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出版社的發展

出版社的發展

中國的出版業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殷商奴隸社會就出現了原始書籍,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編輯工作。當時整理編輯了很多儒家經典。唐代發明雕版印刷後,出現了民營出版社。宋元時期的官刻機構國子監和興文署,有專職的官員、編輯、校對員、刻字工和印刷工,是後來新聞印刷局的雛形。明代國家出版機構已分門別類刻書(如都察院、工部、禮部、兵部等國家機關也管理刻書);地方出版機構較宋元時期有所發展。各省都有布政司、巡撫刻書,許多府縣還出版書籍和地方誌。清初改變了明朝中央出書的方式,官刻集中統壹在皇室的武英殿。篆刻工坊是普通書商經營的手工藝篆刻機構。出現於唐代,興盛於宋代,成為圖書出版的重要力量。宋代,中國各大城市都有書店,以杭州和簡陽最為發達。元代的方刻比官刻多。明代刻書作坊遍布全國,刻書種類有醫書、風俗書、小說、戲曲等。清代坊刻更為繁榮。除了官刻和作坊刻,還有壹種私人刻,也叫家庭刻,是私人資助的校刊書。這些人盡量挑選優秀的善本,精心修改再版,壹般質量都很高,很多都成了代代相傳的“善本”。

鴉片戰爭後,隨著西方印刷設備的引進,外國傳教士開辦的墨海圖書館於1843年從新加坡遷至上海。清政府創辦的文同館(1862)和江南制造局翻譯館(1868)開始編書。商務印書館(1897)、溫明書店(1902)、中華書店(1912)、亞東圖書館(1913)、臺東書店(6544)等壹批近代資本主義出版企業。

五四運動後,中國出版業開始發生巨大變化。中國* * *制作方領導下的出版機構──人民出版社(1921.9)、上海書店(1923.11)、長江書店(1926.5438+06538+)。華夏書店、光華書店、明凱書店等壹大批民營出版企業,在艱苦的條件下,與* * *制作方領導的著名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店、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知識書店共同編輯出版圖書。到1949,中國共有200多家公立和私立圖書出版社。建國初期,新華書店有出版、印刷、發行三項任務。65438-0950,新華書店第二次工作會議作出了《關於國有書刊出版印刷企業分工專業化和調整公私關系的決定》。此後,出版、印刷和發行分開管理。同年年底,全國共有出版社211家,其中中央6家,地方21家,民營184家。到1956年底,合資調整後,降為101。30多年來,特別是1978以後,我國出版業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截至1987年底,全國共有圖書出版社467家。兼營音像出版物的圖書出版社有24家,專營音像出版物的出版社有72家(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業》)。

  • 上一篇:木愛
  • 下一篇:圖書館痛點需求簡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