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鄧之誠的主要經歷

鄧之誠的主要經歷

鄧之誠

鄧之誠(1887 ~ 1960),江蘇江寧人,文學家,中國歷史學家。1887 165438+出生於10月29日(光緒十三年十月十五日)。小時候進了私塾,愛讀書。我和父親壹起去雲南研究六朝歷史。曾就讀於成都外國語學校、法國藝術學校、雲南師範學校。畢業後擔任雲南報社編輯。自1921起,在北京大學歷史系任專任教授,還在北平師範大學、北京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燕京大學歷史系任教授。鄧之誠作為20世紀中國著名的歷史教育家,培養了大量的文史考古學者,弟子號稱三千人。其中,、、朱、、譚啟祥、等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中文名:鄧之誠。

Mbth:鄧文如。

國籍:中國。

出生地:江蘇江寧

出生日期:1887 165438+10月29日。

死亡日期:1960 65438+10月6日。

職業:歷史學家和教育家

畢業學校:成都外國語學院

主要成就:中國通史權威。

代表作品:《中國兩千年史》、《顧東筆記》。

簡介

生活經驗

鄧之誠(1887 ~ 1960),江蘇江寧人,文學家,中國歷史學家。1887 165438+出生於10月29日(光緒十三年十月十五日)。自幼入私塾,愛讀書。他隨父親去雲南研究六朝歷史。畢業後在1910任雲南報社編輯,昆明壹中歷史地理教師。武昌起義後,他仍在報社工作,宣傳革命,並被教育部國史編纂司任命為國史編輯。1921起任北京大學歷史系專任教授,先後在北平師範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燕京大學任歷史教授。從1930開始,先後在燕京大學任歷史教授,在北平師範大學、輔仁大學任歷史教授,冬1941。1952系調整後並入北京大學歷史系。是明清史專職導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特聘委員。1960,1.6,享年73歲。他的著作包括《顧東全集》、《中國兩千年史》和《清代詩歌編年史》。

學習和教學

第壹次畢業於成都外國語學院,法律和藝術。後來隨父到雲南,深受家學影響,尤其是《六朝史》壹書。考入昆明、雲南師範學校文科,專修文史。畢業後擔任《雲南日報》編輯,對國內外政局和地方改革進行論述,深得當時人贊賞。武昌起義後,他仍然在報社工作,寫政治文章,為辛亥革命的勝利歡呼。袁世凱竊國後,從雲南出川入鄂,積極參加保國軍運動,結識了革命領袖孫中山、黃興、國軍總司令蔡鍔等。

嚴謹的學術

我壹生治學嚴謹,博覽群書,學識淵博,誨人不倦。最初在北京大學等學校授課,後來成為《中國通史講義》第壹、二卷。20世紀30年代初,被選入大學系列之壹,改名為《中國兩千年史》。

比如抄書。

張選《西園新聞錄》抄壹百零七卷;而集子裏的五石齋筆記有譚潛的《北遊記》和蕭?】道縣付印以來朝野永憲、崇義雜記錄,嘉惠士林。

未發表的手稿中仍有20萬字的滇語,記述了他童年在滇中,特別是在雲南邊境少數民族中的所見所聞,是研究西南少數民族歷史的珍貴資料。

1996日本國會國立圖書館編纂的新版《世界目錄》(東方版)在“鄧之誠”詞條中稱他為“中國通史權威”。

傑出的教育家

鄧之誠是20世紀中國著名的歷史教育家,培養了大批文史考古學者。其弟子自稱三千人,其中、、朱、譚棲祥、(按生年排列)等成就卓著。

1960 65438+10月6日在北京去世。

“老派”風格

外觀

鄧之誠走進燕京大學的教室,穿著壹件藍色長袍,頭上戴著壹頂打著紅結的小帽子,腳上穿著壹雙“老人頭樂”棉鞋,腳踝上綁著壹條腿帶。他空手而來,沒有壹張紙。

他站在講臺上,摘下帽子,放在講桌上,向大家深深地鞠了壹躬,用額頭碰了碰桌子,然後說:“同學們,我來看妳們了。”說西南官話,溫文爾雅。70多年前,這種繁文縟節在鄧之誠從未被省略。他堅持舊禮,從40歲開始就壹直拿著壹根藜麥棒,不茍言笑。即使被人叫“老鄧”,他還是開心地點了點頭。

