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校史館可以展示水景嗎?很緊急。

校史館可以展示水景嗎?很緊急。

最好不要放!

以下是幾所名校的校史館景觀規劃簡介和理念!希望能幫到妳!

同濟大學校史博物館

1)同濟大學歷史博物館景觀規劃

(1)同濟大學歷史

同濟大學由德國海軍博士paulun erich於1891年創辦;1996與上海城市建設學院、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合並;2000年4月,與上海鐵道大學合並,組建了新的同濟大學。目前是壹所擁有理、工、農等學科的全國綜合性大學。

(2)校史博物館的位置

同濟大學歷史博物館位於上海市楊浦區四平路同濟大學本部校區東北,是四平路城市界面沿線校園建築的節點之壹。與百米高層綜合樓、設計院辦公樓、教學北樓、行政樓壹起圍起了近4000平方米的綠色景觀廣場。廣場下的地下車庫與綜合樓的地下室融為壹體,充分利用土地資源。

(3)同濟大學歷史博物館項目介紹。

同濟大學歷史博物館建築面積1.395平方米,地上三層,建築高度1.3 . 76米。2007年5月,同濟大學百年校慶,建成投入使用。它的建設旨在為廣大師生、校友和社會提供壹個展示同濟百年歷史和嚴謹求實的辦學傳統的平臺,展示同濟厚重而輝煌的過去、桃李芬芳的今天和光明的未來。

2)同濟大學歷史博物館景觀設計

(1)在空間設計方面

同濟大學歷史博物館的設計秉承“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原則,充分融合了區位環境、建築功能、交通流線等因素。根據建築規模和廣場視線分析,建築主體為長方形,頂部為黑陶瓦四坡,坡度為30°。外墻實心墻用青磚包裹,用傳統建築語匯營造出莊重古樸的歷史氛圍;從校園整體流線分析,為了迎合西南方(東大街)的主要訪客,嵌入了壹個斜角為60度的玻璃體和壹個橫跨主體中間的條形采光走廊,定義了主入口方向和內部交通節點。簡潔的車身處理,讓晶瑩剔透的玻璃車身成為視覺焦點,強調了正門的辨識度,為主體建築增添了優雅感和時代感。傳統與現代建築的語匯是對立統壹、和諧統壹,體現了穩定而不失靈動、莊重而又不乏個性的建築品格。

(2)環境形象

綠地設計、建築材料、色彩和立面細節都延續了同樣的理念。豎向凸體和酒吧窗富有節奏感和節奏感,1.5m的屋頂挑檐端莊典雅;玻璃體的垂直成分,縱橫交錯,呈斑片狀,相互呼應。12mm和18mm兩種厚度的定制羊毛磚勾勒出墻面的橫向線條,光影交錯,隱而現。垂直窗臺墻的石材拼貼,以校史館屋頂的平面投影為基礎,簡化為主題裝飾圖案,賦予矛狀建築深刻的內涵(如圖2-1)。

(3)綠地設計

校史館位於廣場北側,作為校園北大街的視覺對比,與三號屋(校園公園)、文遠樓及其南草坪、教學北樓及其北綠化帶形成空間有序、充滿活力的生態校園環境。

北京大學歷史博物館

1)北京大學歷史文化

北京大學,又名北京大學,創建於1898。它的原名是史靜大學堂。它是中國近代第壹所國立大學。它與清華大學壹起被視為中國最高學府,在亞洲大學中獨樹壹幟。它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等運動的發起地,也是許多政治思想和社會理想在中國傳播最早的地方,享有很高的聲譽和重要的地位。

2)北京大學歷史博物館景觀規劃簡介。

北京大學歷史博物館位於“燕京大學舊址文物保護區”,北鄰化工南樓的壹座仿古古建築,西鄰天然荷花池,東有“三壹八烈士墓”的土堆,南有壹條小河溝將該地段與有塞萬提斯雕像的廣場隔開。地形呈三角形,陸地面積3400平方米。新建築、古建築與周邊的墓碑、雕像等人文景觀相協調,與周邊的荷塘、樹林、松柏等自然景觀相互融合。

