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紮根家鄉的攝影家韋碧。

紮根家鄉的攝影家韋碧。

韋碧是湖北的壹位鄉村攝影師。他舉辦了壹個以他的家鄉“孟茜”命名的攝影展。他的作品被邀請入法國國家圖書館,但他拒絕了。他還在家鄉,拍攝他的作品。

他平時拍家裏的風景,人物,壹些農具,生活中的真實場景。我習慣用毛筆寫字,我把我的攝影和寫在宣紙上的書法結合在壹起,形成了完美的結合。

《從來沒有妳》是青山采訪四個人的壹本書。講了四個故事。這是第二個故事。以下是我讀書筆記的摘錄。但因為是采訪,所以主體壹般都是主角魏碧。

水稻脫粒機是用來脫粒的。過去,水稻脫粒完全依靠人力使其轉動,使其發出呼呼聲。水稻脫粒機壹般是兩個人同時使用。時間長了,爐排上的板條都凹陷了。當我十幾歲的時候,我做了很多工作。每到秋收雙槍,三兄妹都逃不了。

我在努力尋找的,可能是壹種清晰而真誠的自我表達。

有時候與其說是選擇,不如說是壹顆驅動和引領賽道的心。人們自然會知道去哪裏。

這是壹個被緊密的家庭關系包裹著的人。妳得到的背後,壹定有切實的努力和支持。

現在的人買書讀書都比較謹慎,壹年買不了兩本書。如果覺得時間有限,就看壹本真正有意義的書,學點東西。很少有經典可以讀。有時候能讀幾個字,就夠壹輩子用了。

這裏很安靜。我現在都不想去縣城了。我壹到這個城市,就覺得渾身不舒服。

不需要和外界有太多的交流,也厭倦了所謂的高雅娛樂。說到底,心要呼應自然,從中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壹切。

房前屋後應該有壹些落葉的樹。這樣我們可以看到四季。否則沒意思。

木山問,這件事(指韋比拍攝作品因壹些不可抗力因素導致入獄)讓妳的觀念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有沒有退路?

回答:它讓我意識到壹件事。生命很短暫,很珍貴,只屬於我壹個人。不要浪費在與自己無關的情境、人和事上。那是妳說的,撤退,活出自己,免疫它,盡可能遠離汙染。

這幾年,我基本明白了,城市裏就是這樣,我明白大家都是怎麽生活的。這是我討厭的活法。

厭倦了這個城市。不僅生活壓力大,我還覺得活著沒有意義。就像陷入了激流,活得沒有了自我。這種犧牲,如果可以稱之為奉獻的話,其實就是壹種相互消耗。

我不能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這些事情上。做出選擇,離開。城市裏那幾十平米不是家,沒有靈魂的容身之地。逃還是退,都是別人的說法。妳知道妳在哪裏最舒服。

我很高興我有壹個可以退隱的地方。很高興知道妳想要的生活方式。雖然現在的生活還沒有達到真正的理想目標,但至少在朝著那個方向前進。回農村並不是我自己的想法,但可能代表了我們這個時代壹大批有壹定覺悟的人的傾向。只是有些人無家可歸,無能為力,沒有歸屬感,沒有家。

寫字不是為了當書法家,也不是為了給別人看。通過它,妳可以修復妳的心,打開另壹扇門。

我願意給我的朋友寫信。如果妳用毛筆寫信,別人可能會覺得受影響。其實大家都不用裝正經,哪怕用的是鋼筆鉛筆。20年前的友誼,妳可以通過信件、短信、郵件看到,也無法觸及。

照片中的謹慎感很重要。現在數碼相機的普及,讓人心惶惶。讓人看著不爽,各種被拋棄的表情和姿勢。那是因為被拍的人沒準備好,被拍的人太粗魯太草率。我們對壹件事的真實感覺被搶走了。

青山說,時代淘汰了很多東西,人有時候抗拒不了,也沒有辦法抗拒。

他說,淘汰什麽無所謂,只要活出自己的樣子。

法國國家圖書館想收藏他的孟茜,但他拒絕了。“中介工作不規範,很多領導機構會覺得收藏作品是為了榮耀作者,以此擡高自己的身價。我不喜歡這樣。尊重勞動是最起碼的。”

他用小寫字母寫下了孟茜2。冷靜敘述,不讓文字幹擾畫面,只是照片的陪襯。作品反映不錯,但大多是圈內人。他認為這組片子沒有炫目的技巧,也不是讓人產生感官刺激的畫面。水車,母親的舊鏡子,父母結婚時用過的舊床,母親做的棉鞋…

