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科學家成為傳說的故事(完整故事)

科學家成為傳說的故事(完整故事)

1.科學家成為人才

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

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出生於西伯利亞的波爾斯克。1855從彼得堡師範學院畢業後,成為中學化學老師;1856獲得博士學位;1857彼得堡大學副教授;1859去德國深造,專攻物理化學;1861回國,成為彼得堡大學教授。

小時候,門捷列夫家很窮。全家有17個孩子,門捷列夫排第14。任中學總統出生後僅僅幾個月,他的父親就因突然失明而失去了總統職位,退休回家。微薄的養老金無法養活這麽大的壹個家庭,全家只好搬到托波爾斯克附近的壹個村子裏。他的叔叔在那裏經營壹家小型玻璃廠,他的母親在那裏幫助管理工廠,還在工廠的院子裏做壹些副業,所以生活開始好轉。當時,門捷列夫還很年輕,經常潛入工廠看工人們如何熔化和加工玻璃,這對他以後處理燒杯和燒瓶的化學研究有很大影響。

1841年秋,門捷列夫在不到7歲時隨哥哥考入托波爾斯克中學,成為當地轟動壹時的新聞。但不幸總是伴隨著門捷列夫壹家。13歲時,父親去世,三個月後妹妹也去世了。壹年後,工廠被燒成灰燼,母親不得不帶領全家從農村搬回波爾斯克。1849年春,門捷列夫中學畢業,母親變賣家產,帶著孩子去了莫斯科。她真的很想讓這個小兒子上大學,因為老師們壹致認為他有出色的智慧和才華。我媽在莫斯科的大學裏跑來跑去,無濟於事,最後決定去彼得堡碰碰運氣。她丈夫的朋友當時身居要職。在他的幫助下,門捷列夫考上了他父親就讀的彼得堡師範學院,因為那裏的學生完全免費。

門捷列夫研究物理。對於來自小地方的窮學生來說,彼得堡師範學院的門檻太高了。然而,僅僅過了壹年,他就成了優等生。除了緊張的學習,門捷列夫開始撰寫科學成就的簡要綜述,並獲得少量稿費,這是他唯壹的收入。因為,到這個時候,他已經失去了任何經濟支持。我叔叔去世了;不久,我的小妹也死於肺病;最後連慈母也離開了這個世界。1854年門捷列夫大學畢業,他以班級第壹名的成績獲得學院頒發的金質獎章。23歲成為副教授,31歲晉升正教授。

門捷列夫能從壹個西伯利亞小城市的窮孩子成長為彼得堡大學的正教授,離不開他壹貫的努力。正是他的有機化學使門捷列夫獲得了最初的名聲。為了寫這本書,他幾乎整整兩個月沒有離開過辦公桌。他經常沒日沒夜地工作,中午休息不到幾個小時。70歲後,門捷列夫因過度勞累而半盲。不過他還是從淩晨工作到下午五點半,然後吃午飯。吃完飯繼續寫。他死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手裏拿著壹支筆。

門捷列夫是化學元素周期律的發現者之壹。1869之前發現的元素有63個。為了探索元素之間的規律,許多化學家研究了元素的分類。門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元素的性質進行了各種分類、對比分析和綜合歸納,最終發現了元素的性質與原子量之間的周期性變化。1869年,他正式發表了化學元素周期律,並根據這個規律預言了壹些未被發現的元素。元素周期律作為自然界的基本規律,揭示了物質世界的秘密,極大地推動了現代化學和物理學的發展。恩格斯稱贊它是“科學研究的偉大成就”。

門捷列夫提出了溶液水合理論,奠定了現代溶液理論的基礎。他研究了氣體和液體的體積與濕度和壓強的關系,發現氣體的臨界溫度在1860。

門捷列夫首次提出煤炭地下氣化的觀點,為煤炭氣化的廣泛應用提出了廣闊的前景。他還在石油工業、農業化學和無煙火藥方面做出了壹些貢獻。他也是壹名氣象探險家。為了研究高層大氣,觀測日食,他在1887年8月冒著生命危險,操縱壹只氣球升上天空進行探測。這種不怕犧牲的精神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門捷列夫的話說,“對我來說,最好的休息就是工作。如果我停止工作,我會無聊死的。”

