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劍川博物館的歷史和文化

劍川博物館的歷史和文化

十幾個博物館聚集在四川省大邑縣安仁古鎮,主題從抗日戰爭到文化大革命到民俗和地震。範劍川把它們命名為“聚落”。2005年8月15日,在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這座占地500畝,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的博物館首次對外開放。在劍川博物館聚落的整體設計中,抗戰系列無疑是壹個“亮點”。2065 438+00 8月初有中流砥柱館、正面戰場館、川軍抗戰館、美軍援華館、抗日俘虜館五個單體館,中國英雄群像雕塑廣場、抗戰老兵手印廣場兩個主題廣場。侵華日軍博物館和漢奸醜館是即將完工的重要項目。這兩個博物館後來被規劃到同壹個建築裏。“日本博物館在上面,漢奸博物館在下面。意思很明確。正是有了這些傀儡政權和軍隊的支持,日軍才能在中國橫行如此之久。”樊建川說。

65年後,這場大戰還有多少故事和細節不為我們所知?時間久了,20歲的青年現在已經80多歲了。誰能作為目擊者講述那些驚心動魄的戰鬥?雖然正趕上建川博物館聚落的建設,但還是有很多人遠道而來,尋找歷史的答案。

抗戰館的八個分館都是由世界級設計師設計的。總體規劃是張永和、設計中國美軍博物館的切斯特·懷東、尋找漢奸博物館的臺灣省王為人、日本建築師iso zaki Shinichi自願設計侵華日軍博物館,以表達日本人對中國人民的歉意。

“我們不說話,讓歷史說話!”“噓!不要淹沒歷史的聲音。博物館裏隨處可見的銘牌記錄著這裏的微妙變化。如果前幾年的收藏和展覽,可能還有壹些樊建川自己的好惡,那就盡量保留時代的原貌,不帶個人色彩,讓參觀者自己去感受、思考、判斷。”藏品的分配是通過講故事來進行的,不按時間順序,也不像傳統博物館那樣嚴肅。在這裏,更多的是關註普通生活,整個建築社區會努力營造真實場景,再現社會生態。”範建川說道。

在文物收藏中升華責任

破破爛爛的血衣,帶著彈孔的冰冷頭盔,依然能發出刺耳尖叫的警報器,泛黃的戰時市民證,血跡斑斑的日記,冰冷的侵華紀念章,照片裏壹張張驚恐或憤怒表情的臉...

除了這些博物館裏陳列的血腥戰爭,公園壹角的倉庫依然鎖著歲月的滄桑。在刺眼的白色日光燈下,泛濫的舊報紙、舊照片、信件、鏡子、雕塑、徽章,讓人仿佛掉進了壹個淤積了幾十年的泥塘,心中感慨萬千卻又無言以對。

在收藏領域,唐詩宋詞、梅朱蘭居、才子佳人等藏品買了都能賺錢,但範劍川覺得太“輕”了,不符合他的理想,他追求的是壹種責任。“抗戰博物館或者地震博物館最大的作用就是敲響警鐘。”樊建川壹直認為,壹個人不能不負責任,壹個民族不能失血。我們的民族在歷史上遭受了太多的苦難。“我想讓劍川博物館成為增強人們憂患意識、奮發圖強的‘鈣片’。”

樊建川收集抗日文物的激情是被壹部老電影《臺兒莊之戰》點燃的。他的父親是抗日戰士,面對日本人的刀槍,浴血奮戰。他本人是壹名11年工齡的軍人。通過收集川軍資料,他了解到抗戰時期有300萬川軍人先後參戰,但300萬人的命運記錄卻是壹個驚人的空白。內心強烈的震撼迫使他去做壹些事情。他開始閱讀和研究川軍抗戰史,收集抗日文物。十幾年來,他經常在全國各地跑,尋找,追求。

在職場打拼30年,樊建川的身份不斷變化。他曾經是農民,農民工,知青,軍人,教師和政府官員,2010商人。但在他心中,有壹條主線從未改變——他對現代文物的熱愛。他說他在收集“歷史細節”,完成壹部“歷史啟示錄”。

雖然他用個人所有修建了抗戰博物館,但他從來沒有把博物館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始終把自己當成社會財富的臨時看管者。“我只是為國家保留記憶。這些東西是我個人收藏的,但它們屬於這個國家。”樊建川說。他說雖然他有壹個女兒,但是他還是要把所有的藏品都還給身後的國家。

如今,樊建川的收藏網已經遍布全國,每天都有很多來這裏的人把老祖宗保存下來的抗戰藏品送給他。但是,每當有空的時候,樊建川還是會親自去市場尋寶,因為抗戰時期的藏品越來越少,而且很多外國藏家都很積極,他能做的就是不讓它們繼續流失。

讓博物館自己養活自己

2000年,樊建川從自己早期的收藏中收集了500幅抗戰文物的圖片和資料,編成了壹本名為《壹個人的抗戰》的書,後來被評為13中國圖書獎壹等獎。他的壹個朋友解釋說,取這個名字還有壹層含義:“哪怕只剩下壹個人,我們也要戰鬥到底。”

有了開房地產公司的財力,有了多年的積累和收藏,有了超人的智慧和膽識,樊建川做了壹件別人不敢做也做不到的事。自稱超級“博物館奴”的樊建川,其實心裏很清楚,博物館是經濟殘疾人,是智障。壹個中等城市建壹個博物館很難,他很難掙錢養活十幾個。而且相對於國有博物館,民間博物館享受不到財政撥款和免稅政策。可以說,花的每壹分錢都是自己的錢,稅還是很重的。如何賦予博物館經濟造血的能力?恐怕全世界的博物館都在尋找答案。這件事,從籌建建川博物館之初,範建川就在思考。只有中國近代史是100年,因為這是中國變化最大的100年。在這100年間,樊建川說要實現壟斷。

目前,該公司每年在博物館張貼超過654.38+00萬元。對於這個還沒學會謀生的“傻兒子”,樊建川早已有了自己的安排:

“在博物館多元化、豐富化的前提下,我們壹直在慢慢融入商業,比如古玩店、旅遊用品店、民族飯堂、民族接待站、阿慶嫂茶館、龍門小鎮客棧等。門票收入不好,我就賣水,賣米,賣旅遊商品,賣書,賣光盤,辦夏令營,拓展培訓住宿,開會議,慢慢拉起產業鏈。至少現在它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

樊建川說,他最希望看到的是博物館能夠自己造血,自己養活自己,不需要政府財政或者別人的慈善和贊助。

  • 上一篇:完美的日記香水和氣味庫
  • 下一篇:我的大學生活英語作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