對於這些東西的表達,他又追求平淡和質樸。那些東西有光彩,不需要裝飾。有時候修飾是壹種弱化。

生活在家鄉就像生活在母親的子宮裏。他感覺很舒服,知道自己是這片土地的壹部分。希望這種對家鄉的表達永遠不要停止。但是,我們還得看我們自己。隨著境界的提升,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事物和層次,可以從更微觀的角度看到浩瀚。

時代變化太快了,現在整個村子都沒有牛了,所有的牛都是養著給人吃的。綜合機械化是農村發展的唯壹出路,壹般都是這樣宣傳的。將來,農村的孩子甚至不知道什麽是犁,也不知道犁和牛的關系。我不知道為什麽犁下會有壹頭牛。我們這壹代人已經送走了農耕文明和手工業時代,或許在做壹些獨特的東西。

他說農耕文明好,那就是可持續,絕對低碳。

家庭生活如何影響壹個藝術家?

女人是把男人拽到世界上來的人。人的獸性有兩面,壹面是神性,壹面是獸性。他會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生涯。事業是神聖的,不僅僅是混碗飯吃,所以我願意為此犧牲我所有的東西。但如果選擇了家庭,就要作為男人來承擔。

住在這裏最奢侈的就是吃自己種的菜。時令菜每天都會吃,真的叫粗茶淡飯。

如果有壹點閑暇,我會想想該做什麽,覺得生活有點太平淡,或者說太淡了。但是有時候我覺得挺好的。在城市裏,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重要,存在感很強。

青山問韋碧之妻娜娜,在這裏住兩年會不會有變化。

答:不到兩年就變了。大自然和天空特別容易影響人。大自然是安靜的,但卻給人很多啟發。很多事情會從自然的角度考慮。城市裏的感覺真的很有限,沒有那麽多。

妻子娜娜談到了魏墻:

他身體不好。當妳生病的時候,妳很悲觀,想著消極的壹面。壹旦我好了,我會裝作什麽都沒發生。我試著幫他壹起控制。希望不大,身體好最重要。

婚後覺得兩個人的關系需要經營。壹開始很容易互相包容,但是生活久了,就要互相為對方提供能量。

我曾經以自我為中心,不妥協,固執。他改變了我很多。我願意改變。

他很真實。壹開始他只是覺得他說的每壹句話都可以信。之前的愛情,我的心好像還沒有沈到底。和他在壹起,妳不需要考慮別的。

這是壹種信任。

老書記在嘴唇上挖藕的時候給了我兩個完整的。其實壹個就夠了,埋在泥裏,當年長滿了荷塘,很神奇。蹲在那裏,看到比自己高很多的荷葉,就會聞到香味。

我說,妳可以給孩子煮荷葉粥,夏天喝涼了。《浮生六記》中還有壹種用法,黃昏時蓮花花瓣開合。黃昏時把茶放進去,晚上用花瓣把茶包好,第二天早上拿出來。茶浸透了荷花的濃郁香味。這是壹個美麗的細節。

他說,農村的孩子分為兩類。壹個是出去了就必須回老家,否則幾年都不回家。壹種是徹底擺脫農民身份,成為城市居民。很少有人像他壹樣渴望回來。

“我哥哥不喜歡這裏,因為他的童年幾乎是痛苦的回憶。他現在是小地方的成功人士,壹直對我的行為很悲觀。我覺得我太寒酸了,我不能壹輩子都這樣下去。我為我著急。”

“我媽媽也是。我希望我至少能住在縣城,買套大房子,開輛稍微好點的車,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他們代表了這個時代的普世價值。我不知道我的生活在農村,我在城市很痛苦,雖然那種生活也能讓我麻木。我和他們不壹樣。我的農村記憶不是苦澀的,都是美好的。因此,我強烈地想回到與自己有關的土地上。”

有時候他覺得回來後,有些靈魂還在飄。沒有完全整合。有點像回家。

他說他剛去深圳的時候,剛從農村出來,二十歲前掙了兩三百塊錢。很酷,像個有錢人。打印的時候收入比較客觀,壹天可以揮霍幾千塊。我不知道什麽叫做錢。當時在澧縣,壹萬塊錢大概可以買壹套房子。

“我完全忘記了我的形狀。整天就是喝酒玩,找不到北。浪費自己的青春現在我覺得這種鋪張浪費未必是壞事,因為該看的都看到了,欲望也得到了釋放。黃山歸來不看嶽。”

在妳充分體驗和釋放了欲望之後,那些事情就不會再做了嗎?