他真的工作到生命的最後壹刻。1907 65438+10月20日上午,門捷列夫逝世。這位偉大科學家去世的消息震驚了整個俄羅斯社會。葬禮很隆重,通往沃爾克公墓的道路兩旁人山人海,絡繹不絕。送葬隊伍中,有壹面寫著“元素周期表”的大橫幅。旗幟在北風中飄揚,向四面八方傳播著這位偉大科學家不朽的名字。

傑出的航天學是錢學森。

錢學森,1911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他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讀完了高中。中學時,錢學森就下定決心要為祖國的繁榮而努力學習。他學習非常努力,成績總是名列前茅。那時候中學生的課程很多。高中課程裏,有高等代數,解析幾何,微積分,物理,化學等等。由於他的天才和超人的記憶力,他沒有感到太大的壓力。他還選了無機化學,工業化學,英語,德語。回憶起自己的中學生活,他感慨道,“在我壹生接受的所有教育中,附中的教育是我至今懷念的非常好的壹個。”

由於他在中學的課程很高,成績也很好,所以進入大學後學習比較輕松,但還是很努力。他決心每次考試都得90分以上。結果每學期平均分90多分,學費全免。

1935年,錢學森從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後,考入美國公費留學。第二年,他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碩士學位。後赴加州理工學院深造,成為美國空間科學的奠基人之壹,是著名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的得意門生,被譽為“超音速飛行之父”。他獲得了博士學位,並繼續當老師。

這期間,錢學森如饑似渴地學習數學,偏微分方程,積分方程,原子物理,量子物理,統計力學,相對論,分子結構,量子化學等等。三年後,他站在了現代數學和力學的前沿。後來研究航空結構只用了1年,有了突破。馮·卡門教授不僅指導了錢學森的研究,還多次推薦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科學家參與美國許多重要甚至高度機密的工程技術工作。錢學森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給馮·卡門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授對錢學森的工作很滿意,說:“妳現在在學術上已經超過我了。”

從65438到0943,美國軍方經過精挑細選,委托錢學森研究利用火箭發動機推進導彈這壹重要課題。同年6月165438+10月與瑪麗娜合作提出研究報告。這份報告奠定了美國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成功研制地對地導彈和探空火箭的基礎,成為美國復合推進劑火箭發動機導彈的先驅。65438-0949年,他回到加州理工學院,擔任噴氣推進課程和古根海姆噴氣推進研究中心的負責人。他開始研究核發動機,寫了第壹篇關於核火箭技術的優秀論文。二戰結束時,美國軍方高度贊揚錢學森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不可估量的貢獻”。錢學森被認為是“幫助美國成為世界壹流軍事強國的科學家銀河中的壹顆璀璨的明星”,是“長期規劃從螺旋槳到噴氣式,最後到太空飛行的無人飛船轉變的關鍵人物”。此時,錢學森已成為世界公認的力學、應用數學和火箭技術的權威,流體力學的開創者之壹,傑出的空氣動力學家,現代航空科學和航天技術的先驅,工程控制站的創始人。

1949中秋之夜,月圓人靜夜。錢學森和他周圍的十幾個中國學生壹起度過了中秋節。仰望明月,又沈回原處,我突然想起了家。他們思念祖國,傳達新中國誕生的喜訊,壹個個歸心似箭。那天晚上,他們悄悄地討論了回國的計劃。

沒想到,為了回到自己解放後的祖國,錢學森歷盡艱辛,忍受了五年多的折磨和監禁。他的身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體重下降了30斤。

1954年,錢學森寫了30萬字的《工程控制論》壹書。他說,“這是為美國當局寫的。”目的是讓他們知道自己已經改變了研究方向,這樣可以讓他們盡快回國。8月2日,1955,中國大使王炳南受周恩來總理委托,在會上代表中國政府揭露了美國當局違背中國公民錢學森的意願監禁他,阻止他回國的卑劣行徑。美國被迫於8月4日允許錢學森離開美國回到新中國。

65438年至0956年,錢學森被任命為國防部第五研究所導彈研究所所長。那壹年,蘇聯撕毀合同,撤走專家。是錢學森帶領我們自己的專家,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在短時間內研制出了中國的第壹枚導彈,然後攻克了中型導彈技術和火箭技術。錢學森堅信:“如果外國人能做到,為什麽中國人做不到?”在他的領導和組織下,1964年6月29日,我國第壹枚自行設計的中近程導彈飛行試驗成功。然後進行“兩彈組合”飛行試驗,用中程導彈攜帶原子彈。導彈正常飛行,原子彈在預定距離和高度爆炸,標誌著中國開始擁有用於自衛的導彈核武器。