3)北京大學歷史博物館景觀設計

(1)在整體設計中

北大有它非常嚴格的質地。從空中往下看,北大校園主要由建築物組成,它們構成了壹個東、西、北、南的正交網格。在這個整齊的網格中,有形狀自由的未命名湖泊。因此,每壹個新建築要想完美融入校園環境,就必須遵循這個正交網格。因此,校史館采用了與古建築同比例的長方形,與老化工南樓呈90度角放置,從而延伸了老焰炟大學的外語樓、辦公樓、化工南北樓、檔案館的規模,同時也延伸了“三合壹院”外部空間的圍合方式。新建築在規模和體量上尊重老建築,所以新建築出現在這個特定的地方並不突然。

(2)環境形象

北大荷塘邊,透過碧綠的荷葉,望著綠樹掩映中的新樓。經過抽象簡單處理後的灰色屋頂與相鄰的古建築很和諧。校史館兩邊的主墻都是透明玻璃的。從遠處看,屋頂似乎漂浮在空中,這大大削弱了這個新房子。建築輕盈通透,周圍的景觀倒映在玻璃墻上,讓原本局促的空間舒展明亮。透明的玻璃墻使室外的景觀、樹木、古建築和周圍的紀念雕塑在視覺上相互滲透。妳有我,我有妳。站在校史館的玻璃墻上向外望去,不遠處荷塘裏的荷葉,附近的古建築壹覽無余。優美的室外環境在觀者眼中壹覽無余,猶如天然展品。

(3)生態景觀設計

充分利用大自然賦予妳的壹切——這壹理念貫穿於設計之中。由於校史館的主展廳在地下,為了解決采光和通風問題,在建築的東側設計了下沈式庭院,地下壹層變成半地下,這樣在室內就可以完全利用自然光,就像在地面壹樣,既節約了能源,又讓在室內工作的人感覺與自然疏離。地下二層,壹束自然光直接從地面引入,讓展覽室在地下深處感覺不那麽沈悶和壓抑,射入的陽光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地下改變位置,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

臺灣省立大學校史博物館

1)臺灣省立大學歷史文化

國立臺灣省立大學(NTU),日據時期前身為臺北帝國大學,是在臺灣省創辦的普通公立綜合大學,也是臺灣省最大的研究型大學。

2)臺灣省立大學校史館歷史。

臺灣省立大學校史館位於校園東門入口處,南臨椰樹大道,北有福中廣場,東有農業展覽館,西有西碧文學院。校史館(舊總館)建於1929(1928.3-1945.8)臺北帝國大學,歷經五次擴建,直至今日。1998年夏天,總館遷至葉林大道終點站的新圖書館,移交文學院使用,也被臺北市政府定為市級古跡保護。

3)臺灣省立大學歷史博物館景觀。

(1)空間行為級別

校史館吧北面是福中廣場,采用同樣的鋪地磚材質,力求體現整體感。行人部分鋪設透水磚,廣場上可以讓汽車通行的路段進行硬底,防止車輛滾動下沈。廣場的人行空間和車庫空間用路緣石處理,以示區分。廣場內的人行步道禁止壹般車輛通行。同時,為了體諒騎自行車的老人和學生,所有廣場都配有緩坡供使用,空間設計考慮到了人群的行為。

(2)環境特征。

每年二三月,椰林大道和校史館前的樟樹,都充滿了新鮮耀眼的新綠和春意;而散在校史館門口的幾株蘇也在爭花奪雪,卻是壹陣東風落滿地,像女神織的冰絲。如果遇到椰林頂上掛著的明月,校史館前的綠地壹定是月下花前月下最好的。同時停車全部隱藏在灌木叢中,會使椰樹大道整體景觀更加整潔,體現良好的環境形象。

(3)生態特征。

校史館前的步道,試圖用生態的手段鋪設壹條符合黑森林自然野性特征的步道。舊步道原有的水泥塊和瀝青材料粉碎運走後,以固定校園內淘汰樹木的杉木支架為路緣石,以校園內修剪樹枝粉碎後的木屑為填充材料,鋪築厚度約5 cm,打造了生態步行空間。

  • 上一篇:北海人物簡介
  • 下一篇:合肥公裝設計和家裝設計有什麽區別?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