每個人的智商不同,機會也不同。可能有壹些聰明人不需要這個舞臺,早就能看清楚了。

有沒有可能不經歷就繞開?

我想壹定有人有這種能力。不壹定能繞過去。他走了壹條路,路確實很高,所以他正確地走了下去。

壹個人二十多歲能選擇光明的道路嗎?

是的。我從小就從書本中尋找智慧,沒有雜念,正在走向智慧之光。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能體驗痛苦。

即便如此,如果沒有親身實驗,妳能知道什麽是最好的嗎?

肯定有,但是這樣的人比較少。

“書法需要平衡,力度要收起來,壹旦收起來就是陰陽。方法有很多,比如不放,不單獨拿起筆等等。大道至簡,做人道理也統壹。書法會讓內心更安靜。如果妳對壹切都很安靜,妳就不用擔心做不好美術技巧。”

他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很有淵源,這是壹個有力的觀點。練書法的人想學中醫,壹定比不練的人學得好。他們是壹脈相承的,說的是同壹件事。學了中醫,就不用擔心不懂書法了。懂京劇就不用擔心不懂武術。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美妙之處,它往往能說明真相。任何渠道都通向大道,日常生活也可以是大道。

“感覺比說出來更重要。現代人缺的是靜下心來看看內心,和古人坐在壹起。”

他說他喜歡寫作,不寫會有負罪感。或者在早上,或者在晚上,有時我會記起壹些事情。壹般想到什麽就寫什麽。手癢,看到什麽都想寫寫畫畫,在不同的材料上。

前段時間做了壹個新的桿子。竹內有膜,毛筆的觸感極好。他在扁擔上寫的是:終於有了壹根屬於自己的扁擔,可以幫我媽撿屎了。

“寫完了,我死了以後,也許後人收拾屋子的時候會不小心看到。寫桿的意義就完全不壹樣了,說不定還會有壹些正面作用。有些細節對孩子的影響是妳想象不到的。”

早上起來,霧下的植物掛著露珠,鳥兒在頭頂嘰嘰喳喳迎接新的壹天。遠處,朦朧如畫。我停下來,想知道我是否生活在現實中。所以,是不是太幸福了?南方不遠處,傳來了壹股緩慢的悲喜。我知道又壹個老人去世了,他的生命結束了。

“以前食品基本不包裝。現在看,兩塊餅幹裝在壹個塑料袋裏。罪。”

湖南的冬天,霧總是日復壹日的樣子。霧,抹去了塵世的具體,呈現了詩意。好的照片是和上帝壹起思考。那壹刻,妳走了。

“對我來說,如果我有平和的心態,我可以用幾棵樹活壹輩子。當它們成為永久的時候。這些山太美了,妳看壹整天都不會厭倦。這種快感遠勝於掙1000萬開奔馳或寶馬。金錢、技術、物質解決不了人的空虛。這不是阿q精神,90%的幸福和這些無關。這些想法可能是上天給我的壹點智慧,加上我小時候的經歷和後來的意識。”

很多人會由內而外的不快樂,也可以說是上天沒有給他這份祝福。他們享受著溫水遊泳池,昂貴的保時捷,活在別人的眼中。

我說現在這個時代物質消費過度,但是人在欲望中得不到真正的安慰。比如手機,不斷的改進技術,升級換代,導致很多人的手機根本不破舊,反而願意跟風消費。擁有壹些更新、更高級、更豪華、更有趣的東西,似乎能帶來愉悅和成功,即使它轉瞬即逝。

就像妳說的,每個人的生命都可以通過自然的互動得到滋養,但是很多人缺乏這種能力,所以只能嘗試通過其他的渠道和各種欲望的實現來滿足自己。人的心靈有時是如此的躁動不安,離不開外界的場景和物體,需要各種新聞、娛樂、信息和放蕩,並被其所控制。

他說人的內心是空虛的,沒有與自然互動的能力。但是物質欲望永遠滿足不了靈魂。佛教徒有壹句話,如果妳想得到更多,妳就會受苦。無休止的吃喝,豪車,花花綠綠的商品,都是短暫的麻醉。

“有時候我在想,為什麽幾千年的文明在我們這壹代被如此徹底地拋棄了?為什麽現在的人都管不住自己?是真的虧還是短期虧?”

