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青銅有什麽特點?

青銅有什麽特點?

青銅的特性

青銅具有熔點低、硬度高、可塑性強、耐磨、耐腐蝕、色澤鮮艷等特點。

適用於鑄造各種電器、機械零件、軸承、齒輪等。

青銅器有十二大類: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車馬、農具和工具、貨幣、玉璽和傑夫、度量衡、銅鏡和雜器,還可以細分為幾個小類。其中,食物容器、酒容器、水容器、樂器和武器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

青銅研究

動植物形象紋:“盤狀紋”因盤卷的蛇狀紋而得名,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章魚是古籍中記載的劇毒物質。

壹條蛇和壹條蛇壹樣小。“平紋”僅見於春秋時期。

“象紋”、“象鼻紋”也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裝飾紋樣。形象,溝通。它不僅是溫順的大型動物,也是和平與吉祥的象征,還有“出門入相”的榮耀。

“僵屍紋”,過去也叫“獵紋”,是青銅器上的動物面部圖像轉化為帶狀裝飾圖案的組合。這種裝飾帶出現於西周晚期,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

幾何:指菱形、三角形、圓形等相連的變形圖案。典型的有:“圈帶紋”或“串珠紋”,多為輔助紋,流行於商周;“三角雲紋”常與其他裝飾圖案交錯,流行於戰國時期。“菱形斜格”常夾雜“渦紋”和“S”紋,流行於戰國時期;“環紋”,原名“雄紋”,是壹種連續的“S”形波浪紋,內填“盜紋”或環紋,流行於西周晚期。《呂氏春秋》中早就有“盜圖”的記載。“偷花樣”的變化很多,比如蜷縮成雙環且其中壹個有眼形的,兩頭彎曲成滿意頭形的,等等。

青銅的使用

海外的

青銅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被制造出來了,但是很久以後才被用作壹般應用的人工產品。最早的青銅器出現在6000年前的古巴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中雕刻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青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荷馬在《伊利亞特》史詩中提到,希臘火神赫菲斯托斯將銅、錫、銀、金放入他的熔爐中,結果被煉成阿喀琉斯使用的盾牌。銅和錫的比例變化很大(從殘存的器物測得,銅的含量為67 ~ 95%);但在中世紀,人們知道不同的比例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威尼斯聖凱爾教堂圖書館收藏的11世紀希臘手稿列出了1磅銅和2盎司錫的合金,即8比1的比例,類似於後來使用的槍青銅。青銅比銅硬,熔點低,容易熔化和鑄造。青銅也比純鐵堅硬,不同合金成分的青銅適合制造槍管和機器軸承。在工具和武器中,歷史上用鐵代替青銅並不是因為鐵本身有什麽特殊的優點,而是因為鐵比銅和錫更豐富。鐘青銅的特點是敲擊時能發出很大的聲音。其錫含量較高,從1/4到1/7不等。雕塑青銅含錫量低至1/10,有時還會加入鋅和鉛的混合物。鋅可以提高硬度,軸承合金通常含有少量的鋅。在青銅中加入少量的磷可以提高其性能和強度;磷青銅錠磷含量可達1~2%,鑄件僅含微量;它強度高,特別適用於泵的柱塞、閥和套筒。錳青銅也用於機械工業,含有少量錫甚至不含錫,但含有大量鋅和錳。除了用作工具和武器,青銅還廣泛用於制造硬幣。許多銅幣實際上是用青銅鑄造的,它們的典型成分是4%錫和1%鋅。青銅是壹種像水壹樣熱脹冷縮的物質。

中國

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形成期、高峰期和轉型期。形成期指龍山期,距今4500 ~ 4000年;鼎盛時期是中國的青銅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早期,持續1600年左右,即中國傳統制度的青銅時代;過渡時期是指戰國末期到秦漢時期。青銅器逐漸被鐵器取代,不僅數量大大減少,而且從最初的禮器武器和用於禮儀祭祀、戰爭活動等重要場合變成了日常用具,其相應的種類、結構特征和裝飾藝術也發生了轉折。

形成時期:距今4500~4000年,龍山時代,相當於傳說中的堯舜禹時代。古代文獻記載,當時人們就開始冶煉和鑄造青銅器。在黃河和長江中下遊的龍山時代遺址中,經過考古發掘,在幾十個遺址中發現了青銅器。從現有材料來看,形成期的青銅器有以下特點:

1,銅青銅並存,黃銅出現。甘肅東鄉林家遺址出土壹把諸樊銅刀。河北唐山大成山遺址發現兩件帶孔的紅銅器。河南登封王成剛龍山市出土了壹件含錫7%的青銅容器殘片。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出土了壹口完整的銅鐘。山東膠州三裏河遺址出土兩個黃銅錐;山東棲霞楊家垸出土的黃銅碎片。甘肅、青海、寧夏的齊家文化發現的青銅器數量最多。幾個墓地都出土了刀、錐、鉆、環、銅鏡,有的是青銅的,有的是紫銅的。生產工藝上,有的是鍛造,有的是模具鑄造,比較先進。

