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中國歷史上十大懸案是什麽?

中國歷史上十大懸案是什麽?

老子出關之謎

據史書記載,老子西出函谷關,奉命在陰著書,在中國思想史上留下了五千字的巨著《道德經》。然後他騎著壹頭大青牛繼續西行,卻杳無音信。這引起了許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興趣,但至今沒有得出確鑿的證據。有人說他穿越流沙去了印度,我去印度傳教,教出了釋迦牟尼這樣的大弟子。歷代很多人認為這種說法只是道教為了擡高自己,貶低其他宗教而編造的。有人說,老子晚年定居甘肅臨洮,教退休的長輩煉制內丹,養生修道。得道之後,在臨洮超然臺“扶搖直上”。還有人胡亂猜測,說當時治安差,可能有人半路搶劫導致意外死亡。

還有壹種說法是老子不是往西,是往東。《莊子·天道》中有記載,老子離開石舟,離職後“歸家”。老子的家鄉在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孔子還拜訪了傳說中的“孔子問李”老子。這件事在《莊子》、《諸事不順》、《呂春秋》以及儒家著作《禮記》中均有記載,曾子所問,可見老子隱退歸東的說法更為可靠。

2.史生與死之謎

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國第壹位女間諜。作為嶽的主人公,吳的罪人石的結局,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說勾踐沈入江中,《墨子·秦時》篇說:“石之申(“申”,古作“申”)也美。”《太平禦覽》引用東漢所著《吳越春秋》中石的記載說:“吳死後,石越敷河,死得越多。”這裏的“浮”字也有“沈”的意思。“衣衣”是壹個皮包。在後世的詩歌中,多次提到石的溺亡。李商隱《景陽井》詩雲:“吳宮外水斷,渾泥猶埋石”;皮日休《回望古宮》詩:“不知水葬何去,西月灣欲效。”這說明,在唐代,人們就認可了石被淹沒的說法。

這與上面的記錄相同。越國醫生範蠡偷偷收集了更多的民間傳說。但《越絕書》記載:“吳死後,師回,隨其遊五湖。”然而,在權威史書《史記》中,盡管有的詳細記載,卻沒有關於史的文字,難解之謎令人惋惜。也有人說是被可惡的吳人所殺,史學界至今沒有統壹的定論。

3.徐福東渡之謎

秦始皇吞並六國,統壹全國後,身居高位,最希望的就是長壽。後來他聽說東海有蓬萊仙鳥,那裏有靈芝,可以長生不老。他派徐福帶領五百少男少女和三千工匠渡海。後來,秦始皇壹直到死都沒指望收到徐福的信。徐福去了哪裏?有人說,那時候航海技術差,都在壹場大風暴中全軍覆沒了。司馬遷在《史記》中最早記載了徐福的歷史,但沒有說明徐福漂到了哪裏。後人以為是臺灣省或琉球,也有人說是美洲,但多數認為是日本。徐福東渡日,最初是由五代的後周和尚宜初提出的。說:“日本又稱倭國,在東海。秦朝時,徐福以五百男五百女止國,如今的數字也不過長安。.....東北部的幹盈裏還有壹座山叫‘富士山’或‘蓬萊’...徐福來此,稱蓬萊,子孫皆稱秦。"

易初說,這種說法出自日本和尚弘誌。宋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認為徐福東渡日。明初,壹位日本僧人到南京,向明太祖贈詩,題“野熊前徐福寺”。晚清駐日使節黎庶昌、黃企賢等都曾拜謁徐福墓並題詩題字。許在《日本民族的起源》中說,戰國、先秦時期,中國東南沿海有大量人口移民日本,徐福率領的少男少女就是其中之壹。“徐福東渡大海壹定是真的。”港魏廷撰《徐福入日本開國記》,認為徐福是日本開國皇帝中田宣帝,是繼顓頊之後居的第二十九孫。臺灣學者彭所著《徐福是神武天皇》壹書,進壹步豐富了魏廷生的觀點。

