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陳寅恪和王國維,誰在國學成就上更勝壹籌或各有什麽特點?

陳寅恪和王國維,誰在國學成就上更勝壹籌或各有什麽特點?

這家夥,這世上很多東西都沒法比,尤其是這兩位現代國學大師。我不想說哪個更好,但我更喜歡比較他們的學術特點和差異。

首先,他們的生活

王國維,生於1877,卒於1927,浙江海寧人。

早年科舉:世代冷清,早年在鄉試中屢遭失敗,感覺在戊戌變法的氛圍下拋棄了科舉之路。

日本留學:後來在《上海時報》做秘書、校對。業余時間到羅振宇所在的東方文學社學習外交和近代西方科學,認識了主持人羅振宇,並在羅振宇的支持下於1901留學日本,因病於1902從日本回國。

自主學習階段:在羅振宇的推薦下,先後在南通和江蘇師範學校教授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並恢復對文學的學習,開始了他的“自主學習”階段。1906年隨羅振玉入京,任職於清政府部門總務署,編庫,協調名詞庫之韻。其中,他寫了《地球上的花刺》等著名作品。

流亡日本:1911辛亥革命後,王國維隨兒女親家羅振玉逃往日本京都,此後壹直以清朝遺民的身份生活。其間,他在學術上研究甲骨文、金文、漢簡。

在上海任教:1916應上海著名猶太商人哈同的邀請,回到上海,擔任倉聖智明大學教授,繼續研究甲骨文和考古學。

北京郵政:1922,受聘為北京大學國學系傳播導師。次年,蒙古貴族、大學士被雲升舉薦,羅振玉、楊宗羲、袁被召“走南書房”,吃五品。

清華教學:1925,王國維受聘為任清華研究院導師,教授古史新證、史書、評書等。他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記並稱為“五星聚會”的五大導師。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北伐逼近北京時,王國維留下遺書“此世變遷後,再無羞恥之心”,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

陳寅恪,生於1890,卒於1969,江西伊寧人,著名詩人陳之子,湖南巡撫陳寶楨之孫。

小時候的私塾:小時候在南京家塾讀書。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我從小就能背誦四書五經,廣泛閱讀歷史和哲學經典。

留學階段:光緒二十八年(1902),陳寅恪隨弟亨克赴日,入日本沃亞洪文學院。1905因腳病休學回國,後就讀於上海吳淞復旦學院。1910自費留學,先後赴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壹戰爆發,1914回國。1918年冬,由江西官費補助,後出國留學。他先在美國哈佛大學跟隨蘭曼教授學習梵語和巴利語。1921年轉到德國柏林大學,師從Ludsch教授研究東方古文字。同時向苗秦學習中亞古文字,向黑尼學習蒙古語。留學期間,他具備了八種語言的閱讀能力:梵文、巴利文、波斯文、突厥文、西夏文、英文、法文和德文,尤其是梵文和巴利文。

清華授課:1925回國。當時清華大學轉型為大學,成立了國學研究所。其“基本理念是用現代科學方法整理民族遺產”。當時最負盛名的學者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被聘為導師,被稱為清華國學四大家。當時的研究所所長吳宓非常看重他,認為他是“中國最有學問的人”。梁啟超也很尊重他,謙虛地向人介紹:“陳老師的學問比我好。”1926年6月,年僅36歲的他與梁啟超、王國維壹起被招為研究院導師,被稱為“清華三巨頭”。

抗戰教學:抗戰期間,他顛沛流離,先後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廣州大學、中山大學任教。

解放前:抗戰勝利後,陳寅恪再次申請到牛津大學任教,並前往倫敦治療眼睛。不僅無效,她的眼疾還惡化了。最後,她寫了壹份診斷,失明是必然的結果。帶著失望,尹柯辭去了聘用合同,於1949回到祖國,在清華校園任教,繼續他的學術研究。解放前夕,他前往廣州,拒絕了國民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的邀請,到廣州嶺南大學任教。院系調整,嶺南大學並入中山大學。他轉到了中山大學。

解放後,他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懷。先後當選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史博物館副館長、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十年動亂,折磨致死。

第二,學術重點

王國維是晚清典型的受維新運動啟發,舊科舉無望的學者。在日本留學和流亡日本期間,他接觸了西方的學術,涉獵廣泛,包括農學、哲學、心理學、理論等,這從他在上海任教時所教授的課程就可以看出來。王國維是近代中國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先驅。他也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先驅,建立了系統的現代標準和方法。王衛國的研究範圍非常廣泛。他是集歷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碑刻家、翻譯理論家於壹身的學者。他壹生寫了62種作品,批了200多種古籍。

陳寅恪屬於國學的家族傳統,但他不經科舉直接出國留學,學習時間很長,主要學習語言和文字學,通曉梵語、巴厘語、波斯語、突厥語、西夏語、英語、法語、德語八種語言。人類的歷史是用文字記錄的,這壹點很重要,語言是文字之母,所以學習歷史必須熟悉各個歷史時期的語言,而陳宮就是這方面的天才。陳學識廣博,對宗教、歷史、語言、人類學和校勘學都有獨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說:“前人說過的話,我就不說了;我不說鄰居說了什麽;外國人說過的話我不說;我自己過去也說過,我不說了。現在只說沒人說過的。”於是,陳寅恪班上學生雲集,甚至北大的朱自清、馮友蘭、吳宓、德國漢學家岡和泰等許多著名教授都風雨無阻地聽他的課。

可以看出,他們的研究範圍並不相同,但都是各自領域的大dippers。現在的中國學者,已經沒有晚清民國時期的了。那個時代雖然動亂,但中國的文化和思想卻極其繁榮。我們的國學隨著老壹輩的逝去而消亡。我們做什麽呢!徹底的唯物主義沒有信仰才是最可怕的。就是看妳什麽錢不敢覬覦,什麽錢不敢賺,什麽話不敢說,什麽事不敢做。只有破而立,中國才能振興。

  • 上一篇:年度計劃模板是5篇短文。
  • 下一篇:北電圖書館催促利奧還書。利奧的第壹反應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