後人稱他為“有學問的人,有古代名士的風範。”壹天,王鐘翰在焰炟大學喝醉了,倒在路邊。這件事傳到了校長司徒雷登的耳朵裏,司徒先生找到鄧之誠,請他處理這件事。鄧聽說後,白放了壹個小酒杯在桌上。壹兩分鐘後,他把王鐘翰叫回家,告訴他“再喝壹杯”。他說,妳要喝,以後可以過來喝個夠。王鐘翰喝完那杯酒後,鄧之誠說:“好了,回家吧。”鄧之誠寫歷史,但他更喜歡野史。他的讀書筆記被合並成《古董雜記》,裏面夾雜了明清兩朝的典故、巷子裏的小道消息甚至碑刻、字畫、衣服、器皿。前面介紹了地寶,後面記載了乾隆時期的米價,連葫蘆器和日本刀都被認為是世界上第壹部“閑書”。

鄧的家人回家雜來。紅學家周,研究《紅樓》時師從鄧。有壹次,鄧淡淡地說:“永憲的記載裏有關於曹家的事。這本書非常罕見,很少有人知道。圖書館裏有壹本,妳可以去看看。”周回憶說,當他借了這本書並打開它時,他“驚呆了”。書上說,他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曹石家的秘密。鄧之誠藏書頗豐,但對清代禁書情有獨鐘,藏書豐富。他還喜歡收藏清末民初風俗的畫像和照片,名聲遠播。

大方愛書。

但他從來沒有藏書家那種通常的吝嗇之愛。他復制和收集珍本書籍,逐壹印刷,廣泛發行。他隨意挑選並送給心腹和名人的許多珍貴物品並不十分珍貴。1936年,他在南方某處遊蕩,用兩塊金餅買了壹幅非常罕見的《浮生六記》作者沈的畫。他非常珍惜它,但後來把它送給了高。學者張中行談到這件事時用了“博雅”這個詞。當新文學運動方興未艾時,鄧之誠對此頗不以為然,因而被視為典型的“守舊派”。據說他討厭白話文,所以每當學生試卷上用“得”字,他都會改成“知”。鄧智文的話也很地道。張中行評價說:“即使是《顧東筆記》這種情況,寫在明清名家的筆記裏,也沒有人會懷疑。”

在鄧之誠的課堂上,帽子必須以適當的方式放在桌子上;“新派”人物胡適會把它扔在講桌旁邊的地上。新舊派爭論不休,很多人有幸聽到在課堂上罵胡適:“城裏有個姓胡的。他叫胡適,胡說八道。”這個翁口音很重,表情很嚴肅,讓人會心壹笑。他壹年要談幾次這個評價。胡適自然無可奈何。後人評論這段歷史,認為新舊兩派可以在激烈的爭論中共存,體現了大學自由開放的精神。

被誤解

然而,當鄧小平嘲諷胡適的時候,他壹定沒有想到會有這壹天。1949之後,北京市委統戰部召開知識分子座談會,有人發言:“我們進入了壹個全新的時代。有的人靠壹些舊的學習技巧,對抗思想改造。我建議有些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其實過去所謂的‘國學’,都是封建糟粕,壹文不值。”人們回憶,會後鄧回到寓所,壹路秋風蕭瑟,落葉滿階。他“驚呆了”。後來他留在了北大,沒有學生,沒有課。當時大家都很幸運地聽到了他的講座。因為沒有教學記錄,鄧老師的工資降了三級。

學術收藏

總結

文化史上有壹個奇怪的現象:古今藏書家鮮有取得空前學術成就的。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但他們的學術成就就像唐朝以後的抒情詩壹樣。他們深入細致地描寫某種意境,或恰當地把握某種情感,句法在比唐是人為穩定的,但往往沒有句子,整體氣象不足。目錄學家可能在某個學術細節上頗有建樹,但對歷代文獻的考證,或寥寥數語的訓詁,刪節片段的歸屬,往往見解深刻,結論性強,卻缺乏壹個總體的建構。他們的學識看起來就像壹個鐵路上的階級工人,沿著前人鋪好的軌道壹路修修補補,只有修補的力量,沒有開拓的工作。

壹般來說,藏書家學術修養深厚,墨跡滿滿,但積累很多卻不發表。秉承孔子的老話,不知有多少能流芳百世的作品被悶在肚子裏。這真是文化史上的壹大損失。所以,壹旦遇到壹個在學術上也鋪了鐵路,蓋了樓的藏書家,就好像從唐太宗的葬禮上撿到了王羲之的《蘭亭序》,挽回了中國文化的損失。“它的快樂是什麽?”?鄧之誠是壹個如此令人驚訝的例外。