至今在日本還有很多崔富活動的遺跡,如和歌山縣的崔富及其使者之墓、崔富宮、九洲島佐賀縣的“陸上崔富”碑、崔富石屋、崔富神社、供奉崔富的金立神社等。有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海日本只是壹個傳說,沒有可靠的歷史文獻證明。甚至有人認為徐福東渡海日本的傳說是日本在10世紀前後的產物,並不是中國人首先提出的。當時徐福只去了渤海灣的島嶼,在日本的事跡、遺物、墓地都名存實亡。此外,也有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海是歷史事實,但他沒有去日本,而是去了美國。徐福東穿越的時間恰逢美洲瑪雅文明的興起,而日本和中國大陸距離很近,根本不需要花費巨資,幾年後就能到達。茫茫人海,徐福東去了哪裏,沒有壹個令人信服的答案。

4.楊貴妃生與死之謎

楊貴妃在中國家喻戶曉。她傳奇的壹生引發了無數詩人和作家的才華,她為他們寫詩。然而,這個美女的命運是怎樣的呢?據史料記載,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陽失陷,潼關失陷,盛唐玄宗帶著其他大臣狼狽逃竄,心愛的妃子楊貴妃死於瑪依。但文人的頌歌和史官的記述相差十萬八千裏,所以楊貴妃的最終歸宿還有很多疑問。

壹種觀點認為,楊玉環可能死在壹座佛教寺廟裏。《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朝廷將領陳等人殺了楊父子後,以“後患猶存”為由,強烈要求處死。唐玄宗無奈,只好在告別貴妃後下令。楊貴妃“在佛堂上吊”。

有人認為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中,這從壹些唐詩中的描寫就可以看出來。很多詩,如杜牧的《馬咆哮血,飛散羽槍》、的《血葬妾》、文的《歸魂不檢,葬血於空,生綠草愁》,都認為楊貴妃是被亂軍打死在馬崗上,而不是被迫上吊而死。有人說楊貴妃的死還有其他可能。比如有人說她其實是吞金而死的。這種說法只出現在劉禹錫的詩《馬尾行》中。還有壹種說法是,楊貴妃並沒有死在馬驛,而是被貶到庶人,發配到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詩歌論》中考證了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紅的《長恨歌傳》。他自己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紅的《長恨歌傳》的原意,包含了另壹層意思。

還有壹種說法是楊貴妃最後逃到了日本。在1984出版的《文化翻譯叢書》第五期上,張廉從日本翻譯了《來自中國的故事》壹文,說馬被絞死時是個女仆。大將軍陳被貴妃的美貌所吸引,不忍殺她,於是與高力士合謀,用壹名侍女代替了她的死。楊貴妃在陳親信的護送下,南逃,在今上海附近起航,海上漂泊,長期到日本久谷町,最後在日本安度晚年。但是,究竟是怎樣的生死狀況,還是令人費解。

5.宋太祖突然死亡之謎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17年稱帝,公元976年去世。正史中沒有明確記載他的死因,宋史中只有簡單的兩句話:“皇帝崩於萬歲殿,終年五十歲。”“由杜太侯下令,傳至太宗。”所以他的死壹直是個謎,給歷史留下了又壹個懸案。壹種觀點認為,宋太宗“為了奪取這個職位而殺死了他的兄弟”。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宋太祖是在燭影斧聲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當晚留在紫禁城,第二天在靈柩前即位。擺脫他哥哥真的很難。蔡東藩的《宋史通俗演義》和李壹浩的《宋宮十八代演義》都沿襲並渲染了上述說法,加入了宋太宗“弒父”的諸多細節。

另壹種觀點認為,宋太祖的死與宋太宗無關。持這種觀點的人引用司馬光的《涑水文姬》為宋太宗辯護。據《涑水文姬》記載,宋太祖死後,已是四鼓齊鳴。宋以後,派人去宮裏叫趙,太祖的第四個兒子,卻叫使者去開封府叫。趙光義害怕極了,猶豫著不敢前進。在使者的催促下,他走進了雪下的宮殿。據此,唐太宗死時,唐太宗不在寢宮,不可能“殺弟”。畢元的《持續資本管理的壹面鏡子》支持這種說法。還有壹種觀點認為,雖然宋太宗不能確定自己是殺害哥哥的兇手,但他認為自己無法開脫帶頭的嫌疑。在趙光義即位的過程中,確實出現了壹系列不正常的現象,即據《素水文姬》記載,秦王趙方得是在宋朝之後召見的,而趙光義卻先入宮,造成了既成事實。到了宋朝以後,女人們見無能為力,只好稱他為“管家”。

