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科舉:為什麽文學狀元比武狀元多?

科舉:為什麽文學狀元比武狀元多?

歷史上的軍事科舉

隋朝開始“取士”,但這只是選拔公務員的方式之壹。

唐代科舉制度之初,“六科”也是以文為綱。武則天當政時,長安二年(702年),第壹次舉行“武舉”考試。考試的內容是箭術、馬術、負重等等。以後武舉考試不會經常晉升或取消,在此基礎上誕生的軍官也很少。在唐代新舊書的列傳中,提到只有壹個人出生在武舉,這個人就是唐代著名的中興名將郭子儀。郭子儀出生在壹個寒冷的家庭。他年輕的時候,能夠從軍官做起。首先,他補充了佐為的悠久歷史,然後他逐漸被提升為邊防將軍。安史之亂爆發後,他率軍平叛,成為當時唐朝最得力的將軍。

宋朝建立後,武舉科舉制度進壹步規範。考試內容除了武術和體力,還要考“謀略”(對時政提出建議)或對藝術書籍的熟悉程度。王安石變法期間,朝廷正式設置武學,每三年舉行壹次國考,錄取名額限定為100人。各地各級官員可以走1學生上學不考試,其余必須考試:騎射考兵法和對策。根據考試成績,優秀者直接送樞密院試用為初級武官;其余按等級進入武功上院或屋外學習。武術教《諸子兵法》、《歷代用兵成敗與上輩子忠義節》3年。畢業考試合格後,授予初級武官職位。後來各州都設了武館。

武舉科舉後,單獨進行。1078《大小使臣試弓、馬藝為官》之法規定:壹等,步射1石弓,10射3;能立刻射出7張弓,立刻掌握5種戰鬥技能;孫武兵法10中回答7題,《當前邊防政策》5題,法學10中回答7題,即可成為初級武官。第二步,他射了8個弓,10打中2個,可以壹次性射6個弓。他壹下子有三種武功,孫子兵法和法律的題答了壹半,可以當初級武官。三、步射6弓,10回合1,馬上只有兩個武學,兵法和陣法只能答3題,這是記錄。每三年有1考試,但只任命30個武官,然後逐漸加大額度,讓三個人考1,每次都有幾百人進來,比文科考個官還容易。按照1110年的名額,每次考試只能考10人,其余進入武學。南宋進行了進壹步的改革。從1135開始,皇帝親自“試朝廷”,凡考試合格者,均賜武進士,並封“保壹郎”、“承節郎”等職。但實際授予的職位往往不是軍官。1166年,武科狀元與文科相比也是排名第壹、第二、第三。後來規定,參加朝廷考試的人,必須先經過地方督撫選拔,作為“武術家”送到朝廷。從此,軍事科舉制度基本上與民事科舉制度相同。1177明確了武學狀元稱號。狀元願從軍,授將軍之職,二、三中尉,四、五準備當將軍。

到了宋代,武舉科舉系列正式確立。但當時在重文抑武的氛圍下,很多人只是想考個官背景,不願意考上就參軍。所以在宋代,出身於吳科舉的名將很少。稍微有名壹點的是北宋後期的何關。他在吳宣登位後成為壹名軍官,在與遼朝接壤的邊境地區擔任巡檢員。他因槍法好而出名,綽號“何巡箭”。後來在“靖康之變”中,奉命保衛汴京,戰死沙場。另壹個是同期的許,應該是1108的“大俠求材”,“武功蓋世”。後來擔任武職,長期在河西地區為官。1127年,金朝攻開封,許率本部大軍堅守晉寧近兩年。當這座孤立的城市終於被攻破時,許燒毀了所有的防禦設備,並在力戰中被俘,寧死不屈而被殺。在宋代,即使是吳的狀元也不壹定擔任軍職。比如1235年,武狀元朱翊從地方行政官做起,後來以敢於彈劾權臣的監軍而出名。1260晉升為“知樞密院事,參政議政”,算是主管軍事的副總理級別,但仍不是武官。不久,他被建議彈劾,並被免職。

軍事科舉制度後來被金朝繼承。主要測試內容為騎射,要求手持1石弓,射擊距離150步至210步的目標;他還讓馬疾馳,在150步內用槍刺了4個目標。此外,還有筆試和兵法書籍。武舉做官時,被授予巡撫等軍職。到了晉朝末期,大部分世襲官都腐朽了。在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吳科舉考試的官員在軍隊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例如,晉朝末年,大將古裏賈時輪,武舉登頂,他異常勇猛,升遷很快。還建議組織“義軍”,“三十人為壹僧,五僧為壹千戶,四千戶為壹萬戶,四萬戶為壹統,兩統為壹統,壹外圍總負責”抵抗蒙古軍隊。他長期主持西北防務,最後戰敗自殺。另壹位晉末吳舉出身的將軍葛世烈和碩,原來是世襲孟安,但他只是壹個秦冰。只有在軍事演習之後,他才能夠擔任軍官。南宋與蒙古約定攻金時,他負責防守金朝的南疆,與南宋的軍隊打了許多勝仗。最後死了。

元代科舉制度不太普及,沒有軍事科舉制度。明朝建立後,設置了武學和武學科舉。在首都和保健中心設立武館來管教軍官的子女。所有10歲以上應繼承軍職的兒童都應入學。教材是《吳京七書》。地方青年可通過考試取得武生資格,名為武生,與藝考生(俗稱秀才)相同。軍事科舉制度類似於民事科舉制度。軍校生通過省考後可以去京城參加期末考試。考試內容已經規定了“先有策略,後有弓馬”,策略不正確是不能試圖弓馬的。但是後來,改成了三門考試。第壹次考試,我嘗試“壹箭雙雕”,射中35步外的目標。第二測“步下箭”,目標80步;第三場是筆試。考試每三年舉行壹次,進士錄取名額為100。