1970年4月24日,錢學森和其他科學家壹起,成功發射了中國第壹顆人造衛星,重量為173kg。這顆衛星向全世界播放的音樂《東方紅》,預示著新中國航天時代的新曙光。

航天事業的每壹項成就都傾註了錢學森的心血和智慧,他為國家航天事業奉獻了全部的聰明和智慧。他總結了我國導彈武器和航天器系統的發展經驗,將工程控制論提煉為系統工程理論,並推廣到軍事後勤、社會經濟、社會法制、農業生態、人體科學、思維科學、行為科學、美學等領域,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錢學森愛好廣泛,多才多藝。他喜歡音樂、藝術和書法。他在學生時代也是壹位著名的銅管音樂家。他與他的妻子,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蔣英合作,撰寫關於音樂發展的文章。

錢學森熱愛祖國,更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很明顯他放棄了舒適的生活條件,沖破重重阻礙,投入了祖國的懷抱。錢學森熱愛人民。他說,“作為中國的科學家,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如果人民最終對我這輩子所做的工作表示滿意,那將是對我的最高獎賞。”

傑出的數學家華·

在中國現代數學的蠻荒之地,有壹位先驅者堅持認為“壹個士兵死在戰場上是幸運的”。他就是華。華是中國在解析數論、典型論、矩陣幾何、自守函數論、復變函數論等方面研究的奠基人和奠基人,也是中國進入世界著名數學行列的最傑出代表。其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家命名為“華氏定理”、“布勞威爾-嘎當-華定理”、“華-王法”、“華氏算子”、“華氏不等式”。他壹生給我們留下了200多篇學術論文和65,438+00部專著,其中8部在國外翻譯出版,部分已被收入本世紀經典著作。他創造性地將數學方法應用於國民經濟領域,篩選出以改進技術問題數學方法為內容的“最優化方法”和以處理生產、組織和管理問題為內容的“統籌方法”。他是美國科學院歷史上第壹位被選為外籍院士的中國學者。他還當選為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他被法國南希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他的名字進入了美國華盛頓的史密森尼博物館,被列為芝加哥科技博物館88位偉大數學家之壹。

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時,他熱淚盈眶。為了重建我的家園。他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終身教授職位,留下了豐厚的薪水、汽車和房子。滿懷熱情的他和家人登上了壹艘輪船,在1950的春天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回家後,他在戶口本的文化程度壹欄填了:“初中畢業”4個字。這對於華來說是壹句刻骨銘心的話,但對於其他人來說卻是壹件莫名其妙的事。這到底是怎麽回事?讓我們看看他的成功之路。

1910 10 10 12、華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壹個貧困家庭。父親開了壹家小雜貨店,勉強維持生計。華15歲在金壇縣初中畢業,後到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因為家裏窮,付不起飯錢。他們只學了1年就離校了。

華從小聰明好學。初中的時候,他在數學課上就表現出了特殊的天賦。有壹天,王維可老師給全班同學出了壹道數學題,是《孫子兵法》中的壹個題目:“目前有未知之事,三三數剩二,五五數剩三,七七數剩二。事物的幾何是什麽?”王先生在讀這個問題時,讀得很慢,聲音抑揚頓挫。看完題目,王老師把目光掃向全班同學,視野裏是壹張張緊張而困惑的臉。突然,壹個學生站起來說:“有23項。”這是壹個熟悉的聲音,把學生從思考和疑惑中喚醒。每個人都用驚異的目光看著他。第壹個說出答案的學生是年輕的華。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華是這樣想的:從“七加七的數得二”開始,也就是說,七得二,那麽七加二的倍數就是這個數,就不必假定這個數是7 × 3+2 = 23了。再考23:23除以3,剩下2;23除以5,所以23符合題目要求。正是因為華從小勤奮好學,王維科老師才更加看重他的聰明才智。華上學時給王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在華18歲那年,王維科先生出任金壇縣中學校長。王校長愛惜人才,邀請華做會計,在學校做日常工作。從那以後,華變得更忙了。回憶起這段時間的經歷,他說:“除了學校繁重的事務,我早晚還要幫媽媽管理小店的事務。我每天晚上都要到8點左右才能回家。把小店的賬清完,就可以鉆研數學了,經常是深夜。”也就是說,即使在繁忙的業務之後,華也從未忘記學習數學,所以他的數學水平在不斷提高。

