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西方建築有哪些風格?

西方建築有哪些風格?

西方建築是指西方國家的人用泥、磚、瓦、石、木;(現代的鋼筋混凝土、型材)等建築材料按照西方人的構成觀念建成壹個供西方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間,如房屋、橋梁、健身房、洞穴、水塔、教堂、寺廟等等。

古代西亞建築:

古代亞洲的建築建在兩河流域,還有波斯的建築。兩河下遊的文化發展最早,大致與埃及同時。

公元前四千年,這裏建立了許多奴隸小國。

公元前19世紀初,新巴比倫王國奪取了亞述帝國的西半部,即兩河流域的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和腓尼基,重建了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26-538年),又稱迦勒底王國。

巴比倫王統壹了兩河下遊,甚至征服了上遊。

古希臘建築:

古希臘的建築藝術是歐洲建築藝術的源頭和寶庫,古希臘的建築風格以和諧、完美、崇高為特征。古希臘的神廟建築是這些風格特征的集中體現。古希臘“柱”的特點是追求檐(包括額、檐、飛檐)與柱(柱基、柱身、柱頭)嚴格和諧的比例和具有人體尺度的造型格式。

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藝術:是對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如果說古希臘人是通過崇拜“神”來崇拜人,那麽古羅馬人則是崇拜人。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曾在他的《建築十書》中指出,建築的基本原則應該是“規則、構型、對稱、平衡、適宜、經濟”。這可以說是對古羅馬建築特點和藝術風格的理論總結。於是,在屋頂造型方面,出現了古希臘建築中很難見到的“穹頂”屋頂。正是這種“圓頂”屋頂,成為古羅馬建築,尤其是住宅建築與古希臘住宅建築最明顯的區別。“圓形”風格是古羅馬建築的典型特征。代表人物:古羅馬鬥獸場,古羅馬萬神殿(又稱萬神殿)。

拜占庭建築:

拜占庭最初是古希臘的壹座城堡。公元395年,曾經赫赫有名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西羅馬當時的首都還在羅馬,東羅馬則遷都拜占庭,國家叫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建築的特點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壹個方面是屋頂造型,廣泛采用“穹頂”。第二個特點是整體造型中心突出。又高又大的穹頂往往成為整個建築的構成中心。第三個特點是它創造了將穹頂支撐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相應的集中式建築造型。它的典型做法是在壹個正方形平面的四邊發放券,在四個券之間搭建壹個對角線直徑的穹頂,仿佛通過四邊發放券切割出壹個完整的穹頂,其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部空間極為自由。第四個特點是色彩鮮艷。代表人物: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羅馬建築:

羅馬建築的典型特征是:墻體巨大厚實,墻體采用連環券,門戶采用同心多層券,以減少沈重感。西方有壹兩座鐘樓,有時拉丁十字架和橫廳的交叉處也有鐘樓。中廳的大小柱子有節奏地交替排列。狹窄的窗戶在壹個大的內部空間裏營造出壹種黑暗而神秘的氛圍。簡單的中央大廳與宏偉的祭壇形成對比,中央大廳與側廊之間巨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中的平衡感。

哥特式建築:

哥特,原本是參與了古羅馬帝國覆滅的日耳曼民族,有壹個粗俗野蠻的意思。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因為討厭中世紀的黑暗,把它送給了中世紀建築。傳統上,人們將中世紀符合這種主要建築風格的建築稱為“哥特式建築”。大部分是教堂建築。中世紀占主導地位的意識是宗教意識,尤其是基督教意識。哥特式建築的整體風格特征是:空靈、纖細、高聳、淩厲。尖陡的形態是尖券和尖拱技術的結晶;高聳的墻包含了斜撐技術和扶壁技術的優點。空靈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式是對基督教精神內涵最準確的表達。挺拔、空靈、虛幻的形象仿佛直指上帝,啟示人們擺脫這個苦難、罪惡的世界,走向“天堂的樂園”。外觀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構成是壹對高聳的尖頂,中間是山墻。在山墻屋檐的欄桿和門洞上設置壹排有雕像的壁龕,將整個立面橫向連接起來。中間的欄桿和壁龕之間是壹個象征天堂的圓形玫瑰窗。

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是文藝復興高潮後產生的壹種文化藝術風格。其外文為Bar-oque,意為畸形的珍珠,藝術特征為怪誕、扭曲、不規則。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基調是華麗、新穎、歡快的,帶有強烈的世俗享受的味道。主要有四個特點:壹是炫富。它往往使用大量昂貴的材料,精細的加工和刻意的裝飾,以顯示其財富和高貴。第二,不受結構邏輯的限制,經常使用壹些非理性的組合手法,從而產生異常、驚喜的特殊效果。第三,充滿歡樂的氣氛。提倡世俗化,反對神化,提倡人權,反對神權,將導致人性的解放,從而照耀藝術,給文藝復興藝術以歡快的色彩..徹底走上了享樂主義的歧途。第四,標新立異,追求新奇。這是巴洛克建築風格最顯著的特征。采用S形、波浪形平面和基於橢圓的立面,使建築形象富有動感;或者混合建築和雕塑以求新奇;或者可能會隨著高度的分散和形式成分之間的壹些不協調而引起興奮感。代表:巴洛克大師博羅米尼設計的聖卡羅教堂和羅馬的特萊維噴泉。

