”或“盧靜”。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南北朝時開始流行。佛教老師借用名字,把傳經講經的地方稱為精舍和盧靜。這種混雜使得僧侶和習俗很難區分,佛教和儒家也很難區分。我不知道精舍和陸晶是哪壹個。這種現象對於自認為正統的儒生君子來說是很頭疼的,他們不願意和和尚壹起用這個名字。我覺得用書院這個名字來學習,講學,教學生更合適,所以我最後用書院這個名字來完全取代以前的靜宅,靜宅的名字。雖然出現了“書院”這個名稱,但它並不具有普遍性,也不是壹個教育場所。只能說學院還在起步階段。值得註意的是,有些書院,除了學者本人在此讀書學習外,還有教授的子女或者接受學生講學。有了學生,就兼具了教學功能。如江西永豐的黃寮書院,原是繼冀州判劉慶林定居永豐後“為講學而建”。周琛創辦的江西北安董家書院,藏書數千冊,供讀書人閱讀,凡子弟到弱冠之年,都來此讀書。此時,書院已經初具規模。五代十國時期,政權多,連年戰亂,官學受損嚴重,但卻為民間興辦書院提供了機會。百姓要讀書,不經官學也能進書院,這就為書院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如河南太乙書院、江西吳彤書院、廣東匡山書院、天衢書院等,雖然書院數量不多,規模也不大,但都逐漸完成了向民辦教育機構的轉型,而且生機勃勃,越來越顯示出書院在文化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此後,書院在社會上不斷展現魅力,吸引名師講學,也吸引了眾多弟子到書院學習。《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3月6日第8版)

  • 上一篇:蘭州外國語職業學院在蘭州哪裏?
  • 下一篇:鄭州師範大學有幾個校區?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