由於明代的軍事科舉制度比較長,所以出身於軍事科舉的軍官相當多。例如,明代中期著名的抗日軍人於,就出身於吳科舉。他“少學而精學”,學易,學劍。秀才中考後,由於家境貧寒,父親去世後,他繼承了父親的“百家姓”崗位。然而,他不甘心。1535考上武進士,被授予“千戶”守金門軍職。他寫信給海防建言,卻被上級訓斥:“小學也要寫信嗎?”被打後被免職。1542年,蒙古安達入侵山西,召天下為勇士。於是根據這壹建議,自薦為巡撫,並被派往宣大學士處。他和翟鵬討論戰爭,翟鵬幾次被他弄得很尷尬,就說:“我不該把妳當戰士。”但對他還是沒用。幸而兵部尚書毛伯溫賞識他,在他回到家鄉後,任命他為張婷守備。這個命運多舛的武進士真的成了帶兵軍官。日後長期在東南沿海與倭寇作戰,依靠戰功指揮兵將,逐步晉升為日本首都司令、連長。但他卻被降職,被調查,甚至被判死刑,披著服兵役贖死刑。劉閑,另壹個著名的抗日戰士,原來是壹個私塾老師,但後來他出生在四川,並成為壹名武術家。他參了軍,被提升為有軍事功績的軍官。他被調到東南沿海去抗日。他也有許多功績。

明代最初沒有科舉,所以沒有武狀元。比如嘉靖年間,有壹個叫尹風的人,中了鄉試和武學考試的通考,卻不叫狀元。他是世襲的政府衛隊司令,在武學考試中獲得第壹名後,被提升為都督,派往福建參加抗戰。我升到福建加入將軍們。明朝末年,崇禎皇帝決心求治,想推廣武術。偏偏1631年考官不公,導致武林中人聚眾鬧事。崇禎皇帝派人審查,發現武學中能揮百斤大刀的只有兩人,其中壹人未能中進士。崇禎皇帝下令逮捕並懲罰所有的考試官,相關兵部的22名官員被降職。另外派人重新主持考試,錄取了100人,也是按照民考的形式分前三。崇禎皇帝親自看了前30名的卷子,決定高壹高二各3名學生。第壹甲的團長是冠軍,他是來招他的。他是能揮百斤大刀的武學招式之壹。立即被授予聘為副將軍。這位明朝第壹武狀元,確實能夠忠心耿耿地侍奉皇帝。三年後攻打被孔有德叛軍占領的鄧州時,身先士卒,死於城頭。當然,並不是所有科舉出身的軍官都會對明朝如此忠誠。明朝末年帶領清朝入關的吳三桂,也是壹位有軍事背景的軍官。

武舉科舉是在清朝入關的那壹年舉行的,為了籠絡勇敢無情的漢人。此後每三年與文科、科舉同期舉行。凡通過基礎考試,取得武生資格者(俗稱吳秀才),均可參加武鄉考試,綠營戰士丁燦也報名參加省考。通過省考的吳,以及綠營的錢總、巴總,熟悉文意的可以直接參加考試。滿人起初因世職不準參加武舉科舉。雍正年間允許滿族人參加考試,然後走走停停,沒有定制。考試合格後,不經淘汰進入宮考,排名前三,壹等三人。和公務員考試壹樣,被評為狀元、第二名、探花。武鄉和惠考分內外三場。第壹場馬射(35步長靶,10中3槍),第二場步射(80步靶,10中2槍),技巧和勇氣(拉硬弓,舞大刀,打重石),第三場是內場,這是壹場考試和討論(第壹場題是《論語》和《孟子》清初,明確壹等進士授予副將、將軍、遊擊隊、軍長日後,壹級侍衛授予狀元吳,二級侍衛授予二等、三等進士,蘭陵侍衛授予二等、三等進士。取得這些官銜後,他們去兵部選真人官。

清代每次省考錄取人數近65438+萬人,考試人數從300人到65438+萬人不等。所以很多人通過這種方式成為軍官。據張仲禮《中國之君子》統計,18年末,清軍中有近13%的軍官出身於武克居。比如鴉片戰爭,著名的“定海三帥”,葛是1823的戰士,王希鵬是武術家。

類似於文狀元很少成為宰相或名臣的情況,武狀元成為全軍統帥或壹代名將的情況也不多見。到了清代,馬全在頂級武俠文人中經歷了更為戲劇性的經歷。他是山西陽曲人,原名馬超。乾隆十七年(1752)考入第壹賈、三吳進士(探花),福建右營遊擊。然而,當官的吳在與同事發生爭吵後不久被人搶了職,於是改名為馬泉,住在北京大興縣。1760年再次參加武術考試,再次名列前茅。乾隆皇帝親自主持宮廷考試。遇到馬全,他看著眼熟,說:“妳不是馬唐嗎?”馬泉連忙磕頭請罪。不料乾隆皇帝愛才,任命他為馬全為壹級侍衛。兩年後,乾隆皇帝下江南,命他擔任江西南昌鎮連長,負責押運禁衛軍。馬權這次盡了力,乾隆皇帝很高興。南巡後升任江蘇宿松鎮連長,後升任江南提督,成為綠營最高級軍官。1773年,乾隆皇帝發動征伐金川戰役,又想起了馬權,特意調他為領臣。不料木果木營夜襲時,馬全在屋後,夜戰中犧牲。乾隆皇帝知道後非常難過,說:“馬泉提督是個有用的人,對國家有貢獻。今天戰死沙場,實在令人遺憾!”

  • 上一篇:龍真的存在嗎?也許在太古時代真的有像龍壹樣的生物?
  • 下一篇:橫排文字和豎排文字各有什麽優缺點?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