文藝復興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是歐洲建築史上繼哥特式建築之後的壹種建築風格。15世紀產生於意大利,隨後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藝復興建築。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在文藝復興建築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文藝復興時期建築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揚棄了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築風格,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中重新采用了古希臘和羅馬的柱式構成元素。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和藝術家認為哥特式建築是基督教神權的象征,而古希臘羅馬建築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築,尤其是古典的圓柱構成,具有和諧性和合理性,與人類的美有相通之處,符合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理念。

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風格出現於18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後期,流行於法國、德國、奧地利等國。洛可可主要是壹種室內裝修風格。它是在反對法國古典藝術的邏輯、簡單、理性的前提下,形成的壹種溫和、迷人、精致細膩的建築風格,其主要特點是壹切都是圍繞柔和、和諧來構圖的,特別喜歡運用曲線和圓形,盡可能避免方角。在裝飾主題上,我經常喜歡用各種草葉和蚌類,玫瑰和棕櫚。用軟木代替過去使用的大理石。經典的節目不再出現在墻上,取而代之的是復雜的面板和大量的玻璃鏡子。我喜歡用精致的顏色,比如白色、金色、粉色、嫩綠、淺黃,盡量避免強烈的對比。線腳多為金色,天花板常繪天藍色,常繪漂浮的白雲。除此之外,我還喜歡懸掛綢緞、水晶玻璃吊燈,陳列瓷器古董,試圖展現奢華優雅。但其風格因裝飾手法過於刻意,往往粉質過於豐富,缺乏高貴之意;堆砌,溫柔嫵媚,自然風韻優雅不足。它代表了柏林夏洛滕堡的“金色畫廊”和新波茨坦宮的阿波羅大廳。

古典文藝復興建築:

古典復興建築流行於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的歐美壹些國家,采用嚴謹的古希臘羅馬建築,也稱新古典主義建築。當時人們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推崇古希臘羅馬文化。在建築方面,古羅馬的廣場、凱旋門、功勛柱等紀念性建築成為效仿的榜樣。當時考古取得了很多成果,大量古希臘羅馬的建築瑰寶出土,為這壹設想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古典復興建築風格主要用於議會、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和壹些紀念性建築等公共建築。這種建築風格對普通住宅、教堂、學校影響不大。

折衷建築:

折衷主義建築是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初在壹些歐美國家流行的建築風格。不拘壹格的建築師隨意模仿歷史上的各種建築風格,或者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他們不強調固定的法式風格,只強調比例平衡和純粹的形式美。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各種建築來滿足各種要求。19世紀,交通的便利、考古的進步、出版業的發展、攝影技術的發明,都有助於人們了解和掌握以前時代和地區的建築遺產。於是,很多城市都出現了帶有希臘、羅馬、拜占庭、中世紀、文藝復興、東方情調的建築。

功能主義建築:

功能主義建築是壹個建築學派,認為建築的形式應該服從其功能。從古至今,許多建築都註重功能,但在19世紀後期,歐美壹些建築師為了反對追求形式而忽視功能的學院派設計思想,探索新建築之路,突出建築的功能。隨著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發展,功能主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風靡壹時。本來強調建築的功能是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重要觀點之壹,但後來有人把它當成絕對的信條,稱之為“功能主義”。他們認為,不僅建築形式必須反映功能、表達功能,建築平面布局和空間組合也必須以功能為基礎,所有具有不同功能的構件也應分別展示。

現代主義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是指二十世紀中葉主導西方建築界的壹種建築思潮。這種建築的代表主張建築師要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工業化社會條件和要求的全新建築。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色彩,也被稱為現代主義建築。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產生於19世紀後期,成熟於20世紀20年代,並於50、60年代風靡全球。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已經過時,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的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要修改和補充。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當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時,壹些文件被貼上了“20年代”或“正統”的標簽。

後現代主義建築: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和西歐出現了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世界許多地方的主導建築潮流。然而,現代主義建築陣營內部很快出現了分歧,壹些人對現代主義建築觀點和風格提出了質疑和批評。1966年,美國建築師文丘裏在《建築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壹書中提出了壹套與現代主義建築形成鮮明對立的建築理論和主張,在建築學界,尤其是年輕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中引起了震動和反響。到了20世紀70年代,反對和背離建築現代主義的趨勢更加強烈。這種傾向有過不同的叫法,如“反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後者被廣泛使用。

  • 上一篇:曹文軒個人簡介
  • 下一篇:經常看書的人和不看書的人有什麽區別?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