2.青銅器品種不多,多屬於日常工具和生活用品,如刀、錐、鉆、環、銅鏡、裝飾品等。但應該承認,當時人們已經能夠制造容器了。此外,龍山文化中常見紅色或黃色的陶制器皿,壺嘴和胯部常發現仿金屬鉚釘。如果認為此時的青銅器與夏商時期的青銅器功能相同,那麽當時的青銅器已經或已經開始轉向禮器。

3.壹般小遺址也出土青銅器,普通居民也擁有青銅器。此外,這壹時期的青銅制品樸實無華,即使是有花紋的銅鏡也只是星條旗、三角紋等幾何裝飾,沒有三代青銅裝飾的神秘感。

鼎盛時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戰國初期,持續時間約1600年。這壹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器、兵器和雜器。樂器也主要用於祠堂的祭祀活動。禮器用於古代儀式。它們是神聖的,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在所有青銅器中,禮器的數量最多,制作最精美。禮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制作技術的最高水平。禮器的種類有炊具、食器、酒器、水器、神像等。這壹時期的青銅器裝飾最為精美,裝飾種類繁多。

青銅器中最常見的圖案之壹是饕餮紋,也稱獸面紋。這種圖案最早出現在五千年前長江下遊良渚文化的玉器上,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這種圖案。《呂氏春秋》壹文中有雲“貪食,有之體,有害其身”。所以這種獸面紋壹般稱為饕餮紋。饕餮圖案在二裏頭文化的青銅器上就已經存在。商周時期的饕餮圖案有多種類型。西周時期,青銅紋飾的神秘色彩逐漸衰落。龍鳳仍然是許多青銅圖案的主題。可以說很多花紋圖案其實都是由龍蛇鳳鳥演變而來的。

蟬紋是商代和西周時期常見的紋樣。春秋時期有畸形蟬紋。春秋時期,龍紋盛行,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擠掉了其他幾乎所有的花紋。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另壹個突出特點是工藝精湛,顯示了古代工匠的創造才能。在中國古代,用陶瓷復合圖案鑄造青銅器的方法已經十分發達。範濤的選材、塑模車削、圖案雕刻都極為精湛,泥鑄、分鑄、聯鑄、疊鑄等技術都非常成熟。發展無分鑄的失蠟工藝技術,無疑是青銅鑄造技術的壹大進步。

鑲嵌青銅器以增加美觀的技術早就出現了。第壹種鑲嵌的材料是綠松石。這種綠色寶石仍被用於珠寶。第二類是玉,包括玉助矛、玉刃斧等。鐵刃銅霰、鐵助銅刃等第三類隕石經鑒定為碩鐵。第四種是鑲嵌紫銅,用來形成動物形狀的圖案。春秋戰國時期,也使用金銀裝飾的青銅器。越王的名劍也是用青銅制成的。

東周時期,冶金和鑄造技術迅速發展,出現了技術總結文件《考公基》。書中詳細規定了用於制作鐘鼎、斧金、夷戟等器物的青銅器中銅和錫的比例。由於戰爭頻繁,武器鑄造發展迅速。尤其是吳越的劍,鋒利無比,名揚天下,出現了幹將、甌等著名劍客。有些劍雖然埋在地下兩千多年了,但還是能被切成壹堆堆的紙。有些劍,如勾踐的劍,經過化學處理,形成防銹的菱形、鱗片或火焰花紋,極為華麗。

中國青銅器的另壹個特點是至今沒有發現人像。很多青銅器都是以人的臉作為裝飾,比如方鼎的臉,嶽的臉,但這些臉並不是特定人的臉。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體形象,如人形燈或燭臺;或把整個人作為器物的壹部分,如鐘架上有壹只持劍的人形手托著橫梁,銅盤下有幾只人形腳。這些人形人物大多是男女效仿的服飾,並不是特定奴隸的畫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立體人物和人頭,比正常人要大,長耳凸目,高鼻闊口,充滿神秘感,應該是神話人物。

商周時期數萬件青銅器上都有銘文,壹般稱為銘文。對於歷史學家來說,起到了證明和補充歷史的作用。

中國青銅器的銘文和文字大多是鑄的。凹的字叫陰,凸起幾個字叫陽。在商代和西周,可以說銘文都是鑄的,只有少數例子是用利器刻的。

西周晚期,完全刻出的銘文開始出現。戰國中期,大部分銘文已經刻好了。即使是河北平山中山王罕墓中的三件極重禮器,也是契刻而成,劍術極為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古人認為青銅器的堅固性極強,銘文可以永久流傳,所以要長期流傳的物品必須鑄在青銅器上。因此,銘文成為今天研究古代史的重要材料。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鑄造技術進壹步發展。由於經驗的積累,在鑄造各種青銅器時,銅和錫都有壹定的比例。《李周考公基》說:金有六氣:六分其金,錫居第壹,謂之鐘鼎;五分其金,而錫於壹,即斧金之器;其四分金,與錫合而為壹,即歌姬之氣;其金三分,錫三分於壹,即大齊之刃;其金五分,第二名,即斬殺箭齊;金錫的壹半,它被稱為作為壹面鏡子。