十幾歲就加入了報業。

鄧之誠祖籍江蘇江寧,但他出生在四川成都,少年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四川度過。他在成都紮了根,成都留下的四川話改不了。鄧之誠從小就喜歡閱讀,他的父親是壹個博學的人,有家族史。小時候入私塾,學四書五經六代文史。據說他從小就特別喜歡《六朝史》這本書。隨即在成都外國語學院學習法語和文科,學習西學,不久隨父親赴雲南就讀雲南兩級師範。鄧之誠先生早年投身於報業。他以筆為工具,論述當時的國內外政局和地方改革,深受當時人的贊賞。武昌起義後,他在報紙上寫政治文章,為辛亥革命的勝利歡呼。袁世凱竊國後,從雲南離開川鄂,積極參加保國軍運動,結識了革命領袖孫中山、黃興、國軍總司令蔡鍔等。他不僅在言論上宣傳革命,而且言行壹致,投身於反清革命活動和反袁護國運動。

傑出青年,學者精神,這壹時期的鄧之誠,即使不像壹個革命者,但也像壹個社會活動家,無論如何,不是後來的歷史學家。這些多事之秋的所見所聞,被鄧先生整理成《護國軍紀實》壹書。這本書真實可靠,是不可多得的記錄,具有很大的史料價值。

1917年,鄧之誠先到上海,同年受北大邀請北上,在北大擔任《新晨報》總編輯。就這樣,鄧之誠先生完成了從社會活動家和記者到學者的轉變。

被囚禁並寫成“奇幻之書”

其實從青春期到中年,總會有心情的變化,這大概是人生必經的經歷,讀書人也不例外。鄧之誠如此,周作人也是如此。兩人從小都有傳統的學術素養,但在壯年時,或多或少都有對傳統的反叛。鄧之誠提倡辛亥革命,周作人提倡白話文學。但到了中年,兩人都回到了書房,專心寫作,向傳統學問靠攏。

當然,它們也是不同的。例如,周作人是新文學的標誌性人物,但鄧之誠對新文學壹直缺乏好感。他雖然沒有公開抨擊新文學,但也很少有溢美之詞和推薦之詞。但他們最大的不同是對日本侵略者的態度。

1941年冬,太平洋戰爭爆發,燕京大學被占領封鎖,燕京大學師生落入敵人手中。、張、洪等燕京大學教授被日軍抓進北京大學紅樓,與傅、藍等輔仁大學著名教授關在壹起。這些被捕的教授在國內外都很有名氣,日本憲兵隊也沒有因為影響而對他們進行刑訊,但他們在被關押期間還是受到了虐待。鄧之誠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他說,“憲兵審訊時,都使用了酷刑,如毆打、批評臉頰、將手指放在臉頰上、往鼻子和嘴上倒水、倒水。灌水把違法者引到衛生間,裏面全是烈性飲料,水從耳朵、鼻子、嘴巴裏噴湧而出,最是淒慘,往往導致死亡。聽說還有比灌水器更嚴厲的懲罰,還有電動馬達把人磨得沒牙沒骨沒肉沒血的液體,真是讓人受不了。憲兵隊使用刑罰,支隊特別嚴厲。常常是犯人晚上哀慟,讓人心如刀絞。”

這樣的囚徒生涯持續了將近半年。1942年,鄧之誠等人被釋放。出獄後,生活壹直迷茫。這就是他值得表揚的地方。

日軍的殘暴並沒有讓溫文爾雅的學者鄧之誠屈服,反而催生了兩本“獄中奇書”。在獄中,文人墨客在敵人眼皮底下偷偷寫詩,有時還吟誦。出獄後,鄧之誠將這些生於獄中的詩編成壹輯,各種風格的雜詩105首,成了《隱逸歌》壹書;他還寫了關於獄中所受非人待遇的《南冠紀事》壹書,壹萬多字,公開出版並公之於眾,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殘暴嘴臉。秀才雖然低頭寫作文,文筆比周作人更溫厚老實,但在是非面前真的不含糊。

二十年承載了兩千年的通史。

從鄧先生後來的學術道路來看,童年的家庭教育和私塾對他的影響是很大的。鄧先生的傳世之作,多以經史子集的傳統方式,文筆溫婉敦厚,頗似周作人晚年之作,甚至比周作人更為敦厚。而且,即使他後來當上了《新晨報》的主編,也缺乏對新文學的好感。