華19歲時,壹次偶然的機會,他借了壹本名為《學藝》的雜誌,在這本雜誌的第七卷上發表了蘇家駒教授寫的《代數五次方程的解法》壹文,引起了華的濃厚興趣。經過閱讀和思考,華發現文章中有根本性的錯誤。於是他問王校長:“妳能不能寫壹篇文章,批評壹下蘇教授文章中的錯誤?”華的問題得到了王校長的肯定回答:“當然,聖人也有錯,有什麽不能批評的!”王院長是意大利詩人但丁代表作《神曲》的翻譯。他的話給了華很大的鼓舞。於是,華寫了壹篇邏輯嚴密、論證充分的文章,經王院長審閱修改後,送給上海的《科學》雜誌。文章發布於1930。文章壹發表,就引起了當時很多人的關註。當時清華大學數學系系主任熊清來教授看到了這篇文章。而且,得知這篇文章的作者是金壇縣壹個初中的小夥子,只有初中文憑,我更加震驚。他看到了華的才華,立即寫信給金壇中學,邀請華到清華大學工作。收到信後,華思忖再三:壹方面,他想起在此之前,王校長曾讓他在金壇縣初級中學教壹個補習班,又因為有人投訴王校長任用了壹個不合格的老師(壹個初中畢業生怎麽可能有資格教初中),王校長只好辭去校長職務,他也不再教書了;另壹方面,由於家境貧寒,他連去北京旅遊都有困難,於是回信婉言謝絕了熊教授的邀請。熊教授收到華的回信後,口渴的“伯樂”寫信催促。信上說:如果妳不來,我就親自去金壇看妳。華又壹次收到了熊教授的來信,從中他了解到了自己邀請的真誠和誠意。他覺得自己實在辜負了熊教授的好意,只好向父親借錢,被請到了清華。

在清華大學,華成了壹名助教。主要職責是管理數學系的書籍,收發公文,收集文具,繪制圖表。這樣他就可以利用業余時間看書聽課了。在熊教授的安排和指導下,華學習進步很快,刻苦鉆研,經常自學到深夜。他只花了壹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大學課程,又花了四個月自學英語,可以達到閱讀英語數學文獻的水平。此外,他還自學了德語,尤其是聽了研究生課程後,數學素養有了很大提高,不斷取得新的成績。他的三篇論文發表在外國數學雜誌上,清華大學的老師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不久,在清華大學的壹次教授會議上,決定讓只有初中學歷的他去清華當老師。可見,華的成功主要是由於他自己的努力。華在談到學習中學生數學時說:“不怕困難,努力學習是我學好數學的主要經驗。”他還說:“我不鄙視容易的問題。如果我今天練習容易的,明天就很容易遇到困難的。我不怕困難的問題,必要時我隨時準備解決問題。我相信,只要努力,就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也沒有攻不破的堡壘。”這就是華從壹個只有初中文化的年輕人成為壹名大學教師之前如何努力學習的。

1936,熊慶來教授推薦華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1938年,華在日軍鐵蹄下回到了災難深重的祖國,並被熊清來教授推薦為西南聯大教授,時年僅28歲。華在西南聯大期間,生活十分艱苦。他們壹家住在昆明郊區壹個小村莊的兩個小房間裏。房間下面有豬圈和牛棚,衛生環境可想而知。華在回憶這壹生時說:“壹等如壹夜豆。所謂的燈,就是壹個破煙罐。放壹盞油燈,挑些碎棉花當燈芯。為了省植物油,把芯稍微擰壹下。”夜晚,牛撓癢癢,地動山搖,危樓即將倒塌!“華雖然住在這樣的箱型樓裏,過著艱苦的生活,但他努力工作,不斷努力,用三年時間寫出了壹部數學手稿,叫做《堆砌中的素數論》。華寫完《堆壘中的素數論》後,自然打算出書。於是他把中文手稿翻譯成英文,寄給了當時的“中央研究院”,但中央研究院不僅沒有出版,還把手稿弄丟了。這對華是壹個極大的打擊。三年的努力白費了。為什麽不讓他難受?後來,華給當時蘇聯的維克托夫院士寄去了《疊素數論》的英文稿,最後英文稿被蘇聯翻譯成俄文出版。這本書出版後,在數學界引起了震動。新中國成立後,《疊基素數論》(俄文版)被翻譯成中文,在我國出版。比如《疊基上的素數論》最早是在其他國家出版,然後在中國出版,這也是世界出版史上罕見的現象。