“我能有今天,全靠父母樸實的言傳身教和田地的滋養。幸運的是,我沒有走錯路。人有壹點野性是好的。這個時代可能恰恰需要這種原始的野性,會更加珍貴。所以我特別希望孩子能多接觸土地。"

他自己做了壹個總結,他成功的朋友百分之八九十來自農村。農村的孩子起點會低壹點,可能會晚壹點開始懂事,但沒關系。他們自然和弟子有聯系,有好感。他們能聞到、看到和觸摸到的是大自然。感知夠了,能量攢夠了,自然會有爆發。這種儲備很重要,是城市孩子所缺乏的。所以他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在城市的尾氣中度過童年和青春期。

雖然不可否認,農村也在遭受壹種結構性的破壞,但他認為,有意識地帶孩子去觸摸和感受,還是會有所不同。知道什麽對孩子好。摸壹次比想象壹百次更有效。

“在任何地方,加拿大和美國,無論多好,都不屬於妳。只有童年的東西是屬於妳的,因為已經有了足夠的交流。童年記憶太重要了,改變不了壹個人的壹生。黃永玉描述的壹幅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小時候坐在腰盆裏,穿梭在荷塘裏,透過太陽照射的荷葉看天空。多好啊。”

“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孩子還小,時間又小又少,總是被生活中的瑣事撕裂。我是壹個有危機意識的人,有時候會感到焦慮。因為妳正值壯年,所以妳要努力。不工作就喝西北風。後來覺得壹定要跨過這個坎,把平凡瑣碎的生活當成修煉。其實是心態的轉變。要接受,就平平淡淡地對待。”

“只有放開,打開了,才有可能看到別的東西。不然狀態總是不對,逼到絕路,心情不好會影響家庭。不談創作。不會沒事的。我們必須從長計議,別無選擇。唯壹能做的就是繼續努力。”

“不知道以後能不能拍,就是想拍。沒辦法強迫自己去挖東西,這樣挖出來的東西可能就被糟蹋了。想要有感情積累,某種程度上會找到最好的方法。這是妳自己的,不是別人的。"

“夫妻之間壹定要互相妥協,最好是和諧的。藝術不能妥協。它越純粹,就越成為它自己。藝人不能缺錢。沒有錢,很難維持尊嚴。我還是幸運的,否則我會被卷入城市的洪流中。”

越成熟的東西越難推進。越往後,越理性,越功利,越危險。這些都需要處理好。

如果我想太多,上帝會嘲笑我。我正在克服這種功利心。所以我現在有點大意,等待時機,天地自然會指引我。等待種子自然發芽,不管最後結果如何。

各種能想到的奇奇怪怪的手段,別人早就用過了,而且遠遠超出想象。所以妳不用考慮別人有沒有做過什麽,擠出什麽感覺就行了。不用擔心形式和內容會不會和別人重復,只要是自己的,真誠的。

有時候在壹個環境呆太久,太熟悉,會感覺遲鈍。需要自律,喚醒壹些東西,把敏感從麻木中拖出來看看。接觸和感知新事物。但是他不認為旅行和同齡人的交流很重要。我覺得人只要內心強大就好了。如果妳的心夠大,就不需要遠行。

現在壹切都那麽方便。城市看起來都壹樣,追求也壹樣。每個人都有獨壹無二的東西,這很好。妳無法抹去地獄的界限,它意味著特殊。

“我如履薄冰。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我真的不想再經歷壹次低谷,盡管低谷本身就是生活的壹部分。我說的低,不是指監獄生活。只不過是時代的犧牲品,對此我毫無顧忌。我指的是人沒有方向的狀態。”

Ps:看了青山的文章,她提到自己很少用微信,只有二三十個好友。後來我也刪了500到300的好友,還有很多,需要選擇。

最近和外界環境親密接觸,身體發出疲憊的信號,需要向內修煉。有時候覺得這個身體經常提醒我在不影響生活的情況下不要生氣,提醒我要專註於內心的靜修,這是常人得不到的寶貴機會。我理想中的老年生活在《我從未有過》中處處流露。希望能得到這份祝福。

《韋德曾有》的第壹個故事講的是酒醉樓的主人劉翰林對食物的態度。戳這裏。?

  • 上一篇:天津三日遊最佳路線推薦
  • 下一篇:倉庫管理員的工作內容和職責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