宋太宗的歷史也提出了壹系列的問題:太宗即位後,為什麽不按照繼位後次年改元的慣例,匆匆將僅剩兩個月的九年開寶改為太平元年和興國元年?既然杜太侯有“皇位傳給弟弟”的遺詔,為什麽唐太宗還要壹次次迫害弟弟趙廷美,讓他抑郁而死?唐太宗即位後,唐太宗次子趙德昭為什麽自殺?唐太宗曾經封黃騷為宋以後的“開寶皇後”,可是她死後,為什麽不按照皇後的禮儀來對待她的葬禮呢?

以上種種跡象表明,宋太宗的登基是不正常的,後人怎能不產生懷疑呢?現代學術界已基本肯定宋太祖確實是猝死,但關於具體死因還有壹些新的說法。第壹,從醫學角度,認為太祖死於家族遺傳的躁狂抑郁癥。壹方面承認太宗與太宗之間有很深的矛盾,但認為“蠟燭斧聲”事件只是壹個偶然的突發事件。原因是唐太宗在睡覺時調戲了他最喜歡的妃子史飛夫人,被唐太宗發現並激怒了。太宗知道得不到哥哥的原諒,就殺了他。縱觀古今,所有的理論似乎都有理有據,合情合理。然而,仍然沒有關於宋太祖死因的確鑿材料。

6.明朝皇帝文健的生與死之謎

朱元璋死後,文健元年(1399),燕王朱迪以“邊惡清”為名反叛朝廷,朱迪在文健四年被燕王繼位,歷時4年。就在朱迪入侵南京時,南京皇宮失火,他下落不明。此後,關於出逃的傳聞不絕於耳,明對此始終忐忑不安,這幾乎成了他的壹塊心病。數百年來,文健皇帝的下落也壹直是壹個歷史懸案。總結起來,主要有兩種理論:“燒死”和“逃離”。

壹種觀點認為文健皇帝死於自焚。據《明太祖誌》記載,永樂年間,燕王朱迪發動了“荊南之戰”。經過四年的戰鬥,王子大獲全勝。6月1402,太子率軍進南京金川門。燕王的軍隊進宮時,已經是壹片火海,文健不見了。與此同時,文健皇帝使用的珍貴印章也消失了。根據官方記錄,文健皇帝死於壹場宮廷火災。《唐太宗實錄》卷九記載:“明太祖朱迪見宮中濃煙升起,急忙前去救援,為時已晚。把他的屍體放在火裏,白白放在床上,趴在床上哭:‘果然,果真是蠢!我來這裏是為了幫助翅膀,不是為了好,而是為了停止在這裏沒有理解!".....任申,準備安葬文君,派官員祭祀,退了三天。”

仁宗朱高熾皇陵碑還說,文健死後,成祖以皇帝的禮儀下葬。成祖後來在給朝鮮國王的信中說:我沒想到文健皇帝會在奸臣的威脅下縱火自殺。然而,太監在火後的余燼中搜尋了多次,只找到了和太子朱的遺體。不可能知道他的生命是生是死。為了讓世人知道文健是自焚的,燕王寫了壹封奏章,但是沒有人知道他的墳墓在哪裏。明朝末年,崇禎皇帝曾經說過:我想去文健的墓,但是我不知道它在哪裏。另壹種說法是,南京被攻破時,文健曾試圖自殺,但在親信的勸說下,剪發出家,通過地道逃出皇宮,隱姓埋名,浪跡江湖。明成祖死後,他回到北京,葬在北京郊區的西山。

朱迪即位後,感到生死未蔔的文健皇帝對他有壹種無形的壓力,於是派了許多心腹大臣到處拜訪。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的隨行官員中包括許多護衛人員,他們顯然是用來秘密拜訪文健皇帝的。明成祖曾向世界各寺院發行《僧道書》,重新整理了所有僧侶的名單,並對僧侶進行了全面調查。自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開始,以尋找神仙張邋遢為名,派人四處搜尋,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長達20余年。