華上了九年學,只有初中文憑,但他卻成了壹位享譽海內外的傑出數學家。華的壹生是艱苦奮鬥的壹生,是自學成才的典範。他的座右銘“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揭示了這種成功的秘密。他的“老樹易空,老人易松,科學之道,守空守松”的格言值得後人銘記。這位開創中國近代數學研究的巨人生前遺願是“真希望屍體能對革命有用。壹旦墻可以當梯子,過溝可以當橋。”

南北朝時期的偉大科學家祖沖之

壹位德國數學家說得好:在數學發展史上,許多國家的數學家都在尋求更精確的圓周率,所以圓周率的精度可以作為衡量這個國家數學發展水平的標誌。根據這種說法,我們可以認識到祖沖之輝煌成就的重大意義,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高度。

祖沖之(公元429 ~ 500),字,範陽祁縣(今河北淶水縣北)人。他生活在南朝宋齊之間,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機械發明家。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數學史上熠熠生輝,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南朝時期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也對科技進步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這為祖沖之的科學成就創造了良好的社會基礎。祖家世代統治歷法。祖沖之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對自然科學、文學、哲學都很感興趣。他特別喜歡數學、天文、機械制造,學習很努力。當時,宋朝政府有壹個學術研究機構叫華林大學,祖沖之年輕時就被吸收到這裏做研究。祖沖之在研究家學傳承的同時,研究從古代中國和外國傳入的科學成果。他博覽群書,學了幾百本書,為後來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祖沖之小時候熱愛數學和天文,學習非常刻苦。他“專精數學,搜羅古今”,收集了從古代到6世紀保存下來的幾乎所有觀測記錄和相關文獻作為參考。他對圓周率的研究很早就開始了,後來到了癡迷的地步。相傳有壹天,夜已經很深了,他翻來覆去睡不著。《每周計算書》上說圓的長度是直徑的三倍。這是正確的嗎?天亮前,他叫醒母親,要了壹根繩子,跑到馬路上等馬車。突然,壹輛馬車來了。祖沖之喜出望外,要求測量馬車的車輪。經過反復測量,他總覺得圓的周長是直徑的三倍以上。它有多大?這個問題壹直在他腦海裏盤旋,直到他四十多歲的時候,才解開了謎團。

祖沖之最傑出的成就是圓周率的精確計算。現在我們知道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之比。這是壹個常數,壹般用希臘字母π表示。已經證明π不僅是壹個無理數,而且是壹個超越數,也就是說,它既不能用有限數精確表示,也不能用有限代數表達式精確表示。祖沖之對圓周率的研究,收錄在與其子祖衡的著作中。這是什麽書?

原來,唐朝為了傳播中國歷代數學和物理的精華,精選了10本有代表性的算術書作為教科書,稱為十大計算經,即《周篇計算經》、《九章算術》、《海島計算經》、《孫子計算經》、《張秋儉計算經》、《曹計算經》和《夏侯》在這10巨著中,《九章算術》最為豐富。直到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做了筆記,人們才能夠理解它的內容。後來,祖沖之覺得劉徽的註釋還未完成,就寫了幾十本專著,稱之為“作曲”。作為劉徽註的補充。《篆書》是壹部有價值的科學巨著,內容之深刻,連當時的“學者”都無法理解。在唐代,它被列為全國學校的必修教材,學習時間長達四年,是學習時間最長的壹次。日本和韓國在12世紀也使用竹書作為教科書。後來在北中失傳,這是數學界的巨大損失。“篆書”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唐代魏徵等人編纂的《隋書律誌》中有記載:“宋末,南徐人從事世祖崇之秘法。以壹億圓直徑為十尺,圓周豐數為三尺、壹尺、四寸、壹分、五分、九分、二秒、七秒;(ù,不足)數三尺、壹尺、四寸、壹分、五分、九分、兩秒、六秒,正數在利潤極限和利潤極限之間。密度:圓直徑113,周長355。合同費率:圓直徑7,周二12。”