作為壹名學者,鄧之誠壹生兢兢業業,學識淵博,孜孜不倦地教導他人。鄧之誠先生從事教育工作50年,僅在燕京大學任教20年,就培養了壹大批文史工作者,如著名學者黃現、譚棲祥、、朱、老幹、。他對中國歷史有很深的研究,善於從前代的文集和筆記中收集整理史料。著有《中國兩千年史》、《顧東筆記》、《讀桑園書記》、《明齋碑刻》、《東京夢中國筆記》等。

作為壹名歷史學家,鄧之誠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兩千年史》。本書原為鄧先生在北京大學的講義,原名《中國通史講義》。講義最初只有兩卷。20世紀30年代初,這本未完成的講義被選作壹種大學叢書,改名為《中國兩千年史》並公開出版。50年代初,鄧先生續入下冊,全書完成,歷時二十余年。這本兩百多萬字的巨著,從秦朝統壹中國開始,到清朝在辛亥革命中滅亡結束。距今已有2000多年,是通鑒之後的第壹部通史。書的目的是看歷代王朝興亡的史實,知其成敗,鑒其人物,評其謀略,以供後人借鑒,頗有前車之鑒的遺風。書中透露出的春秋時期的史家意識和筆法,深得通鑒精神。

如果說《中國兩千年史》體現了作為史家的大局意識和史實考證能力,那麽《古董雜記》則體現了鄧先生精妙之處的考證水平。董的《雜》是鄧先生博覽群書的產物。先有編續,後有三註,合為壹書《骨東雜註全集》。全書“三記”十八卷。這本書在解讀文物、核對史料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文史工作者可以從中找到作為資料和線索的“蛛絲馬跡”。嚴格來說,這本書並不是壹部歷史著作,其書名如《銀價米價》、《書印》、《葫蘆器》、《羊腦註》、《日本刀》、《女子篆刻》、《江浙目錄家》等,簡直是搔人心魄,增長見識,賞心悅目,令人放松,真是天下第壹等的“輕書”。據說鄧先生光是寫初版就查閱、編纂了200多種書籍。

《五十齋》中的清代禁書

鄧之誠喜歡抄寫書籍和收集書籍,他的圖書館被稱為“五十齋”。是顧的集大成者,早年就註意收集顧所有著作的不同版本,並逐漸在藏書中有所收獲。後來,他開始收集書籍。鄧之誠喜歡收藏明末清初人收藏的書籍和清代禁書,也喜歡有關風俗、風土人情的書籍。

抗戰前鄧之誠烏石寨收藏有清初人士藏書700余冊,如《清來閣第壹集》、《西齋集》、《松陵文學》、《文人誌》、《徐齋第二集》等,均為善本。鄧之誠壹直以擁有大量清初藏書量而自豪。據說與著名藏書家倫明相比,他擁有的和沒有的書就有壹百多種,可見“五石齋”中隱藏的財富。

大多數藏書家都精於古籍版本,鄧先生也不例外。曾為燕京大學圖書館和哈佛燕京社審定古籍善本,並先後為焰炟圖書館審定。選校宣手稿十壹部,毛瑞正《萬歷三大考》巢父本壹部,董其昌《留寺戲瑤》明朝四十壹本,張宣《聞見西園》巢父本壹百零七本。

藏書家壹般愛書如命,捧書自重,珍惜珍本,壹般都是束之高閣,秘而不宣。鄧先生沒有這個問題。他收藏了《譚潛北遊》、《蕭?]永憲、崇義《道縣以來朝野雜記》的記載印刷發行,廣為流傳,受到嘉惠士林好評。

鄧先生晚年撰寫了八卷本的《清詩年譜》,是根據他壹生中所訪問的順詩、康詩等人的詩文700余種進行整理、匯編而成的。* * *有600個作者,記錄了2000多首詩。這本書,黃宗羲說,詩證歷史,不僅限於名人。詩歌可以記錄歷史之外的東西,這壹點很重要。書中有600篇傳記,對清初人物和文獻的考證有很大幫助。壹部詩史代代相傳。

在烏石寨,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清末民初的畫像和當時風俗的照片。鄧之誠收集民俗照片的名聲遠揚。王先生展示了壹張名為“楊”的照片,涉及1907(光緒十三年)在京買官名的壹個案例。直隸道士段和清親王奕父子都是醜角。照片拍攝了13位晚清妓女的全身像,中間座位是楊·。從照片中可以看出清末民初人物的服飾非常珍貴。