在民間傳說中,很多地方都有文健的蹤跡和傳說。有人說,他先逃到雲貴壹帶,然後又遷到南陽壹帶。直到現在,雲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his)為鼻祖。也有現代學者認為,他潛逃後曾藏身於江蘇吳縣綿山伏賽吉,後藏身於穹山上的黃家寺,永樂二十壹年(公元1423年)死於此,葬於寺後山坡。至於文健皇帝的下落,上述兩種說法都不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7.李自成的生與死之謎

李自成是陜西米脂人。他出身貧寒,卻勇猛善戰,仁義凜然。他當過哨所,當過邊防兵,最後加入農民起義軍反明,南征北戰,日益壯大,幾十萬大軍所向披靡,終於推翻了政治腐敗,經濟崩潰,搖搖欲墜的明朝。然而鎮守山海關的明軍統帥吳三桂卻將清軍誘入關內。李自成率部出京,轉戰河南、陜西、湖北等地,最後銷聲匿跡。有人說李自成是在九宮山被殺的。《明史》的結論是:自性已死,屍不可辨。

正是基於當時正在追擊李自成的清軍靖遠將軍阿齊格向朝廷的壹份報告,李自成士兵拼盡全力,只帶了20個親信,逃入九宮山,被村民圍困,無法逃脫,自縊身亡。他派人做了屍檢,但屍體已經腐爛,無法辨認。另壹個依據是,南明在湖南的將軍,兵部尚書何騰蛟向唐王報告,他的部將李自成在九宮山下斬首,卻丟了腦袋。然而,這種“死亡”理論很難讓人相信。因為李自成是壹個很有才華,很有膽識的人,壹直是朝廷的死敵。

毫無疑問,他是清朝或者南明統治者心目中的大災難,他的生死絕對是當時的大事。但阿齊格報告中“壹具屍體無法分辨”的說法純屬誇大其詞,不實之詞。清朝怎麽會相信?何騰蛟的報告只是壹劑強心針,南明不會相信的。特別值得壹提的是,李自成退守湖湘時,手下有40多萬兵馬,駐守九宮山的至少有幾萬人。與他只帶了20個親信明顯不符。再說,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殺了,他的幾十萬大軍又怎麽會就此罷休呢?九宮山能平靜嗎?

但是,其實當時的九宮山很平靜,那幾十萬大軍也很平靜。那麽,為什麽會有“被殺”的說法,並且在民間廣為流傳?想必這是李自成壹夥放的煙幕彈,作為緩兵之計。壹方面,以李自成之死相威脅,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對這支軍隊的敵意,下壹步可能是聯合反清;另壹方面也讓清朝認為壹旦時機成熟,李自成可以東山再起。也有人說,李自成隱居在嘉善寺。據說清朝初年,即將上任的雲南同知張瓊波,在赴任途中遊覽了石門的嘉善寺,與寺中住持暢談今昔。他相當投緣,相見恨晚,被視為知己。幾年後,他重訪嘉善寺,住持已死。

服喪期間,方丈的徒弟告訴他,方丈就是人間王者李自成。在九宮山,他的部下孫謀取代了他。乾隆初年,澧州知府何某到嘉善寺調查李自成下落。在寺廟裏,他親眼看到了李自成的畫像,據說叫“玉和尚”。1981年,石門甲山寺發現大和尚奉天玉墓。據調查,壹個瓷壇裏的遺骸與李自成的相似。墓中隨葬品與李自成故裏陜西省米脂縣相同。但是對於這種說法還是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說,大和尚鳳田玉墓的發現只能說明石門甲山寺有大和尚鳳田玉,不能證明大和尚鳳田玉就是李自成。還有人說,李自成生前左眼被箭傷弄瞎了,但李自成畫像上全是眼睛,證明馮天瑜不是李自成。因此,李自成隱居在嘉善寺尚無定論。李自成的生死之謎,至今仍是史學界討論不休的問題。

  • 上一篇:首都圖書館要錢。
  • 下一篇:不要穿包臀裙。蘭州圖書館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