這裏所謂的金是銅,銅錫合金是青銅。所謂“金六氣”,就是用六個公式的重量來區分青銅品種,以此來制造各種器皿。所謂“鐘鼎之和”中銅與錫的比例是六比壹,即銅占85.71%,錫占65.438+04.29%。銅錫比為五比壹,即銅占83.33%,錫占16.67%。《歌姬之氣》中銅與錫的比例是四比壹,即銅占80%,錫占20%。“大刃”所需的銅錫比例為三比壹,即銅占75%,錫占25%。銅和錫的比例是五比二,即銅占71.43%,錫占28.57%。銅和錫的比例是壹比壹,即各占50%。楊寬先生認為銅錫合金在各種青銅器中的比例符合合金原理,如《花王公基》所規定①青銅器中錫的成分最韌,占17%至20%。《考》說“斧金平衡”占16.67%,“葛戟平衡”占20%,因為斧金葛戟都需要韌勁。青銅中錫的成分占30-40%,硬度最高。《花王公基》中規定“劍刃齊整”用25%的錫,“劍刃齊整”用28.75%的錫,因為這類兵器需要很高的硬度。當青銅中錫的含量增加時,光澤會從青銅色變為紅黃色、橙黃色和淡黃色。當錫占30-40%時,青銅會變成灰色。據花王公基介紹,“鐘鼎之氣”含錫65,438+04.29%,為的是讓它在橘色中顯得更漂亮,同時發出美妙的聲音。《花王公基》規定錫占50%,因為銅鏡需要白色光澤。

湖北省睢縣出土的春秋時期考古發現,有19個編鐘和45個編鐘,以及楚王贈送的1件(1)。據測音,“此套編鐘有七個音,與現代旋律相同,振動頻率與現代國際標準相近。總音域跨越五個八度,比現代鋼琴音域兩端的音域少壹個八度。這套編鐘音色優美,音域寬廣,變調比較完整,可以演奏各種曲調。這套編鐘的發現,是春秋時期青銅鑄造技術輝煌成就的生動例證。

《李周·考·公基》說:“鑄金之處,金、錫之黑濁之氣盡,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盡,青花次之;綠白之氣盡,繼之以綠,而後可鑄。”這符合冶金學。青銅混熔鑄造中,雜質先揮發,所以產生“黑濁之氣”。其次,錫熔化揮發,產生“黃白氣體”。當溫度再次升高時,銅熔化揮發,再次產生“綠氣”。到了“綠氣”出現的時候,銅和錫已經完全熔化,青銅合金也熔化了,然後就可以鑄造成物體了。荀子說:青銅器的鑄造,在於“刑(型)正,金(銅)美,工巧,火和。”(3)這說明鑄造模具的制作,原材料的選擇,冶煉鑄造的技巧,溫度的掌握等環節都必須掌握好,才能鑄造出好的器皿。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技術的進步,突出表現在以下兩種技術的運用上:壹種是金銀交錯技術,即將金銀絲鑲嵌在青銅器表面,制成圖案或文字。這種技術出現在春秋中期,當時楚、宋等國的武器都有錯金書法。戰國初期,青銅禮器上出現了大量的金銀交錯花紋。在戰國中期,這項技術不僅用於武器和禮器上,還用於傑夫的銅扣、玉璽、戰車、銅鏡、鉤子和漆器上。第二,戰國中期以後,雕刻人像技術發展起來。這種技術是在比較薄的壺、棺、鏡、奩上制作薄如發絲的雕刻人像畫,壹般是水陸攻、狩獵、宴會禮儀之類的畫面。這些畫是在鑄造成容器形狀後用鋼刀雕刻而成的。

過渡時期:指戰國末期到秦漢末期的時期。經過數百年的吞並戰爭和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強兵最終建立了中央集權性質的封建社會,傳統禮儀制度徹底瓦解,鐵制品被廣泛使用。社會各個領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器皿多為日用,但仍有不少針對部分青銅器的精美作品。比如陜西臨潼秦始皇陵出土的兩輛青銅車馬。第壹個騎四匹馬,車上有棚,坐的是禦者。這兩種車馬都是用青銅鑄造而成,與實際大小成比例,極為精美。馬上車上有很多金銀飾品,都是噴漆的。第二匹騎馬,長3.17,高1.06米,可以說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形制巨大、結構最復雜的青銅器。

到東漢末年,陶瓷有了很大的發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而進壹步把日用青銅器皿擠出了生活。至於武器、工具等。,這時,鐵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青銅器主要是各種精美的銅鏡,壹般都有各種銘文。此後,除了銅鏡,再無青銅器的發展。所以這個網站對中國古代青銅器發展的研究到隋唐就結束了。

  • 上一篇:這也是壹道美麗的風景。
  • 下一篇:寫壹篇作文,對狗的缺席表示遺憾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