抗戰勝利後,燕京大學1946復學,鄧之誠仍返校任教。院系由65438調整為0952後,並入北京大學歷史系,成為明清史專任導師,成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特聘委員。晚年,鄧之誠將其藏書捐贈給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鄧之誠於1960年10月6日逝世。

著作

主要作品

詹隱居集後記,1918 18月。

古今文獻序,1918 12。

《顧東雜記》8卷、4卷,1926印本《明齋竹書》,1933再版,1955第三版《劉事序》,1930 165438+10月。

《懷菊合唱集》單行本1932,出版於1933年《薛恒》第79期。

《中國歷史大綱》序言,5月1932。

質疑龔莎先生對夏曾佑的評論,1934 4月21日《大公報》圖書副刊第23期。

萬歷三大考序,4月1934,燕京大學圖書館叢書。

《孟佳選集》序言,燕京大學圖書館叢書1935印刷本。

《王悔翁日記序》,刊於1935明齋叢書。

護國軍紀實,歷史年鑒1935,第2卷第2期,1939,收入第四類舊新聞。

宋太盛序,1935,11。

中國考試制度史序,1934 65438+2月。

《中國兩千年史》,上海商務印書館9月出版,1934,北京中華書局6月再版,1954,2月第3版,1956。

《中華兩千年史》壹書,上海商務印書館6月出版1934,北京中華書局6月再版1954,第三版2月1956。

《中國兩千年史》第二卷,北京中華書局4月出版,1956,10月再版,1958。

《陳的散文與隨筆序》,《歷史年鑒》1936,第2卷,第3期。

《談軍事部門》(為《燕京大學歷史系座談會紀要》,王鐘翰記錄),《歷史年鑒》1937,第2卷第4期,刊於《清史雜考》附錄。

論官制的演變,論秦以後的偽丞相,《歷史年鑒》,第2卷第5期,1938。

藝術風格詩後記,1939,1。

《長安宮序》,5月1939,《舊聞》印刷版。

《齊湘物語》序,6月,1939,《舊聞》印刷版。

《田聰聖旨序》,8月1939。

《東陵道詩序》8月1939。

陳二安先生遊記,1939 165438+10月。

《西園新聞錄》序言,4月1940,《燕京大學圖書館叢書西園新聞錄的由來》,4月1940,哈佛燕京社。

與張,1941年65438+2月。

任新紀事報,1942。

陶靜白公傳,5月1943。

《陶晶臨黃白看陵秘籍》,9月1943。

雲南方言,1943 10月。

陳二安傳,1944 1。

與松崎壹雄的書,7月1944。

困在陸機,8月1945。

《關門歌》,6月1946,五十齋單曲。

《南冠紀事》,1946,發表在《現代知識》上。

梁先生《三水年表》述評,《燕京學刊》第23期,1947。

1947年4月《戊午科學研究中心大獄》發表於《益世報·史地周刊》37、38。

清書院簡介,6月1947,發表於《現代知識》雙月刊。

來自帝王王朝的故事——桑園讀書秘書之壹,2月1948,發表於《益世寶史地周刊》第79期。

張孟叟傳,6月1948。

《歸草堂記》1949發表在《周樹先生六十壽辰文集》上。

《在桑園讀書的秘書》,1955,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林東入黨審查序》,1957,《雲自在祠隨筆序》,中華書局出版,北京商務印書館6月出版,1958。

烏石齋題跋,5月1958。

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的《Xi文成紀念館序》,1958。

《東京夢中國筆記》,1959,1,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永賢錄及後記》,1959,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1960四月北遊記跋,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清詩年譜》,1965,165438+10月,中華書局上海編輯部出版。

其他的

以下作品的日期和年份不詳:

天橋序

沈的證據

《黃晴通誌大綱》序

《清代繪畫史補記》序

《宋嶽堂下的舊觀》序

漢唐序

評價

我壹生治學嚴謹,博覽群書,學識淵博,誨人不倦。最初在北京大學等學校授課,後來成為《中國通史講義》第壹、二卷。20世紀30年代初,被選入大學系列之壹,改名為《中國兩千年史》。

張選《西園新聞錄》鈔本107卷;《五十齋筆記》秘籍有譚潛《北遊記》、蕭《永賢錄》、崇義《道縣以來朝野雜記》等。

  • 上一篇:從巴馬到重慶永川有多少公裏
  • 下一篇:保密工作自查自評報告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