這裏的“開”是開拓性的,“以壹億的圓直徑為10尺”,把10尺的圓直徑分成壹億等份:“豐數”是圓的剩余近似,“數”是不足近似;“正數”就是正確值,也就是真值。

上面的記錄包含三層意思:

1.3.1415926<π<3.1415927;這個輝煌的數據讓中國成為數學世界第壹,在圓周率計算領域遙遙領先世界1000年。1,000年後,另壹位法國數學家吠陀相繼得出上述結論1,而德國數學家瓦爾特重新得到結論2,阿西婭·阿爾和卡西打破了祖沖之創造的結論1的世界紀錄。

日本數學家三石和夫把祖沖之的“秘率”稱為“祖率”。莫斯科大學禮堂前的畫廊墻上,鑲嵌著兩幅世界著名科學家的彩色大理石畫像,其中壹幅是祖沖之。20世紀60年代初,人類探索太空奧秘時,月球後面的壹座山被命名為祖沖之山。祖沖之為中華民族贏得了榮耀,世界人民將永遠懷念這位科學巨人。

青年科學家陳

在1986和1987,中國最年輕的教授陳發表了兩項震驚世界的新進展。大會打破了參會者即席發言15分鐘的慣例,他的發言延長至半小時。他發現具有特殊功能的DNA,被國際專家稱為“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的裏程碑”。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他“1991國際傑出青年科學家獎”。這個被世人稱為“年輕人的諾貝爾獎”的獎項,壹次只頒給壹個人,而陳獲得壹致通過。陳以他傑出的研究成就,登上了世界傑出青年科學家的領獎臺,這完全是他勤奮努力的結果。

陳於1961年出生於壹個漁民家庭。父母都是文盲。6歲的時候,他要幫媽媽照顧弟弟,餵豬,撿豬糞,逛街。上小學後,他經常淩晨4點起床,幫媽媽做家務,然後趕去學校上課。貧窮的農場生活和艱苦的勞動訓練培養了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毅力。

陳是小學、中學、大學或留學期間最優秀的學生。他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中學時,他經常主動留下來打掃實驗室,在老師允許的情況下,自己做實驗。平時做壹些習題時,他總是不符合書本上的標準答案,而是開動腦筋提出其他幾種解題方法,和老師壹起研究。他在國外讀書的時候,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他第壹個走進實驗室,最後壹個離開。他比其他學生早壹年半獲得華盛頓大學的博士學位。

留學後,陳的導師懇求他留在美國,美國幾所著名大學和大公司願意為他提供優厚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並高薪聘請他,委以重任。然而,這位充滿報國熱情的年輕科學家,婉言謝絕了同事們的盛情款待,毅然回到祖國,開始了他新的艱苦創業之旅。

陳抱著為中國人民爭壹口氣的想法,在北大未名湖畔建起了中國第壹個“蛋白質工程與植物基因工程”實驗室。外國專家參觀了這個世界級的實驗室後表示,這裏的條件足以完成世界上最新的植物基因工作。

煙草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但遭受多種病毒的侵害,影響其品質和產量。這個國家不得不從國外進口大量的煙草。在陳的指導下,該實驗室通過基因工程成功培育出了抗病毒的優質煙草品種,並迅速在煙區推廣,進而出口國外。外國專家對這種研究和普及的速度感到非常驚訝。在這個實驗室裏,陳和他的夥伴們還利用基因工程消滅了黃瓜X-Y病毒,而這個新品種已經從實驗室走向了田間。

陳努力使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壹席之地。除了教書、講課、指導博士生,他還要自己做實驗,留給自己打理生活的空閑時間很少。有人問他:“妳這麽努力工作累嗎?妳後悔嗎?”他說:“愛我所愛,無怨無悔。”陳用自己的全部心血譜寫了壹曲科學家熱愛事業、熱愛國家的壯麗頌歌。像壹顆耀眼的新星,他超越了生物界。

  • 上一篇:蒲公英兒童圖書館的壹些書
  • 下一篇:大學生和圖書館是什麽關系?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